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医学著作中第一经典著作,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医学至尊。本书将中国2000年来数以千计的古今中外名医、专家学者们所研究的《内经》成档,结合作者自身长期临床经验和丰富的教学积累及自身研究《内经》成果,并加以高度提炼浓缩,写成古今《内经》应用精要,重点在于诊断、治疗。
图书 | 黄帝内经病症与临床应用(1) |
内容 | 编辑推荐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医学著作中第一经典著作,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医学至尊。本书将中国2000年来数以千计的古今中外名医、专家学者们所研究的《内经》成档,结合作者自身长期临床经验和丰富的教学积累及自身研究《内经》成果,并加以高度提炼浓缩,写成古今《内经》应用精要,重点在于诊断、治疗。 目录 编者的话 引言 概论:《内经》治疗疾病的原则、方法及饮食调养 第一节 《内经》治疗原则 一、《内经》治疗原则的特点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二、《内经》治疗原则 (一)因势利导 (二)治病求本 (三)补虚泻实 (四)寒热温清 (五)预防与早治 第二节 《内经》治疗方法 一、针灸疗法 (一)针刺深度及留针时间 (二)针刺补泻 (三)针刺法 (四)灸法的壮数及补泻 二、药物疗法 (一)药物的气味及其性能 (二)五味所入 (三)五味所禁 (四)选用药物方法 三、其它疗法 (一)按隋导引疗法 (二)情志疗法 (三)手术疗法 (四)束指及牵引疗法 (五)其它疗法 第三节 护理与调养 一、饮食护理与调养 (一)饮食五味的选择 (二)饮食种类选择及数量控制 (三)饮食寒温的调节 二、调节寒暖活动肢体 三、调节精神情绪 临证应用论:外感病症(风、寒、暑、湿、燥、火) 第一节 风病证 一、风伤肌表 (一)恶风 (二)恶风、汗出 (三)恶风、汗出、头痛 (四)恶寒、战栗、无汗、头痛、身重 二、风伤经脉 (一)邪伤太阳经 (二)邪伤阳明经 (三)邪伤足太阳与足少阴二经(风厥) 三、风伤表里 (一)风逆证 (二)表里俱实证 四、风入俞穴 (一)酒风 (二)脑风 (三)首风 (四)内风 五、风入脏腑 (一)胃风 (二)肠风 …… 第二节 寒病证 第三节 暑病证 第四节 湿病证 第五节 燥病证 第六节 炎热病证 附1:治热病简易方 附2:《素问·刺法论》载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黄帝内经病症与临床应用(1)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西汉)王洪图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005445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5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1999-01-01 |
首版时间 | 1999-01-01 |
印刷时间 | 1999-01-01 |
正文语种 | 其他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21 |
丛书名 | |
印张 | 4.7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41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