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颠覆(中国企业如何向世界级企业看齐)
内容
试读章节

做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可以成功,可以失败,但不可以放弃!

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失败,失败并不可怕,跌倒了,站起来就是!

人生最大的悲剧在于不知道:我现在是谁?我应该是谁?不知道自己现在是谁,现在就废了,不知道自己应该是谁,未来也废了!

不幸的是,“我是谁”“我应当是谁”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我们所选择的参考背景决定的。我们选择了父母做背景,我就是儿子,或者女儿。我们选择了学校做背景,我们就是学生。我们选择了地域做背景,我们就是北京人、四川人或中国人!我们选择了社会,我们就是公民!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我是谁”,那么,你首先要选择你现在所处的背景,然后才有真正的答案。如果你选错了背景,比如在社会中,你却选择了父母做背景,回答自己是儿子或女儿,那么,等待你的就将是角色错乱带来的困惑:没有人会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对你,你要等待像父母一样的关怀,那你就等,但没有人会理你!

我们应当选择什么背景来回答:我是谁?我应当是谁?

当我们有幸聚在一起,选择一家公司作为一起奋斗的平台,我们事实上选择的并不是这家公司,而是选择一个背景,任何一家公司在这个时代要生存、发展、壮大所必须遵从的时代背景:那就是中国公司必须国际化、正规化、持续化,中国员工必须职业、敬业、专业!

一句话:公司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应当是他所在职位、所做工作的专业选手,我们是职业的公司人,而不是兼职的临时工!

而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突然就发现了看到自己真实面貌背后的恐惧:我们有几个人是专业选手?

业余球员与专业或职业球员的差别是什么?最重要的差别是业余球员以球为业余爱好,既然是业余,做不好没关系,只要愉快就好。而专业球员以球为生,既然是赖以生存的职业,做不好就不能够生存,做不好是一种耻辱!

试问一下,我们签订劳动合约进入一家公司,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以做好本职工作为生?但我们自己专业吗?我们做不好本职工作,会有耻辱感吗?会觉得自己生存不下去吗?

每一个员工在企业都有一个职位吧?那就问问自己,我是业余选手?还是专业选手?如果我们的员工在自己的专业上只是业余选手的水平,那么,不管我们赚多少钱,整个公司的工作状态其实就是江湖“小混混”的状态——凡事都做得“差不多”,但任何一件事都做不到专业!做不到精细!

所以,遍地由业余选手组成的小公司,比如像江浙、广东一带的无数小公司,也许是中国经济繁荣的一部分,但真正代表中国的一定不是这些小公司,中国必须出现自己的索尼、松下,必须出现自己的三星、现代,那才是中国企业的未来!

既然如此,我们这一代的使命是什么?我觉得现在的员工中,如果一部分人想成为领导多少人的企业家,想做自己的公司,创一番伟业,这很正常。但如果这成为一种群体心理,我觉得,这就需要我们警惕了!

事实上,这种心理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当你在为自己的伟大构想自鸣得意的时候,很可能你不知道,你只不过是在自己个人规划中,不自觉地重复着传统的中医成才方式:一种个人成功的修炼方式——每个人内心深处都盯着“一代名医”,但有几个人能够成为一代名医?结果就大多自暴自弃,成为一事无成的江湖郎中!

我们看看全世界优秀的公司吧,他们的员工出来有几个是做自己的公司的?有几个是以领导一家公司为己任的?这不是他们无能,而是世界优秀企业职业运营与专业打造的结果。一个一流的专业装配工,一个一流的前台文员,一个一流的研发工程师,等等,在职业运营的意义上,并不比一流的CEO低一等,他们只是分工的不同,只是由于个人经验与专业追求的不同,并不存在职业上的高低之分,在职业运营的意义上,他们是平等的!

换句话讲,像杰克·韦尔奇这样世界一流的CEO,如果他当年是从工程师做起的话,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个优秀的、专业的工程师,而当他做好工程师的同时,发现自己仍然有着无限的潜力,那为什么不往上发展,甚至一直追求至GE的CEO呢?

我觉得这种逻辑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做企业的逻辑——公司首先是一个帮助普通员工把自己打造成本职工作专家的平台,而不是成就某个人创造个人神话的舞台,这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真正含义——全世界优秀的公司,在设备技术规模等外在因素基本一致的时候,他们人均创造的利润,比同等条件的同行,要高出很多!企业竞争在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不是机器设备的竞争!

所以,一个专业的销售员与业余的销售员,销售能力的差别是多少倍?一个专业的管理人员,与一个业余的管理人员,他们打造的团队差别是多少倍?

这样一来我们就懂了,中国企业未来5-10年最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建立起世界级的竞争力,而这个竞争力的背后,首先要打造出一代人的职业化与专业化!中国无数小公司的现状说明,中国企业未来最稀缺的是职业的运营人才——他们以经营企业,经营团队为生。中国企业的竞争,不能够是由无数业余水平的员工构成的竞争!中国企业的竞争,必须是专业选手组织的竞争!

所以,每一个员工,无论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你都应当问自己:“我是谁?——我现在是业余选手还是专业选手?” 

“我应当是谁?——我未来应当是业余选手还是专业选手?”

不专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自己应当专业!不懂应当按职业选手的生存法则来要求自己,不懂应当因自己的业余水平而羞愧!不懂应当以解决不了本职工作中的问题为耻!

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失败,失败并不可怕,跌倒了,站起来就是!

人生最大的悲剧在于不知道“我现在是谁?”“我应该是谁?”而一旦我们知道现在自己是谁,现在就不再重要了,因为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未来应当是谁,从而信守承诺,结果导向,永不言败!

请大家记住,在中国加入WTO的5年后,中国企业真正有机会进入职业运营时代了,我们有幸在这样一个时代奋斗,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件事!

如果我们选择了一条代表着时代趋势与客户需求的道路,那么,我们就这样对自己承诺吧:我们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但不可以放弃!P263-267

书评(媒体评论)

姜汝祥博士精辟地阐明了一个伟大的公司最基本的商业之道,对比万科十几年发展的路程,有些知道做的是对的,但表述不清晰的,姜博士给了清晰的表述;有些还没有弄清梦的,姜博士给了我清楚的回答。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姜汝祥博士提出有执行能力的人,是那些对自己有责任感的人,他们有三个特点:“信守承诺,结果导向,永不言败”:一个有执行力的团队,是强调“认真第一,聪明第二”的团队;一个有执行能力的公司,一定是针对客户价值聚焦能力的公司等等。我认为总结得很到位。

TCL总裁 李东生

姜博士是我千辛万苦寻觅到的知音,他的出现及著作使我的思想得以洗礼和升华,在经营管理思想上,我认为他是有机地把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及西方的管理逻辑成功结合的先行者,其探索必将为中国企业的成功转型带来好的结果。

青岛啤酒集团总裁 金志国

姜博士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论述与我的感觉是一致的,就是说核心竞争力应该讲是这个企业,这个团队集体的学习能力。今天的联想、神州数码这些企业领导人都在考虑这些问题。

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与姜博士CCTV-2《对话》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以世界级公司为标杆:每一家公司都要回答“我是谁?”

第一节 优秀公司五大标准:什么样的公司称得上世界级?

第二节 500强关键是能力:“规模崇拜”的背后是虚荣的自卑

第三节 共生与共赢:谁在淘汰今天优秀的企业家?

第四节 提醒自以为是的老板们:自废武功的四大陷阱

 第二章 中国企业面临的“换代”危机:谁在淘汰当红企业家?

第一节 四种接班模式:强人过强的背后是衰亡

第二节 柳传志、张瑞敏代表的第一代企业家管理理念过时了

第二部分

 第三章 颠覆海洋的是天空,颠覆天空的是思想,颠覆权术的是世界级公司

第一节 摩托罗拉的自我承诺:对中国式管理的颠覆

第二节 宝洁为什么如此强大——对中国式品牌的颠覆

第三节 北京沃尔玛为什么开在了石景山?——对中国式竞争力的颠覆

 第四章 否定之否定是真理,颠覆之颠覆是正道

第一节 逻辑颠覆:高尚是谁的通行证?卑鄙是谁的墓志铭

第二节 公司政治颠覆之颠覆:为什么中国企业家迷恋政治,迷恋曾国藩?

第三部分

 第五章 世界级公司成功之秘:一流公司竞争规则,三流公司竞争产品

第一节 麦当劳颠覆快餐规则:快餐店如何战胜了爱立信?

第二节 丰田颠覆市场规则:以客户价值的名义打败对手

第三节 福特颠覆劳资规则:重新定义工业资本主义

第四节 eBay颠覆网络经济规则:戴尔为什么要学习eBay 

 第六章 中国企业的成功:奇迹不能说明做企业的道理

第一节 百度、盛大是奇迹,但并不是榜样: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

第二节 成功者大多死于对成功的自恋:国美、蒙牛离破产还有多远? 

第三节 王安之败:一个强大的企业背后,完全可能是落后的小农文化

第四部分

 第七章 为什么兔子不可能长成骆驼? 

第一节 国美、德隆的兔子逻辑:兔子的基因什么时候变成骆驼基因? 

第二节 不要相信基因变异的神话:中国优秀企业的功臣离监狱有多远? 

第三节 颠覆扭曲的成功逻辑:残酷竞争状态下的变革机制、原理与战略

 第八章 世界级公司如何从小做大:没有理想,注定长不成巨人

第一节 星巴克的咖啡主义:快速增长的超级动力是什么? 

第二节 戴尔upsell:直销只是表象,客户价值才是基因

第三节 向福特学习团队价值管理:中国企业的突破点在哪里? 

 第九章 伟大公司背后是伟大机制,平庸公司背后是个人英雄

第一节 咨询公司为什么做不大?小公司效应说明聪明人做不了大公司

第二节 房地产在中国盛产富豪之谜:房地产公司有多少还能够活下去? 

第三节 帕尔迪VS万科之一:万科离世界一流房地产公司有多远? 

第四节 帕尔迪VS万科之二:万科的战略——白领、有质量增长与建筑无限生活

第五部分

 第十章 危机、速度与狼性逻辑——世界一流公司如何面对逆境? 

第一节 英特尔如何面对质量危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第二节 惠普如何面对亏损危机——先开枪,后瞄准,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 

第三节 IBM如何面对文化危机——将公司的危机极端化和中心化

 第十一章 “资本运营”是个伪概念——中国企业存在管理泡沫吗? 

第一节 顾雏军六大矛盾:中国当红企业家无法言表的痛在哪里? 

第二节 股票市值与职业经理人市值: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市值泡沫

第三节 不要羡慕恐龙的强大:你可以很有钱,但你不一定值得尊敬

第六部分

 第十二章 学习打败世界一流公司的绝招:三星如何战胜索尼

第一节 三星为什么如此强大:一个亚洲公司从卖鱼到世界一流的历程

第二节 索尼为什么落后于三星? 

 第十三章 以客户价值的名义,打败跨国公司

第一节 如何战胜强大的宝洁:战略决定成败

第二节 联想、海尔与华为:在打败跨国公司的道路上值得我们学习什么? 

第三节 以客户价值的名义,打败跨国公司:我们需要再来一次观念更新

第七部分

 第十四章 并不是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值得我们尊重

第一节 为什么东芝这样的世界级公司会是“两张皮”? 

第二节 如何看待跨国公司的中国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才是真正的中国化

第八部分

 第十五章 中国企业最缺乏的不是制度,而是宪政精神

第一节 相信法治的力量

第二节 制度不等于“法治”,有再多的制度也可能是在“人治”!

第三节 宪政的起点是责任,责任的起点是基于对结果的自我约束

序言

一个员工离开了公司,原因是他觉得他的上司并没有按公司提倡的那样去做。所以,当他迟到、上司处罚他的时候,他就公开顶撞上 司,他的理由是:

我不介意有人当面一套,背地一套,因为是人就难免如此;但那是你们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不会侵犯到我的原则和利益。但是!如果要用规则来约束我,我需要的是一个公平的平台,即人人平等。如果你领导犯错可以不接受处罚,我也就不能接受处罚,除非你告诉我领导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可以不执行规则,而被领导就是规则的执行者。那,我将无话可说。

我相信,每天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无论是做老板,还是做员工。我们如何面对?

作为一个咨询师,同时也作为一家公司的经营者,我碰到了大量这样的人和事,每当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这样的事件时,我心底里就产生一种无比的悲哀。想想十年前自己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的时候,五年前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作的时候,不也这样吗?之所以离开,不仅仅是由于我对工作体系的失望,更在于当时领导我的人的能力和做派,让我无法忍受。

我在想,如果在当时的国家计委,在当时的北大光华,我碰到的是“刘备”这样知人善任的“领导”,我会离开吗?而如果不离开,今天的我会是什么样?同样,我在摩托罗拉公司工作的时候,我的老板是很好的呀,我如果因为他们对我好,就不离开而到美国去上学,那今天又会是什么样?

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他的领导决定的吗?谁对下岗职工的命 运负责?

想到这样的假设,我不禁感到一丝后怕。因为这几乎意味着,一 个人的命运基本上是由他的直接领导决定的。无论我们所奉献的体系是不是正确的,哪怕所制定的原则与规则是错的,只要管我的领导“知人善任”,我就高高兴兴地服从。否则,哪怕所制定的原则与规则是正确的,只要领导差劲,那我一样不服从。

我在想,如果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的领导,如果每个人都像刘备那样,那么,还会有那么多人离开国有企业,出来打工、出 来赚钱吗?我有一次曾在电视上看到,到目前我们中国还有一个地 方,那里仍然在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每天农民仍然集体出工、计工分,个人仍然没有资产,连房子都是集体盖的。 看上面这个电视节目的过程中,我感觉心里涌起阵阵冷战。在我的印象中,人民公社早就死了,那是一个违反经济天性的“乌托邦”,可为什么在体制上已经证明完全失败的人民公社,现实中却仍然在某些地方活着?

答案是,有一个好领导,他一心为群众,他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处理对外事务,但对内,一切仍然是人民公社的集体管理!心里之所以会涌起阵阵冷战,是因为我在想,如果这个领导哪一天“失常”或犯重大错误,甚至死亡(死亡是一定的),而他的儿子又无法像他一样知人善任的话,这些人民公社的社员怎么办? 为什么无数的国有企业的员工下岗后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讲,政府当然有责任,但从个人的角度讲,这却是一个假问题:这么多农民工都能够活下来,为什么国有企业倒闭了人反而活不下来了呢?排除很少一部分已经年老体弱的员工,大部分员工应当高兴才是呀,因为外面的体制比国有企业好多了!

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不是!相当多的下岗职工都正当年,但相当多的下岗职工不是选择找市场,却选择了找政府!我们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更早些这些员工都认为国有企业的领导太差劲,自己忍受不了他的领导,冲冠一怒走人了,那今天他们会如何?

我相信,那些主动离开国有企业的员工,现在大多活得很好。这样想来,那些知人善任的国有企业的领导,岂不是里外不是人?难道 他们真的要对今天这些下岗职工的贫困生活负责吗?

一个成年人的责任是什么?自由选择并不是自我放纵的借口!  我觉得,在存在自由的职业选择时,任何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应当由每个人自己负责。我们是成人,成人的意思就是上帝 给了你自我负责的能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每一个成人都不应当把这个权力交给别人。

这样一想,我们就突然发现作为一个成年人,他的责任到底是什么?——上帝让成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把选择权交给了你,但并没 有把选择的标准给你,这才是责任的真正含义。否则,成人的自我负责,不就成了每个人自我放纵的借口了吗?

我们是成人,我们对自己负责,但责任的标准仍然在“上帝” 手中(否则,人不就成了上帝?),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神性”,仍然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价值!

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人有人性。而人性其实包含着两个相反的方面,一个是“神性”,一个是“魔性”或“兽性”。人的一半是 天使,一半是魔鬼,或者说一半是人,一半是兽。我想,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回避的本性。

既然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谁比谁好多少?即使表面对你好,谁又知道背后是什么?所以,当我们衡量自己的选择的时候,就不应当以自己的领导为标准,确认他做得如何。因为如果我们自己的判断依赖于上级,那么我们实际上就是一个依赖于上级的人,又哪有什么标准?

做一个商人最基本的标准是什么?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标准,就是公平竞争,平等交换,这是市场经济规律的体现。任何一个成人,只要你进人公司就要记住一点,企业中存在各种问题,无论是老板不懂管理,还是同事不予配合,无论是产品质量有问题,还是市场不景气,都不是你不提供结果,不创造价值的理由。你提供价值,只与市场经济中的平等交换有关。你拿了一份工资,你就要提供相应的结果,这与任何一个人包括领导者的无能无关;只与一件事有关,那就是你拿了工资,就要提供相应的结果或价值。平等交换,天经地义!

这就像一个优秀的职业球员,无论踢球报酬多少,也无论教练同事有什么问题,都不是你不好好踢球的理由。你认真踢球只与一个原则有关,那就是你是职业球员,因为观众只有一个要求:请给我结果!

也许有人会说,那我们提供结果,提供价值,很大程度也是与领导有关的呀,领导做得不好,会影响我们提供价值呀?是,就像球赛,裁判不公平,当然会影响踢球。但什么是职业化?所谓职业化就是哪怕环境再恶劣,我们也要尽力踢好球;领导再差,我也要尽力追求结果。我们并不是裁判或领导手里的机器,我们是有着主动追求能力的人!

要么离开公司,要么提供结果。只要在公司一天,就要为公司创造价值,其他一切外在的条件都是借口,只有商业的公平交易原则在支撑着我们的行为。我想,这就是职业化。职业化的本源,职业化所遵循的,就是市场经济价值平等交换原则——我们努力工作只与结果交换的市场经济原则有关,与任何人无关。

坚决服从某个人是奴性,坚决服从规则却是一种美德

所以,我认为坚决服从某个人是奴性,但坚决服从规则却是一种美德。在规则之下,在边界之内,才有所谓的自由!为什么市场经济首先在西方建立,而不是在我们这样的文明古国建立?原因就在于西方的基督教传统对制定规则与服务规则的强调。

大家都知道,在基督教中,人生而有罪,所以要相信制度而不要相信人!而制度的背后又是什么?并不是所有制度都是合理的,合理的制度是那些符合规律的“约定”。

当基督教说人是不可以被相信的,只有“约定”——制度才可信,这个约定并不是随便制定的,而是人与上帝之约——只有神,才能提供值得依赖的符合规律之约!“上帝之约”要说的是,不要相信与“人间英雄”的约定,无论这个人多么伟大,而要相信超越人问英雄的“神性”原则与规律。由此,西方社会就获得了一个支点,一个与市场经济组织相一致的个人主义——既有个人选择的尊严,又有遵守“约定”的组织人格,这就是现代市场经济精神的起源!

由此我们发现,市场经济的财富积累与竞争并不是道德伦理层面的对或错,也并不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好恶决定。市场经济的财富积累与竞争是“神性”层面的对或错,以原则或规律决定。亚当·斯密关于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时会通过竞争本身的结构因素促使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理论,事实上只不过是从经济学上证明了“神性”的存在——这个“竞争本身的结构因素”,就是自由竞争、公平交换,就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规律。

“神一般伟大的规律性”,就是“神性”!

柏拉图说过:“若神不在,一切皆无。”当我们讲“神性”的时候,无非是在说,这个社会存在着一些不言自明的原则,存在着万物均不可违背的规律。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我们每个人的成功,从根 本上讲,不过是对自然法则和价值公理的遵守过程——没有了内心深处对自然法则和价值公理的遵守,我们还有什么?  

所以,我们每个人内心对人类自然法则和价值公理的追求既是我们奋斗的动力,也是我们苦难的来源。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是人,是人就会犯错,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永远正确,永远不犯错。所有的成功都是对规律遵从的结果。  

这样我们就懂了,任何领导都不能够代替原则与规律,领导做错了,并不是我们犯错的理由。我们之所以是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这件事是不是符合事情本身的内在规律。由此,我们每个人才能获得独立、自尊、责任,以及权利与义务,因为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并不是为哪一个人工作,而是我们每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承诺——如果没有规律遵从,那么个人价值就不复存在! 我们在最近几百年的落后,是文化与思维逻辑方式的落后正是在规则这一点上,问题就出来了。中国式的自由往往是相反的,因为中国式的自由是两个极端的自由。其中一个极端是“水浒式”或“孙悟空式”的自由,是破坏规则、找规则漏洞的自由。在这种自由下,我们崇尚的英雄,自然大多也是水浒式的——在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旗帜下,以江湖义气代替人文规则,在对仇家报复的时候, “连杀一十三口”、在大街上“杀人如麻”,同样是英雄壮举!中国式自由的另一个极端则是“自我修炼”式自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求解脱,寻求生命的意义,在这种超越于现世追求完美的心态下,要么是一事无成堕落为“愤怒青年”,要么是大彻大悟成为先知,不问世事。

为什么会这样?源头在于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文化。农业文化最大的问题在于。农民没有原则”。我们想想,农业要受到天气的影响,农民就被天气摆布,看天吃饭、听天由命、被天气摆布的人怎么会有原则?所以就认为“有用就是好的,没用就是不好的”。这就是我们文化中权谋文化、实用主义文化的起源。

农业文化的另一特点是“农民天生喜欢多元化”。农业既然受天气的影响,那么,靠天吃饭,靠不住怎么办?所以,就要兼业——不仅要种粮,还要抽空打猎,还要哺养牲畜,还要学会手工编织,甚至还要学会做些粮食深加工,如做些食品去卖之类。结果是什么都会,但又都只会一点儿,没有真正的术业与专攻。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多元’化思想与中庸辩证法思想的源头。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可以用简单的小农思想能够完全概括的。但从整体上讲,当工业社会甚至信息社会来临的时候,以小农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就会成为中国企业成长壮大的阻碍。据说,有中国人曾经迁移到某个寒冷的岛上,以打鱼为生,但他们总要在山上敲开坚硬的冰层撒下种子,看是否能种出点什么来,由此可见农业文化精神的强大。

历史和文化从来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在中国目前所进行的这场工业革命中,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给我们提供足够的动力,但我们可以拥抱世界一切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来塑造新的文化!  

如何拥抱?我们不要像一百多年前的先辈一样,搞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了。不要以为买来洋枪洋炮,就可以解决问题。不要以为中国的问题,无非是炮不利、船不坚的问题;不要以为西洋的强大,无非是有些奇巧淫技而已。我们应当懂得,我“中华帝国”在最近几百年的落后,是文化的落后,是思维逻辑方式的落后!

我承诺:我肯定我的独立与尊严,我颠覆我的依赖与权谋

观念的落后比外在的技术落后更可怕!我写《颠覆》这本书的时候,曾经想过用《变革》作为书名。但我不用《变革》作书名,而选择《颠覆》,是希望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不要站在公司的角度,而是站在公司员工的角度;不要站在旁观批评者的角度,而是站在直接参与者的角度;不要站在受益者的角度,而要站到正经历着变革痛苦的中国企业的发展角度,去思考与体会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想想吧,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了二十多年,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获得了好处,都在享受着市场经济带给我们的利益,但我们每一个人能拥有多少市场经济精神?又有多少人能在责任与感恩的层面改造自我?如果我们把赚钱等同于市场经济,那么,我觉得这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荒谬!

市场经济是一种个人责任的经济,一种从强调伦理道德的农业经济上升到强调规则与权利等“神性”的法治经济!这一过程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完全是一场思维的颠覆!没有这种对自我的否定与颠覆,就没有我们这一代人的独立与尊严,更不可能有真正强大的中国企业!

如何行动?从学习榜样开始,当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绝大多数是那些正直、诚信、讲规则的公司,像GE,像可口可乐,像摩托罗拉这些世界级公司的时候,当这些世界级公司的老板与员工,“学好就赚钱”、“赚钱更学好”的时候,相比之下,我们现在那种“学坏就有钱,有钱就变坏”是一种多么荒唐的逻辑!

所以,在经营公司的逻辑上,在中国经济基本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上,我们正在面临一个历史使命,这个历史使命的主题词叫“颠覆”!——把那些颠倒的逻辑再颠倒过来!

如果说,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成功,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计划经济颠覆的成功,那么,我们要想在中国企业群中建立一批世界级的伟大公司,就必须对经营企业的逻辑来一个颠覆,让“学坏就有钱,有钱就变坏”这一类成功逻辑见鬼去吧!

面对21世纪的盛世中国,面对正在走向强大的中国企业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承诺:

我肯定我的独立与尊严,我颠覆我的依赖与权谋!

2007年1月16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企业战略和管理专家、锡恩公司创始人、经管类畅销书作者姜汝祥博士继推出《差距》、《榜样》等畅销书后的最新力作。他在对许多国外世界级公司经营逻辑作认真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震撼人心的颠覆性结论:国外世界级公司的逻辑是“学好就赚钱、赚钱更学好”,而我们很多公司的逻辑是“变坏就有钱、有钱就变坏”。这是我们始终无法取到经营真经的主要原因。如果说,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成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传统计划经济颠覆的成功,则现在就到了必须对中国企业的经营逻辑来一个颠覆的时候了。不颠覆我们的经营逻辑,就不可能建立起一批真正的世界级企业!

编辑推荐

本书是姜汝祥博士的最新力作。他在对许多国外世界级公司经营逻辑作认真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震撼人心的颠覆性结论:国外世界级公司的逻辑是“学好就赚钱、赚钱更学好”,而我们很多公司的逻辑是“变坏就有钱、有钱就变坏”。现在就到了必须对中国企业的经营逻辑来一个颠覆的时候了,不颠覆我们的经营逻辑,就不可能建立起一批真正的世界级企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颠覆(中国企业如何向世界级企业看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汝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60862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6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23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4: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