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取道斯德歌尔摩/诗与思当代诗人随笔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家新被评论界普遍视为当代最重要的诗人和最有影响的诗人评论家之一。多年来,他以诗歌为核心的全部写作,那富有思想性和独特个人精神印记的诗学随笔文字,被人称之为“一部中国诗坛的启示录”。

本书分为三辑:为晨曦而流泪、谁在我们中间、披上你的光辉。收录了王家新的30篇篇诗歌评论和诗学随笔,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在现时代处境和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对诗歌和艺术创作更深入的体验和感悟。

内容推荐

本文集分为“为晨曦而流泪”、“谁在我们中间”、“披上你的光辉”三辑,选有王家新近年来近30篇诗论札记、文学随笔、诗歌讲演、诗歌及艺术评论文章等,它们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在现时代处境和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对诗歌和艺术创作更深入的体验和感悟;这些诗论随笔文字带有作者独特的个人精神印记,是“语言与心灵、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在这个时代的一份深刻而富有启示性的记录。

目录

为晨曦而流泪

取道斯德哥尔摩

读叶芝日记

“远在树木出现之前”

文学中的晚年

语言的质地与光辉

如果我们能找到去那里的路

灵魂的边界

诗歌能否对公众讲话?

序《里尔克诗传记》

为晨曦而流泪

谁在我们中间

谁在我们中间

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

站在父亲一边

“明亮鱼缸”与“黑锅”

——我所认识的顾彬

不屈不挠的旅人

王音的绘画

《夜雨寄北》:对谁讲话?

诗的还乡之途

岑参、冰雪与石头

菲尔达芬札记

披上你的光辉

披上你的光辉

海子与“幸福的闪电”

一种绝望背景下的希望

缺席与在场

“阅读从未写出之物”

被继承的乡愁

关于”动物与诗”的札记

对个别的心灵讲话

——回答木朵的九个问题

诗人与诗歌精神

试读章节

如果我们能找到去那里的路

我去过德国多次,也一直对德国的文学、哲学和音乐感兴趣,但德国的许多东西对我来说始终像是一个谜。

在《海德格尔传》一书的前言中,萨弗兰斯基这样说:“海德格尔,他的人生,他的哲学,这是一段很长的故事。它包含了整个世纪的激情和灾难。”“海德格尔的激情在于提问,而不是回答。他所追问,寻觅的东西,被他称之为存在。这个问题的意义无非是把在现代已受到威胁,以至于行将消失的人生的秘密重新赋予人生而已。”

这就是长久以来这位德国哲人一直吸引着我的原因7是的,在我看来,这是一位最能和我们自己的存在发生深刻关系的哲人,也是一位最富有“诗性”的哲人。我早就听说过海氏与法国诗人勒内·夏尔的动人友情,就在诗人位于法国南部的家乡,他们曾多次在一起,伴着房前树荫的蝉鸣讨论过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残篇。就是在这里,“古希腊再一次焕发出青春”。参加讨论的人曾在笔记中这样写道:“罗纳河在流淌,我们又开始了残篇的讨论,神秘山脉偃卧于我们的背后,这就是勒班克的风景,谁要是找到了去那里的路,谁就是众神的客人。”

而我相信他们找到了“去那里”的路:通过“诗”与“思”。

我还知道德语犹太裔诗人策兰与海氏的相遇。而这一次,并不仅仅是诗与哲学的相会。海德格尔,曾一度是国家社会主义的赞赏者,而策兰,其双亲却惨死在纳粹的集中营里。多少年后他们的相遇,仍处在这种历史的阴影里。1967年7月,策兰应邀在弗莱堡朗诵,听众如云,而德国的“哲学泰斗”就坐在最前排认真地聆听。第二天,策兰应海氏之邀访问他在弗莱堡附近山上的小屋。策兰本来不愿意去,但他还是去了。他们在山上小木屋里谈了一上午。他们在一起究竟谈了些什么,无人得知。人们只是看到,这次会谈竟使一向忧郁沉重的策兰精神振作了起来。他在那黑森林的山上呼吸到了什么奇异的空气?

这一切,都增强了我的向往之心。而在今年2月,机会竟然来了:我先是到德国参加一个会议,接着应邀去瑞士朗诵,途中就会经过弗莱堡。其实在我还没有动身之前,我已在内心里看到了那座位于黑森林山上的小屋——它已遥遥在望,似乎一伸手,就会推开它的木门!

我是和曾与我一起翻译策兰诗歌的芮虎先生、艺术家胡杰,胡敏及正在弗莱堡大学深造的夏可君博士一起去的。2月的弗莱堡,仍是时晴时雪的天气。我们从正处于一年一度的狂欢节的弗莱堡古城里出来,驱车穿过雪溪潺潺的山谷,开始在美丽的山间公路上盘绕。我惊异于这雄浑起伏的覆盖着皑皑白雪和黑森林的山了。我的同伴们也不时地发出喜悦的赞叹之声。是的,我们都来自一个干燥的国度,一个自然环境遭受到空前破坏和浩劫的国度,因此,当这无尽伸展的黑森林呈现在眼前时,我们真有一种如梦初醒之感。我们不能不惊异。

同时,我还在想着森林之于德国人的意义,想起了那些喜欢在森林里长时间漫步的德国人。森林,这是德意志灵魂的摇篮。而这,也许正是海德格尔喜欢以“守林人”自居的原因。大地,苍穹,森林是他作品中的最基本的意象。他的一本哲学文集就叫《林中路》,“生长就意味着,天空展开自己的广袤,同时又扎根到大地的昏暗之中”,这是他最耐人寻思的话语之一。

还有那被黑森林环绕的雪峰!它也仿佛在梦中显现,而海氏小木屋,就处在眼前这座叫“托特瑙堡山”的一个雄浑、陡峭的开阔斜坡上,据说它的海拔有一千多米,这在德国已是“高山”了。从车里下来,我们仰望着山,夏博士感慨地说:“哲学家们都住在山上!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下山’!”是吗7我真庆幸身边有这样一位熟知德国哲学的同伴,那就让我们“上山”吧。我们开始从山谷地里向上攀行。我们在雪坡上走走停停,不是因为累,而是因为风景实在是太美了,美得已超出了我们的承受力!

就这样沿着雄浑的雪坡往上走,我们欣喜地发现了第一个钉在路边树干上的小木片箭头,而在接近峰顶处相继出现了更多的指示牌。从指示牌上我们得知:海氏夫妇于1922年建造了此屋,海氏的许多重要著作都写于此地,后来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经常怀着“还乡”的喜悦重返山上小屋,或是邀友人一起来此漫游峰顶。也许正是在此地,“海德格尔使哲学又重新赢得了思维”(汉娜·阿伦特语)。现在,这座黑森林山上的小屋已成为德国文学的圣地。我们去时,正好遇到了几位德国人,在小屋前朗诵海氏的哲学随笔《田野小径》,那虔敬的情景,真让人不由得放轻了脚步。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德国人的“严肃”了。

对这个神话般的小屋,我早就在什么书上看过它的照片,但它带给我的喜悦仍超出了我的想象。登上雄浑的白雪覆盖的托特瑙山,站在简朴宁静的小木屋前,天地顿时开阔起来:小木屋背后,是苍翠古老、随着山势起伏的黑森林的边缘;小屋左侧的山坡,是冬季的滑雪胜地;小屋以下以及正对面晴朗的远方,整个狭长幽深的山谷和点缀着三五乡舍的开阔山坡,则在一种磅礴的精神大气中呈现。这便是海氏当年“工作的世界”。它以一种无言的高远,庄重和肃穆,提升着生命的境界。

我不能不感叹海氏选择了这样一个超然的所在。但如果从山下往这里看呢,真有点“高处不胜寒”:小木屋孤零零地处在山坡的最上端,几乎就要和黑森林融为一体。但这不是隐士的逃遁,而是哲人的栖居。不孤独便没有他的沉默、聆听和沉思,不孤独便不能将他整个抛入“所有到场事物本质而确凿的近处”——对此,还是看看海氏自己的描述吧:“严冬的深夜里,暴风雪在小屋外肆虐,还有什么时刻比此时此景更适合哲学思考呢7这样的时候,所有的追问必然会变得更加单纯而富有实质性。那种把思想诉诸语言的努力,则像高耸的杉树对抗猛烈的风暴一样。”

那些献身于精神劳作的人会理解这一切的!正是来到这里,我知道了自己“孤独得还不够”,并体会到“思”是怎样“深深扎根于到场的生活”。我们还没有走近小屋,屋顶上那迎向天空的烟囱就使我眼睛一亮,我想象着它在凛冽的冬夜里微微冒烟的情形,心里涌起一阵感动;来到门前,门上了锁(我们去时不巧,小木屋在冬季不开放),但这却使我一眼就注意到了小木屋门口那低矮结实、浸透着风霜雨雪的木头门梯,它的质朴,它的无言,都让人忍不住想去抚摸!我不由得想起了多年前我从海氏的文章中读到的特拉克尔的《冬日傍晚》一诗:

漂泊者悄悄地走近里面,

痛苦已把门槛变为岩石。

正因为这样的“门槛”,我可以想象一个哲人在里面的生活了:“在此,在澄明的光辉照耀下/是桌上的面包和葡萄酒”,是对神圣和生命本源的亲近。使人惊喜的,还有那位于小木屋左侧的由海氏夫妇亲手开凿的井泉,这是托特瑙堡山的赐予,在雪中格外清澈。因此,不用说,我们每个人都把双手接在引水槽下,喝了满满好几捧!我想每一个来访者都会这样的!策兰当年来到这里,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个井泉以及在木头水槽上镌刻的星星:“望着井星,心里带着对走来之语的希望”,他在留言簿上曾这样写道。

“井星”我们看到了,而这个谜一样的“走来之语”指的是什么呢?

海德格尔不是隐士。他有着对整个世界的关怀。在一个无诗、无思,人被连根拔起的“技术统治”的时代,他漫步林中路,守护小木屋,思考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和解救之途。正是出于这关怀,他很早就对自近现代起日益扩张的现代技术和工业文明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在1949年,海氏在一次讲演中还把工业化了的食品生产同集中营联系在了一起,“本质上同尸体和毒气室的生产一样”。人们注意到,这位对历史一直保持沉默的“老顽固”,这一次提到了纳粹集中营,而且把它和现代技术相提并论——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同样的思想基础上?是的,在海氏看来,它们在本质上都源于西方“形而上学的迷误”。正是这种迷误彻底破坏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这个日益恶化的过程中,存在被遮蔽了,心灵也被逻辑化了,因而“技术的白昼是世界的黑夜”。

因而,海德格尔提出了“诗人的天职是还乡”的著名论题。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德格尔小木屋”的意义才显示出来。这样的山上小木屋,不仅体现了海氏“诗意地栖居”的哲思,重要的是,它以其超越性的身姿,赋予了我们另一种视野,另一种观看和思考人类世界的方式。

因而那黑森林山上的小木屋的存在,就是对一切现代心灵的纠正。

哲人离去了,他留下的山上小木屋,像是一个沉默的灵魂,仍在黑森林的边缘张望着。我多么希望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回到这样的山上,去聆听它的潺潺清泉,去呼吸它的精神大气,去触摸它的原始的岩石!那山上的小木屋,就是“在的地形学”上的一个光辉的坐标!在这里,思与诗合一,灵魂的风景洞开。就在《诗·语言·思》的最后,海德格尔还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当人栖居的生活进入遥远的地域……

森林隐隐呈现,它的形象在黑暗之中泛起。

造化的妙手把四季描绘得无比美丽,

她吩咐四季前来,可它们却臻于完美

而倏然离去;

这时,光辉的苍穹之巅

为人加冕,宛如盛开的花朵

用光辉把林木装点。

以后,每当我想到黑森林山上的小木屋,想到在山上的漫游和那些豁然朗照的时刻,我就会想起这样的诗句。

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去了。胡敏和胡杰还要赶到山下去拍城里的狂欢节,而那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假面牛头魔王和小丑的世界。

2004

P30-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取道斯德歌尔摩/诗与思当代诗人随笔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家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27937
开本 32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2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0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