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分享走过的路
内容
编辑推荐

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位无背景,无靠山的普通记者,讲述闯荡人生路的耕耘收获。就业、择业、跳槽、人生感悟向年轻人提供参考。获奖佳作、精选作品、实践回顾、权威点评,让读者在分享中有所启迪。

内容推荐

这是作者的第三本新闻专著。本书汇集的是其在新闻第一线打拼、磨炼,为时代、为百姓捧出的一篇篇新闻精品。

这里有数十篇他获得的全国性奖和上海等省市级奖的新闻,有一批在新闻业务上堪称精品的短新闻,有为百姓鼓与呼的舆论监督类作品,还有他本人在新闻业务上孜孜探求的成果。作者敏锐的新闻触角,许多新闻作品表现出的亮点和感染力,以及他对新闻工作的投入和倾情,都会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他在短新闻上的开拓和获得的口碑,他在广播新闻上深度报道的探讨和成功,都在本书中得以展现,对爱好新闻和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读者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从一位新闻爱好者而自学成才,成长为一名被业内专家夸赞为专业新闻队伍中“少有的成功者”,他的经历、奋斗之路和取得的成果,会让分享者获得励志的价值。

目录

序………………………………………………………贾树枚

要记·要短·要勤……………………………………丁锡满

要有“精品”意识……………………………………卑根源

我看王建敏的新闻作品………………………………肖东升

生活感言(自序)………………………………………王建敏

获奖佳作

作者手记:新闻获奖有自身努力,但不免也存在偶然因素。当记

者怎样写出好作品,而且力求接连不断?我的体会是:多深入生

活,采访多动脑筋勤思考,其中采用“逆向思维”等方法,寻找新闻

视角,发表的文章往往会让受众眼睛一亮。新闻作品获奖贵在

“新闻价值”。

治一治街头黑色广告(系列报道)

一组连续报道催生一部地方法规

这样的“围墙”也该破一破

搞好国有企业关键在人(系列报道)

上海百万中小学生午餐问题追踪(系列报道)

国有企业经营者实施期股期权制

创建和谐社会务必加强学习

凡上海试的江西也可以试

切莫小看短新闻

传媒忠告市民勿食伪劣酱油

南市区48家商店重捧“铁饭碗”值得深思

数十项专利成果被外商买走

洋菜啥味道 种来吃吃看

“卖花姑娘”闯市场

振华港机扬我国威

广交朋友庆马年

——_31户家庭自助游苏州

安宁的玉佛寺

年关跑当铺 竟是有钱人

充满真情的爱

“工博会”里看亮点(系列报道)

社区创办金融学校

黄浦江畔的“强台风”

专家点评

称职的社会活动家社会舆论的主流代表

——王建敏获奖新闻作品浅析……………………张骏德

精选作品

作者手记:曲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文化有高雅庸

俗之别。作为新闻工作者,采写新闻把握舆论导向是关键。“新、

鲜、活、跳”的作品价值:来源生活,视角独特,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即使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欲获人生的情趣、建树和成效,只有日积

月累,多动脑,善思考,才会渐有所为。

孤儿喜圆“父母”梦

西部开发5年间

一位上海记者的江西印象

勇于超越的航天人(系列报道)

上海各区县党政一把手接受东广记者采访

积极备战 迎接挑战:上海建设工业新高地巡礼

向先进水平挑战(上篇)

——上海石化70万吨乙烯装置先睹记

向先进水平挑战(下篇)

——建设者的风采

祖国大陆直接为台湾船东造船

日本航运巨头向上海造船业再下订单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皮都皮革新时尚

史学教材陈旧 改革刻不容缓

发明成果的价码该怎么开

上海税务部门百万举报奖无人认领

上海社区构筑密切党群关系联系网

风展红旗如画

——上海基层党建见闻之一

上海开通第一个社区事务联动处置系统

五针松失踪及侦破始末

菜篮子牵动众人心(大特写)

新农村建设立足农民共同富裕

央视主持人王志与傅企平面对面:《了不起的村庄》(上篇)

央视主持人王志与傅企平面对面:《了不起的村庄》(下篇)

上海农工商带动10万农民奔小康

“光明”迎来新曙光

当好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的“守门神”

工会组织建设真正体现民主化

失宠的校服

悄悄活动的“国际红娘”

八成“状元”应聘外资企业被淘汰

上海361名待业青年成为外商雇员

旧区改造中被遗忘的角落

闸北公园游艺机倒塌造成一死九伤

惨剧原因:关键主件焊接断裂

减肥霜到底姓“科”还是姓“钱”?

高消费诱惑已成为少年违法犯罪新特点

擦亮大都市“窗口”

——“七不”规范活动的来龙去脉

涉外律师的视角(上篇):拿起法律武器应对挑战

涉外律师的视角(下篇):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法律思考

“超级智能电管家”从梦想变为现实

“户籍制”医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照相馆里看变化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今年国家对月饼生产实施新标准

“红双喜”做起了游艇

上海个体户出现“聘师热”

劳动力市场的“跑街先生”

澳门见闻(系列报道)

人间真情慰夕阳(系列报道)

涉外小区里的居委会

陆家嘴惨案记忆犹新过江轮岂能听天由命

长宁区志愿者义务为精神病患者开办“书画班”

上海记者中原行(系列报道)

出口商品搞“内耗”吓跑外商

专利官司:企业缘何败诉多?

专家点评

短、实、活、新——常采常写常新…………………………黄芝晓

舆论监督

作者手记:舆论监督,是发扬民主,遏制腐败,让社会健康发展的

题中应有之义。搞批评报道,进行舆论监督,肯定会“得罪人”,但实

践告诉我们:舆论监督重在“调查要细、事实要准”,道听途说切切不

可,有可能尽努力作些反馈报道。本人对“舆论监督”的切身体会

是: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力求为民所呼并达到实际效果,让受

众感受党和政府正把舆论监督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利器。

组建企业集团莫搞“拉郎配”

达华宾馆难留客 只因服务太糟糕

上海“生猛海鲜”鱼缸业主偷税多

冒牌“414”毛巾堂而皇之参加全国订货会

黄浦江怎能成为排污道

商品房质量成为“3·15”消费者投诉的新热点

房产中介市场亟须整顿

抢救推拿医学不能纸上谈兵

支票搞起“公私合营” 国家税收流失百万

两天查扣三万辆自行车 拷问市民交通法规

儿童业余艺校也该打假治劣

诬陷欺压邻居引起公愤

打击制假窝点 风声走漏扑空

“微笑服务”实在笑不出来

保暖内衣市场让人眼花缭乱

今夏冷饮市场“花”名多

保险业拓展业务 产品质量应把关

“淋雨棚”住宅获质量奖耐人寻味

假酱油又卷土重来

警方提示:部分公共场所手机诈骗案高发

200多个建筑空地“四害”横行

工商查处假“三菱” 被害单位无所谓

大量私盐混迹城乡结合部

“打假英雄”王海拿走赞助费不干实事

专家点评

以真诚之心为民鼓与呼………………………………何建华

业务探索

作者手记:在工作、学习、生活相互交错中,无论时空如何变动,

路途如何坎坷,只要抓住青春,勤奋好学,踏实做人,勇于探索,不

难从普通人感受的境遇中升华,从彷徨中找到“又一春”。这因

为:竞争年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用新闻眼光创新党的理论宣传

——兼论理论只有走进群众才有生命力

新闻扶贫的新创举

“短新闻”闯出大市场

梦寐以求的一等奖好新闻由来

在寻常中发现不寻常

采编队伍“清一色”是好事吗?

——从新闻报道中的失误想到的

重温政治经济ABC把握舆论导向基本功

新闻要新,那么周报如何胜日报?

如何使新闻和传播增值?

新闻内幕:用采访机真实记录现场实况

——《这样的“围墙”也该破一破》批评报道显示广播优势

工业报道可听性 关键挖掘新闻眼

开拓市场,吸引听众

——对当好广播新闻编辑的思考

高考报道应崇尚科学

面临传媒竞争,广播如何争取、吸引听众

广播电视应该重视字音“纠错”

专家点评

丰满而富有内涵的理论探索………………………吴振标

“用心”才能“倾诉”

——王建敏新闻作品集读后感…………………卑 赢

试读章节

治一治街头黑色广告(系列报道)

漫步上海街头,损害市容环境的黑色广告随处可见,已成顽症。广大市民群众对此意见纷纷,他们强烈要求有关部门治一治黑色广告。请听东广记者王建敏采制的连续报道。

乱涂乱贴在街头的黑色广告,种类五花八门,什么磨地板、房屋中介、清洗脱排油烟机、红娘热线、性病治疗等等,把街头弄得像个“大花脸”。仅据静安、长宁、黄浦、闸北、普陀、徐汇6个区市容监察部门的统计,街头的黑色广告不下1万条。

长宁区仙霞街道居委会干部朱华指着武夷路上的乱涂乱贴对记者说——

(实况)“黑色广告到处都有,你看,什么家教,又是什么红娘热线,我们居委会干部白天清理掉,第二天又来了,墙头涂得像个‘大花脸’。”

据记者目击,黑色广告现已蔓延到上海三年大变样的建筑物上。南北高架共和新路段的立柱上冒出了“出租房屋”的招贴;静安、徐汇、南市等区的一些新建筑物上,也有许多类似的污染。最近以来,黑色广告的制造者有的竟然搞起了规模化操作。他们事先将乱涂乱贴的内容刻成模板,一涂就是一大片。

这些黑色广告既污染了市容环境,还给一些不法分子诈骗钱财创造了条件。闸北区工商局干部钟国伟告诉记者,他们最近受理的市民投诉有不少是反映看了房屋中介等黑色广告后受骗上当的:(实况)“不少黑色广告带有很大的欺诈性,我们在工作中常常接到这样的投诉,当人家付了介绍费后,他就随便带居民去看所谓中介的房子,以后他就不负责任了。这种人没有固定的经营场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面对黑色广告的泛滥,广大市民强烈要求有关管理部门从严整治。徐汇区居委会干部孙莲娣对记者说,“八运会”将于今年秋季在上海举行,整治市容环境必须动真格。(实况)“几十年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街头上的黑色广告,我就不相信治不了!”

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的领导,听完昨天东广早新闻的广播后,一清早就组织各居委会上街整治黑色广告。居委会干部章佩莲边铲着黑招贴,边对记者说——

(实况)“今天一早就出动,弄清爽了,明天肯定又会出来一批。现在中国要同世界接轨,外部形象相当重要,体现上海精神面貌,这个外部环境应该用法律措施来保证。”

江苏路82弄居委会主任陈纪珍提出,可否在现行的“门前环境三包”里增加清理黑色广告的内容。

普陀区市容监察中队队长刘宝琪建议采取“钓鱼计”,惩治那些黑色广告的制造者。刘队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例子:(实况)“一次,我们从街头抄下一个中介房屋出租的拷机号码,打过去以后,同对方约好联系方法和碰头日期。然后,我们就安排了两个人同他们见面。谈拢以后,这人就把我们带到他的地方。经过确认,我们公安、市容、工商就进行了执法处理。”

刘宝琪边说,边拿出自己的工作手册,只见上面记着不少从街头抄下的黑色广告联系电话和拷机号码。他说,通过电话巧周旋,一旦对象打来回电,便顺藤摸瓜,进行处理。这个办法实行一个多月来,已经查处了20多名违章人员。

家住南市区的听众刘有智给我们打来电话,建议邮电部门根据街头黑色广告公开的联系电话,实行切断电话或停机的办法。他说,外省市也有这样的先例。接到刘有智的电话后,记者随即走访了市电话局人士。市电话局营业室负责人季洪斌说,电话局这样操作需要有法律依据:(实况)“目前具体的法规还没有出台,以停机的办法处理不大妥当。假如用户到电话局交涉,我们又拿不出什么条例法规。”P3-5

序言

日前遇到王建敏先生,他高兴地对我说,他的第三本新闻作品选集《分享走过的路》要出版了,并嘱我作序。

我在惶恐之余更感到惊奇:王建敏年纪不算大,刚过50岁,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不算长,不过20年,前几年已出版过《短新闻闯开大市场》和《用心倾诉》两本新闻作品集,没过多久,现在又要出版第三本,这在新闻界虽不是“绝无”,却也是“少有”。因为在新闻界辛勤耕耘30年、40年、50年,乃至退休,未能出版一本书的人也比比皆是。对王建敏的多产、勤奋,怎能不令我惊奇!

王建敏是一个经常给同行和朋友带来惊奇的人。多年前,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青年报》、《生活周刊》、《劳动报》、《联合时报》上,常常看到他写的文章,后来,又常常从东方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中听到他的报道,但一直未曾谋面。2002年,应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和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之邀,上海主要新闻单位派记者组成采访团到贵州采访,内中就有王建敏。采访团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区到平原,走乡串户,跋山涉水,王建敏显得特别活跃、热情,跑前跑后为大家带路找人,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新闻背景,显得见多识广。我觉得很惊奇:一个上海的记者怎么对贵州的情况这么熟悉?同行的上海记者和当地的干部都半认真半玩笑地叫他“阿gui”,而不叫他“王建敏”。我以为是同行们拿《阿Q正传》跟他开玩笑,因为鲁迅的《阿Q正传》中未庄的人们有时不是也把阿Q叫“阿桂”吗?但王建敏不但不生气,反而很喜欢这个名字。直到几天后,我才打听到王建敏已经到贵州采访过多次,从省会贵阳到革命历史名城遵义,从黔西南的布依族自治州到黔东南的苗寨,从当地的产业结构到文化历史背景,他都耳熟能详。因为他与贵州的这段渊源,人家才亲切地叫他“阿贵”。王建敏热爱记者工作,喜欢到处跑,去过的地方也多,说不定到了甘肃人家会叫他“阿甘”,到了福建别人会叫他“阿福”。“阿贵”虽然对贵州的情况已很熟悉,但每天采访总是问得详细,记得认真,每天早上,当其他同行的记者还在起床、用餐时,上海的东方广播电台早新闻节目已经在播出他前一天采访写成的报道。同行们莫不对他的勤快和效率感到惊奇。

更令人惊奇的是,王建敏并不是一个大学科班出身的记者。“文化大革命”使他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到农场当农民,回城后在食品店当营业员、销售员,这些工作都同记者无缘。但王建敏从小有一个“记者梦”。在农场,在商店,白天干活,下班后他就找些新闻类的书来看,又喜欢把所见所闻写成稿子,投给报社,偶尔录用,便信心倍增,乐此不疲。直到1986年,上海一家公司公开招聘企业报主编,他立刻抓住机会,跳槽当上了记者。其实,当时他在商店里已经干得相当成功,他承包的上海南京路第一食品商店门市部,在短短两年里为商店盈利60多万元。继续干下去,做一个百万富翁并非难事。当时和他从同一条起跑线上起步的企业家,不少已成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但王建敏既不眼红,也不后悔,继续做他的“记者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有人会识君。新闻界不乏“伯乐”:先是《青年报》把他调进报社,担任《生活周刊》记者;继而《联合时报》引进人才,任命他担任综合新闻部负责人;接着《劳动报》创办彩报,邀请他加盟;最后是上海市广播电视局改革,创办东方广播电台,把他这位毫无“背景”的“大龄青年”调进了东方广播电台。王建敏满怀着对记者生涯的执著和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抓住每一个机会,付出汗水,收获佳作,连连荣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上海新闻奖、上海广播新闻奖、全国综合治理好新闻作品奖、上海工业新闻奖等,还被评为全国首届青年报刊“十佳”记者。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当年的“十佳”青年记者已年届半百,王建敏恋恋不舍地把一线采访的接力棒交给了青年人,去做一项幕后的工作——编辑“理论经纬”节目。这档节目历来不受重视,被安排在早上5点播出。这个时间,上海以至中国东部的绝大部分居民尚在睡梦之中,谁会起大早收听电台播出的理论文章?王建敏和他的同仁们接过这档节目,从调查研究入手,刻苦学习,精心策划,认真编排,短短6个多月,使这档节目的收听率同比提高10多倍,听众遍布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许多听众还从千里之外写信来畅谈他们收听的体会,提出意见和建议。王建敏,又一次给了我们一个惊奇!

王建敏先生,你还会给我们什么惊奇?我们期待着。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书评(媒体评论)

“短实活新”是写好新闻的要诀。本书中的许多作品逼近或达到了这个境界。作者在新闻实践中的成功探索,可以给我们新闻业务教学诸多启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黄芝晓

要使新闻采访写作尽快上路并能见效,王建敏的这部新闻作品集是很管用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胜林

新闻是经传播的新近变动与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事物变动分为两类:突发的或显性的变动与逐渐的隐性的变动。王建敏是善于识别后者的记者,他能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具有难能可贵的新闻洞悉力和大局观,这是我们新闻院系的学生和今日媒体的不少记者非常缺乏而需着力培养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张骏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分享走过的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建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55078
开本 16开
页数 3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5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9: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