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生至少一次的哲学浴
内容
编辑推荐

哲学是为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境界而针对当下的知、情、意现况所作的反省与提升。因此,哲学与时代中的真实人生是息息相关的。

本书从哲学的视角来探讨人生问题,对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惑、如何以正确的观念看待社会和如何提升生命的境界进行了讨论,从个人的情感到对社会的认识,都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本书没有煽情故事,没有麻辣语言,它是一杯清茶,让你在喧嚣中静下来轻附慢饮,直面人生、审视内心、细细回味。

内容推荐

从诞生之日起,人类就无法摆脱困惑与烦恼,也必须直面生死,而周围世界仿佛是浓雾锁重关,常常让我们陷入人生的沼泽。

哲学就是给你一双慧眼,就是给你一盏指路明灯,让你看清楚自己,看清楚世界。它让我们明白,幸福原来就在自己手中。

用哲学培植起自己心灵的根,你才会发现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美丽;而融人生活,哲学才会显示出更为顽强的生命力。

这本书从哲学的视角来探讨人生问题,对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惑、如何以正确的观念看待社会和如何提升生命的境界进行了讨论,从个人的情感到对社会的认识,都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本书没有煽情故事,没有麻辣语言,它是一杯清茶,让你在喧嚣中静下来轻附慢饮,直面人生、审视内心、细细回味。

作者赵玲玲教授,幼承庭训,国学功底深厚,熟悉中西哲学思想;后追随德国哲学家深造,逻辑学功底堪称一流。作者以严谨而犀利的笔触,结合丰富的人生阅历,如抽丝剥茧一般,步步紧逼,层层追问,让你在思索人生的同时,无形中接受逻辑的训练,如同看林青霞版东方不败,享受一种凌厉的美。

沐水出清荷,浴火化凤凰。接受哲学的洗礼吧,哪怕一生只有一次……

目录

自序/1

幸福在你手中:困惑时代的自我选择

 第一章 徘徊在得失之间/3

一、得失:横看成岭侧成峰/4

二、给得失病把把脉/9

三、“跷跷板式”得失后遗症/12

四、走出得失:漫随天外云卷云舒/13

 第二章 有预防挫折的疫苗吗/15

一、剥开挫折的外壳/17

二、透析挫折的内核/20

三、引发挫折的四大病毒/22

四、这样减少挫折发病率/23

 第三章 幸福就在你手中/26

一、快乐就是选择/26

二、爱情是不是一道难题/29

三、婚姻,不为让爱情死机/31

四、解读幸福的密码/34

 第四章 如何肯定自己的价值/39

一、到底什么是价值/40

二、价值失落时代的两大现象/44

三、人生哲学与“人死哲学”/48

四、如何肯定自己的价值/53

尺度在人心里:合理走遍天下

 第五章 小心,有理不一定合理/65

一、嗨,我就是理/67

二、“理”的不讲理和“有理”取闹/70

三、讲理≠讲的人多了,便成了理/77

四、请“合理”上岗,让“有理”下课/79

 第六章 意见不是知识/83

一、知识爆炸,还是意见爆炸/84

二、意见化身为“知识”的五件外衣/86

三、成功需要真知识/90

 第七章 从根本上培养人际关系/97

一、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98

二、得人方法:“感而遂通”/100

三、人气与骨气成正比/106

四、就这样被你征服/114

培植心灵的根: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第八章 科技社会还需要道德吗/123

一、心灵被什么奴役/124

二、扼杀了道德的那些观念/129

三、生命不能无水栽培/133

 第九章 让生命化作那朵莲花/136

一、令心灵震颤的美/136

二、其实,你已被信仰包围/138

三、被冷落的情操/141

四、净化心灵的三股清流/143

五、怕只怕三十而不立/146

试读章节

往往因为立场、角度的不同,是非成败的论断自然相异;由于是非成败的不同,所带来的荣辱也不同。真正造成困扰的不是当时的感受,而是事后别人对你做这件事情的评价,也就是荣辱的问题。别人认为你做的事情是值得的,你就会很高兴;只要有一个人认为是不值得的,你就会因此而不高兴。我举个例子来说,在民国初年时,一般讲究的家庭绝对不希望子女去从事跳舞、唱戏这样的行业。可是今天的情况不同了,如果子女中有唱戏或跳舞之类的,全家都会觉得与有荣焉。这两者之间的荣辱大不相同。由此可见,荣辱的观念,也常常会使一般人的得失心理,也就是是非心理受到影响。现在的小孩如果能参与一个舞蹈或戏剧,他会觉得是得了,而不是失了,可是六十年前的情形正好相反。

所以,到底什么是最正确的是非,事实上是没有绝对性的。正因为它没有绝对性,毛病就产生了。没有绝对的标准,就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必会因别人的喜好而使自己的一颗心漂浮不定。人就因为如此,使得自己的行为失去了固定的方向,而找不到自己努力累积的可能性。因为任何事物,都必须通过累积,才可能得出它的成就。假如今天做此事,明天又做另外的事,而这两件事本身没有相连性的话,成就是没有办法通过累积的事实展现出来的。

如果我们的得失心太强,也就是说我们自主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弱。患得患失的结果,受外界影响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于是乎人也像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有个笑话用在今天倒很恰当:“乡下姑娘学时髦,刚刚学得三分样,城里又变新花样。”如此一来,她天天都不时髦,天天都很土,只因为她要学时髦,多么可怜啊!我们每一个人都像那乡下姑娘,因为我们都把得失——美与丑的感受,寄托在时髦的新花样上,觉得时髦就是美、就是对、就是光荣,因此合乎时髦就是得,不合乎时髦就是失,那么,我们就只得天天当乡下姑娘了。不妨想想看,得与失比较之下,你是失的多呢?还是得的多呢?你很满意从此刻算起以前的那一段岁月里所有的所得吗?我想大概不会。细数自己一生到此为止的话,多多少少还是失的多,得的少,就是因为和乡下姑娘一样的心态,觉得自己一辈子没时髦过。

痛苦之所以多的原因,就是得失的本身是事情的是非成败,为此之故,千万不要把人和事情混为一谈,得失是在“事”上,得失绝对不在“人”的身上。我们常看到历史上所谓的贤明君主,在于庆幸他能得人,其实所谓得人,是在于能得一个做事的人,还是在事情上面,在他的功业能得到千载的美名,是事情的荣誉,因此不要把人作为得失的对象。如果把人作为得失的对象,就永远没有办法把人和事分清楚。人事不分的结果,得失就混在一道。为什么?因为待人与待事是两个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原则。待人必须以“公”,处事必须以“平”。所以事情的是与非,在于它是不是平,而不在于公;处人的好与坏,在于它是不是公,而不在于平。如果把人与事混在一起,那么衡量是非的标准就混淆了,假如衡量是非的标准失去了,那么你的得失就操之在外,而不是操之在己了。因此,得失的对象只能是“事”,而不能是“人”。对人的要求与对事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将对“事”的要求加在“人”的身上,很可能会产生对人的极度不满意,以至于会把许许多多的抱怨、不耐烦全部投之于人的身上,而变成对人的怨怒与愤恨。换句话说,这样的结果,就会把本来可以解决或处理的事情,变成复杂的“人际问题”。当得失的问题由事情转移到人身上时,就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假如我们能把“人”与“事”分开,那么,就会把是非成败看得很淡。毕竟人最重要的目的在于与人和谐相处,尽管有某些事情不尽如人意,然而事情是暂时的,是可以转换的,只要把“人”扮演得好,对“事”是可以不需太计较的,这样就能退一步海阔天空。

因此我们可以如此给得失下定义:第一,它关系到事情的是非成败,由于成败带来的荣辱问题,更影响到我们对成败的重视。演变的结果,就成了恶性循环,为了荣辱而重视成败;为了成败,还可能歪曲事实的是非。在得失之间就会给人带来心理上极大的不平衡。人如果不能持续心理的平衡,就极容易产生人格分裂的现象。人格分裂首先表现于外的是情绪的不稳定,其次表现的是行为的矛盾而没有自我,生活上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之中,没有安全感。因此,得失的问题,关系着一个人生活的动力与方向、情绪与态度。

第二,得失的对象只能是事不能是人,如此就能把复杂的得失问题以简单的方式去处理。除此之外,再从第三个角度来看得失。得的本身是指得意。这里所谓的“得意”并不是因成功而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得意满的那种骄傲心态,而是指心情的恬美安适。

另外,所谓的得是指让别人的心里容纳下我,而不是自己得到了别人。我们通常讲得人,并不是把他紧抓在自己的身旁,这只是形式上的得;真正的得,必须是在心理上。得的本身必须先施与别人,而后才能引导别人得到你,并不是拥有些什么就叫得。当我们把得与失的观念作这样正确的了解之后,可以重新检查一下在实际生活里,我们是得呢?还是失?有哪些东西我们一直想抓住它?又有哪些东西我们一直想把它往外推?比如说责任或者为达到目标所必须要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事实上有形的拥有并不是得,而所付出的努力,是将形体本身扩散,更不是失。

第四,所谓得在于其有秩序;所谓失在于其混乱。在人的一生当中,后一分钟能持续前一分钟的行为,且其中间有脉络可循,就是得;反之则是失。前面乡下姑娘学时髦的例子便是最好的说明。如果我们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坚持下去就是得,最怕的就是天天反复不定。因此如果能将得失的心理掌握得清清楚楚,相信基于定义不清楚而带来的“错误的是非心”的态度,可能就会获得纠正。P6-8

序言

人生常有一些偶然及意外,而计划外的事情却因此顺势地运化了。这本书会在此时此地出版,正是这种状况下的产物。

今年五月底,前来北京参加(《儒藏》的出版会议,没想到一个意外的倒摔,腰椎严重受伤,致使我必须暂时留下养伤。于是在一次偶然的闲聊中引来了这份“巧缘”——朋友建议将我在1995年出版的《生活哲学》丛书,选择适合当前需要的重新编辑出版,内容则保持原状。此次编辑的内容即取材自该丛书中的《未知生,焉知死》、《驳谬集——有理与合理》以及(《自珍集——信仰与情操之美》。

之所以会如此做,主要是基于哲学的特质使然之故。哲学是为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境界而针对当下的知、情、意现况所作的反省与提升。因此,哲学与时代中的真实人生是息息相关的(所谓真实人生,我以为至少应包含生计、生存、生活、生命及生死五个面向)。而《未知生,焉知死》、(《驳谬集》与《自珍集》正是基于这个信念,对当时所处的时代思潮(观念)、社会风气以及生活形态做反省式的研究。因为是对一般大众的演讲,故力求通俗化,以期能收“心有戚戚焉”之效。盖我始终深信:“哲学必须生活化”,哲学才有生命力;“生活必须哲学化”,生活才有反省力。哲学若不能走进人们的生活,解消时代的迷茫,找到做人的生机,那是哲学的迷失,故而我试着做。由于囿于“所知”之有限,故而“所见”亦必有所偏失,但我也只好勉力一试了。唯有随时告诫自己谨慎、谨慎、再谨慎,务求其不可失之于“独断”。希望时间能检验我、证明我。

本书之得以出版,前要感谢外子朱延昌先生的搜集及整理,今要感谢文香和文钊的引介、方希及少欣的编辑,以及出版社相关人士的费心,在此一并致意。倘若此书能引起读者的些许共鸣,将是我所衷心期盼的。

赵玲玲

二○○七年十二月岁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生至少一次的哲学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玲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32401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5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49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1: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