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题为“近代之挫折”,这一标题具有双重内涵。首先,本书的研究领域是东亚社会的日本、朝鲜和中国,诚如本书所阐述的,东亚社会的近代化确实充满了无数的苦斗与挫折、痛苦与不安。也就是说,“近代之挫折”正是一个根本的事实。不仅如此,伴随着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发展,可以说东亚社会如今也依然不断地演绎着这一挫折与不安。不过,全球化所带来的地域性意识与多样化选择的要求,尤其是21世纪的“和平崛起”的中国模式,也将会令“挫折”这一概念的判定基准发生一定的动摇。
图书 | 近代之挫折--东亚社会与西方文明的碰撞/文明对话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题为“近代之挫折”,这一标题具有双重内涵。首先,本书的研究领域是东亚社会的日本、朝鲜和中国,诚如本书所阐述的,东亚社会的近代化确实充满了无数的苦斗与挫折、痛苦与不安。也就是说,“近代之挫折”正是一个根本的事实。不仅如此,伴随着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发展,可以说东亚社会如今也依然不断地演绎着这一挫折与不安。不过,全球化所带来的地域性意识与多样化选择的要求,尤其是21世纪的“和平崛起”的中国模式,也将会令“挫折”这一概念的判定基准发生一定的动摇。 目录 序:“东方与西方”这一架构的陷阱 近代的解读 作为绊脚石的“近代” 第一章 和魂洋才 一西欧近代的普遍性 二黑船来航 三洋魂洋才 四近代化的“型” 五实学的合理思想 六无仁之理 第二章 东道西器 一从实学到开化的转换 二卫正斥邪论 三天主教的传教与朝鲜的开国问题 四和魂洋才与东道西器的差异性 第三章 中体西用 一Liberty的翻译 二洋务运动、变法自强、中体西用 三太平天国运动 四反对自由主义 五自由是什么 作为历史发展阶段的“近代” 第四章 西方的冲击 一脱亚入欧 二岩仓遣欧使节团 三货币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四经世济民 五“法”的概念的差异 六从朱子学到近代法的变容 第五章 理与Ratio 一福柯的“癫狂” 二理 三佛教的事理与朱熹的理气 四学问与技术的结合 五启蒙主义的理性 六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七文化的多样性与历史的理性批判 第六章 “近代”的概念 一“近代是什么” 二近代精神的挫折 三“近代”的历史观的批判 四Post—Modern(后现代)的时代意识 五“近代的超克”的论争这一视角 与近代化对抗 第七章 道 一本居宣长的“趋向物的道” 二伊藤仁斋的“道” 三狂 四神道 五语言与Sprache 第八章 东亚的民族主义 一民族的意识 二尊皇攘夷论 三朝鲜的卫正斥邪思想 四“排满兴汉”与反帝国主义 近代的结局 第九章 “东方与西方”的统合概念 一“辩证法”这一术语 二辩证法的导入 三正·反·合与因·缘·果 四法哲学的立场 五昭和六年(1931)的黑格尔百年祭 六讲坛哲学家 七黑格尔主义的终结 第十章 “东方与西方”这一架构 一对立的架构:绝对者、自然、历史、文化 二中国人的“西方”观 三欧洲人的“东方”观 四文化的主体性课题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近代之挫折--东亚社会与西方文明的碰撞/文明对话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日)高坂史朗 |
译者 | 吴光辉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204306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6 |
出版时间 | 2006-12-01 |
首版时间 | 2006-12-01 |
印刷时间 | 2006-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03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河北 |
长 | 227 |
宽 | 152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