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醒世之鼓--君特·格拉斯小说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君特·格拉斯是当今世界文坛和政坛上倍受世人关注的德国风云人物之一,199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本书是对其重要小说为个案来研究格拉斯的文学创作,从而更好地界定格拉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对格拉斯及其小说创作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学理性的分析研究。从文学批评的角度,以格拉斯的小说为个案来研究其创作。在解读格拉斯小说文本的同时,结合其政治热情、人道情怀、个人历史和人生价值取向及审美旨归,剖析其小说的思想内涵,以及艺术上的继承、融合与创新。书后附有参考书目以便有兴趣者进一步研究 君特·格拉斯。

目录

第一章 战后德国文学的新开端

 一 迫切的问题:寻找语言,重建道德     

 二 精神移民,为重建道德而尽心尽力的艺术家   

 三 寻找新语言的最忠实的实践者     

 四 不同心声的记录者,黑色寓言大师   

第二章 紧贴政治针砭时弊       

 一 文学创作与政治密不可分      

 二 反思历史与批判现实       

 三 永不妥协的批判之声       

第三章 普通人的选择与历史       

 一 反对妖魔化与旨在启蒙        

 二 挖掘出缠绕不清的善恶之根      

 三 提醒世人,忽忘历史          

第四章独具一格的第一人称叙述       

 一 第一人称叙述对文本主观化,个人化的影响

 二 第一人称叙述对文本的真实性、客观性的影响

 三 第一人称叙述对文本叙述接受者地位的影响

 四 第一人称叙述对叙述者与视角的选择  

 五 独创一格的叙述风格          

 六 独树一帜的第一人称叙述模式     

 七 独具风韵的叙述感召力      

第五章 信笔点活芸芸众生       

 一 大历史中的小人物       

 二 富有哲理意味的意向性符号     

 三 人物——多重所指的艺术符号     

 四 在对立统一中刻画多样化的人物    

 五 人物身份与性别的多重意蕴     

 六 人物不死亡与文本无言的结局     

 七 信笔点活芸芸众生       

第六章 意象隽永韵味无穷      

 一 意象大师——格拉斯      

 二 意象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     

 三 “但泽三部曲”中的意象解读    

 四 格拉斯文本中动物意象与人性之恶   

 五 故乡但泽与格拉斯的文本     

第七章 继承中寻求发展融合中谋求创新 

 一 继承传统,开辟新风       

 二 同中有异,独树一帜        

 三 文学创作与美术的融合、创新 

第八章 想象与史实的深沉撞击  

 一 格拉斯文本中奔放、奇异的想象

 二 奔放、奇异的想象与文本荒诞美

结束语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三 第一人称叙述对文本叙述接受者地位的影响

第一人称叙述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它对文本叙述接受者地位的影响极大。

我们知道,叙述者——“我”总是相对“你”而言,尽管第一人称叙述中,叙述接受者仍然是潜在的,但是与第三人称叙述 相比,他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第三人称叙述中,叙述接受 者有观看一切的权利,却无须尽任何的义务,叙述接受者受到的 是完全的尊重。然而,在第一人称叙述中,叙述接受者却必须面对一个身为故事中的主角或配角(见证者)的叙述者,叙述接受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因而被大大缩短,他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而是成为文本中某个人物倾诉的对象,这使叙述接受者承担了倾听和理解的义务,或者说被强加以了这种义务。他在第一人称叙述中不受到完全尊重的地位,最终会通过叙述接受者的中介传到读者身上,使读者被迫对向自己倾诉的叙述者——人物要时刻反思,要时刻做出判断。这样,读者在接受上和判断上被迫介入的程度增强。当读者恭听叙述者娓娓动听地道出他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时,不管这故事多么荒诞,多么离奇和怪异,经由第一人称叙述者道出在某种程度不会不引起关注。

格拉斯在小说创作中致力于第一人称叙述内蕴的多元化。他的文本中故事叙述的多样化,使读者建构性的参与到文本中再创作。格拉斯的文本中故事之所以如此吸引读者的眼球,一方面是它的巨大的思想深度,内蕴的多元化,一方面是他那非同凡响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叙述方法让读者参与到文本中来思考问题。

格拉斯那雕塑家、政治家、文学家的多栖类身份育种了他文本中故事的叙述的多样化风格,铸就了他文本中艺术世界里那种“深入罪犯的肌肤之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使读者在困惑与质疑中不断反思。他曾说:“这是在我内心发生的一个过程,目的是为了动摇我自己的把握性。只有当作者愿意使自己感到困惑时,也就是愿意深人罪犯的肌肤之中——这与安德施的观点是对立的——然后他才采用所有可供使用的艺术手段给读者提供这种自我困惑,他对此也许没有把握的。然而作家是这样开始的。” 格拉斯的文本与文本语境两者的互动互生,乃是根植于他能够跨越时代、跨越传统,根植于广纳博取、多类融合后的叙述艺术的创新。如《铁皮鼓》中叙述者奥斯卡叙述其藏在检阅台下,用他的鼓声使台上演讲者逐渐离开讲稿而胡说八道,甚至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又使正在演奏进行曲的军乐队,由于受他鼓声的干扰,逐渐奏起了华尔兹。本来,很严肃的会场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凡,整齐的方队一下子变成翩翩起舞的成双成对的舞伴。奥斯卡还用贵重物品来诱惑和试验人,考验人品。如城市检察官便成为他狩猎与考验的对象。叙述者说:“有一个人,我每天晚上埋伏着窥视他,他也曾三次拒绝偷窃,最后还是动了手,并且成为从未被警方发现的窃贼。此人便是埃尔温·朔月蒂斯博士,检察官,州高级法院里令人畏惧的起诉人。他变成一个温柔、宽容、在判决时几乎最讲人情的司法人员,因为他已经献身于我这个窃贼崇拜的小半仙,并且抢了一个真獾毛的修面刷。”叙述者奥斯卡也用鼓声诱惑他生父,一向胆小、善良的扬,受他的迷惑,扬偷珠宝店的宝石送给他母亲。叙述者奥斯卡以阅历者的身份带着读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透视自己的长辈和无名之徒的善恶,是非和美丑,窥察世态,让人们认清自我。文本中揭露有的人尽管外表道貌岸然,但是天性趋恶。奥斯卡揭开了人的面具,暴露人的隐私,迫使人意识到自己真实的处境,并且将人置于无言以对。只能默认的地位,让人们去作深刻的反思之旅。

《猫与鼠》中叙述者所叙述的是二战德国少年成长的故事,所以,一些没经历过那一时代的读者,也读得津津有味,很能震撼人心。这不仅得力于文笔的饶有生趣,还因为虽然相隔多年,但是人的心是相通的,在直到小说发表这个时间段里,人性的要素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它促使读者去作自我反思,反思个人在面对外在的诱惑时应该怎样选择与决策,以免不知不觉地被貌似冠冕堂皇的东西所诱惑而走向自毁。

当然我们亦知道,文本中故事完全没有叙述者主观痕迹的纯叙述,几乎是只能在理论上存在。在实际中,任何一种人称叙述的文本中都程度不一地带上叙述者一定的主观色彩。如《猫与鼠》中第一人称叙述者皮伦茨是主人公马尔克中学时期的同学,他作为战争的幸存者,怀着罪咎感来叙述他往昔的朋友马尔克的故事。战争虽说已经结束,但有些往事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有些往事则或者因为第一人称叙述者有意隐匿而显得模糊。其文本中叙述内容也带有很强的主观意味。《猫与鼠》中第一人称叙述者皮伦茨写道:“我现在必须把这一切写成文字,因为当初是我将你的老鼠暴露在一只猫和所有猫面前的。”小说以第一人称见证者的方式叙述。叙述了带有罪责感的皮伦茨回忆他当年的同学马尔克。小说中,马尔克如同四面受敌的“老鼠”,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弱者,生活于“群猫”的强大压力下。他在脖子上时而挂着这个、时而挂着那个,为的是将那只永恒的“猫”从那永恒的自卑的“老鼠”那里引开。虽然,他不是一个想出人头地的人,但面对强者却不甘示弱。如马尔克为表现自己不弱,而且很强健,在游泳时,他被海风吹得浑身发抖,脊背因持续战栗改变了形态却仍要继续潜水。在单杠上做大回环动作,虽然姿势并不优美,但他总要比班上最好的体操选手多做两个。为了寻找勋章,他一次又一次冒险潜水,出于同样目的,他偷窃军人勋章,被开除学籍。而当他在战场上获得勋章后,又被拒之校门之外。这种对立与冲突的结果,导致了主人公的死亡。在小说中,勋章是英雄崇拜的象征,围绕着勋章,主人公经历了渴求、寻找、成功、失望、毁灭的过程。读者在叙述者叙述主人公间断性的情节发展中,看到的是主人公短暂一生中的几个重要片断,或者说。是主人公在目击者、见证者心灵中存留的印象。在主人公马尔克为勋章痛苦的片断的印象之间,有许多层的意义,需要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去填补。《猫与鼠》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在讲述这一过程时,并不总是面对隐含读者,而是经常转向不在场的主人公马尔克,用第二人称“你”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当然,这种对话由于主人公的缺席只能是个人的、单向的,充满极为浓烈的主观色彩的,但恰恰因为是个人的单向的、主观的,也就更充分表现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过程中叙述主体的自我意识。对于作者来说,展示战争幸存者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唤起人们解剖自我、认识自我正是作品的主旨所在。如在文本中叙述者皮伦茨有这样的叙述:“纵然席绍造船厂把它偷走了,换句话说,即使这家造船厂将它打捞上来,当做废铁处理或者翻修更新,难道你就算得救了吗?难道你就会停止在前线来信上像孩子似的画出苏式坦克,再用蓝色铅笔打上叉吗?谁会把圣母玛丽亚当做废品处理掉呢?谁又会施展魔法,将那所历史悠久的完全中学变成鸟食呢?猫与鼠的故事将如何延续?世上的故事会不会有个结束?”作者意在提醒读者关注往昔个人的选择铸就的历史。个人的历史是抹不去、摔不掉的。作者敏锐地看到第三帝国时期社会教育中“英雄崇拜”的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化作用以及影响。当时的人选择了英雄崇拜,这种“英雄崇拜”本质上与历史上法西斯的民族自大狂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告诫世人,假若不警惕法西斯主义和人性之恶的话“带来死神的猫与鼠的故事”将会变着方式延续下去,永远不会结束。P71-75

序言

君特·格拉斯(Gunter Grass,1927~)无论是在当今世界文坛还是政坛,都是闻名遐迩、倍受世人关注的德国风云人物之一。毫无疑问,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文坛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获得德国和欧洲几乎所有的文学大奖,1999年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至今,他每部作品的问世,总是引起轰动,各类评论如潮,长盛不衰。

世界文坛上,对格拉斯及其文学创作进行追踪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从1959年《铁皮鼓》出版至今40多年,欧美国家出版大量格拉斯的作品、文论、传记,许多学者对他的文学创作道路、哲学思想、政治立场、艺术创作等,进行了不断探讨。

由于特殊的原因,我国学者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知道君特·格拉斯的大名。1987年的《世界文学》第6期,以《联邦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专辑》为题,第一次用中文大篇幅地对格拉斯的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创作活动进行重点介绍。刊登在该专辑上的叶廷芳先生的论文《试论君特·格拉斯的“但泽三部曲”》。是国内较早的一篇研究文章。1991年,格拉斯的成名作《铁皮鼓》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国内才有了第一个中译本。而一直到1999年,格拉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但泽三部曲”(包括《铁皮鼓》、《猫与鼠》和《狗年月》)的中译本才由漓江出版社陆续出版。

中国的很多读者和学者在格拉斯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可能并不知道他,没读过他的作品。即使读了,也不会了解很多。也许只是限于胡其鼎先生翻译的《铁皮鼓》。大家知道格拉斯这位文学大师,是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大奖之后。200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格拉斯文集。近年,报刊、杂志断断续续地有了一些介绍格拉斯生平和相关文本的文章,但这方面的资料相当有限。1999年以前,中国对格拉斯的研究基本上处于零散、断断续续的译介过程。在此期间,《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艺》、《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刊物也曾介绍格拉斯及其小说。近年来,国内对格拉斯的研究在逐渐升温,发表了一些研究格拉斯的学术论文。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部系统研究格拉斯和其创作的专著问世。总体说来,我国对格拉斯的文学创作整体性的评介显得很不足。可以说,我国对君特·格拉斯的研究刚刚开始。

正是基于上述的思考与认识,本书解决的问题,主要以格拉斯的重要小说为个案来研究格拉斯的文学创作。解读格拉斯的文本的时候,结合格拉斯的政治热情、人道情怀、个人历史、人生价值取向及审美旨归,探求出其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上的传统与现代,多类融合而走向超越、创新的叙述艺术,从而更好地界定格拉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事实上,格拉斯在文学创作上关注历史、政治与人性重大问题,艺术上继承、融合后创新。他的文学创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独特的意义。瑞典文学院授予格拉斯诺贝尔奖的表彰词是:格拉斯的小说“以嬉戏的黑色寓言描绘了历史被遗忘的一面”,“在经历了十年的语言和道德的败坏后,开创了德国文学的新时代”。

格拉斯之所以获得这样崇高的赞誉的关键是:

第一,为二战后德国文学寻找新语言,重建道德做出了贡献。

格拉斯在二战后走上德国文坛,格拉斯的文本对于结束纳粹极权时代、开启民主新时代具有伟大的意义。之所以这样说,在于他解决了二战后德国文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寻找新的语言和重建道德做出了贡献。德国文学的语言和道德在经历了纳粹时代的破坏之后,格拉斯赋予了其新的开端。纵观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德国文学,他的文学创作引起的一系列反响,无不与其小说对德国黑色历史的忏悔反思,以及艺术语言上的自主创新休戚相关。

第二,紧贴政治,针砭时弊。

格拉斯的文本政治意味浓。他站在人道的立场上,以批判的精神审视世界。他立于世界文坛上的原因,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家。他往往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一个鲜明的政治标识。大多数时候,他因鲜明的反纳粹思想,忏悔、反思黑色历史的真诚意识,鲜明的政治倾向,博得西方人的喝彩,而遭到部分德国人的谴责。

格拉斯可谓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大师。20世纪50年代末,他走上德国文坛就秉持改良主义者的道德、良心和勇气。关注德国和世界各地的重大问题。他关注德国历史问题、关心环境问题、德国统一问题、人权问题等。对世界上所有问题,他一向仗义执言,坚持讲真话,决不人云亦云,决不追随时尚,决不怕得罪什么人。文学创作中,格拉斯执著地关注社会人生。反思历史,坚持对社会历史文化进行客观、冷静、超然的叙述,格拉斯的文学创作个性充分体现了欧洲人文主义传统和独立支撑的人道主义品格。

了解格拉斯的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就不难理解格拉斯作为文学家的生涯,为何一再引起轰动效应。究其底里,多数评论者认为,格拉斯的文本的思想内容与历史和现实政治的问题总相关。格拉斯的文本的思想价值在于对社会历史与政治问题、人性善恶等严肃问题进行了真诚思辨。

格拉斯的小说彰显于世的过程,都与德国的历史和现实政治有着直接的联系。整体上说,其文学创作为是钎对逝去的历史的创作。其文本贴近现实政治,针砭时弊。

细察格拉斯的文本,其主题主要包括如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反思历史,以史为鉴。格拉斯的文学刨律主要是针对逝去的历史在叙述。他力图通过小说创作来唤醒被德国市民在有意无意间遗忘的历史,他通过生动的故事告诉世人,历史是无法遗忘的。它会追赶上我们,直至未来。文学的本质是回忆。他的小说创作是对历史的理性化反思和高度智能化想象,是丰富联想的结晶,是为了提供历史教训的文学创作。再一方面是其文本紧贴现实政治,针砭时弊。格拉斯的文学创作,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回应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和世界的重大事件。格拉斯的小说创作与自己的时代脉搏一起跳动,进入宏大叙事和描绘时代风云,关注现实存在,书写当代德国人的心路历程。如他主要的著作有《铁皮鼓》、《猫与鼠》、《狗年月》、《比目鱼》、《辽阔的原野》、《母鼠》和《蟹行》等。这些文本对德国历史问题的反思,对当代政治问题的展示,对小市民劣根性的披露,对人性的痛苦考问等,他在对人的考问中,把道德良心视为其生命。欧洲的媒体赞誉格拉斯乃是德意志民族的政治良心。格拉斯的文本令人触动很深。

第三,普通人的选择与历史。

格拉斯的文本主要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及其前后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回应,也是对普通的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的选择、表现的深沉思考的结晶。冷静、客观地评价德国历史与现实,自然有许多问题可反思。一个制度的建立、毁灭与重新崛起,与每个人的选择密切相关。格拉斯的小说对历史的反思与一贯大而化之的清算纳粹的小说不同。他的文学创作专门对德国希特勒12年的国家社会主义时代黑色历史和小市民每一个个体的选择进行了反思。格拉斯的讽喻和批判之意寓于其小说中生动的形象、怪诞的意象和那不动声色的冷静、客观的叙述之中。格拉斯的文本,确实非比寻常。它犹如醒世之鼓,震撼了每个读者。格拉斯对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文化对青少年的毒化悲愤之情,懑溢于其早期小说,如“但泽三部曲”中那滑稽幽默又荒诞的字里行间,如奥斯卡选择做侏儒、马尔克被驯化为“鼠”,而马特恩以“狼狗”为友,这些凡有良知的读者,无不为之感叹……人应当怎样处理黑色历史痕迹,应当怎样面对未来?采取怎样的行动才是拯救世界和自我的良方?怎样才能够带来社会的公正和人性的善?格拉斯的小说通过寓意性的人物形象把一个个十分沉重而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读者面前,促使读者反思。 

第四,独具一格的第一人称叙述。  

格拉斯的文本中叙述方式(特别是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新颖、独具风采。文本呈现出主观化、个人化、真实、客观、生动、感人、清新的艺术美质,并且将叙述接受者拉入文本之中进行自我反思。这可以说是格拉斯文本与其他20世纪小说家的文本的最大的区别。在二战后德国小说创作群体中,格拉斯是一个异数。格拉斯的文本的第一人称叙述模式,变动不拘,真是一部一个样,部部独有风景。其文本每一部都不相同。其独特性就是其叙述方式的多样性。每个文本根据素材不同,均有独特的叙述模式。正如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所言:“格拉斯在《铁皮鼓》中通过其叙述风格和人物创造了非凡的东西。他因此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影响。”

第五,信笔点活芸芸众生。

人物形象方面,格拉斯的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富有哲理意味的意象性符号。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外形与精神特质的辩证统一。首先,格拉斯在文本中注意突出主要入物自身的矛盾性。其次,人物与人物之间关系形成二元对立或多极互补的格局。复次,人物形象立体、多样、多元。,每个人物的身份往往具有多重意蕴,人物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可以说,格拉斯在文本中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多方面、多层次地表达了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对德国和人类社会人性的基本理解和看法。人物形象极为个性化,可谓独树一帜,信笔点活了芸芸众生。  

第六,意象隽永,韵味无穷。

格拉斯是善于把自己的情感、意念与社会历史文化融合为特定艺术形态的意象大师。意象是作者精心经营的焦点,文本中的意象耐人品味。如“但泽三部曲”中的“铁皮鼓”、“猫与鼠”、“黑狗”、“稻草人”等意象均是独树一帜、内蕴丰富的艺术符号。每个意象均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密码,意象离奇怪诞的艺术形态和饱满的哲理内蕴成为读者审美的趣味点和永久的记忆点。

第七,继承中寻求发展,融合中谋求创新。

在文学创作上,格拉斯既继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又从超现实主义文学中和美术中汲取营养,多类融合后独创,文本极其个性化。 

格拉斯在文学创作上主要学习了德国的格里美豪森流浪汉小说的模式,但他借旧瓶装新酒,赋予文本新的内涵。表现出一个艺术家难得可贵的独立自主性,不怕独自探索的寂寞,每一步都是苦心经营,每一步都有自己的韵律。其文本独特是没有先例的。格拉斯小说与德国文学中的故乡小说、成长小说、教育小说、流浪汉小说、艺术家小说等小说类型有相似之处,但又不是具体的哪一类,独具特色。

格拉斯是一位善于融合、创新的多栖类艺术家。他除了写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外,也酷爱美术。他自幼就喜爱美术,但后来发现自己的未来在画坛而在文坛的时候,选择了写作做自己的职业。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着文学创作与他喜爱的美术艺术相互滋润、补益的可能性,并且获得了成功。读者很容易在格拉斯的文本中的字里行间感悟到格拉斯的文本中那种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突出特征。

格拉斯的文本往往是诗歌、散文与绘画的融合体。他把绘画融入他的小说,或者他在绘画中找到了要创作的题材。或者为自己的书设计封面。文本中,刻画的形象与美术融合,富有立体美。用格拉斯的作品的中译者之一蔡鸿君先生的话来说:“我们研究格拉斯的文学创作时,不应该忽视对画家格拉斯的研究。”格拉斯的小说叙述打破小说和美术艺术的界限,叙述者的叙述凭着印象主义叙述,其内容信马由缰、为文无定法、不拘一格、生动有趣。

第八,想象与史实深沉撞击。

格拉斯的文本中的想象奔放不拘。格拉斯的想象并非凭空编撰,而是源于客观历史。格拉斯的文本中用奔放不拘的想象与史实深沉撞击。其文本寓意深厚,富有荒诞美,这形成了格拉斯文本中独特的审美之质。

总之,作为一个研究者,笔者主要从文学批评角度,主要以格拉斯的重要小说为个案,探讨格拉斯文本中的政治主题,解读格拉斯的文本在叙述艺术上的成败得失,阐述格拉斯的文学创作与政治、与传统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与20世纪现代派文学、与绘画的渊源关系,以此窥探出格拉斯的思想特征和自主创新的独特风采。

后记

我是在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才知道德国当代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大名的。初读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他那未完待续的启蒙睿智,那特立独行的艺术品质,让人竟是如此地难以抗拒,总有股涌向笔端的冲动。

尽管在21世纪的开头年间德国当代作家君特·格拉斯已翻译的作品屈指可数,又隔着语言的障碍,但是,格拉斯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国度的文化,还是以其无法完全言说的魅力让我欲罢不能。我读了格拉斯的部分作品,有感于它们的新颖独特。仅就其小说来说,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对比都显得独树一帜。其人道主义旗帜高扬,艺术上,叙述艺术绚丽多彩、开阔放达,令人一再掩卷而思,所以写了一些自己认为独特而不乏创意的评析文章。2001年和2002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篇,其中3篇为核心期刊,4篇为一般省级期刊。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系里领导和我丈夫王石天都鼓励我把格拉斯小说研究继续做深做透。于是申请了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申请广东省教育厅课题的过程中,本课题得到了肇庆学院中文系和科研处的领导以及省教育厅专家的信任、推荐、支持和批准,因而有幸获得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君特·格拉斯小说研究”的立项。

本课题的完成和出版,首先受益于中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得到了前辈学者聂珍钊、陈鹤鸣、马桂琪、张唯嘉等先生对我的热情鼓励和帮助。

本书能完成、出版,我衷心感谢肇庆学院科研处王忠处长的支持和帮助;衷心感谢我的学友刘兰凯和符亚杰,一直以来,他们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感谢我丈夫王石天,他是我科研工作的强有力的后盾;衷心感谢我的父母、亲人以及所有关爱着我的老师、同学、同事、朋友和学生,他们使我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幸福,使我能以平和、进取的心态进行科研和面对人生。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肇庆学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金”的支持。衷心感谢肇庆学院科研处几位老师和云南人民出版社杨云宝老师,由于他们的鼎力相助,本书得以付梓出版。  

马娅

2006年9月于肇庆学院兰蕙湖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醒世之鼓--君特·格拉斯小说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49291
开本 32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074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08
143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