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昆曲二十讲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用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对昆曲的独特理解和深入研究,既是对昆曲及其相关知识的介绍,亦是作者研究赏析昆曲经历的记录,极富创见性地借鉴了艺术心理学专业的诸多理论和慨念,深具启发意义。

内容推荐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清丽妩媚见长,秉承了优雅的美学传统,带有浓重的文人气息,一言一动皆温文尔雅。诗歌和音乐构成昆曲的灵魂,音乐美妙婉转,唱词充满诗意。身为心理学教授,作者在欣赏昆曲时,极富创见性地借鉴了艺术心理学专业的诸多理论和慨念,深具启发意义。本书用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对昆曲的独特理解和深入研究,既是对昆曲及其相关知识的介绍,亦是作者研究赏析昆曲经历的记录。

目录

序曲

 

基础篇

 第一讲:戏说

 第二讲:虚拟

 第三讲:歌唱

 第四讲:舞蹈

 第五讲:故事

 第六讲:审美

 

攻玉篇

 第七讲:昆腔

 第八讲:昆曲

 第九讲:昆剧

 第十讲:昆影

 

大师篇

 第十一讲:俞振飞

 第十二讲:梅兰芳

赏析篇

 第十三讲:《十五贯》

 第十四讲:《思凡》

 第十五讲:《游园》

 第十六讲:《长生殿》

 第十七讲:《桃花扇》

 第十八讲:《两厢记》

 第十九讲:《潘金莲》

 第二十讲:《单刀会》

终曲:我和昆剧

试读章节

当代昆曲的具有权威性的《振飞曲谱》中,第一个戏目就是《单刀会》。开始就先介绍说:“此用元代伟大剧作家关汉卿名作曲词雄壮豪迈,气势意境俱臻上乘,数百年来,传唱不衰,并为其他剧种所移植。长期在舞台上演出。昆剧以上正净饰演关羽,要求气度肃穆,唱念军厚沉着,[新水令]、[驻马听]二曲,更要苍凉悲壮,慷慨激昂。后面演述辞曹归汉,过关斩将的过程时,手舞足蹈,身段动作,大须雍容,大方”。

一、过江

第一部分主要是刻画和表演关羽的复杂心情。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戏里展开的层次很分明。首先是[双调新水令]的唱词:

大江东去浪千叠,趁西风驾着这小舟一叶。才离了九重龙凤阙,早来到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这段曲文中有三个对比:大江与小舟体现出自然界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龙凤阙与虎狼穴表明人世间环境的荣华与险恶;英雄气慨的无畏与对阴谋诡计的蔑视。这三个对比唱句的“词情”规定了“声情”的变化。在声调上的高昂与低沉是有区别的。其次的一段唱词是驻马听:依旧的水涌山叠,好一个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暗伤嗟,破曹的樯橹恰又早一时绝。只这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俺情惨切!(白)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关羽面对着当年的战场感慨万千,山河依旧,人事全非,赤壁鏖兵的牺牲是太大了,当年将士们的鲜血在滚滚长江里,二十年来一直都还没有流尽。极度的夸张表明了关羽(也是关汉卿自己)对这场战争的彻底的否定态度,也是剧中的主人公或剧作者本人的“反战”隋绪的流露,元朝的关汉卿与宋朝的苏轼对赤壁的怀古很不一样。苏轼是虚写、是凭吊、是感叹,结论是“人生如梦”。关汉卿借关羽之口表现出来的是悲壮而又惨烈的反战激情。他单刀赴会不只是表现勇敢,也是要以当面对话来避免可能再次发生的战争。事实上只是推迟而没能避免后来的荆州争夺战和败走麦城的悲剧。北昆演员候少魁这段戏演得很好,很充分细致地表现了关羽的心情和神态,把关羽在江中舟上的顾盼和感慨演得很有分量,唱腔充满了感情,震撼人心。

二、宴会

《单刀会》的第二部分是宴会上的斗智斗勇。剧本中的鲁肃此时很有斗争的策略,他已是东吴的军事首领,远不是当年《群英会》中老实忠厚的傻乎乎的人物。当年周瑜几次设计要杀诸葛亮和刘备,他都从中调和避免了孙刘破裂。但这次是鲁肃自己设计准备杀关羽取荆州,所以不能把鲁肃演得和过去一样傻或窝囊。他手下的大将也不能只是走走过场,否则这个“宴会”就太无所谓了,也显不出关羽的智勇。鲁肃提出你关羽“仁义、礼智”都好就是缺“信”。这话很有水平,鲁肃在此时应该演得很有分量。关羽已在他手中,他也应该是态度很硬的。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后来与关羽的矛盾斗争的尖锐,戏剧讲究情节发展中的冲突。原作中突出了关羽的宝剑三次作响威慑鲁肃,北昆的演出突出了青龙偃月刀的作用,这更扣住“单刀”会的主题,但是周仓不可表演过火,在宴会上把大刀舞来舞去,用刀挑开“桌布”检查有无埋伏似无必要,这样会冲淡关羽和鲁肃的表演。可以设想这种露骨的无礼如果真激怒了主人,只需二声令下,乱箭齐发,客人都会变成“刺猬”。实际上双方还都需要有一定的自我克制,这样,才会最后出现鲁肃被关羽抓住作为人质脱险的场面。第二部分的表演是戏的核心,重点是关羽与鲁肃的辩论交锋,周仓只需提刀在侧,表现出对鲁肃的潜在威胁就可以了。

三、返航

《单刀会》的第三个部分是关羽的胜利返航。虽然是结尾,但是内容和表演相当丰富。一曲[离亭宴带歇指煞表达了关羽复杂的心情:“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关羽不是简单的心中喜悦,而是有着一系列的变化。从“晚天凉、风冷、芦花谢、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的紧张阴暗的心境开始唱起,直到“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中月,正欢娱有甚进退,且谈笑不分明夜”。心境和情绪达到欢乐轻松的高潮。但是胜利的喜悦、脱离虎口险境的轻松还不是本戏的最高潮,结尾处必须有相当的意义和分量,要画龙点睛,点出本戏的主题,那就是关汉卿的反抗民族侵略压迫的意识。英雄唱出的是:“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明里是关羽维护汉朝正统,实际上是关汉卿对元朝异族统治者发出的战斗号角。宋朝诗人苏东坡在《赤壁赋》凭吊古战场的最后两句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对比之下,更可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与深刻,感觉到在传统文化之中的儒文化道文化的脉搏。儒家倡导“治国、平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献身精神,而道家是看透世事顺乎自然的超脱精神。这两种精神不仅在诸葛亮的身上得到最充分的表现,而且在关汉卿《单刀会》中的关羽身上也都存在,正是这两种精神构成了关羽在单刀会上的复杂心境和情绪,这是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充分注意的。P300-303

序言

中国明朝江南昆山地区出了“惊天动地”的两件大事,影响至今。先是郑和率领举世空前庞大的船队装载上万官兵,从昆山刘家河(港)出发、远洋航行,不仅到了非洲,甚至还可能到了美洲;后有文人魏良辅,在昆山太仓创造了“昆曲”(“昆腔新声”、“水磨调”),风靡神州,独领风骚,成千上万的痴迷者,在每年中秋月下的苏州名胜虎丘,彻夜高唱昆曲,声震霄汉,惊动“天庭”。

明末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1597年一1679年,晚明散文家)在所著《陶庵梦忆》卷五的《虎丘中秋夜》一则里,叙述了万历年间江南业余曲会的盛况: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侯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弦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浣纱记·打围》)”,“澄湖万顷(《浣纱记·采莲》)”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曲)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箫一缕,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72年起,发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目前全世界已有690个自然和文化景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公布了抢救保护《人类非物质及口头创作代表》的首批文告。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是指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口头文 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舞蹈、风俗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

此次“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授予活动是对世界文 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必要补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5月18日宣布首批“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首批获得代表 作称号的19个项目,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中国的昆剧名列第一位。  昆曲名列“榜首”,带来了全世界的关怀,也让昆曲界“五味杂陈”。 明末清初,昆曲大盛;清末民初,京剧大盛。但京剧泰斗、头牌——梅兰芳大师却力挺衰落的昆曲,他又学又演,高度评价昆曲艺术远胜京剧。北大校长蔡元培等文化名人,大捧昆曲。名教授吴梅带着笛子上昆曲课,“幽兰”登上大雅之堂。昆曲处境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放初,一出昆剧《十五贯》轰动京城,救活了这个剧种,首都成立了“北方昆曲剧院”。昆曲“落户空谷,封为幽兰”。

“文革”运动中,昆曲被彻底否定,演员改行——在“样板戏”中“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红遍大江南北。改革开放后,中央吹起弘扬传统文化的号角。文化部成立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海内外的昆曲界重新复苏,北大又开了“京昆欣赏课”。联合国的“东风”使幽兰开始香遍全球,有关各方或“闻风而动”或“沉醉东风”。

有人把当今京剧称之为“夕阳艺术”,那么,昆剧就该成“暮星艺术”了。但是夜空中的群星却是永存的。昆剧悠久的历史积淀了难以磨灭的丰厚的文化艺术遗产,至今仍然还有很大的影响。在舞台、在屏幕、在大学的课堂上,都还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特殊的“星座”——说不尽、演不完的《牡丹亭》

四百年前汤显祖的《牡丹亭》一问世,很快就流传开来,剧中数折至今仍久演不衰。振兴昆剧大概要以梅兰芳最有代表性,他在舞台上多次表演昆剧,而且特别垂青于演杜丽娘,拍摄了电影《游园惊梦》,并在《我的电影生活》中详细介绍拍摄经过。后来又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专门系统讲授《我演(游园惊梦)》,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1994年在“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大会”的开幕式演出中,出现了集中大演《牡丹亭》的局面。其中湖南省昆剧团演出《游园》;北方昆曲剧院演出《惊梦》;苏州昆剧团演出《寻梦》;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演出《拾画叫画》;江苏省昆剧院演出《幽媾还魂》。在整个大会演出期间,《游园》、《惊梦》和《寻梦》也居于突出地位。此外,《牡丹亭》里的《春香闹学》也常演出。

上海昆剧院排演了《新牡丹亭》。绚丽多彩的“舞美”工作使得满台生辉,充分体现了“海派”昆剧的特色;杜丽娘游园之后,改为就在牡丹亭内“休息”——“惊梦”,也更为紧凑贴切。在上海演出受到青年学生的赞赏。

近年来,笔者多次参加“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同期”活动,《牡丹亭》也是曲友们反复吟唱的剧目之一。北京大学“学生京昆剧社”学习彩唱了《游园》一折。在“戏曲欣赏课”的课堂上,同学们也在学习群唱:“袅暗丝”

古代《牡丹亭》的光辉为什么一直延续到现在?除了剧本的文采华美、立意新奇、情重于理之外,还因此剧心理内涵深刻,以及汤显祖特有的“模糊语言”,既使人们“伤脑筋”,也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意境和想象,从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牡丹亭》像是夜空中的一个星座——“北斗七星”。上述的数折都是一颗颗明星,《游园》好像正位于其斗柄的尖端,最引人注目。

二、恒星——《刀会》、《斩娥》与《红娘》

关汉卿在我国戏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创作的剧本在昆剧舞台上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单刀会》是关汉卿“愤怒的艺术”的典型。当代昆剧著名红生侯少奎高歌一曲《驻马听》:“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把关羽的也是关汉卿的对这场江山争夺战的反思和反战情绪表演得很清楚、很有分量,至今犹能深深地打动人心,让人们去思考。

《窦娥冤》,特别是《斩娥》一折里,窦娥的遭遇和行为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势,因为她发下了空前绝后的奇誓:要老天爷六月下雪!三年大旱!她给的“任务”老天爷都执行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冤假错案的深恶痛绝。此剧不仅常演,也进入了现在的高中语文课本,使大学生上戏曲欣赏课看录像时不用介绍剧情,可见影响之大。《六月雪》中的窦娥没有被斩而是大团圆的结局,缓和了矛盾,淡化了戏剧中的冲突,其震撼人心的效果就差多了。

王实甫的《西厢记》比起前人的同类作品有了重大的突破。他笔下的崔莺莺不再是诱人堕落的罪恶“尤物”。她被写成正面人物,与情人张生共同争取婚姻自主取得胜利,深得人民大众的喜爱。到了当代,人们更珍视助人为乐的精神,于是《西厢记》中的主人公由崔莺莺与张生转为“红娘”。红娘成了家喻户晓的“热心人”的象征和代名词。

在上海昆剧院演的《佳期》一折里,红娘被升华为一个相当完美的女性,崔、张二人幽会时,她在门外守护,并以优美的歌舞表现她对这~“佳期”的想象与赞美之情。这一段表演也是歌舞合一的独角戏,展现了她相当复杂的心情。在以前笔者见过的表演中,红娘带有些羡慕及惆怅的“酸味”。上昆《佳期》中的红娘,却是相当的“超凡脱俗”,是一位既不同于中国传统中的“月下老人”,也不同于古希腊神话中的阿弗洛狄忒或丘比特的新的艺术形象——昆剧中的“爱神”。  三、双星——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思凡》和《夜奔》是两折人们熟知的昆剧精品。这两出高难度的歌舞合一的独角戏,一直是测验昆剧演员演技水平的“功夫戏”,是青年昆剧演员要过的“关”。从内容来看,昆剧《夜奔》表演英雄落难的悲愤与紧张,是出“心理戏”。女武生裴艳玲演的《夜奔》很有特色,勇猛之中带有女性细致的感情表演,把刚柔之情和林冲的性格演得十分深刻、生动。

《思凡》比《夜奔》有着更广泛深刻的心理内容和社会意义,也是更经常演出的剧目。梅兰芳学演昆剧,首先选的就是《思凡》,不仅因为其难度大,还因为唱词易懂,寓意深邃,造型完美。小尼姑留长发,身穿道姑的“水田衣”,充分地表现了昆剧的也是传统戏曲的典型审美观念——“形象的直觉美是第一位的”。对色空心态的理解影响到演员的风格:(上昆)梁谷音表现小尼姑的抑郁带有“苦味”,(北昆)洪雪飞表现小尼姑对幸福生活的想念带着“甜味”,魏春荣演的小尼姑充满青吞的活泼和美丽,都有独到之处。

《思凡》里《数罗汉》一场,表现了色空的心理幻觉与错觉,她把自已内心深处的活动投射到罗汉塑像的身上,这是有心理障碍或心理变态者常有的心理活动,《思凡》一剧对此有着“不凡”的表演。

《思凡》涉及“灵与肉”、“神与人”、“宗教与世俗”等这样一些“永恒”的话题。它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其他艺术领域,无论是在话剧《思凡》还是电影《霸王别姬》中,都可以感觉到昆剧《思凡》的存在。

四、新星——议论纷纷的《偶人记》

昆剧中一个新的剧目是《偶人记》。

《偶人记》的演出,引发出嘹亮的“回音”,打破了昆剧界特别是北方昆剧界多年的沉寂,使得这片“空谷”多少有了些生气。此戏的剧本是“半成品”——有词无谱。这也好,可塑性大——话剧、歌剧、昆剧、京剧都可以使用。剧本的“立意”——主题是“多义的”,说它主张“善待人生”或“人性恶”皆可,并且还可以引申出更多的内涵,发人深思,这个剧本有相当的深度。

聘请了梨园界以外的专家执导,这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表明了北昆在破除门户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五、变星——旧貌变新颜

20世纪50年代,从《双熊梦》改编的《十五贯》,既揭露了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在办案中的危害性,也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社会官场里的各种心态。其中《访鼠》、《测字》两折很有艺术特色,顿时轰动了首都,获得“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最高赞誉。可算是旧作改编中的佼佼者。

潘金莲的故事家喻户晓,旧剧坛上的《戏叔》、《杀嫂》如实地反映了《水浒》原作的封建意识。20世纪初,欧阳予倩创作的《潘金莲》,与施耐庵对着干,颇有影响。前些年,魏明伦创作的《潘金莲》又有新意,对潘金莲既不谴责,也不同情,而是充满了“遗憾”——剧作者认为如果潘金莲遇到的不是“武二爷”而是“宝二爷”(贾宝玉)就好了。还用“荒诞”手法引进了众多人物,丰富了剧的内涵,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效应。

上海昆剧院上演了新编昆剧《潘金莲》并拍成了电影。思想内容有相当深度,潘金莲的思想与行为有一个合乎情理的发展过程。加上粱谷音出色的表演,唱做俱佳,给人以美的感受的同时,又引导着观众去思考回味,而不是简单的憎恨、同情或是遗憾。

《蝴蝶梦》是我国少有的“哲理戏”,后来演变成了“玩笑戏”——《庄周戏妻》,再演变成“恐怖戏”——《大劈棺》。庄周善意的“戏妻”,变成了“恶作剧”,妻子受到了严厉的谴责与惩罚。前不久看到了上海昆剧院演出的新编《蝴蝶梦》的录像,既有哲理,又有情理。庄周善意点化妻子,帮助她认识自己的“本性”——“人性”。妻子也批评庄周的做法伤害了她。庄周接受了她的批评,也做了解释:不得已而为之。最后“和平”地、互不勉强地、也不无伤感地分了手,给观众留下了相当有分量的启示。

这几出改编的戏都有较高的水平,从内容及形式上都有新的突破和创造。

后记

我自幼受家庭熏陶,与传统戏曲结下不解之缘。开始接触的是京剧,6岁登台清唱《甘露寺》选段“劝干岁”到了高中时,看了电影昆剧《十五贯》,最吸引我的是《访鼠·测字》中娄阿鼠的精彩表演。后又看了梅兰芳先生主演的电影《游园惊梦》,我对昆剧的艺术魅力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1957年我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理学专业。繁重的理科功课和诸多的政治运动,使我一度与戏曲暂时分手。十年“文革”期间,与昆曲更是绝缘了。动乱结束之后,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也顾不上欣赏戏曲。

20世纪80年代,我在北大办公楼礼堂看了北方昆曲剧院洪雪飞等演出的昆剧《活捉》和《挡马》等戏之后,重新燃起我对昆曲的感情,直到今天成为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学生”。尽管我住北大,路途遥远,每逢同期曲会就来学习。曲会中的老少曲友的艺术精神使我非常感动,也给了我振兴昆剧的信心和力量!

我过去一直比较熟悉和欣赏京剧的一些唱段及其伴奏音乐。后来逐渐地,我感到昆曲的唱腔与音乐更为美妙动听。像《游园》中的一些唱腔与笛子的配合,真是如同仙乐一般。我一遍又一遍地细听这些唱段的录音,感到自己过去对昆曲确实了解得太少、太肤浅了。我在北京汇文中学上学时,音乐欣赏课介绍的都是西方世界名曲,我曾经深深地被钢琴曲《少女的祈祷》所感动。但是最近当我潜心反复细听杜丽娘和赵色空的唱段时,我越来越感到这些曲子绝不亚于波兰的《少女的祈祷》。我赞叹昆曲中少女们唱的一曲又一曲“东方的少女的祈祷”。极为优美的唱词,把少女的心灵和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细腻。当今对昆曲需要做更多的、介绍赏析,让昆剧的曲与词重新为人们所了解和珍爱。

吴梅先生是我国第一位把昆曲引入北大讲堂的人。后来,俞平伯先生、吴小如先生等也曾在北大的课堂上讲过戏曲(包括昆曲)。没想到在北大的课堂上和校园里,我也能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学习前辈,为昆剧的事业发出一点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因为在北大心理学系及北京的几所艺术院校讲授“生理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其中也涉及昆曲,使我从事的专业——“生理心理学”与昆曲艺术直接有了关系,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由于自己的兴趣和教学的需要,我必须反复地观摩一些录像。在看了梁谷音、洪雪飞和魏春荣演的《思凡》之后,我发现昆曲《思凡》不仅艺术水平高,还有不少心理学的科学内容与道理,从此对昆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我写了一篇长文《论(思凡)的三性——特殊性、艺术性与科学性》,中国戏曲学院的学报《戏曲艺术》上连续登载了此文,也给我增添了信心。

在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研讨会之后,我在北大开始参加了为振兴京昆艺术的“摇旗呐喊”。一方面是由学生会出面举办了“传统戏曲与现代心理学”的讲座,后来又开设了全校性的“传统戏曲”专题选修课。另一方面在北京市高等院校京昆艺术学会及北京大学京昆艺术协会兼任副会长和秘书长,业余跑腿出力。在工作中,我深感昆剧比京剧更难振兴。

五年来,我已经在北大讲了十个学期的“传统戏曲”全校性选修课,听课的人不少,大学生、研究生跨越十几个系,还有外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我有意识地加大了昆剧课程的比重,尽力搜罗各种资料,几乎将一半的课堂放录像时间用于播放昆剧。此外,还组织同学多次进城看昆剧,观看由北方昆曲剧院和北京昆曲研习社演出的《琵琶记》、《闹学》、《游园》、《拾画·叫画》、《草诏》、《吕布试马》及张继青演的《浣纱记》、《长生殿》同学们看了戏之后,我要求他们写观后感和剧评,以加深他们的印象与认识。北大的同学中有人学唱昆曲。他们买了《振飞曲谱》,先是看着简谱跟着录音机练习,又坚持不懈地参加北京昆曲研习社的经常性活动。后来北方昆剧院的青年演员张卫东多次热情地到北大义务教唱昆曲。  我国文化部首先成立了“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后又成立了“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以及相应的“基金会”。好像重点已经从昆曲转移到了京剧的振兴,昆曲日益被冷落了。由于我身在北京,和北方昆曲剧院近在咫尺,一直希望“北昆”能有起色。北昆演出了新排的《琵琶记》时,我和北大同学们看了两次,很受鼓舞。但又感到自己不是内行专家起不到什么作用。没想到北方昆曲剧院青年团艺术组找我去该院做了几次报告。我虽然是欣然前往,讲的主要内容是昆曲不仅是高水平的戏曲艺术,而且不少剧目还有相当深刻的心理学内容;我很赞赏梅兰芳先生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对昆曲的高度评价,鼓励青年演员在努力不断提高演技的同时,多看多研究些有关的理论文章。后来,他们请我做“顾问”,北昆的一些青年演员到我家讨论昆曲问题,我都热诚欢迎。同时,我也把他们介绍给北大同学的“京昆社”,为北昆和北大的青年人之间建立了联系。他们积极筹备共同搞过一些文艺交流的活动。北大学生多次赶到城里看北昆的演出,北昆青年人也多次来北大参加文艺活动。看到他们的良好关系,看到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我感到振兴昆曲的前景肯定美好,大有希望。

1994年是“戏曲年”,五六月份北大的京昆艺术活动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国文化报》都报道和评论了京昆艺术进入北大课堂,此事在校外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一些戏曲界的专家和名演员积极热情地来到北大。袁世海、梅葆玖、胡芝风、孙毓敏、朱文相、钮骠、蔡英莲等同志主要和北大的同学们谈论京剧,而北昆的著名演员洪雪飞、侯少奎、蔡瑶跣等则分别和我在“戏曲欣赏课”的课堂上共同合作向同学们介绍昆剧,配合录像对他们主演的《思凡》、《千里送京娘》、《天罡阵》、《图兰朵》、《玉簪记》等精彩剧目的剧情和表演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介绍和讨论,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两个月内,我参与了上述十多次专家名演员来北大的活动,这种密集的高水平活动在北大校园里掀起了一个高潮。

北大校园里的昆剧热刚刚告一段落,接着又来了全国昆剧青年演员的交流演出。负责承办此事的北昆对北大特别关照。不仅送给了我们许多“通票”,并且凡是北大师生,没有票也能进场观看。许多同学不辞辛苦,来往奔波于北大和城内人民剧场之间,光是路途往返也要两三个小时,这是我们学习的好机会,也是为青年演员鼓励捧场的应尽的义务。看过几场演出之后,我发现学生还真有一定的欣赏鉴赏水平,把第一天开幕式中的几位“杜小姐”做了一番比较,和我听到的专家的评论基本相同。我自己觉得几个杜丽娘演得都相当好,也许我的注意力不在技术方面,我看名剧常常陶醉于剧情的意境,觉得都演得恰如其分。

1995年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先生、北方昆曲剧院院长王蕴明先生、中国昆剧研究会负责人丛兆桓先生和北京振兴京昆协会负责人张晓晨女士,同来北京大学戏曲艺术欣赏课堂上与同学们见面。蔡正仁和王蕴明都在课堂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分别谈了上海昆剧团和北方昆曲剧院已经走过的道路、取得的成绩和今后的打算。上述几位都是我国昆剧界的知名人士,二位院团长更是南北方昆剧界的实权领导,他们的工作对昆剧的振兴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到我主讲的课堂上来与同学们见面本身就是对北大也是对昆曲教学工作的支持,同学们理所当然的热烈反应也表明了他们此行有着重大的影响。上海昆剧团离我们较远,看他们表演的机会难得。为此,蔡团长提供了他们宝贵的录像资料《上灵山》、《新蝴蝶梦》和《新牡丹亭》供我们上课学习之用。这件事对我是很大的鼓励,使我与昆剧的关系更加密切了。1995年冬在天津召开了我国第一届京剧节,给北大京昆协会发了“金菊奖”,也给了我个人奖励。不仅奖励了我们对京剧的工作,实际上也是对我们为振兴昆剧所做工作的肯定。

昆剧是高品位的艺术,其中有许多内容值得进行科学研究。在北大讲戏曲(京昆)欣赏课也要求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谈,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为此我结合自己的专业——生理学和心理学,以及自己的爱好——文学和哲学,对昆剧的一些名戏作了一些科研工作,在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如《论(十五贯)的心理学内容及其启示》、《论昆剧(思凡)的三性》、《汤显祖的模糊语言和想象天地》、《汤显祖的想象和梅兰芳的表演》、《关汉卿的寓意与侯少奎的表演》等。

1995年,天津教育出版社找我,表示愿意出版我开的《戏曲欣赏课》的部分讲稿,不要我出钱,也不用包销。但提出只要京剧,书名定为《大专院校京剧讲座》,经我力争,只放进去了一小部分昆剧的内容“昆剧的形成及其特点”和“昆剧《思凡》”。看来发表昆剧的研究论文相当困难。但是既然爱上了昆剧,那么“情书”——赏析论文就还是要写下去的。

后来,我得以有机会先后出版《中国京剧二十讲》(台湾出了繁体字版)、《中国昆曲二十讲》二书。我要感谢许多支持过、帮助过我的专家和单位: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张学书,艺术教研室和教务处,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朱文相,以及戏文系主任周传家,音像资料室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曲剧院,中国文艺研究院,戏曲研究所,CCTV和BTV……

最后还要请读者对本书多指教!

骆正,2007.1.29

于北大蔚秀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昆曲二十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骆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64725
开本 16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5.53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2
出版地 广西
230
15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4: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