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出征夜/军旅文学优秀作家经典作品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该文学作品系列反映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军旅文学撼人心魄的魅力,那种传奇、惊险、迷人的军营文化,充满崇高感、使命感的军人特质,生死线上闪射的人性光辉!本书主要讲述了:“出征夜”、“深夜十一点钟的火车”、“空山在密密的森林中”、“雷群”、“夹心面包”、“海云白船”、“风筝”等11个小故事。

内容推荐

这套丛书的出炉就是源于一种记忆。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读到其中的一些作品,从此它们就滞留于脑海中,二十年挥之不去,但现在要找到那些作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种奇文不能与人共赏的遗憾时时袭来。

今年,社里组织一批图书,要送到军队的连队图书室,其时,这种记忆又一次奔涌而出:传奇、惊险、迷人的军营文化,充满崇高感、使命感的军人特质,生死线上闪射的人性光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军旅文学撼人心魄的魅力,即使成为回忆,依然能鼓荡胸中的激情。这不是一个人的记忆,而是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值得与新时期的军人和所有年轻人分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大批军旅作家和作品爆发式、轰动式地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影响了一代人价值观的形成。那个时代也成为军旅文学最为辉煌的记忆,本套丛书遴选的大多是创造辉煌的那些优秀的军旅作家的已成经典的作品,当年曾经荣获过各种奖项,是讲中国文学史时不得不提到的佳作。

那是关于英雄的文学。

英雄从来是男儿的理想,女子的向往。壮士出征,八千里路,萧萧易水,大风起兮,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多少诗文流传久远就是因为它的英雄气息,还有英雄那撑起万里江山的铮铮铁骨。刘亚洲、周涛、乔良、朱秀海、柳建伟……他们笔下展示的是一个个英雄的王国,是边塞旷世的豪迈。

那是关于英雄的思索。

太平盛世,英雄无觅,人说只能见到英雄的碎片,裘山山、庞天舒、项小米这一个个温婉的名字却带给人关于英雄的思索,广阔的雪域高原、辽远的万里边防,许多是非战争状态下的军营日常生活和军人的军旅生涯,和缓的述说却让我们沉思,和平时代该如何感受英雄的气息。

兵、将军、军营,即使没有硝烟,也不乏悲壮的意蕴,即使在和平时期,也能成为打动人们的字眼。这就是军旅作家、军旅文学拥有许多关注的理由。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忍痛舍弃了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所以这套丛书并不能包罗那个时代的全部经典,但至少通过这些经典可以一窥当代军旅文学曾有的辉煌。

更为难得的是,这套丛书收录的作家,有的已经撤离了文坛,转移了自己的关注,这些作品或者已经是他们的封笔之作了。

当然,诗无达诂,文也一样。经典不需要别人太多的评价与推荐,只需要喜欢的人自己品读。

希望喜欢的人可以读到这套书。

目录

出征夜

深夜十一点钟的火车

空山

在密密的森林中

雷群

夹心面包

海云

白船

风筝

闪光蓝的绸套裙

乡下妻子

试读章节

出征夜

一向都在传说不打了,突然就来了命令。车队于清晨的茫茫大雾中启程。兵车队、炮车队、辎重车队、坦克车队、装甲车队……让我想起小学时念过的一篇题为《田寡妇看瓜》的课文。不,是课文中的两个句子:前头看不见队伍的头,后头看不见队伍的尾。

中午路过一条江,江水在浅浅的石滩上平平地汹涌,两侧是茂密而广大的森林与竹林,绿得深重,泼洒了过多颜料似的,令人眼疼。江面上架着极长的浮桥,让这条江宽得有点像庄子《秋水》里的句子:两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一辆坦克突然在桥面上熄火,整个车队都停下来,让出左边一条窄窄的车道,让一辆车开到前面去,车过之后才有人告知是帅长的车。

都从大车厢里伸长脖子往前看,一眨眼就见师长的车到了浮桥中央,小得几乎看不见了。接着就见那辆同样火柴盒大小的熄火的坦克被另一辆同样大小的坦克从后面推下桥去,江面上溅起不大一团雪白的浪花,却一声响动也没听见,像在无声电影里一样。

耳旁的山林里野风浩荡。

男兵们边看边趁机溜下车来撤尿。一时间车队两旁现出无数缩微的黄果树瀑布。女兵们捂着眼在车厢里尖叫,其中一两位甚至比较歇斯底里。车队继续浩浩荡荡地前进。下车的人慌慌张张地往行进起来的车上爬。

天黑前我们到达了X店。前方那面高墙般遮去了半边天的大山与密林就是我们这个师要独立开辟的战场。部队在镇外下车,立即变为徒步开进,消失在前方雾漾漾的山野中。

师政治部的基本指挥所设在镇子边缘的小学校,因为这里是新开辟的战场。我们在小操场上下了车又马上集合,师政治部张主任——一位三八年参军的老军人——马上在队前宣布了两个显然出发前就已拟好的名单,一个是今晚跟部队一起进入攻击出发地域投入战斗的人员名单:另一个是在部里待命,准备第一批下基层的指导员和教导员的人员名单。

这两个名单里都没有我。

这当儿原来运送我们来的军车开走,却又马上开来了三辆卡车。张主任队前宣布说第一个名单上的人把自己的被包留下,马上分别登上这三辆车,去追赶三个已经在我们到达前潜入出发地域的尖刀营。然后他才宣布解散。

操场上的人忙起来。被宣布上前线的再轻装,只带上少量必须的战斗用具登车出发;留下待命的人们则提着被包走进小学校里早已号好的临时宿舍。只有我一个人呆呆地站着。

我知道这又是为什么。我由军区机关派到这个师参战,在军列的途中上火车,立即由师长和政委——姓蔡,我在另一个师的老领导——将我交给政治部安排,政治部将我交给文化科黄科长安排。我一直跟着文化科的A'fl},确切地说是跟着黄科长,可在部队进入攻击出发地域的时刻,却被师政治部的首长忘掉了。 

可是我又不相信这就是全部理由。不,至少我自己觉得,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两个月的我不应被他们忘掉。更可能的原因还是两个月来我时常遇到的那一个:政治部的首长不好意思用对待自己部下的态度对待我,因为我到底是军区派来的人。但同时他们知道我也知道,我其实也说不上是军区的人:来之前我刚调到军区不过两个月,之前就在和这个师隶属于同一个军的另一个师的政治部当干事。我站在那里,觉得我明白这个,别人也明白这个。一时又觉得许多人正在看我,他们就要上战场而我却在这里站着,无所事事,像一个偶然来到前边的闲人。可我明白他们也明白我说到底和他们一样也是一名军人。这些看不见的目光锋利无比,从前后左右四面八方我注意到和意识不到的地方刺穿着我的身心,而且它们多半来自那些眼下正往三辆卡车上爬的人们。忽然间我看到了黄科长,他刚刚背着一个简单的作战行囊爬上三辆卡车中的最后一辆,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笑容。他的目光仅仅是偶然掠过了我,我心里就像受了污辱,电光石火般亮了一下。

我是文化科的人,是他的人,政委既然将我交给了他,我就要跟着他。

出发前我已经轻装完毕。我背着自己的作战行囊,一步踏上车轮,手扒车大厢,往车上爬。

一只手从背后拽住我,一把就将我拉了下来。

“你上哪去?”我听到背后一个怒>中>中的声音,回头看,原来是师政委,当初我在另一个师当过他的干事,就是他在军列上将我直接交给了政治部,“给你准备的有任务!”

“我想……”我说。可什么话也没说出来。我的心里突然涌满了愤怒。

政委已经不理我了,他半转过身去招呼张主任和刚要提着被包走进学校里去的干部科章干事。“张主任……还有你,章文藻,你过来!”他用指挥员有点战争前夕常有的明显的焦灼和愤怒的声调喊道。

他的野战吉普车停在路边,没有熄火,好像马上要一窜就离开似的。

三辆卡车的第一辆已经发动,正在倒车开上急造公路。第二辆已经在“扑出扑出”打火。第三辆——黄科长上的这一辆——还没有动。车上的人都被我和政委刚才的举动吸引住了,扭过头来看我。

我又觉得那些目光如同无数锋利的明亮的针一样在刺穿我了。

第三辆车就在这时开动了。我没有再次固执地要求上车。政委现在也是我的政委。他的最后一句话像一张突然落下的网,虽然无力,却将我罩在其中。我意识到我可以不上车了。我注意到最后那辆车有一点颠簸地驶出操场和公路问的泥坑,摇晃着开上急造公路,插进了一直络绎不绝地前进的队伍。我一直没有望车上的任何人,可我仍然觉得车上的人却在最后一次回头时又看到了我。我突然逼真地觉得他们的目光含义复杂而又激烈,其中有些灼伤人的轻蔑。

我已经不可能再撵过去爬上车了。我知道这个。可是他们——那些跟随黄科长的人为自己正和部队一起上前沿而牛屁哄哄的样子仍旧又一次尖锐地刺痛了我的心。

三辆卡车消失在急造公路拐弯处了。一座长满杂树的小山包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的心突然放松了一点。我承认。我还承认今晚我的心有一点乱。这一点乱超越了我全部二十四岁的年龄里的所有的生命经历。我是不是有点卑鄙?抑或我已在黄科长他们心目中永远地一文不值了?我不知道。我惶恐而又痛苦。那点只有这时才能生出的悔恨开始锯齿般地啃啮我的心。

——别人都上了战场或者都已被安排好了要上战场,只有你一个人没有。既没有立即上战场也没有被安排上战场!

但是我的心里仍然轻松。痛苦和羞辱啃啮着我的心时它仍然充斥了一点轻松。我不能原谅这种轻松的感情生出但它仍然轻松。一支我不熟悉的部队正在我面前向前方开进,一天来迫在眉睫的战争就在我眼前展开却又在离我远去。我置身其中却又如同置身局外。天低处乌云丛中透出的最后一缕殷红的余霞散漫地撒在空中。我注意到身旁一棵细干的树上只有花蕾没有新叶(多少天以后我才知道那就是木棉树,亦即人们美称的英雄树)。我能够越来越远地注意到那些正从急造公路上走上战场的士兵们铁色的神情严肃的脸、几乎如同小跑一样的步态和专注的眼神。我甚至注意到了某些刚才根本注意不到的细节:一名个子小小的新战士,也许只有十六七岁(因为他还有着一双孩子似的稚气的眼睛),背着一个显得捆绑得不大紧的作战被包,每一步都在跑,因为他跟不上前面那个大个子机枪手的步幅;一匹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马(马早就从我军作战序列里取消了,这马是从哪里来的?),马身上驮着一门八二无后座力炮,那马显然受了惊,不是在走而只是在跳,让拉缰绳的那个嘴上有小胡子的战士也跟着他边走边跳(他和这匹马就是这样边走边跳着上了战场)。暮气在一墙之隔的小学校外开阔的杂草地里升腾。我一回头,前方高耸入云的大山再次逼近地撞疼了我的眼。政委在看表,面色严峻,张主任也在看表,一边望着正在行进的部队。章干事则看一看政委,看一看主任,突然明白我们还要在这里等一阵子一样,提着他的被包一溜烟似地进了小学校,一眨眼又跑了出来。P3-7

序言

历史对文学作品的选择至为苛刻,能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作品并不多。

如果能将许多篇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作品集合起来,那就值得珍藏了。

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丛书。

这套丛书的出炉就是源于一种记忆。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读到其中的一些作品,从此它们就滞留于脑海中,二十年挥之不去,但现在要找到那些作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种奇文不能与人共赏的遗憾时时袭来。

今年,社里组织一批图书,要送到军队的连队图书室,其时,这种记忆又一次奔涌而出:传奇、惊险、迷人的军营文化,充满崇高感、使命感的军人特质,生死线上闪射的人性光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军旅文学撼人心魄的魅力,即使成为回忆,依然能鼓荡胸中的激情。这不是一个人的记忆,而是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值得与新时期的军人和所有年轻人分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大批军旅作家和作品爆发式、轰动式地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影响了一代人价值观的形成。那个时代也成为军旅文学最为辉煌的记忆,本套丛书遴选的大多是创造辉煌的那些优秀的军旅作家的已成经典的作品,当年曾经荣获过各种奖项,是讲中国文学史时不得不提到的佳作。

那是关于英雄的文学。

英雄从来是男儿的理想,女子的向往。壮士出征,八千里路,萧萧易水,大风起兮,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多少诗文流传久远就是因为它的英雄气息,还有英雄那撑起万里江山的铮铮铁骨。刘亚洲、周涛、乔良、朱秀海、柳建伟……他们笔下展示的是一个个英雄的王国,是边塞旷世的豪迈。

那是关于英雄的思索。

太平盛世,英雄无觅,人说只能见到英雄的碎片,裘山山、庞天舒、项小米这一个个温婉的名字却带给人关于英雄的思索,广阔的雪域高原、辽远的万里边防,许多是非战争状态下的军营日常生活和军人的军旅生涯,和缓的述说却让我们沉思,和平时代该如何感受英雄的气息。

兵、将军、军营,即使没有硝烟,也不乏悲壮的意蕴,即使在和平时期,也能成为打动人们的字眼。这就是军旅作家、军旅文学拥有许多关注的理由。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忍痛舍弃了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所以这套丛书并不能包罗那个时代的全部经典,但至少通过这些经典可以一窥当代军旅文学曾有的辉煌。

更为难得的是,这套丛书收录的作家,有的已经撤离了文坛,转移了自己的关注,这些作品或者已经是他们的封笔之作了。

当然,诗无达诂,文也一样。经典不需要别人太多的评价与推荐,只需要喜欢的人自己品读。

希望喜欢的人可以读到这套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出征夜/军旅文学优秀作家经典作品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秀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10280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