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的咏叹(放歌温可铮音乐家画卷)
内容
试读章节

人生,也像是一部歌剧,有喜剧,也有悲剧,有正歌剧,也有装疯卖傻的滑稽戏:有的像莫扎特歌剧那样高贵、充满机智和灵感,有的像威尔第的歌剧那样充满激情和力量,有的像普契尼的歌剧那样抒隋浪漫,也有的会像瓦格纳的歌剧那样繁琐沉重。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经历编写和导演着自己的歌剧,每个人都是自己这部歌剧的主角,同时又是社会大歌剧中的一个角色。温老师的这部歌剧大起大落,奉献给听众的是享受,而自己付出的却是辛苦。他的戏剧性不只是表面的,而是内心世界的深厚和丰富,这种力量蕴藏在心里,并通过他的歌声传递给所有听过他歌唱的人们。

勤奋好学,是老师一生的习惯,从小时候开始他就是这样的。

十岁那年,就以一曲“爱情的喜悦”得了歌唱的天才儿童奖。

1945年,温老师听说南京国立音乐学院招生,就要去报考,可是父亲强烈反对,父亲是个律师,他说你喜欢唱歌可以,但不能专门去学唱,在旧社会,国人传统的认识中,学唱是不上档次的行当,父亲说:“你学医生,学律师,学老师都可以,就是不可以去学唱,开口唱是最没有出息的”。

可是温老师一定要去学,把手指咬破了,写下血书:“我当不了教授,就不回北京”!

传统观念很强的父亲看到儿子的血书,还是不同意。

父子的分歧无法解决问题,老师的姐姐在燕京大学读书,认识一位教师,据说算命很准,于是,姐姐就让那位高手替弟弟算一下命,高手掐指一算说,你这个弟弟去南方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对他的一生事业都会有很大的好处;姐姐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虽然是律师,却也有一点点迷信,将信将疑,只能同意儿子南下投考。

于是,温老师同王福增等几位考生一起从天津乘船南下。不料到南京后,考期过了,要再等半年才能够考试,无奈之下,他为当时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干家务,换来能够免费在教授家一个低矮的阁楼里居住,没有收入,他努力省下家里寄来供他生活的钱去听课上课,听音乐会。

古林寺旁,就是现在的南京艺术学院,当时的国立音乐学院就在黄瓜园,温老师终于实现了他梦想的第一步。

读书的时候,家里寄来的钱不多,而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往往只够生活,老师哪怕不吃早饭,千方百计省下钱来听音乐会,也要买唱片,在琴房练唱,让同学听,提意见。没有歌谱,那时候没有复印机,老师用钢笔抄了好几大本歌谱,练就一手好谱。

不管严冬酷暑,他每星期都必定去上海跟苏石林老师学习,风雨无阻;他清楚地知道一个道理:“学海无涯苦作舟”。

温老师对声乐的痴迷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王老师说他们去登记结婚的路上,居然还边走边背歌《不跟王老师说话,陪同—起去的朋友邵敬贤实在看不过去了,说老温也太过分了。

而更离奇的是,婚礼的前一天,温老师的父亲下午从北京来了,温老师还在家里唱歌,王老师也弹得忘乎所以,父亲问儿子明天结婚的准备工作如何了?他这才想起还没去银行取钱,明天宴会得付钱啊!于是,赶紧往银行跑,老父亲和王老师跟在后面跑,马路上好不热闹,好像一个人在前面逃,两个人在后面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发生什么意外,好些人驻足回首。银行里面的工作已经停了,正在关大门,三人气喘嘘嘘地赶到了,说明了情况后银行赶紧为他们办理,并祝福他们新婚怏乐。

这种好学的精神一直在老师的人生道路上延续着,文革之后,斯义桂先生来沪讲学,温老师已经是知名度很高的歌唱家了,只要能学到东西,他不顾“面子”,当着全国各地来的同行们,向斯先生求教,即使斯先生毫不客气地指出一些问题,他也坦然接受,马上改正。

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的费罗教授来上海讲学,老师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一节课也没拉下,全部听,听专家讲课后晚上在家整理听课笔记,我还保留着二十五年前费罗教授给我上课时温老师作的笔记,连每条练声曲的每一个要求都不放过。

女高音西尔斯来讲学,他放弃了到外地演出的机会,认真听课。

意大利声乐大师基诺·贝基来华,温老师更是多次上台,在全国同行面前虚心求教,还跟着贝基来回于北京上海。

每一位国外歌唱家来华演唱或交流,他场场必到,专心致志;每一位中国歌唱家到上海开音乐会,他也会到场聆听。

不仅是声乐的音乐会,钢琴、小提琴的音乐会、芭蕾、话剧,只要他知道,他就会去欣赏,从不同的艺术品种里汲取营养。

他自己觉得听别人演唱、看别人演出,对自己是一种受益。

到了国外访问他更是有音乐会必听,有演出必看。

他还有一个习惯,每次开过音乐会之后都要总结,他从来没说过自己怎么棒,就是实在连自己也感觉十分得意的时候,也表现出传统的低调,听着别人夸他,他往往只是美美地一笑而已。

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谭抒真说:“我认为温可铮是世界一流的声乐大师,是中国人的骄傲。我敬佩他在声乐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敬佩他坚忍不拔忠于艺术的意志,更敬佩他光明磊落的为人”。

正是由于他倾一生的精力研究歌唱,温老师的歌唱技术才臻于一流,气息的流动性,随心所欲的强弱变化,稳定的喉咙空间状态,非凡的音色调技能力,都烂熟于心中,自如地变化在歌声里,尤其可贵的是男低音能有如此丰满的头声,实在很少听到。

有人说温老师唱歌很“自然”,其实,那不是简单的“自然”就能够解释的,那是高度技巧的“自如”;从表面看,“自然”和“自如”似乎很接近,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内涵,“自然”是一种表面现象,总体上让人觉得舒服,觉得享受,而在歌唱里,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掌握许多对一般人来说也许是不自然的、但是能够使声音好听的歌唱技术,在歌唱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自如地运用这些非浅层面自然的技术的不自然,才能够给人圆润华美自如的歌声。

说明白一些吧,什么是“自然”?天生的就是“自然”,从道理上说,经过后天训练的就不是自然的了,因为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原来的“自然”;“自如”则是经过训练的、熟练掌握的什么能力都具备的技巧,而且要表现得似乎什么都来得很“自然”,浑然天成。

这种貌似“自然”的“自如”包含了许多内容,不仅仅是声音的问题,还包括了对作品的理解,艺术修养、人的气质、品位和品质,所以我们常常说“运用自如”,其实那是件非常难的事情,是非常高的境界。

常常有人说:“温老师的‘跳蚤之歌’唱得太好了”,当然,他的“跳蚤”确实好,但似乎总是把老师和“跳蚤”联系在一起,这和老师风趣的表演能够让群众理解欣赏有关。然而,温老师唱得好的歌太多了:

老师能唱出凝重的声音和音乐线条,他演唱的《唐·卡洛》里的国王的那段“龙床”,每个乐句都十分讲究,声音圆润而不飘,内力深厚而不滞,气度很大。

他能唱出柔和抒情的小夜曲,圆润而文雅。P32-35

后记

王逑老师和陈钢教授决定要我来写这本书的时候,离最后的交稿只有二十天时间了;原来是请一位专业作家写的,遗憾的是作家不懂音乐,写温老师的书不懂音乐怎么行呢?可是,对从事表演专业的我来说,二十天的工夫,抄一本书也许还来得及。

恩师的事情,学生是决不可以推托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我是从小就懂得的。

写温老师的书很难,因为他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辉煌,他的经历、艺术、修养用文字是难以表达完全的,也许只有歌声才能够唱出他生命的精彩与辉煌。今天是9月29日,终于写好了;离老师的追悼会已整整五个月了,老师的歌声似乎还在我的耳边回荡,老师的身影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字里行间凝聚的是浓浓的感恩心情。

我甚至担心书出版后会被许多朋友指责,因为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老师写得栩栩如生;无法描述老师的歌声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时间太紧张,又正值开学伊始,手头的事情很多;所以,文章中必然会有不周到甚至错误的地方,希望老师的朋友们、师兄弟姐妹多多原谅。

正如我在第一章里写的那样,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怀念,而是温老师所有学生的怀念,是温老师所有亲人朋友的怀念,也是所有爱听温老师唱歌的人们的怀念。

安息吧,老师!每年花儿开的时候,我们都会去看望您,跟您说说我们的开心事和烦恼,去给您唱首歌;我们也会告诉子孙后代,你们父亲或母亲的老师是一位歌唱大师,是一个好人!我们也会把您的照片给他们看,把您的歌放给他们听,让他们看看温爷爷笑容里的沧桑和苦难,听听温爷爷歌声里的欢乐和灿烂,听听温爷爷歌声里像黄河长江一样宽阔的滔滔情感……

俞子正

2007年9月29日

目录

序一

序二

怀念

生命,因歌声而精彩

苦舟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遥远吗?

三春晖

寒墨书香

我愿意

太阳落山了

来自世界各国与及国内的赞誉

温可铮艺术教学生涯大事记

感恩

序言

可铮走后,在校领导和朋友们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第一本纪念他的书就要出版了。编辑部要我写个“前言”,说这是我“责无旁贷的任务”。其实,我知道这是大家的好意。作为可铮生活中的伴侣,歌声里的伴奏,我们几乎形影不离地在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不管多么艰难困苦,多么曲折坎坷,也不管台上多少鲜花掌声,台下多少拼搏努力,我始终感觉我们俩是一个人,我们合在一起,就是温可铮的声乐事业,他中有我,我中有他,他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他。

一九五○年,我认识可铮时自己还是个学生,我们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卿卿我我的缠绵,只有音乐是我们爱情的永恒见证。从我们结合的那天起,我就知道,我们俩生活的全部真谛就是为声乐事业献身。

此时此刻,我眼前又浮现出2004年1月3日,那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幕。那天,可铮和我应邀赴美国洛杉矶参加“经典名曲音乐会”,可铮的演唱,像每次音乐会一样博得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音乐会结束时,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可铮和我就在舞台上被双双授予由加利福尼亚州五位郡市长亲笔签名的“高水平演出荣誉奖”。当时我和可铮都非常激动,回到后台,可铮紧紧地拥抱着我,他喃喃的在我耳边说“五十年!逑,五十年了!谢谢你!……”是啊,2004年1月1日,是我们结婚50年的金婚纪念日,我们无暇庆祝,今天可铮的拥抱,把什么都包含进去了。

我为可铮感到骄傲和自豪!温可铮以一名中国歌唱家的身份,曾在世界很多国家的舞台上演唱。在联合国总部大厦演奏厅、在纽约圣约翰大教堂、在林肯艺术中心、在卡内基音乐厅、在东京文化会馆、在新加坡、在台湾、在香港、在欧洲、在南美……他的歌声无论在哪里唱响,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赞誉的评论,也会如潮水般涌来,可铮得的奖太多了,简直数不过来。他能准确地用中、俄、意、英、法、德、西班牙等多国语言深情并茂地演唱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各国民歌、宗教圣乐、黑人灵歌等。洋洋洒洒数百首,曲目了然于胸,随时都可以拿出几场曲目完全不同的音乐会。这在常人看来是奇迹,其实在这奇迹背后,是我们俩几十年如一日,每天不少于十二小时的练声、教学、背谱、背词、合伴奏、排练、听录音、听唱片、抄乐谱的付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可铮在任何国家任何音乐会上,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他总要在曲目中加入一组中国民歌和中国的创作歌曲,许多外国朋友和听众是从他的音乐会上开始接触中国音乐的,不少人听了可铮唱的中国歌曲后惊叹“中国有这么好听的歌!”对可铮来说,瑞难的歌他都能举重若轻的唱好,但有一首歌,他总想在台上唱,却总唱不成。因为每当他唱这首《我的祖国妈妈》时,他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唱到“儿女在海外漂流,长思久别的老家……出走时满头青丝,归来时满头银发……我亲爱的祖国妈妈!”时,他都会泪流满面,无法自持。

“传承世界文明,弘扬民族文化”这是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回想可铮和我携手走过的五十三年历程。我们追求的和努力实践的也正是这十二个字。2007年1月28日,可铮人生得的最后一个大奖是“诚信人生”杰出人物奖。作为对他的人生评价,实在是恰如其分的,可铮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感谢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我们的“好友兼难友”陈钢教授!感谢编辐部!感谢可铮的好学生俞子正教授!感谢所有为此书出版给与巨大帮助的朋友们!你们为可铮,为中国的声乐事业,做了一件有益的事!谢谢!

内容推荐

温可铮是一棵乐坛常青树,声乐王国中的得道者,更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在联合国总部大厦演奏厅、在纽约圣约翰大教堂、在林肯艺术中心、在卡内基音乐厅、在东京文化会馆、在新加坡、在台湾、在香港、在欧洲、在南美……他的歌声无论在哪里唱响,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本书向您讲述了这位音乐家的艺术人生!

编辑推荐

天地动摇,霞光四射,苍穹里爆发出霹雳一声:“我—来—了!”老温来了!温可铮来了!!中国的夏里亚宾来了!!!

本书讲述的就是声乐王国的得道者——温可铮!他的事迹,他的人生,在音乐中得到了诠释!

他的生命,因歌声而精彩!他的人生,因歌声而辉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的咏叹(放歌温可铮音乐家画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俞子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23368
开本 16开
页数 1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6=76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7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3: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