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在文化界享有盛誉的知名历史小说作家,擅长文字表达,行文常常简洁而到位。近年来在明史领域颇下工夫,对明朝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角度独特的剖析。本部书稿是作者自2006年以来所写的十八篇明朝历史随笔的集结,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即一个朝代,凡君子在政坛上占据主导地位,则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若小人当政,则国衰民弱,生灵涂炭。作者认为明朝后期政治之所以衰败乃至亡国,就是因为朝廷中君子见离,小人多如过江之鲫之故。
图书 | 去明朝看风景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在文化界享有盛誉的知名历史小说作家,擅长文字表达,行文常常简洁而到位。近年来在明史领域颇下工夫,对明朝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角度独特的剖析。本部书稿是作者自2006年以来所写的十八篇明朝历史随笔的集结,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即一个朝代,凡君子在政坛上占据主导地位,则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若小人当政,则国衰民弱,生灵涂炭。作者认为明朝后期政治之所以衰败乃至亡国,就是因为朝廷中君子见离,小人多如过江之鲫之故。 内容推荐 大凡称得上风景区的地方,若非藏有奇山异水,肯定就有名胜古迹。明朝这个风景区里藏有什么呢?它没有汉朝的剑气横溢,也没有唐朝的雍容大度,在它的英雄谱系里,没有荆轲、霍去病、岳飞这样的铮铮铁汉;在它的文苑林中,也没有屈原、李白、苏东坡这样雄视千古的俊杰。简单地说,明朝的土壤,产生不了一流的侠士与文人。也就是说,它的人文风景中没有奇山异水。但我们仍可以说明朝的风景大有看头,这乃是因为明朝的社会形态与政治形态,都是中国历史中独一无二的范本。 目录 序言 朱元璋与农民 朱棣与北京 从剃头匠升官谈起 君子与小人 两个教子,一场悲剧 只有疏狂一老身 大笑大笑还大笑 生不逢时王阳明 女人与政治 座主 大汉将军 助情花 灯节 木主 丽江与木氏家族 张局正是权臣吗 帝王师张居正 张居正的为官之道 试读章节 张灯的习惯,始于汉代,于今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起因是印度僧人进人中国传播佛教,言腊月晦日,佛祖不安,信徒应燃灯表佛,以示虔敬。从此以后,每逢腊月晦日张灯,成为佛教徒必备的功课。但那时还不叫灯节,彻夜不熄的光明灯,燃烧的还是宗教的情感。 张灯于春节之后的上元,应该自初唐始。景云二年(711)正月十五,唐睿宗应一个名叫婆陀的胡僧所请,在长安的安福门外点燃千盏花灯以悦佛。是夜,睿宗亲往安福门城楼观看,帝王于元宵节赏灯,便是从他开始。这时候,还只是一夜灯,灯燃三夜,当从盛唐的玄宗开始。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前后二夜,金吾弛禁,开市燃灯,从此成为惯例。 灯节由三夜变为五夜,始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下旨礼部:“朝廷无事,年谷屡登,上元可增十七、十八两夜。”至此,一连五天的灯节,让北宋的都城汴梁珠光四溢,彩色千重。 公元1125年,北宋的徽钦二帝被大金国掳走之后,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继皇位,把都城从汴梁迁到杭州,是谓南宋。尽管有靖康之耻,河山沦陷之悲,赵家皇帝仍不改旧习,追求奢侈。淳■三年(1243),理宗下旨将上元灯节由五天改为六天,即从正月十三至十八日。届时杭州城内,西湖边上,无论巷陌、寺观、市衢、桥道,尽皆编竹张灯,六天时间,杭州成了不夜城。 明朝的灯节 明朝的朱元璋夺取天下后,建都于南京。数年后,都城初竣,为展示帝都气象,朱元璋决定恢复因战乱而停止的灯节,并将期限从六天提到十天。所不同的是,灯节不仅仅是赏玩,而加进了招商的功能。朱元璋在南京建了淡烟、轻粉等十四楼,以贮官妓。灯节期间,十四楼灯火最盛,天下富商纷至沓来,十四楼人满为患,其中不乏“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纨绔子弟,但更多的是寻找商机的客人。所以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并不只是盛行于今日,它最初的版权,应该属于明太诅。所不同的是,今天的商人,虽然直接当官身居要职的少,但通过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的多。明代不一样,朱元璋是禁止商人当官的,参政议政也不行。十四楼的官妓,商人尽可享用,但六部五府一应权力机构,商人绝不能染指。反之,入仕为官的人,可坐八人大轿,享受朝廷颁赐的特权,但绝不可往十四楼嫖妓。虽灯节期间,也不允许。 成祖迁都北京后,灯节又有了一点改变。自他开始,灯节再不叫灯节,而叫灯市。从寅时到酉时,即从早到晚,称为市;从酋时到寅时,即从晚到早,叫作灯。所谓灯市,就是白天做生意,晚上看灯火。 灯市的时间,仍为十天,从初八开始,到十七结束,到了十三日,灯市便进入高潮。灯市遍布京城各个角落,中心会场设在东华门东,绵延二三里地,铺天盖地全是各种灯火。开市之日,各省的商旅云集。这阵势,有点像今天的广交会,除了外国财团,各省的经贸代表团都组成强大的阵容抵临,全城客店爆满,一铺难求,明代不同的是,各省的客商赶赴北寻找商机,洽谈合作,纯粹是民间行为,决不会有省长带队,而朝廷也不会出面组织。有提倡而无干涉,这是明朝对商业经济的一种态度。 却说灯市开张,东华门外九市一起开场。所谓九市,分衢与市,衢纵市横,纵四横五。这九个片区按货物归属划分,从三代八朝之古董、五等四民之用品、布匹绸缎、山珍海味、琴棋书画、油盐酱醋,一应货物,应有尽有。灯市期间,这中心会场肩摩毂接、人流熙熙,十分热闹。一俟天色黄昏,百廛尽收,一队队儿童打着太平鼓,蹁跹跳跃从不同方向进入衢市。跟着进来的杂耍艺人也各自团起场子,表演舞狮、钻火圈、打斗、蹬坛、蹬梯等节目。直到城楼钟鼓报了戌时,那多至数十万盏的宫灯,一霎儿全开了。 灯的制作,用料各出匠心,品类过千种。但是,灯市的费用,并没有从国家财政中支出,而是王侯贵戚或商人自掏腰包。譬如说,东华门东中心会场的这个街市的所有楼房,预先都被各省富商和贵戚租下装饰灯火。这租金随行就市,价格高昂,尽管这样,仍供不应求。商人们租楼装灯,类同今日的广告。哪家最绮丽奢华,他的货品销售就会好。其实,灯楼的装饰费用,都由买货的顾客掏了腰包,这叫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有一些商家,觉得仅仅饰灯还不足以炫耀,于是又别出心裁搭起临时高架,在上头放烟花。中国的烟花,实源于成祖在位时的北京。当时的烟花肯定没有今天的花样品种多,但也有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多种。从这些名字来看,当时的烟花也可在空中爆出各种吉祥的图案。 虽然在朱元璋的手上就定下了十日灯市的制度,但灯市期间,朝廷官员并不放假。永乐七年,成祖下旨赐官员十日假,与百姓一起欢度灯节。因为官员的参与,灯市比过去更加热闹。那氛围,有点像现在的“黄金周”。到了宣宗时,大约考虑到十日假太长,影响公务,于是下旨减半。并规定,官员上班期间,上至阁臣九卿、下至曹官椽吏,一律不得到灯市蹓跶、接受宴请。 大内的鳌山灯会 唐宋两朝皇帝,每逢灯节,常常走出宫禁,以观灯为乐。明朝的皇帝,却少有出宫观灯的例子。但皇帝也是人,他身边的后妃嫔人,都闷在紫禁城中过于孤寂,大约是灯市的热闹让她们动心,有观赏的欲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约也是在宣宗时,下旨在灯市期间,宫内举办灯会,此旨一出,遂为永例。P133-136 序言 我曾写过一本明史札记《读了明朝不明白》,与著名明史专家王春瑜先生撰写的《读了明朝就明白》一起,于2006年交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印行。单看书名,会以为我故意和王先生抬杠,其实不然。我与王先生是忘年交,数年来向他请益颇多。两个书名闹别扭,原出于我俩的一次笑谈。明代乃集封建王朝之大成。读其史籍,研判人事,常常会感到明白中有不明白之处,不明白时又会突然明白。明白与不明白,乃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自写了这本札记之后,各路文友及读者给予颇多鼓励。承蒙《人民文学》与《美文》两杂志的执事者,不吝版面邀请我开专栏续写明史札记。一年下来,又有了十几万字。感谢中华书局及刘树林女士的鼓励,又辑为一册付梓。 我自写作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以来,一直对明史抱有浓厚的兴趣。我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我曾对人讲,我的旅游分两部分,一是在大地上旅游,二是在历史中旅游。有的地方游了一次就不想去,有的地方却常去常新。明朝便是我历史旅游的目的地,只要有机会,我就会收拾思想的行囊,到明朝去看风景。 大凡称得上风景区的地方,若非藏有奇山异水,肯定就有名胜古迹。明朝这个风景区里藏有什么呢?它没有汉朝的剑气横溢,也没有唐朝的雍容大度,在它的英雄谱系里,没有荆轲、霍去病、岳飞这样的铮铮铁汉;在它的文苑林中,也没有屈原、李白、苏东坡这样雄视千古的俊杰。简单地说,明朝的土壤,产生不了一流的侠士与文人。也就是说,它的人文风景中没有奇山异水。但我们仍可以说明朝的风景大有看头,这乃是因为明朝的社会形态与政治形态,都是中国历史中独一无二的范本。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他的出身与经历使他醉心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呆板与多疑的性格,使他注重伦理而厌恶卓尔不群的人。皇帝的好恶决定了帝国的发展方向。明朝的制度适宜于循规蹈矩的人。长此以往,庙堂中多保守卑琐之士,民间多怯懦狷介之人。若遇上较强的皇帝,这样的制度倒也可以保全帝国的安宁。遗憾的是,明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他们对自己的掌控能力缺乏自信,因此不得不借助于非正常的手段来管理朝廷,这样就导致特务政治的横行。 庙堂多奸佞,民间则多宵小之徒;君王好灵异,民间则多方士妖术;显宦爱金钱,朝廷则多敛财贿赂之徒。明朝中叶之后的社会众生相,实乃是光怪陆离、乱象丛生。 纵观历史,可以说,小人永远是君子的克星。小人在朝则必定贤人在野,若贤人在朝,则必遭群小暗算而死无葬身之地。徜徉于明朝,君子的悲剧比比皆是。就我看来,悲剧最盛者,莫过于方孝孺、于谦、杨涟、袁崇焕四人。张居正的悲剧虽然怵目惊心,但毕竟是祸发身后,他本人已无从知晓。这四个人不一样,他们都是含冤而死,且都死得极为惨烈。我写过的明朝人物,诸如杨慎、王阳明、李贽等等,凡为后世所推崇者,几乎也全都是以悲剧收场。 如果某一朝代的精英人物,都只能在悲剧中让后人怀想,则这个朝代满布黑暗。它所有的人文风景,亦只能在血腥与残暴中展现。 我喜欢到明朝去看风景,但我并不是欣赏这风景。每一朝的执政者,都在建造自己的人文风景,孰优孰劣,当世之人虽然语焉不详,但后人评说便无顾忌了。毫无顾忌并不等于是不负责任地滥加批评,而是应该以一个历史学者的清醒和人文精神建设者的责任,为我们当下国人文化复兴的伟大理想,提供一面历史的镜子。 2007年11月7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去明朝看风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熊召政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595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0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48.07-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7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