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学与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用心去读国学经典加人生哲学。本书以国学源头为底蕴,参透人生,智慧,帮助人们点亮智慧的心灯。将中国传统的古典哲学家们的理论汇集在一起,让孔子的“仁德”、老子的“道德”、墨子的“兼爱”、荀子的“阴阳”来引导人们的人生之路!

内容推荐

本书汇集了中国传统的国学思想,就一些读者感兴趣、学说精髓发表一孔之见,也是表达一种选择的意向。从中你可以重新审视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这份遗产,真正认识到国学的价值,转变你的观念,获得更多的精神启示,成就一个充实而丰富的人生。

目录

第一章

孔子论人生一成德之教,为己之说

 仁德:人的标准是仁

 义利:见利应思义

 宽容:凡事不必苛求

 立志:志当存高远

 忠恕:士大夫的忠恕之道

 言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旷达:不怨天,不尤人

 坚持:欲速则不达

 中庸:为人处世应有法

 忍让:小不忍则乱大谋

 用人:用人不避嫌

 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学习:学无止境

第二章

老子论人生——行“大道”,无为而无不为

 道:得“道”和守“道”

 无为:为人处世之方

 实惠:圣人之治

 祸福:祸福相依,万法自然

 刚柔:以柔克刚,决胜之道

 动静:立身处世要守本舍末

 进退:学会居“卑”处“下”

 宠惑:正确对待荣辱、诱惑

 拙巧:绝对弃智

 治乱:不值得信任,才不被信任

 仕隐:功成应知身退

第三章

墨子论人生一不失本色兼爱世人

 “贱”:人穷志不穷

 兼爱:视人如己,爱天下

 功利:对等互利,相爱相利

 志功:知人识人要看其全面

 非攻:战争是最大的不义

 非命:打造激情人生

 实用:尚节俭,重实用

 “尊天”:真理掌握在“上天”手中

 修身:修身可以养性

 尚贤:尊重人才,招贤纳士

 求真:追求真知应有法

第四章

孟子论人生——浩然正气,贵真求善

 迂阔:不急功近利

 仁爱:人性善,仁者爱人

 名实:不为虚名所累

 磨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真色:不失人之本色

 达练:达观通圆

 进取:坚韧与执著的人生态度

 王道:行仁政,以德服人

 人道:循道而行,事在人为

 “穷”与“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第五章

 庄子论人生——高洁旷达,逍遥自在

 逍遥:超越自我,每天逍遥

 道:让生命没有负担

 真我:做真人,知天知人

 旷达:生死无变于己

 和谐:朴素而又纯真

 应变:做有“水智慧”的人

 放弃:学会放弃,升华生命

 利害:得利不要忘害

 平常:以平常心做平常事

 参透:在实践中悟道

 用处:世上没有无用之物

 第六章

 荀子论人生——人定胜天,积极进取

 信仰:人定胜天

 制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风格:进取人生

 权衡: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

 戒律:君子应洁身自好

 荣辱:要有自知之明,敢于反省

 修身:治气养心之术

 礼法:礼法并用

 阴阳:明于天人之分

 性情:怡养性情

第七章

韩非子论人生——治国安邦,法治为一

 法:法不阿贵,赏罚分明

 术:不可轻信一面

 势:因势利导,巩固权势

 利害:别轻易暴露自己的目的

 务实:辟虚文尚实利

 道理:圣人之治

 德与法:不务德而务法

 六反:治国必有法

 有度:治国之保障

 用人:官员的使用和考核

第八章

管子论人生——知天得道,以民为本

 天地:天地有“则”

 道:知天得到,顺天用道

 天与人:天道与人道,法天象地

 治国:一体之治,实事求是

 爱民:失民心者失天下

 农商:家商并举,国富民强

 礼节:仓廪实而知礼节

 价值观:义礼并重与礼法相辅

 人才观:百年树人与举贤不避亲

 用人:三本四固的用人标准

第九章

 孙子论人生——大智大愚,谋略为上

 慎战: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诡道:发挥才智,不遗余力

 奇正:出奇制胜

 虚实:形人而我无行

 主动:致人而不致于人

 绝境:陷之死地而后生

 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神速:兵贵神速,以快制快

 大患:举军而争利

 博爱:爱兵如爱子

第十章

鬼谷子论人生——纵横捭阖,应变有术

 捭阖术:以阴求阳,阳动阴止

 反应术:欲擒故纵,善于反听

 内楗术:进说辞与献计谋

 抵嵫术:全身而退,保全自我

 飞箝术:用褒奖手段箝住对方

 忤合术:善于向“背”,精于“忤合”

 揣情术:善于揣度,审时度势

 摩意术:用之有道,其道必隐

 量权术:当取则取,当舍则舍

 谋虑术:设谋要权衡策略

 决物术:深知事理,善于变通

第十一章

《易经》与人生——宇宙万象,哲理之源

 易象:相反相成,有无相生

 四义:宇宙自然衍化之道

 阴阳辩证:无所不包的智慧源泉

 八卦类比:无往不利的思维方式

 六十四卦:宇宙万物法则

 达人:达乎大人境界

 使命:穷理尽I生以至于命

 天道: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

 悟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蓄聚:积蓄力量,正确选择

试读章节

见利应思义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市人生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利”,这是人之本性。但是在追求“利”的过程中,孔子强调的就是“见利不应忘义”,得利要在“义”的基础上。即是君子求利,要取之有道。孔子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做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求利"和“性善"并不矛盾

孔子虽认为人性本善,不过他从来不是禁欲主义者,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利欲。不仅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流露出求富的思想。当孔子见到卫国人口庶众而不由啧啧赞叹时,为他赶车的冉有问道:“卫国富有吗?”孔子毫不犹豫地告诉冉有“富之”。他没有为人口庶众的卫国送上包装整齐的仁义礼智信等精神食粮,而是送上了利——“富之”。甚至他自己也不单纯是在追求仁义礼智信等精神食粮,而包含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沦语·乡党》)之类的物质食粮。他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内心的利欲要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币诊)这些都说明了孔子有求“利”的目的和动机。孔子认为逐利与人性本善并不矛。在孔子眼里,利欲不但不是恶的标志,在某种意义上,或者说在某种境遇下,利欲还会突显善、成就善。就是说,适当的利恰恰体现了善。所以,孔子看到卫国人口庶众时首先想到的是“富之”,只有“富之”,解决了民众基本的生活问题才可能防止不好的事情发生。“富之”的目的正合乎善的尺度。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沦语·尧问》)也是这个意思。适当的利对集体和他人是一种善,对个人未尝不是一种善。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沦语·为霹盼)“从心所欲”体现了孔子对自我欲望的肯定和尊重,即对利的肯定和尊重;在肯定的同时,孔子又特别强调“不愈矩”,就是说,利欲要建立在法度、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过这个范围。达到“从心所欲,不愈矩”正是孔子的理想,这个理想自然是善的。

再来分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孔子的意思并不是要片面地追求个人的享乐,相反,他认为只有满足了利欲要求才合乎礼仪规范,否则便是违礼,而违礼自然是恶的。故渴望并力争得到适当的利正体现了孔子对善的追求和认同。那么,什么是适当的利?孔子认为与义相关联、相融契的利是适当的利。适当的利本质上就是善就是人的性。他在视善为利的意义上提出“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的主张,把义和利牢牢地贯串到一起。即适当的利并不排斥仁义,而是与仁义统一在一起的。在这个意义上,他把欲看成五种美好的品德之一。“子张日:‘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日》)美的实质就是善。既然适当的利是善,那么,不适当的利——贪便与善背道而驰。贪是一种极度的利和欲望。孔子坚决反对贪即不适当的利,在他看来,追求贪即不适当利的人恰恰背离了本性,那些见小利而忘大事的人就是如此。君子为了更高的道义(更高的义实际就是更适当的利)完全可以放弃种种蝇头小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甚至为了最适当的利要舍弃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因此孔子倡导的性本善与对利的肯定并不背离,而是相辅相成。

孔子对中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单就人性方面而言,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且是不可或缺的,他的性善倾向为后来的性善论开辟了道路,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中国人性论的价值取向。

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在孔子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这段话是子贡以非此即彼的极端形式,要求孔子在义利之间做出选择。在这种对立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

一言以蔽,我们不难发现“重义轻利”是适合我们现在社会的义利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明显的凹现出来了。正确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有助于启迪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

尽人皆知,当今社会“追逐利润”蔚然成风。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应是去规范,也就是如何让它“理性”。而我们完全可以鉴借孔子的“重义轻利”来进行调节。

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本是世俗的常理,而孔子却在“利”的上面设置了一个“义”字,既非视名利如粪土,更反对见利忘义。孔夫子的义利之辩,着眼于人文环境的保护,实在有着很长远的眼光。不明此理,见利而忘义,甚或把个义字只作为获利的工具和手段来运用,结果当然是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大家一起受害。一个缺少公义的人,归根到底是无利可图的,所谓富贵,确如过眼浮云。

总之,对于孔子的义利观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是表现为利己,而是表现为利他倾向的,我们就称之为义举;反之,损人利己的行为,我们就称之为不义之举,通过损害他人和社会获取钱财则是不义之财。

因此以下四点,是孔子给我们的行事标准:

1、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改变的。

2、须由知来得到义,且因为知有所增加改变,义也会随之改变。

3、合于义的利一定当取,但不合于义的利虽贫不取。

4、义和利之间并不是谁轻谁重的问题。义乃是君子为人处世的衡量标准。义对利而言,是衡量在应不应该取利的标准。而取利只要符合“义”的要求,那么就无可厚非,并且是正当的。P6-9

序言

国学的智慧心灯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广义上的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当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中国文化衰落到极点时的20世纪初评价世界各大文明的地位和影响时仍然说:“就文明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来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可见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所留下的印记是多么深刻。中国文化自古号称“雄踞万邦”,在周边国家的心目中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对周边各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灿烂的中国文化,闪烁着智慧之光。这光照亮着我们人生的智慧之门。

国学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一样。我们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冷静地考察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就能够发现其独特的价值。

第一,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中华文明中的观念文明部分,通过国学这种文化形态得以展现并传承,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珍珠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第二,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像流水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风骚。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治国理念,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哲学思维,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文化精神,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第三,就文化的承继性而言,国学是走向新时代的起点,建设新型文明的资源。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真正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生机盎然。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条件与文化主题与古代社会已有本质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从事新型文化创造也不可能是对传统学术的简单回归,但是历史不能割断,文化无法终结,新文化的建设,必须以传统为资源,否则便是数典忘祖,而所谓“建设新文明”云云,也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今天高度重视国学,揭示其价值并按照现代理念对其进行改造与重建,乃是理有固宜,势所必然。

而国学的精髓有一个源头,当数《易经》、诸子百家学说。这个源头之于我们中 华民族文明的意义,或者说对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确切地说就是“轴心”的意义,并且这个轴心至今还是唯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的源头是没有枯竭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民族只要存在下来了,并不断地得以发展,那么这个民族就有着永恒的价值和生命力。我们发现前人智慧实际也是发现自己的智慧,找到我们的精神之根。或者说得更深入一点,国学的源头,与其所在的时代共创了一段历史的辉煌,开创了一种思想精神的轴心时代,因而也成就了很多个人(圣人们)的辉煌人生。而与社会历史人生言之,历史是群体的活动,这就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史,但这所有说到底又是以个人集合的形式完成的。这样,焕发一个民族的精神落实下来就是焕发每一个个体的精神。

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座右铭,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的人生理想,是世间最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传统中国人在人间作为完人的行为准则。但是,对形而上的探讨,或者说对于宇宙终极真相和个人生命最终归宿的问题,则缺乏了解和研究。一句“子不语”挡住了多少灿烂的阳光!这是_个国人的悲哀——有些中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  为了重建国学,振兴国学,我们编著了这本书。一百多年前,力倡国学的梁启超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同胞:“吾不患外国学术之思想之不输入,吾唯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他激情洋溢地呼唤中西文明的“交媾”。以育出中华新文化的“胎儿”。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初的青年都已作古,而今我们更加任重而道远。文化建设是一项千秋百代的事业,为此,我们对人类文明史上那些经久不衰,闪烁着无限智慧的作品理应重新审视。

本书没有详尽地去论述每一种学说,只是想就一些读者感兴趣、学说精髓发表一孔之见,也算是表达一种选择的意向。从中你可以重新审视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这份遗产,从中真正认识到国学的价值,转变你的观念,获得更多的精神启示,成就一个充实而丰富的人生。

笔者认为,无论未来中国文化怎样发展,它必定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上发出,即使我们移植西方文化,也须嫁接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因此笔者编著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试图去探寻中化文明的根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学与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东方夫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33105
开本 16开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
丛书名
印张 21.1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60
18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