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总有那一天
内容
编辑推荐

家,有靠深山,有近大海;亲人,或者贫穷,或者富有,或近在咫尺,或远在天涯。但人们守望亲情、回家团聚的意志却不会因此而改变。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秦梦田离开大陆五十二年后,终于回到家乡,见到苦苦守护了他一辈子的母亲、恋人和父老乡亲的感人故事。

小说寄寓了盼望两岸统一的殷殷之情,文字朴实而感人。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粤东北山区竹背村贫穷人家的儿子秦梦田和高传宝,由于不堪地主恶霸的迫害,为找活路而参加了国民军队。解放前夕,秦梦田随国民军队溃逃到台湾,而高传宝则被我地下党成功策反,后因受伤返回家乡。去到台湾的秦梦田仕途顺利,官升至台湾“国防部”的中将局长,但他却无时无刻不思念祖国大陆,多方打听和联系大陆的亲人。在那特殊的年代,秦梦田在大陆的家庭,虽然时常遭人歧视和打击,但不少乡亲和基层干部仍然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在台家属的正当权益,其母亲巫七娘及以高传好一家为代表的乡亲,始终坚信在台湾的亲人是爱乡爱家的,总有回乡团聚的那一天。

经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离开大陆五十二年的秦梦田终于回到家乡,见到苦苦守护了他一辈子的母亲、恋人和父老乡亲,他百感交集,圆了迟到的乡情和亲情梦。

试读章节

老太太笑:“对,要想吃饭就种粮,要想开心就唱歌。听歌唱歌无病痛,身强体壮胜钱粮。”

我高兴地赞道:“阿婆原来也是出口成歌的,失敬了!想必年轻时是个优秀歌手。”

老太太:“我没有读过书,也识不了几个字,年轻时可没有心情去听歌唱歌。这几年,听乡下人这么说,这么唱,听多了,跟着说一说的。”

阿好:“我妈年纪虽大,却耳聪目明,听过什么故事,都能大体重复讲回来……”

“别夸了!”老太太打断她的话,“人老了,不行了,但愿少给后生人添麻烦。”

我对眼前的这一对母女又添了几分敬意,不断地猜想,她们年轻时一定有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我想打听点什么,却一时又无从说起,到底想知道什么呢?想了一会,我笨拙地问:“阿婆,您贵姓呀?”

老太太笑:“老太婆了,哪有什么贵姓呀!”

“我们家姓秦。”阿好说完又征询老太太的意见,“妈,出来的时间不短了,我们是不是该回去了?”

“还早,那么快就走了?”对老太太母女突然要走,我感到有点意外。

老太太站起身说:“我们走吧,是该回去了。”阿好拿起铺在石凳子上的外套,扶着老太太向东门走去。

望着秦老太渐渐走远的背影,一种莫名的情绪涌向心头。我分不清是失落还是可惜。我脱口喊道:“阿婆,你慢走!你们住在哪里?”

阿好不知是听到我的喊声,还是出于礼貌,她扭过头来向我挥了一下手,却没有说话。

我确实失落了,刚刚认识的“朋友”,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又失去了。我又确实可惜了,面对这么神奇的老人,还没来得及问清点什么就分手了!我不断想着这对母女的言行,脑子一片空白,再没有心思去听后来的人唱歌了。我木然地坐了一会,突然站起身,向她们离去的方向追去,希望再看看她们,同她们再说几句话。可是,眼前的人海早已把我要搜寻的目标淹没了。

我漫无目的地在公园里又转了一圈,决定返回酒店里,走到南门时,又碰到了先前在杨树下见到的那两对夫妇。年轻夫妇在湖边照相,年长夫妇站在门口,似乎在等候他们。我走前两步,主动去同老年夫妇打招呼:“也要走了吗?感觉怎么样?”

老人说:“真是太妙了,百闻不如一见!想不到这里有这么浓烈的文化氛围!”老人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却依然让人听出他话中带着的客家语音。

“是呀,真没有想到人们的参与性会这么积极和普遍!”我又问,“大哥也是神岗人?贵姓呀?”

老人高兴地点点头:“我免贵,姓秦,老家在竹背村,听说过吗?”

又是姓秦的?我心里嘀咕了一下。我离开老家也有很多年了,对这里实在不太熟。于是我摇了摇头,问:“竹背村属于哪个乡或哪个镇的?”

“我也记不清了,我只记得从温泉走路进去要翻过两个山冈,走一个钟头路的样子。”老人显然在回忆往事。

“神岗有好几个温泉。”我又问,“那你是什么时候离开的?一直没有回来过吗?”

老人说:“我很小就离家外出了,儿时的事情好多都已经记得不是太清楚了。”

我安慰他:“不要紧的,现在通讯发达了,不管是找人还是找地方,打电话、上网查,都很容易搞清楚。”

“我想也是。”老人点点头,我们就分手了。  第二天,正是农历二十四节中的寒露,快七点钟了,老天还没有放亮。我憧憬着文化广场的盛况,早早地起床跑去。

来到兴南大道的文化广场,令人大开眼界,真没有想到一个小县城竟有如此气派的文化广场。先说它大,少说也有六个足球场大。正前面坐北向南是主广场,上面一个大舞台,下面可以坐下三万多观众,据说县里开重要的大型群众集会就在这里举行。马路的西侧是一个长方形的小广场,一边是举行规模稍小的文艺表演场,下面能容纳几千人;一边是山歌演唱台,也有上千个座位。再说它特,广场里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喷水池,听说会根据音乐节拍来调节各泉眼的水柱高度;广场种了许多遮阳树,树下安装了椅凳,供人们休息;行人道、草地和花草树木交错相问,各得其所,避免了一般广场每遇大型活动就将树木草地践踏得伤痕累累的情景。置身此地着实感受到它不仅广场大气、设计精巧独特,更体味到这里文化氛围的浓重热烈。

扩音器里的欢快乐曲把我引到了文艺表演场。台上有二十多人明作整齐地跳着健身舞,台下有数百人在跟着台上的人无拘无束起劲地跳。我暗忖这不就是人们梦寻了几千年的小康生活、和谐社会么?

我看了一会,就循着唱山歌的声音,来到山歌演唱台旁边,这里已坐了上百人,我找了个不太招眼的位子坐了下来。这里的歌台及音响设备果然比人民公园高档许多。

台上唱歌的是一男一女两位老人。男人身高也就一米六多,偏矮偏胖,走路有点拐,女的倒是标准身材。我站起身想走近些看,台上的歌就唱开了。

听了一会,四个熟悉的身影闪入我的眼帘,定睛一看,正是昨天早上在人民公园碰到的秦大哥那两对夫妻。我忙站起来,招呼他们到我旁边的空位子上坐。

客家情歌的纯真热情令人十分感动。我在听歌时,偶尔向秦大哥夫妇投去咨询的目光,发觉老人不仅在认真听,神色有点凝重,眼里好像还闪着泪花,没想到他也会听得如此动情。年轻夫妇照例拿着录像机去摄录。这时老歌手退出前台,换上另一对稍为年轻点的歌手在对唱。

我主动同身边的秦大哥搭腔:“我昨天到人民公园,也听了几对老年歌手唱歌,他们快七十岁了,依然神韵十足,不让青年,实在难得。”

随行的儿媳妇说:“昨天唱歌的有没有他们?我只在远处录影,也没有走近去细看,回到台湾真该做几个专辑。”

“听他们唱得这样洪亮,应该还没有七十岁。”秦大哥附和着又补充一句,“也许所唱所说就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这样声情并茂的歌唱真不像是艺术表演。”

我过去就听说神岗的山歌台,无论男女老少、认识与不认识,都可以上台去唱,有单人唱,也有多人一起唱,更多的是男女两人对唱。唱歌多是即兴、即情、即景的表演唱,七十一多岁的男女上台唱他们的经历和生活,我确实没有见过。老人的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不断在想:他们年轻时是不是情侣?现在是不是夫妻?他们是不是阿好的小叔子和妹妹?

台上又换了一对歌手,因为脑子里一直在想着刚才那对老歌手的故事,对后来人唱的歌竟然没有听进几句。我是心里藏不住东西的人,我对秦大哥说:“我想到后台去看看刚才那对老歌手。”

秦大哥摘下眼镜,用纸巾抹了一抹溢出来的泪水说:“等我一下,我也想去看看他们。”

他身边的女人拉住他:“人太多了,别挤来挤去,待会人少点了再去不迟。”我看了身边这对老夫妇一眼,老人显得有点犹豫,我不好再说什么,就自己一个人走到后台去。这时女的扶着男的下台阶,看样子是要离去。我拦住他们打招呼:“大哥、大嫂,你们这往哪里去?”P6-9

序言

先讲一个小信鸽千里回家的故事。

有个朋友饲养了许多信鸽,每年都要选送几十羽到信鸽协会指定的公棚去参加比赛。每到比赛日,他都要在自家的鸽棚边守候信鸽飞回。在某次近千公里的竞翔赛中,他参赛的信鸽绝大多数都像往常那样,在正常的时间内飞了回来,唯有一羽过了十多天仍然没有飞回,鸽友们都以为它在途中遇到不测失踪了。然而,在一个黄昏时分,它忽然飞了回来,重重地跌落在院子里,趴着一动也不动直喘气。朋友忙把它抱了起来,整个鸽身粘粘糊糊的,细看鸽身伤痕累累仍在渗血,于是对它进行紧急治疗。一个多月后它伤患痊愈,又重新翱翔在蓝空白云中。大家对此热议不止,一只小小的鸽子没有任何辅助手段,为何能穿越千山万水、抵御狂风暴雨、逃避鹰隼的围追而飞回自己的家里?人们只能解释为信鸽有一种坚忍不屈的信念,凭借特殊的识辨能力寻亲回家。

动物执着又智慧的行为,常为人们津津乐道。而人类忠贞地守护亲情,更有许多感人肺腑的典故。像古代的薛仁贵为国征战十八年,官至当朝大元帅,荣华富贵应有尽有,仍然不忘寒窑苦妻,甘愿舍弃所有,跋山涉水回家寻探深山窑洞的亲人。薛仁贵精神世代流传,成千古美谈,令人肃然起敬。

家,有靠深山,有近大海;亲人,或者贫穷,或者富有,或近在咫尺,或远在天涯。但人们守望亲情、回家团聚的意志却不会因此而改变。有一位县委书记曾说,做人一定要有信念,有信念就有力量,有力量就有智慧,有智慧就能克服困难。世间万物,唯亲情无法取代,心力永难测量。为了回家快捷方便,实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宿愿,人们巧用了马驴,制造了车船,进而发明了更加现代化的各种交通工具。古时信息不通,交通落后,尚且不能阻断人们回家寻亲的道路,今日交通发达了,科技进步了,高山、大海就更加阻挡不了人们回家的步伐。

人人都渴望有个安宁的家,不仅因为家里衍生着血脉相连、牵肠挂肚的群体,这里更是家人获得充分信任和支持的安全港湾。人们高兴的时候想回家,不高兴的时候也想回家。回家不用写申请、等审批,想什么时候回去就什么时候回去,告别喧嚣,尽享天伦之乐。在家里喝小酒,谈天下,没有人给你扣帽子、穿小鞋,心境舒缓,回复当主人的尊严。

落叶会归根,过节想回家。回家看看是普罗大众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就这点基本的人之常情,却成为巫七娘与秦梦田在漫长的岁月里,可想而不可及的奢望。

支撑巫七娘毕生守候的精神力量是看到儿子回家。她坚信她的儿子是喝竹溪水长大的,不会忘本,去到天涯海角,也会回来看她。她用生命守望信念,任凭谁来劝说,她哪里也不去,就在竹背村守着儿子回来。比起许多望眼欲穿、至死不能相见的母亲们,巫七娘是幸运的,守了五十二年,在山村早已变模样的时候,终究守到儿子回来。

心系秦梦田一生的,是他在海峡那一边的亲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虽然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他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从来没有忘记竹背村是他的根,那里有他的家,他思亲寻亲的情结从来没有消停过。秦梦田也是幸运的,他终于迎来了云开雾散的这一天,踏上满眼灯笼望亲归的故土,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亲人。

秦梦田不仅回来了,还带着儿子、孙子回来了,全家人终于团聚了,山沟里的村民百感交集,喜极而泣。但九十多岁的巫七娘并不满足,她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亲自到台湾宝岛去看一看,因为在那里有她的子孙安的家。她期盼想去就能去的那一天尽快到来。

《总有那一天》的结局有一点老套,却是一种大潮,它透出了人世间心底深处的精神。

回家不怕难,回家不该难,亲情所系,血脉使然。自以为序。

作者  2007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总有那一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抗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0884
开本 32开
页数 4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