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脱美国化--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定位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西方国家能像现在的美国这样,对中国的方方面面形成如此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美国成了许多人用来衡量我们周围事物的最方便的“标尺”。本书作者十多年来一直在西方国家担任常驻记者,曾亲历了北约东扩、欧元问世和“9·11”恐怖袭击等历史性事件。他以一个优秀记者所特有的敏锐,深入地观察着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的变化及其影响;他又像一个思想者,把目光伸向未来世界的走向和中国的定位。本书是他这十多年来观察与思考的结晶。

内容推荐

当伴随着可口可乐、肯德基和麦当劳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开始成为这个社会最活跃的力量的时候,像美国人一样开大吉普,住大房子,崇尚品牌也就成了一种时髦,美国的今天在一些人眼里似乎就是我们的明天。美国化的影响之所以会轻而易举地迅速扩展,并不完全是因为它的强大,恰恰是因为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失去了文化传统,

  应该承认,我们追求富裕舒适的生活没有错。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复制不了一个美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条件,都不可能使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成为又一个美国。

  有鉴于此,人民日报社记者丁刚提出,中国要“脱美国化”。“正因为我们难以抵御美国化的侵袭,我们才更需要有意识地脱美国化,这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丁刚如是说。“脱美国化”是个了不起的概念,提出“脱美国化”并不是要提倡一种反美的理念,而是一种理性认识的升华。中国的现代化“绝不能走西方的老路”,哪怕是最成功国家的“老路”。

目录

第一章 脱美国化,我们的必然选择/1

 纽约象征着美国的与众不同/2

 衡量我们现代化的最方便“标尺”/5

 世界无法承负美国化的中国/7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老路走不通/11

 难以承受的不平等/13

 最具颠覆性的是金钱至上/15

 现代化是历史的产物/17

 增强中国特色/19

 摆脱美国情结/20

第二章 美国模式的另一面/23

 为什么大慈善家都出在美国?/24

 纽约:城市病造成的分裂/27

 谁为韦尔奇的成功埋单/31

 华尔街文化腐蚀力/33

第三章 后“9·11”时代的主题变换/39

 纽约的心在流血,帝国的心在流血/40

 “伙计们准备好了吗?大家动手吧!”/44

 “我们必将迎来雪耻的那一天”/50

 文明冲突论的背后/52

 “改造世界”的陷阱/55

 民主不是速效感冒片/59

第四章 我们是谁——身份认同的危机/63

 民族意识觉醒的新时期/64

 “合众为一”的理念/67

 美国文化的无情扩张/7l

 我们能消除文化绝望感吗/75

第五章  历史性的拐点——欧洲模式的启示/81

 南斯拉夫的消逝/82

 意大利的困窘/84

 德国的彷徨/86

 谁分裂了欧洲/87

 进两步退一步/92

 “航空战”背后的竞争/95

 法国衰落的意味/99

第六章 更像美国的中国只能是美国的对手/103

 标尺:像与不像/104

 回顾:在碰撞中前行/107

 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111

 现实:为能源而“和”/116

 台海:美国并不被动/119

 未来:两种历史观的较量/122

第七章 战略制衡的挑战/125

 花岗岩:压力不再只是单向/126

 彩电:战略调控的牺牲品/130

 服装:遭遇战略控制的“大棒”/132

 “温州鞋”:向上游延伸的阻力/133

 并购: “政治身份”的制约/135

 石墨:仅仅只是铺垫/138

 标准:主动权的争夺/140

 中国制造:创新升级或坐以待毙/143

 内需:最终的出路/148

第八章 中国媒体是谁的喉舌?/151

 “垃圾新闻”的传播者/152

 别人的报道不是你的“新闻”/156

 公正与平衡/159

 美国价值观的忠诚卫士/162

 预制新闻的时代/166

 发出自己的声音/169

第九章 “我们还会失去下一个千年吗?”/1 73

 让所有的人都对未来抱有希望/174

 “亚洲人会思考吗?_”/178

 回头看看我们的邻邦/180

 走出中印比较的误区¨83

 一个高潮迭起的故事/188

第十章 “我们发现了世界,还是世界发现了我们”/1 91

 郑和下西洋:书写另一种世界史的遗憾/192

 乾隆封关令:开放重要,改革更重要/195

 大门打开,我们怎样影响世界/199

 以人为本,创造自己的模式/203

第十一章 讲述现代中国的故事/207

 “姚明!要命!”/208

 一个“明王朝”开始了/210

 “姚明,你同意和我结婚!”/212

 创造新的文化符号/215

 翻译在别处/217

 不再是“饺子”,而是“关系”/219

第十二章 在内心深处建立起道德壁垒/223

 重建道德观/224

 中国人,你咋就不怕死?/226

 中国的狗比芬兰的狗会叫?/229

 创造新的社区观念/230

 “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232

 厕所净,国运兴/234

 不能没老城/235

 节俭是一种生活方式/239

 从小学习“自我控制”/24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教育/243

 金钱换不来真正的公平/245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246

第十三章 摸石头是为了过河/251

 失去自信的改革不会成功/252

 跳出医疗改革的怪圈/257

 让农民组织起来/262

 税收在“收”更在“用”/266

 以最小能源成本实现和平发展/267

 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270

附录/273

 我希望的是,“脱美国化”可以成为一个新的

习语和概念宋念申/273

 学习美国不能盲从侯若石/274

 怎样看待中国人多年来的美国情结李忠信/277

 中国消受不起美式生活马国川/280

 如何看中国的“崛起” 冯昭奎/282

 东方的梦想西梦原/286

试读章节

纽约象征着美国的与众不同

那是2003年的夏天,我结束了在纽约的三年任期,准备回国。离开纽约前的一个傍晚,我沿着哈德逊河西岸作了一次告别式的散步。正是华灯初上的时候,河对面金融区的灯火已经点亮,把耀眼的光彩铺撒在水面上。和三年前我刚来纽约时相比,除了少了那两幢高耸人云的双子塔之外,灯火依然是那么迷人。“9。ll”事件过去已经快两年了,要不了多久,就会有更新、更高的摩天大楼从双子塔的废墟上拔地而起。曼哈顿依然是全世界最富有光彩的金融之都。

来美国之前,在我和我的不少朋友的心目中,纽约其实就是美国的代号,如同那手持火炬的自由女神雕像是美国梦的象征一样。有首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颇为流行的电影插曲这样唱道:

在老纽约,

我的一切将从零开始。

如果我能够在这里成功,我就可以走遍天下。

全靠你了,纽约!

这是一个寄托着成千上万来自全球每一个角落的移民实现他们梦想的地方。美国是个移民社会,绝大多数来美国的移民都是一贫如洗。许多人都是身上揣着几十美元,甚至几个美元开始在纽约闯荡江湖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到美国去挣钱,去发财。在他们的眼里,纽约就是一个“金钱制造工厂”。

在纽约唐人街的华人圈子里,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我刚到纽约时就听人说,一个靠卖包子为生的老太太,一年下来竞赚了十万美元!起初我对这样的传说都是一笑置之。可后来,待的时间久了,我自己亲眼看到了这样的事情:一对学美术的夫妇到美国来淘金,起早贪黑,什么活都干,苦干了五年。他们住的是不到4平方米的小房,吃的是方便面和咸菜加馒头,最后攒了50万美元,带着这笔钱回国去了。离开美国前,夫妇二人托我的朋友开车带他们去了一趟购物中心,给在国内读书的孩子和亲友买了些衣物和礼品。他们告诉我的朋友,这是他们来美国五年第一次逛大商场!

像这样的美国梦还有很多很多。2001年1月11日中午12时许,赵小兰获悉布什将提名她出任政府的劳工部长,她只有两个多小时的准备时问。她一边赶回家中换衣,忙着给丈夫和父亲打电话,一边开始构思着自己的讲稿。人们后来在电视中看到,赵小兰在接受提名时的讲话中再次提到了她初到美国的经历。当她随母亲坐船来到纽约,第一次看到自由女神像时,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激动。她说,当时他们家里很困难,父亲要打三份工才能维持生活。她刚进学校时一句英语也不懂,只好把老师在黑板上写的逐字抄下,等晚上父亲下班回来再给她翻译讲解。“尽管生活艰难,但我们知道,只要勤奋工作,坚持不懈,有亲朋好友的帮助,我们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即便是在“9·ll”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这样的美国梦仍然在延续着。英国《金融时报》驻北美首席记者汤姆森在一次座谈会上说,他刚从中国回来,在飞机上看到有许多中国年轻人来这里,纽约遭受恐怖袭击并没有影响他们,他们仍然认为美国是最能够实现他们理想的地方,是最能够学到本领、最能够施展才华的地方。

有趣的是,在美国待得时间久了,走的地方多了,我才渐渐地知道,许多普通美国人其实并不愿以纽约为荣,也许他们觉得那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但却绝非最佳的居住之地。无论是在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还是在中西部的明尼苏达州,每当我告诉那里的美国人我在纽约工作时,他们立即会笑着说:“纽约不是美国。”在得克萨斯州,一位女出租车司机直截了当地告诉我,她不喜欢纽约,虽然她没有去过纽约,但这位有着一个带花园的house的女司机知道,“那不是她向往的适合她这种人居住的地方。”

纽约真的就不能代表美国吗?我又记起刚到纽约不久的一件事。当时,一位国内的朋友来纽约玩,我带她到隔岸观赏曼哈顿的夜景。我原本以为像她那样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定会喜欢曼哈顿的妖艳与华丽,但没想到的是,她竞冷冷地说:“只要有钱,筑造这样的灿烂并不是件难事。”后来,我搬到了哈德逊河西岸的一幢公寓楼里,与那样的景色相伴生活了差不多两年,可我始终没有忘记那位朋友的话。在纽约生活得越久,我就越能体会到在那些高耸人云的摩天大楼背后躁动着的欲望。这会不会是许多美国人不愿承认纽约就是美国的一个原因呢?

在美国走了二十多个州之后,我越来越觉得,没有哪个美国城市能像纽约那样,如此集中而完美地展现出美国人的精神。我甚至怀疑,假如没有纽约摩天大楼背后躁动着的欲望,会不会有今天的美国?或许有些美国人不再会像他们的父辈早先移民到美国时那样,因为心中充满了美国梦的幻想而喜欢纽约;或许是他们像得克萨斯州的那位女司机一样,已经有了大房子和大汽车,从此不再喜欢纽约那样的都市生活,但这并不能改变纽约这个欲望之都的象征意义。纽约的历史学教授兰克维奇在《纽约简史》中写道:“没有别的城市对形成美国人民的集体意识贡献更大。”纽约就像是这个帝国的灵魂,它是独一无二的,但却又深入到每一个人,每一座城市的骨髓和血液里。全世界任何一个来这里的游客都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明白,世界上只能有一个纽约,这个纽约也只能在美国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纽约,才有了美国的与众不同。衡量我们现代化的最方便“标尺”

也许是因为纽约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回国以来,我始终生活在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在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城市,我看到各种各样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有的甚至比纽约的摩天大楼还要雄伟壮丽得多。“第五大道”、“麦迪逊大道”、“阳光曼哈顿”、“曼哈顿后街风情”……地产商们毫不掩饰他们要在中国创造曼哈顿的雄心壮志。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国化的影响当然不至于此。美国人创造的英语词汇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言语中。“英语决定孩子的命运”,虽然这不过是推销学习工具的广告语,但这句话的创造者肯定相信,它能够抓住家长们的眼球。如今你要是不懂得“cool”、“come on”那一类词汇的意思,根本就无法和年轻人交谈,甚至在我们的报纸上也赫然印着夹杂着MALL(大型购物中心)等英语单词的标题。书店里,摆着各类翻译过来的美国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书籍;街头地摊上,你可以买到不久前刚在美国影院里上演的好莱坞大片;而新闻媒体更是充斥着出自美联社、《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一些黄色小报刊登的新闻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们的许多报纸和网站上。美国人看什么电影我们就跟着看,美国人读什么书我们就跟着读,美国人吃什么保健品我们就跟着吃,美国流行什么服装我们就跟着穿……乔丹、麦当娜、惠特尼成了新一代的偶像,就连洛克菲勒、摩根这些当年被描述为嗜血成性的资本家也早已变为创业和致富的楷模。甚至某些大学和医院的改革也是拿了美国来作样板,而一些领域的法律则干脆采取了“移植”的方式。有位学金融的“海归”告诉我,在某些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的高层中,英语已经成了工作语言。

当伴随着可口可乐、肯德基炸鸡和麦当劳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开始成为这个社会最活跃的力量的时候,像美国人一样开大吉普,住大房子,崇尚名牌也就成了一种时髦。一位10岁的孩子在接受电视记者采访时说,他未来最大的期望就是“挣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而他的父母已经是一对事业有成的影视明星,并拥有一套高档住宅!美国的今天在很多人的眼里似乎就是我们的明天。在中围历史上,还没有一个西方国家能像美国现在这样,对中国的方方面面形成如此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美国自然也就成了许多人用来衡量我们的现代化程度和周围事物的最方便的“标尺”。  这会不会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料的那种景象呢:“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P2-7

序言

许多传世的观念,最初都是出自新闻记者之手。如世界流行语“全球化”,在中国思想界人气渐旺的“新左派”,最先都是由记者说出来的。最近,人民日报记者丁刚先生发明了一个新词汇———脱美国化,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新概念。

初见丁刚先生在《环球时报》上的文章《脱美国化———不可回避的问题》(2004年9月13日“国际论坛”),眼前一亮。一口气读完,心中感慨万千。蓦然回首,“脱美国化”不正是我及我们这一代人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吗?

  我是七七级的大学生。“文革”结束,国门打开,给我们这代人的震撼实在太大了。在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我们像海里的鱼群,头都朝着一个方向,那就是美国。大家相互嘲笑说谁谁是“出国迷”,可往往是说别人最起劲的那位,自己最先去了美国。在20多年里,我们把好奇、羡慕,进而崇拜的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似乎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都属于美国,美国成了新的“理想国”。丁刚所说,美国化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确非虚言。屈指数来我们被美国洗礼已逾廿载。

  为什么被“美国化”?因为落后了!国门顿开,“外面的世界真精彩”,齐秦的这首歌,时常回荡在我们耳边。开放造成的压力,转化为巨大的学习的欲求和动力。这20年,是我们民族最为虚心的20年,我们如吸墨纸般吸吮着美国的经验。

  美国化,就这样合情合理地发生了。美国化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然而,就在一切顺乎自然地发展着的同时,我们对美国的看法却悄悄地在发生变化。

  我们发现,美国不少好东西搬到中国后变味儿了。开放之初,最令我们羡慕的是,美国的汽车、美国人的大房子,当然还有“可乐”、炸鸡、汉堡包……今天这些都被我们学来了。但是,当汽车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在城市里挤作了一团,空气也变得混浊不堪;当房子越来越宽敞的时候,原本辽阔的田野却日益显得局促狭窄,倒是尽情享受“可乐”、炸鸡、汉堡包的新一代的体形,越发膨胀起来。

  我们发现,美国并非如想像的那样友好。我们诚恳乃至谦恭地学习美国,但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却越来越骄横,越来越不客气,以至越来越敌对。

  我们发现,美国是个“己所不欲,偏施于人”的国家。自80年代以来,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大力推销“新自由主义”,软硬兼施迫使它国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让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放松管制。从美国自由主义的“大本营”训练出来的“芝加哥弟子”,终于在2001年搞垮了拉丁美洲经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使拉丁美洲像战争中不设防的城市,被国际垄断资本肆意搜刮,一夜回到了“起飞”前。而美国却对自己的经济严加管理,调控措施细致入微。为防范金融危机,2001年美联储调整利率11次,而“管得越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却是美国学界灌输给发展中国家永远的教条。

  我们终于意识到,美国的生活方式与其生产方式,乃至建立在其上的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零敲碎打,只能学些皮毛,不能取其精神。但是,我们能把美国作为整体搬来吗?美国以其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了世界石油产量的30%;一个美国儿童的资源消耗量大约是中国儿童的30倍;以美元象征的金融霸权,每年为美国从全球转移着无法确切估算的财富。中国要变成美国,至少还需要另外两个地球。我们向美国学习,最新的也许是最终的结论是,中国无法变成另一个美国,美国也不会允许中国变成另一个美国。

  20多年的学习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有些令人沮丧,但如果这意味着我们终于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自己路,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照搬任何国家的经验,那么,我们为学习西方、为学习美 国付出的辛苦和代价就没有白费,就是值得的。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都需要学习,但学生总要毕业,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脱美国化,恰恰说明我们的学习取得了成效,说明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在走向成熟。能够提出脱美国化的概念,反映了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觉悟!

  脱美国化,是符合规律的。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为摆脱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为求得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追赶世界,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奋斗和探索。在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先贤们曾“以俄为师”,向苏维埃俄国学习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引下掀起了中国革命的高潮。当时,也曾提出过“布尔什维克化”的口号。但是,“布尔什维克化”使革命遭遇了挫折。经历挫折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自己的道路,独立自主地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可见,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脱苏俄化的结果。

  脱美国化,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骄傲自大,不再谦虚。谦虚,本是中国人普遍具有的美德,倒是在美国化的过程中丢掉了不少。我们依然需要学习,包括向美国学习。但这种学习不再是“追星族”式的学习,不再是把自己对象化式的学习,而是自主的学习,是中华民族主体意识复兴背景下的学习。这种学习自然意味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不丧失自我的学习、又取长补短的学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只有做到脱美国化,才能真正学到值得从美国身上学习的东西。美国原本不是一个国家,这块由移民建立的殖民地却具有极其强烈的独立精神。1987年,我在美国进修时,学校特意为我们请了一位老教授讲授“美国文化”课。这位颇有风度,鹤发童颜的老教授在课堂上总是意气风发,特别是当他讲到美国的独立精神时更是激情四溢。回想起来,他念“Independent”(独立)的铿锵之声,犹在耳际。凭着伟大的独立精神,美国脱胎于欧洲母国,横空出世。我以为,我们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最值得向美国学习的,就是这种伟大的独立精神。而亦步亦趋地跟在美国后面,永远也学不到美国的独立精神!

  脱美国化,是一个了不起的、值得欣慰的概念,我们的民族获得这样的意识不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容易。为此,我们付出了20多年的辛苦。庆幸之余,自然也不能忘记,我们仅仅是获得了这个概念,要把概念化为行动,变为现实,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待于全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认知和共识。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男子汉?中华民族要走过多少路,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答案,要由我们做出。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

书评(媒体评论)

等了好久,等到了上个月《环球时报》丁刚的文章。丁刚的问题是,媒体应为谁说话?回答是,要实事求是,为自己的祖国说话,而不应盲目追逐洋时髦。随洋新闻之风而摇摆。这里的立意其实很浅显,但由于说的人少了,便十分难能可贵。深刻的道理和美的东西一样,往往是简明朴素的。我想把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一句名言稍加变动,说:“新闻是没有国界的,新闻记者是有祖国的”。

——李肇星(中华人民其和国外交部部长)

这篇“脱美国化”的文章,是非常切中要害的。我昨天已在北大四百人的课堂上介绍了。这是中国现代化这一百年的大课题,也是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焦点问题。

——袁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初见丁刚先生发表在《环球时报》上的文章题目《脱美国化——中国现代化不可回避的问题)),眼前一亮。一口气读完这篇不长的文章,心中已是感慨万端。蓦然回首,“美国化”和“脱美国化”不正是我及我们一代中许许多多的人这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吗?!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

丁刚先生十多年来一直在西方国家担任常驻记者,曾亲历了北约东扩、欧元问世和“9·11”恐怖袭击等历史性事件。他以一个优秀记者所特有的敏锐,深入地观察着西方社会的变化及其影响;他又像一个思想者,把目光伸向未来世界的走向和中国的定位。本书是他这十多年来观察与思考的结晶。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脱美国化--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定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59006
开本 32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14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