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典学家伯纳德特当学生时,先后或同时师从三位古典学的好老师——施特劳斯、格瑞纳(David Grene)和布莱肯哈根(Peter von Blanckenhagen),并成为施特劳斯最喜欢的学生之一。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伯纳德特的回忆组成——他在塑型阶段与各种人物和地点的相遇;第二部分关注在与诗歌或哲学作品相遇时所产生的反思的性质。为我们提供了机会,不仅了解到伯纳德特的从学之路,也通过他看到学界中的人性百态。
图书 | 走向古典诗学之路--相遇与反思(与伯纳德特聚谈)/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内容 | 编辑推荐 著名古典学家伯纳德特当学生时,先后或同时师从三位古典学的好老师——施特劳斯、格瑞纳(David Grene)和布莱肯哈根(Peter von Blanckenhagen),并成为施特劳斯最喜欢的学生之一。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伯纳德特的回忆组成——他在塑型阶段与各种人物和地点的相遇;第二部分关注在与诗歌或哲学作品相遇时所产生的反思的性质。为我们提供了机会,不仅了解到伯纳德特的从学之路,也通过他看到学界中的人性百态。 内容推荐 这些年的学术生涯不仅磨砺了他的语言技巧,加深了他对古典思想的理解,而且经由与各色人等接触——古怪的、虔诚的以及用自己独特方式表现出复杂性的人,形成了他对人性的认识。当然,有幸在有趣的时代生活在有趣的地方还不够:伴随这些机遇的,还有伯纳德特敏锐的视角和牢固的记忆力。不过最为重要的是,他娓娓道来的各种故事是一个哲学头脑的产物:它们更为具体地阐明了他自己对哲学的理解——思想与不可预期之物的真实相遇。 伯纳德特喜欢把思维的意象比作在沙滩上行走的过程:沙中的脚印只留存片刻,旋即又被覆盖,而人在渺无足迹的路途中继续前行。他比任何人都更能够和更愿意一度重新开始,并且似乎更容易被前面未知的路途所激励,而不是热衷在身后留下任何丰碑。 目录 中译本前言(刘小枫) 序 引子 第一部分 相遇 第一章 芝加哥大学(1948一1952,1954—1955) 第二章 雅典、罗马和佛罗伦萨(1952—1954) 第三章 圣约翰大学(1955—1957) 第四章 哈佛(1957—1960) 第五章 布兰代斯、纽约大学和新学院(:1960—2001) 第二部分 反思 第六章 从模式到活力 第七章 “不确定二分组合” 第八章 爱欲与城邦 第九章 哲学与科学 第十章 基督教与古罗马作家 原文索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走向古典诗学之路--相遇与反思(与伯纳德特聚谈)/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萝娜·伯格 |
译者 | 肖涧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03976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1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1 |
出版时间 | 2007-01-01 |
首版时间 | 2007-01-01 |
印刷时间 | 2007-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502 |
丛书名 | |
印张 | 10.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6-6708 |
版权提供者 | Uin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