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带有浓厚而独特的中国文化色彩,负裁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在中国历史文化演变中占有着相当突出的地位。遍布九州的雄关犹如洒落在中国传统景观地图上璀灿绚丽的珍珠,无数文人骚客为此创作了难以数计的诗词歌赋,无数雄关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本书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著名关隘,以及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从而在更深程度上挖掘雄关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着重介绍关隘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发展概况,下篇分别介绍历史上著名关隘的形成与演盔状况。
《沧桑河山》丛书之一。该丛书选取了中国历史地理中的若干专题,以数种景观为载体,介绍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文化要素、重要人物、风土人情、民间传说,讲述其历史地理变迁、文化渊源、发展脉络及历史沧桑,探究这些景观所负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人文内涵。本书介绍的对象为中国古代著名关隘。
二、人间路止潼关险——潼关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雄踞晋、豫、秦三省,有“鸡鸣闻三关,关门扼九州”之说。它南依巍巍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河、洛河;西有华山之屏障;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险厄峻极,正如诗人所描述的那样:“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潼关是连接洛阳和长安的重要关口,在黄河大曲部东端南岸,古时为桃林塞地,春秋时即为军事要塞。《元和郡县志》载云:“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日天险……”“桃林塞,自县(灵宝县)以西至潼关,皆是也。”又:“潼关……古桃林塞也。……上跻高隅,俯视洪流,盘纡峻极,实谓天险。……河山之险,逦迤相接,自此西望,川途旷然。盖神明之奥区,帝宅之户牖,百二之固,信非虚言也。”可以说,古函谷关与潼关原本就构成了一个“险要共同体”,但是在汉武帝将函谷关迁至新安后,这一“险要共同体”出现了分离的迹象。
潼关自始建至唐代,关址几经迁徙。汉献帝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原称冲关,后来因为其西面就是潼水,才改名为潼关。潼关之名,始于此。隋大业七年(611年),将东汉的潼关迁于南北连城关问的坑兽槛谷(今港口镇禁沟口附近)。隋亡后,唐朝仍在此设防约80年。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再次迁关,移近黄河(即今港口镇的旧城址),建成潼关城,关城北临黄河,南依山势而建。城内包括麒麟、凤凰、砚台、象山等四山,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城墙全部是砖石砌成,城外开挖堑沟。宋、金、元三朝仍在唐潼关城地依险设防。
明代的潼关为军事治所,洪武七年(1374年)设潼关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九年(1376年),设潼关卫,属河南都司,城池空前扩大,同时对前朝关城向南、向西作了大规模的扩建。东、西、北三面由板筑而成,城高约16米,南与东南一隅,高达30多米,城池周长11.2公里。把麒麟山、凤凰山、象山、印台山、笔架山等囊括于城中。城池共建有六处城门:东门名“金陡”;西门名“怀远”;南有上南门、下南门;北有大北门和小北门。东、西门和大北门建有高大城楼。建文二年(1400年)及宣德年间(1512年)在水关建楼。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修建了两个重门。万历九年(1601年)又作了大规模的重修,并重新命名:东门楼叫“迎恩”,东瓮城叫“占紫处”,东郭门楼叫“天险”;西门楼仍沿用“怀远”,西瓮城楼叫“大观亭”,西郭门叫“地维”;上南门叫“凌云”,下南门叫“迎薰”;大北门叫“吸洪”,小北门叫“俯晋”,北水关楼叫“镇河”。
清朝时仍在明代潼关城池设防,城池规模均依照明朝,但有所新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兴建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复修后的城池依然有六个城门。各门都有瓮城,城上有箭楼。东、西门的楼名仍沿其旧。东门有正楼五问,箭楼三问,西门有正楼、箭楼各七问。大北门改名“镇河”,小北门改名“拱级”,下南门改名“凤”,上南门改名“麟游”。南水关有闸楼七间,北水关有闸楼九间。
明清的潼关关城内外还建有数十处庵堂寺庙以及木石牌坊。清代潼关城内的街道主要有育贤街、帅府街、四牌坊街、牌楼南街、牌楼北街、府部街、县门通街、下南门街和西关大街等,纵横排列,由此众多街道,昔日繁华程度足可以想见的了。
潼关南面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天险深谷,它南起秦岭蒿岔峪口,北至明清潼关城南约两公里处之石门关(即今王家同附近),长达15公里,这就是与潼关城有密切联系的“禁沟”。《纲目集览》里说:“潼关右有谷,平日禁人往来,以榷征税,名日‘禁坑’,或称之为‘禁谷”’,形势险要,极具战略意义。古时“谷中灌木丛藤,茂密如织”、“细路险与猿猱争”。黄巢和李白成农民起义军西攻潼关,都是先夺取禁沟,然后才攻克潼关的。他们都认识到了军事上禁沟对潼关的重要作用。古时禁沟下建有关卡数处,是潼关军事上的重要防线。自唐至明、清,为了潼关的安全,沿禁沟两岸有夯筑方形土台12个,是防御性的军事堡垒。由于这些夯筑土台与潼关城基连接,故称“十二连城”。
十二连城与禁沟天险同为潼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禁沟因有十二连城拱卫而更加险要。有禁沟和十二连城的联合防御,潼关才更加固若金汤。一旦禁沟防线被突破,潼关将有被孤立的危险。《潼关卫志》载:“右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是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石,连(联)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人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故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是尤一室之内,杜门塞窦,以防鸟雀之人,而忘闭其牖也,是以关于敌也,非所以固吾圉也。后世之守关者,察地理之形势,课封疆之万全,周历山川,旷览古今,鉴观成败,其于建连城以控禁沟,控禁沟以固关。”这段话点明了禁沟和十二连城的位置、作用,更说明了潼关、禁沟、十二连城三者相互依存的关系。现今潼关原有的12座连城由于修三门峡水库被拆除一空,幸运的是城中的10个烽火台作为历史的见证还依然挺立。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方形烽火台高约7.6米,底宽10米多。
在潼关旧县治东门外约三里处,还有著名的“雍州第一关”,即陕西第一关。“第一关”北临黄河,南依高原,关城当险而立,并筑有砖城,设有关门,日出而启,日落而闭,是守卫潼关的第一道关口。关的东边门额书“第一关”,西边门额书“金陡站”,乃是清乾隆皇帝御笔所题。
P91-94
就自然景观而言,地球上的各个部分都有其特色,不能互相取代。也难分优劣。但一般来说,领土辽阔的国家会拥有较多独特的自然景观。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而清朝在19世纪中期的疆域更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尽管中国领土的面积不如俄罗斯大,但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就多样性、独特性而言,并不比俄罗斯差。
但自从有了人类的活动,纯粹的自然景观越来越少,人文景观却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多彩。即使是以自然要素为主的景观,往往也离不开人类活动的影响,离不开人文景观的点缀,更多的景观则兼有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要素,这正是中国得天独厚之处。
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尽管中国的历史并非世界之最,但基本是延续的,所以就中国的主体文化而言,无疑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但这并没有影响中国不断吸收外来文明,并不影响华夏诸族(以后的汉族)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人口,因而在中华大地上汇聚了数十个民族、世界上有代表性的文明、主要的宗教,形成了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地域文化。这一切都在岁月的沧桑中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已是名闻遐迩的名胜古迹或旅游景点,即使沉寂多年,或仅存断垣残壁、荒烟蔓草,也会引发人们的思古幽情和人文情怀,同样受到重视,得到保护。
古往今来,巍巍五岳、浩浩四渎、淼森五湖、茫茫九州之间,有多少通都大邑、宫阙楼台、金城雄关、巨津广梁、邮路驿站、古刹名寺、洞天福地?又有多少骚人墨客、奇才志士、征夫戍卒、游宦行贾、高僧外道、蕃客商胡,挂沧海云帆,循悠悠丝路,历名山大川,穷天涯海角!
凡此种种,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是来自记载,还是得诸考察;已名闻天下,还是鲜为人知:都值得记录传播。也必定会引起读者的兴趣。以中国疆域之广、历史之长、人口之多、民族之众、文化之丰、景色之美,任何人都不可能遍历亲涉。能仿古人“卧游”之意,一册在握,一图在手,指点江山,品味人事,追忆旧游,遐想未来,其乐无穷,岂不快哉!
有感于此,谨与同人于中国历史地理中选取若干专题,每题一册,集中介绍一种或数种类型的景观,并且以景观为载体,讲述与此有关的历史故事、文化要素、重要人物、风土人情、民间传说,或纵贯古今,或集中于某一阶段、某一区域,不拘一格。文字力求清新流畅,明白可读,配以地图、照片、图画、书影,编写成这套八种《沧桑河山》。是为序。
葛剑雄于2006年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