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海沉冤录(上下)/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以元末杰出的农民战争领袖、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事与家事为经线,以刘娟娟的传奇故事为纬线交织而成的满族传统说部。本书以明开国皇帝朱元章等群英勋业为背景,以气势磅礴、浑宏壮阔的感人情节和众多有血有肉、可歌可赞的英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刘娟娟的传奇人生,栩栩如生,的展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逐鹿荒漠辽东和女真人的血泪生存史,包括东海的民情俚俗、语言掌故、碑史古话,皆入表述。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原在东海女真人中流传的秘史,这是一曲充满血泪恩仇的浩歌。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疆拓土的斗争中,东海女真人浴血奋战,屡建奇功,涌现出众多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更有许许多多扣人心弦、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扑朔迷离……

目录

《东海沉冤录》传承情况

上册

引子

第一章 明宫怪叟

第二章 东海疯魔

下册

第二章 东海疯魔

第三章 星灿燕北

第四章 东海的甜歌和苦歌

试读章节

现在开讲的《东海沉冤录》,说的是一段极其悲怆激昂的东海古史。这里有我朱伯西对东海之族众的沉痛悼祭和思念之幽情,也有对先人们的深切缅怀和无限崇敬。由于口笨舌拙,生怕学说不全、不恭不敬,恳请众位阿哥见谅。

那么,怎样才能讲好此说部呢?得靠两条。一条是祖上先人之梦托,即祖上先人通过托梦,赋给说书人以智慧;另一条是牢记师傅们的殷殷叮嘱,即只有潜心从命,废寝忘食,仔细思忖,翻箧展册,才能彻悟其理。还需把师傅们讲故事的记录、卡片汇总到一起,结集成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东海沉冤录》的故事历史跨度大,大约起于元末,又经历了明洪武、建文时期,直至永乐年代。具体说来,由于元朝末代皇帝的昏庸无道,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榨,致使百姓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高擎义旗,烽烟遍地。出家为和尚的朱元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反元大军,行天道,顺民意,异军突起,率军将大元皇帝逐出大都,进而推翻了元朝,开创了大明王朝,故事以此为发端。接下来讲到明太祖朱元璋开疆扩土,奠定大明基业;惠帝允■继位,激起群雄争斗;成祖朱棣力克诸王,从其侄手中夺得皇权,开辟永乐盛世。全书涵盖了元明两朝东海的故事,恢宏而广阔,上说到皇家诸事,下讲到北国辽东各部族的繁衍生息,重点详述了美丽善良的娟娟女之身世以及在东海寻母过程中,联络当地各部族,为大明开疆扩土屡立奇功的壮举,确可堪称一部“奇书”,又称其为《东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传唱范围逐渐扩大,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创作和讲唱,使故事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波澜壮阔,而且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清道光朝曾流放到黑龙江省卜奎的大学士英和大人,称赞该书乃“东海实录”,此评语实不为过也。

《东海沉冤录》最初之所以能传开,仰赖于世居珲春的后金开国大将舒穆禄氏杨古利。其父为库尔喀部酋长,杨古利随其父早期归附了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隶正黄旗。杨古利在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征战中,伐辉发,破窝稽,灭乌拉,屡建奇功,深受努尔哈赤的宠爱,收为额驸;天命年间,又于伐明的萨尔浒战役中,战铁岭,拔沈阳,战功卓著;继之从太宗皇太极收明军,夺明关,松山之役后,薄明都,直逼京畿,英名赫赫,亦甚得太宗皇太极和孝庄皇后的宠幸。崇德年间不幸战死朝鲜,其弟接过黄龙旗,承继伐明大业。在这个显赫的家族中,战事之余或节庆之日,常有人讲唱《东海沉冤录》。后来杨古利将侄女舒穆禄格格经太宗恩允,嫁于富察氏家族的太宗爱将哈勒苏之子、宁古塔城守尉虽哈纳为妻,此说部便被带进了富察氏家族。后金天聪年间,素有敬祖礼俗的富察氏家族家祭之后,除了讲唱歌颂本家族的英雄业绩和人物传记外,已将舒穆禄家族讲唱之《东海沉冤录》作为喜庆之余兴,每每讲起来,族人皆喜欢听。时日益多,便成了该族不能不听的书目之一。清康熙二十一年,舒穆禄的儿子、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奉旨抗击罗刹,永戍爱辉。在军中的闲暇之时,常让人同随来的吉林乌拉、宁古塔、盛京的八旗将勇们讲唱乌勒本大书,《东海沉冤录》的一些段子是必讲之内容,因其史料详实、情节离奇、脍炙人口而受到大家的称道。于是,随着各地兵将的回返,《东海沉冤录》开始在爱辉、宁古塔、吉林乌拉一带传开了,而且流布的地方越来越广,听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满族诸姓,逢年过节或寿诞喜庆之日,口才佳秀者都愿意选讲《东海沉冤录》的某些段子给族人助兴。

据富察氏家族的传人介绍,最早到爱辉讲《东海沉冤录》的是马喇大人。此人博学多才,会几个民族的语言。与彭春公、郎谈、萨布素等参加保卫雅克萨的大仗中,常在征战之余向士卒们讲唱《东海沉冤录》。后来他回到了京师,升为护军统领,由于通晓俄罗斯语,又调到管理外交事务的理藩院办差。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大人曾说:“马喇大人常对外国公使戏讲《东海沉冤录》,以为趣事。”可见《东海沉冤录》不仅传播于国内,对外国人亦有影响。  传说清乾隆年问,乾隆爷为体察下情,除在宫中听讲子弟书、八角鼓书目外,还一定要听风靡一时的《东海传》。《东海传》是何书?即《东海沉冤录》。连乾隆爷都非听不可的书,你说流传能不广吗?过去在京师和吉林、卜奎市井中街头讲唱,有说《大明公主哭东海》的,还有说什么《东海古谣》、《大仓豪族》等等,其实这些段子都是由《东海传》书名派生出来的。故事特别招人听,有欢乐,使人捧腹大笑;有悲伤,令人撕心裂肺。讲得活龙活现,真实感人,百听不厌。不单单满人高兴听、汉人爱听,不少俄罗斯人、高丽人、日本人也极有兴趣听,不仅听人讲唱,还到处传诵这些故事。从乾隆以来,经说书人不断整理、充实、修润,《东海沉冤录》的内容愈加丰赡、完善,传至咸丰年间时,在北京天桥书肆便有成本大套地说唱《东海奇缘》的了。听了具体的故事就知道,它同样是《东海沉冤录》的翻版。

既然《东海沉冤录》是满族说部,为什么除在满洲人聚居地之外,还会在京城诸地和其他族人中广泛传讲呢?那是因为此乌勒本大书涵盖甚多,不但记叙了满洲先民——东海女真人的生活,而且述说了各个民族的故事。其中,既讲了与满族同宗的乌德盖人,即喀克喇人、奥罗奇人、俄罗斯境内称之为的那乃人,就是中国境内的赫哲人,也谈到了费雅喀人、朝鲜李朝时为逃生到东海的高丽人以及从东海漂流过来的倭人,即日本人或叫大和人。又介绍了虾夷的土著人、从山东半岛漂洋过海到东海谋生的齐鲁等地的汉人。还说到了居住在乌苏里江、绥芬河以西地域的众多女真部族的人,尤以海西女真中之乌拉部的故事最多。缘于那些部族的人与明廷交往甚密,有朝廷的支持,自恃高傲,常以地主自居,故而涉及到的人和事当然少不了。书中讲到的古民族,比我们列出来的还要多些。比如元朝末年,元军把许多东海人掠到关内,与汉族人生活在一起。日久天长,一些人的习俗便随了汉人,有些还人了汉籍。他们的后裔在此说部中,亦可找到本家族演义的踪影。这样一来,怎能不引起众多民族之人的关注并乐此不疲地传讲呢?

书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东海。说起这个地方,地域广袤,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向称北国的巴蜀,是各部族世代繁衍生息之福地。在那个时候,东海既荒僻又繁华,既野蛮又昌明,可以说是良莠、福祸同息。大明以来,更成了兵家、官家乃至各部族争夺不休的是非之地。正因为如此,在东海的宝地上,才发生了许许多多悲欢离合、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经年之后,渐渐形成了现在要讲的满族传统说部——《东海沉冤录》。P1-3

序言

满族传统说部《东海沉冤录》,在长期流传不衰的满族众多民间口碑说部之中,独具特色和艺术魅力。全书的孕生,开篇便有非常明晰的表述。清初皇室中一些主要执政者,为总结前朝治国方略而凝生成此罕世说部故事,在满族众多说部中是独一无二的。正因如此,《东海沉冤录》并非讲唱清代满族往事,而是以清前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等群英勋业为说部核心背景,以气势磅礴、恢宏壮阔的感人情节,以众多有血有肉、可钦可赞的英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逐鹿荒漠辽东和东海女真人的血泪生存史。故事新颖跌宕,纷纭错杂,扑朔迷离,成为清前代朝野各层人士朝夕最喜听讲的热恋书目,而在东海女真人中传咏尤炽,备受崇誉。各氏族除烟火不断、盛祭频仍外,自有本部落激扬慷慨的“乌勒本”,向儿孙传讲当年祖宗血泪沧桑的经历。众多扣人心弦的传说,众多荡气回肠的长歌,像数不尽的涓涓山溪水,在数百年的奔腾流淌中汇集成了浩瀚的泱泱说部,传播于白山黑水乃至京津内地,脍炙人口,著称于世,为人们缅怀、敬慕、慨叹、传咏,在我国北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考《东海沉冤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清宫大内传人臣僚,由庙堂传人各地民间,必有史官的综述和街谈巷议的无数散在故事,最终凝聚成为完整的满族长篇说部,结构壮观,历史跨度很大。仅从故事形成的蛛丝马迹分析,约成书于明清两朝,传于顺康时代,雍乾后得以成体。《东》书所涉猎时期,系发生于大明朝朱元璋洪武年到燕王朱棣废恭闵称帝之时。全书涵元明两代东海故事,是往昔诸多文档中实难查询的史地民俗记载,恢宏庞阔。上自皇家,下至燕冀辽东以及东疆各部族庶民,远至日本、朝鲜李氏王朝,皆人本书表述之中。

《东海沉冤录》在长期流传中有不少大小范本。本书发端所传的初始范本·据知为口耳相传的长调祭歌,边歌边叙,夹唱夹议,《赞美人》、《娘娘乐》、《东海号子》等曲牌达二十几个,可惜在流传中久已散佚,仅知者亦难录其全。

本部《东海沉冤录》的流传,最先始的讲述者源出于后金开国大将、世居珲春之舒穆禄氏杨古利。其侄女舒穆禄格格,乃巾帼豪杰,武艺超群,由太宗恩允,嫁于太宗爱将哈勒苏将军之子、宁古塔城守尉虽哈纳为内室。杨古利与哈勒苏同佐太宗御前共事,尤有姻亲之谊,交往挚密。杨古利据有上通大内、下达东海故地之优势,能够晓知本说部之机奥是可想而知的。舒穆禄氏家族,长期生活在东海窝稽部锡霍特山南麓乌苏里江源罕噶哩松岩一带,世代同当地的土著民众朝夕与共,谙熟东海民情俚俗、语言掌故、碑史古话,亦是情理中之事。舒穆禄格格自进入富察氏家族后,便把自幼听到的所有东海故事悉数带到了吉林、宁古塔,传给了富察氏家族上下人等。故居住在宁古塔的富察氏家族得天独厚,能够很方便地听到《东海沉冤录》故事,并发扬光大,传播开来,成为后来富察氏家族所据有的满族传统民间说部文化财富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随时作为婚寿祝福时的余兴,令人百听不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富察氏家族中之一支托雍额携子伯奇泰,随萨布素将军奉旨永戍爱辉后,又将《东海沉冤录》故事带到了爱辉新址,常常在战斗空隙时,给宁古塔、吉林、盛京等地来此戍边的八旗将士们讲唱。因其史料鲜闻,生动离奇,而为兵勇称道。其实,富察氏家族传讲的《东海沉冤录》尚属本说部的待成雏形。当年在爱辉八旗营中,还有一位很著名的清廷大人,擅讲与《东海沉冤录》名异情近的长篇说部《血荐情缘传》,他就是马喇。姓纳喇氏,满洲镶白旗人,顺治朝以来曾在清理藩院、礼部、工部等重要部门任职。博古通今,善交天下人士,尤通晓北方索伦、蒙古、飞牙喀、俄罗斯等几种语言,对北疆诸民族生活区域民俗掌故极其熟悉。早在京师理藩院时,便向外国公使戏讲《东》书,可见很早就熟悉此说部。他受命随彭春等由京师来到爱辉参与指挥雅克萨之战,督军统领们为激励将士,夜晚篝火如昼,军帐里笑语喧哗,唱讲各族故事。其间,富察氏家族的《东海沉冤录》,马喇大人从京师带来的《血荐情缘传》等,常常是人们必听的选段。两部书虽然都是由明金陵传闻演义而成的满族说部故事,但《血荐情缘传》的情节,要比富察氏族众讲述的《东海沉冤录》更为丰富,增加了明初朱洪武身边众多谋臣良将的传说,还有关于金陵、秦淮河、燕京等地市井名胜和庵堂禅事等描述。自有体系,独具一宗,使全书更具有完整性和可信度,尤其增添了本说部的时代气息和全书社会历史价值的厚重性。从爱辉地区富察氏家族传承的《萨大人传》满族长篇说部可知,清康熙朝保卫雅克萨战争胜利结束之后,汇聚爱辉的各路清军八旗将士分别返回京师、盛京、吉林、宁古塔和黑龙江将军所辖卜奎、墨尔根等地。原在清军八旗将士中,讲唱满洲传统说部“乌勒本”和演唱满洲乌春、表演满洲“玛虎玛克辛”,即戴面具的“玛虎戏”等活跃军心的各种文化形式,也随着被带到了各地,在满洲等各族中广泛传播开来。马喇将军讲唱的《血荐情缘传》,因其情节涉及长城内外,物阜民丰,博文广记,曲折动人,俨然一个我国北方元末明初的社会万花筒。因此,《血荐情缘传》在当时影响较广。爱辉富察氏家族后来于整理和讲述《萨大人传》的同时,对舒穆禄氏家族早年传述的《东海沉冤录》,在反复聆听了《血荐情缘传》之后,由本族说部师傅们在唱讲过程中不断切磋,不断进行合理地吸收、丰富和充实,才形成了今日特有的格局,并仍沿用固有的书名传承和流传下来。这便是满族传统说部《东海沉冤录》早期诞生、成书及其传承的概略影迹。

自康熙朝以来,《东海沉冤录》在我国北方长期流传过程中影响日广。该书引起多方喜爱,究其因,就在于东海在大清国心目中,是一块既遥远又繁华,既野蛮又神秘的所在。东海地区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沃土,物产丰饶,故而招来八方生民。也正因如此,金、元、明以来,东海向成为各路兵家、地方政权、各部族争相窃据、染指、火并之患难深重之域。东海故事,因其生动奇特,不单满族人家喜爱听,汉人和其他各界人士也喜欢听,不胫而走,不分尊卑,书肆客满。

许多事例证明,一部满族长篇传统说部的存藏与发展,并能持有旺盛的生命力,与传承该说部的满族家族氏族凝聚力和自身的文化素质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富察氏家族是北方著名的望族,自古沿袭极严格的祖训,“每岁春秋,恭听祖宗‘乌勒本’,勿堕锐志。”讲唱说部,成为阖族训育氏族子孙治家之道。凡所得说部档册资料,均由管家奶奶或萨满在西墙神匣中存放。族中长老们责成专师诵念熟记,再传授给各支弟子讲唱。满族传统说部《东海沉冤录》,就是如此保存下来的。

我现在讲的《东海沉冤录》,则是依据祖上富察氏家族爱辉地区珍藏的传本讲述的。据本族重要文化传承人富希陆先生1961年秋回忆,本传本形成为近代完整而独具系统的长篇说部,约有二百多年的传承史了。这期间,有过几次补充。最突出的一次便是本家族传讲,康熙年萨布素将军在他的好友马喇大人返京师之前,应族人之约把他接到富察氏家族营地款待,专门求教,聆听对《东海沉冤录》的评监,马喇大人还耐心地传教不少故事段子和唱调。从乾隆朝以来,本族在修缮家传说部《萨大人传》的同时,亦不断修润《东海沉冤录》等说部。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富察氏家族《东海沉冤录》的主要传承人是富小昌萨满和毓昆大萨满,后传于先祖伊朗阿。伊朗阿庚子俄难战殁于大岭,“乌勒本”的传承人中断了十余年。进入民国时期,居住在大五家子官屯的富察氏家族,因社会变迁,家道衰落,阖族各支分居而过。尽管如此,祭礼、族规、传讲说部的古制,沿袭不变,仍由伊朗阿二子德连和全连兄弟统理。家族每逢节庆、迎送、寿诞、祭祀、婚丧等重大事项,必有妈妈或玛发讲唱说部。由于本族到爱辉地方年代久远,除讲唱《东海沉冤录》外,传承和积累的满族说部书目很多。如《音姜萨玛》、《天宫大战》、《飞啸三巧传奇》、《萨大人传》等,有口皆碑。德连于1934年病逝,《东海沉冤录》由其子富希陆承袭之,因教务甚忙,便由姐夫张石头代之。张石头自小长在富察氏家族中,虽没有文化,但聪敏好学,通晓满语满俗,过耳不忘,甚得祖父母喜爱。他擅长讲唱,一连几宿不睡觉,口若悬河般讲唱数不尽的传说故事,在附近四村颇有声誉,深得族众拥戴。后来因我母病逝,弟妹稚幼,他家便热心地搬到孙吴镇居住,以帮助我们。两家相处得亲密融洽,先父富希陆有暇时,常跟姐夫一起追忆和切磋喜爱的《东海沉冤录》。此时,适逢1947年春节,孙吴小镇尽管人口不多,却地处去往逊克、爱辉、黑河交通要枢,商贾行旅密集,畸形繁华。小城茶肆栉比,除讲一些评书曲艺外,南街口“三合茶社”开播小段儿《东海风尘录》,即《东海沉冤录》原型故事。讲此书的老板,就是从张石头处学去的。此人外号儿“刘大板儿”,讲唱河间大鼓,自弹弦,夫人唱。夫人非同寻常,誉传小城,系日伪时期本镇“新街基”的一位名妓筱黛玉。解放后,与“刘大板儿”从良同居,长相美貌,嗓音甜脆,取艺名“筱美花”。此书由刘大板儿改说唱路子,夹叙夹唱,别有一番韵味。先父富希陆先生和姐夫张石头曾于1947年秋至1948年冬多次被邀去听他们夫妻合唱的书,客座兴隆。据讲,后来这对艺师回关里等地求财去了。

本书稿系富希陆与张石头共同切磋而成的。1947年至1949年间,富希陆先生回故乡大五家子村居住,利用农活儿空隙,又记述成翔实的备忘纲要,后经多次不断地充实润改整理,形成手抄文本,土改间佚失。1978年我返里探亲,听先父富希陆先生口述后记录,存放有年。欣逢盛世,承蒙我省各级领导对濒临消散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关爱重视,2002年应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编委会之邀,用半年多时间在兴奋中口述录音完毕。在此,还要特别提及并由衷感谢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的于敏先生,热忱于满族说部,不顾多年失眠顽疾,精心润录,使久被世人忘却的满族著名书目才得以拂尘面世。

后记

这是一部以元末杰出的农民战争领袖、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事与家事为经线,以刘娟娟的传奇故事为纬线交织而成的满族传统说部。

应该说,本书的叙述和描写,基本上同历史事件紧密连结在一起。在明王朝初兴的大背景下,把元末为反抗压迫、剥削揭竿而起的农民战争之时代特点、民族矛盾、阶级基础昭示得淋漓尽致,展现了朱元璋、马皇后、刘伯温、徐达等众多真实人物沉重、艰辛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明月长老、楚绣绣、苦僧等传奇人物困厄、多舛的命运,浓墨重彩地阐释了美丽善良、刚毅勇武的刘娟娟之独特人生。正是由于这位巾帼英雄的沧桑经历贯穿始终,才使全书气势恢宏,跌宕迂回,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说书人将刘伯温拾女、朱元璋认女、刘娟娟寻母、姐弟巧相逢等情节,讲唱得不仅富于历史的真实感,还颇具传统说部的审美感,引领读者不知不觉地置身于群雄逐鹿的矛盾纠葛之中,使之不禁为一幕幕情深意笃、悲壮惨烈的活剧激动万分。大明皇帝接受了军师诚挚的劝谏,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急速医治历经劫难的社会创伤,对北方各族实行怀柔之举措、采取诸种办法促进农村生产力迅速发展、努力改变战后残破状况的做法等,更令人视野开阔,并被五彩缤纷的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满族先民女真人蕴藏着的共同心理感情、风尚、志趣、意识以及体现了骁勇剽悍性格特点的生活习俗所深深吸引。

因为《东海沉冤录》是一部涵盖着浩瀚历史画卷的长篇说部,所以,整理者于成书过程中,则必须在注重讲述人谋篇立意的同时,尽量了解和把握史实。为此,便研读了《元史》、《明史》,参阅了有关的人物传记和史料,精心地揣摩了从元到明、从朱元璋到朱棣的朝代更迭、皇帝易位之发展脉络。既要照顾到全书故事的连贯性,又要反复推敲,使前后矛盾、重复、段落衔接不上、人物取向随意变化等问题一一得到梳理。由此可见,记录、整理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绝非只是有言必录、纠正语病、能够表情达意即可那么简单,而是要做到仔细斟酌,合理铺排,使之收放自如,文通语顺,可谓一项艰难耗时的劳动。

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编委会提出的必须坚持科学性的首要要求,力图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忠实记录,保持讲述人讲唱之原貌,使其具有口述史的原汁原味。

第二,慎重整理,注意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保留民族的、地域的方言土语和语言的香气与色泽。此为民族基本识别之标记,亦是满族传统说部的本体特征。

第三,尊重讲唱的客观性,记述有所本,取舍有所据,总体上符合历史真实,不失口头文学的固有风格。

五年来,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实践使我体会到,此项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尤其应注意把握分寸,绝不能将整理变成改编或再创作,使其失去原有的古朴韵味,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这正是本人已脱稿的四部说部所始终坚持的准则。尽管从史实到事件、从结构到语言、从字词到标点万万不敢有半点儿疏漏,然而由于水平有限,又是从录音下栽,难免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敬希读者不吝赐教。

现将这部乌勒本奉献于世,以飨读者。

于敏

2006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海沉冤录(上下)/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6054747
开本 16开
页数 8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5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77.3
丛书名
印张 55.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1
155
32
整理 于敏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