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短篇小说经典(2007)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荟萃了中国2007年最经典、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包括王安忆、苏童、陈忠实、叶兆言、毕飞宇、迟子建等24位作家的24篇短篇小说,是2007年度的佳作。作品给人带来新的感受方式,对这个时代的精神氛围有精微把握,即坚定的艺术本位。这些小说的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情节感人,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2007年度中国短篇小说中的佳作,包括王安忆、苏童、陈忠实、叶兆言、毕飞宇、迟子建等24位作家的24篇短篇小说,是2007年度的佳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作家该有的诚实和信念,以及他们在面对自身的生存境遇时的基本勇气。观点新,思想新,角度新,语言表达新,有冲击力。这些作家在文坛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入选作品在主流刊物上发表,反响较大,反映了2007年度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水平。

目录

救命车

茨菰

李十三推磨

——三秦人物摹写之三

我们去找一盏灯

家事

自愿被拐卖的卓玛

——机村人物素描之四

百雀林

父亲还在渔隐街

住在坡上的表哥

世界上最好看的手

开发区

八月十五月儿圆

像天堂在放小小的焰火

三公里

蚯蚓

新生活

一辈子

梅雨

灵魂伴侣

海绵

医院

河流的秘密

假币

石头开花

试读章节

救命车

王安忆

有一段时间彻底从他记忆中藏匿了,中断的切口是他在弄堂里奔跑,有干军万马在身后追随,所谓千军万马,不过是他的兄弟及邻家的男孩。他一直跑到后门口,祖母身前,祖母将手指探进他的后衣领,说了声:怎么没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是探他们的后颈,倘是汗津津的发黏就没事,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疑。这是从她相继两代的育儿经验中得出的方法,百试不爽。祖母探过后颈之后,还有一段杂乱的印象,所以,记忆中那个切口并不是齐整的,而是很有些毛糙,如同藕断丝连的意思。

那一段杂乱的印象是以昏睡为主,在昏睡中间杂着祖母向母亲的诉说,母亲对祖母的抱怨,以及对兄弟的呵斥;再有被母亲还是祖母挟持着起来,去医院挂号,在等待的长椅上继续昏睡;有几次母亲试图让他睡在膝上,可他的身量和心理都已不适宜躺在母亲的怀里,于是挣着出来;体温表冰凉地放进舌下,很快又滚烫地取出;脚踩到地上,没有站起来,而是蹲下去,最后是负在父亲的背上;药片送进嘴,再原样呛出,又碾成粉状,和了水灌下,在喉咙口打着旋;酒精辛辣凛冽的气味四处都是……

祖母探这小人儿的后颈时,其实已经在发热,小孩子通常都不怎么惧怕发热,任凭到三十八甚至三十九度,依然无知无觉。此时,正是从三十八往三十九度攀爬的过程,祖母自然不依,立马驱去床上躺着,这一躺下,原本被抑制着的热度便一径直升上来,等孩子的父母下班到家,七月天里裹在一床棉被里的小孩子已烧成一块火炭,再量体温,水银柱几乎升到顶头。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他,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捂发汗退热,到底犟不过强悍的媳妇,由她解开棉被,却见那小孩像剥了皮的老鼠,浑身赤红着打战,无奈再将棉被裹上。思忖一时,决定去医院。

可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站住,由母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家门去医院挂急诊。急诊间满是发热的大人小孩,差不多都是诊为热伤风,打一针退热针,再配些药片,便退出来。虽是昼长的季节,此时亦已暮色满天,街灯亮起,催促着夜晚来临。白日的暑气略退去,风吹来有些微凉意,方才的退烧针起了作用,那孩子振作了些。问他想吃什么,回答面条;又问面条里放些什么,回答什么都不放。祖母说,原来是要一碗阳春面,回答却很坚执:“阳春”也不要!显然食欲不振,想吃得清淡,只是不知道“阳春”仅为修饰,与任何实物无干。祖母与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后和解了。

一碗面还未吃下半碗,就放下了筷子,自己迅速地爬进被窝。之后,这个动作被他无数次的重复着,总归是,略退烧,便探出被窝,热度上来,则躲进被窝。似乎热度是一样外来的侵袭,而他,就像受威胁的小兽爬回安全的巢穴。他完全无法辨明这威胁来自什么方向,凭着本能拼力脱逃。

医院去过了,针打过了,药也吃下了,再加上捂被子发汗的老法,余下的就是等待。寒热就像潮汐,自有运动的规律,一夜过去,早晨醒来又是新鲜活泼的一天。这一晚格外平静地过去。那孩子的兄弟比平日乖许多,早早也上了床。大人呢,急躁过去之后安详下来,将病了的那个掖紧被子,没病的也在肚子搭上一角毛巾毯,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这平静里藏着些指望,因些指望又生出欣悦。这也是平常的居家日子里的波澜,微小的危境与解脱,凝结的亲情,将一家人团得更紧。

由于早睡,那夜是要比以往漫长。小兄弟有一两次醒来,蒙胧中,房间里有黄黄的电灯和轻轻的呢喃,是祖母服侍哥哥喝水,吃药,还有撒尿。那小的是有纠缠的习惯,可这一夜却不,翻个身兀自睡熟。小孩子都是有感应的动物,感觉到不寻常,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事端。所以,潜意识里就有回避,存了侥幸,也许,一觉醒来,一切回到原状。灯光在眼睑里恍惚一下,又被睡眠盖住,将发热的同胞手足留在了灯下,连同墙上摇曳的影。七月的夜晚,其实是爽利的热,身下竹席滑滑的,风习习抚过身上。热杀去了粘滞的物质,空气变得轻盈,很远地方的声音和气昧传过来,又扩散开去,这静谧里有了一股跃动,飘飘然的。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骤然在黑暗中匿去。睡眠席卷了夜晚。

早晨果然有新气象,那孩子的热度退了些,针药、饮水、捂汗一并发挥作用。只是人懒懒的,不肯起床,一径地睡。父母照常上班去了,祖母买菜烧饭洗衣,嘱他的兄弟守在房间里,无论怎样的动静都要报告。地上铺一张竹席,这小的就在席上玩玩具,男孩子的玩具无非是木头刀具枪支,香烟牌子,玻璃弹丸,又多是在兄弟相争中残破缺损。此时,与他争夺的人病了,他可一个人从容玩耍,兴致却平淡了。房间里如此静,他有一时骇怕,偎到床边,哥哥还在睡,听得见呼吸声,看上去有些不像似的,便大声喊祖母。祖母丢下手里的事,速速赶来,探探睡觉人的后颈,又试试前额,比一早略热了些,但睡得沉静,仿佛没有大碍。欲离去,见那小的眼巴巴看着,极可怜的样子,便从饼干筒里摸了几片饼干交给他,奖赏他的报告。一个人吃着饼干,无人来威胁打扰,可全心享受,却也平淡得很。上午就这么安静地度过。

到了下午,孩子的热度直线上升,身体又成火炭。喊他,含糊应一声,就是不睁眼睛;让他继续睡,又觉不妥,再喊他,再应一声,还是不睁眼睛,实已是昏睡。祖母有些心跳,不敢离去,坐在床边。小的乘机爬到膝上,坐进她怀里,此时,也无人与他争宠。一老一小,静静地看那孩子昏睡。呼吸声息静悄,似乎睡得很深;轻轻唤他,却会应,又像没有睡着;进一步问,要不要喝水或者吃东西,只是应,并不动作,则是醒不过来。,有两次,放下怀里的,将病的那个扶了,倚着手臂坐起,又顺着手臂倒下了。祖母没提防一个六七岁小孩子会有这样的重量,险些被带倒,实际上是没有自持的力气。不用测体温,也晓得烧得不轻。停一会儿,转身绞来一把冷毛巾,敷在额上。虽然小孩子发热是经常的事,但是这一回似乎有所不同。方才说过,祖母是经历过两代养育的人,颇有些胆识,她一边给那孩子额上冷敷,一边端一盆热水,给孩子擦身。解开衣服,却见孩子胸脯,不知什么时候起来几点红疹,十分鲜艳的玫瑰红,于是祖母想到了麻疹。

她第一个动作就是将小的领开,让他离哥哥一段距离,因这小的尚未出疹子。大的呢,出是出过一次,照理不会再出,可是那一次疹子出得并不那么典型,还像是没有出透出全,此时祖母不由怀疑起来,他究竟是算出过还是没出过?她将窗户上的竹帘放到底,光线顿时暗了,倒有一种森凉。祖母翻看一遍孩子的全身,在腹部又发现几处红疹。她特意看了耳朵背后,却没有一颗。依她的经验,麻疹先是出在耳后。再有,这孩子他也不咳嗽,不流涕,只一味发热,就不顶像。这一回,她真是被难住了,能做的,就只有不时换冷毛巾给他敷头,硬迫他起来喝米汤和开水,然后小便。孩子很顺从,格外的安静,这安静却是令人不安的。他父母下班到家,那孩子沉在睡眠中,由于冷敷,体温似有回降。年轻的父母总是乐观的,凡事往好处想,他们的态度自然也让祖母放心了一些。这一晚上,气氛比前晚轻松,多少是,适应了家中有人生病的事实。

以后的两天也在这样不安与平静的交替中过去。有几度那孩子呈现出退热的迹象,很快复又上升,一直在四十度,甚至四十一度徘徊。有一晚,叫他,他不应;再叫,应了,却应的是隔壁邻居家的玩伴,说,你往哪里逃,我看见你了!分明是回到捉人的游戏中,是梦呓还是谵语?这一晚过得很不安,母亲和祖母轮流守在他床前,中间还有一次,他伸出手,凭空向前方摸索着,好像那里有着一个什么实物。祖母和母亲都骇怕起来,商量去医院急诊。可是凌晨时候,正在公交车的末班与头班之间,三轮车也无处可寻,只有坐等天亮。母亲是个急性子的人,这等待于她无疑是加倍的煎熬,她想握孩子的手,孩子不让她握,硬挣出来,去摸空中那无形的存在。这一夜,他一反过去几日的安静,变得烦躁,几回探出被窝,又缩回去。天却亮得很慢。蚊香燃尽了,几个蚊子在嗡营,尾翼轻而急骤地划动气流,渐渐显出几道细影。然后,针尖般的吻部也变得清晰。晨曦亮起,微红的光,是个大暑天。后弄里门扉响动,勤勉的主妇进出着。父亲将孩子负在背上,母亲走在头里招三轮车,祖母则带了小的等在家中。

P1-5

序言

我们该为“经典"做点什么?

吴义勤

在当今时代,对经典的追怀和崇拜正在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精神行为,人们幻想着通过对经典的回忆与抚摸来抵抗日益世俗和商业化的物质潮流。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经典作为人类文学史和文明史的基石与本源,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阐扬,另一方面,经典的神圣化与神秘化又构成了对于当下文学不自觉的遮蔽和否定。可以说,如何面对和正确理解“经典”,正是当代中国文学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经典呢?就人类的文学史而言,“经典”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它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杰出、伟大、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的指称。通常的意义上,经典常常是后代“追认”的,它意味着后人对前代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经典的标准也不是僵化、固定的,政治、思想、文化、历史、艺术、美学等等因素都可能在某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命名“经典”的原因或标准。但是,“经典”的这种产生方式又极容易让人形成一种错觉,即“经典”仿佛总是过去时、历时态的,它好像与当代没有什么关系,当代人不能代替后人命名当代“经典”,当代人所能做的就是对过去“经典”的缅怀和回忆。这种错觉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经典”问题上的厚古薄今和轻视当代,似乎没有人敢于理直气壮地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经典”的命名,甚至还有人认为当代人连写当代史的权利都没有。

然而,后人的命名就比同代人更可信吗?我当然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时间会把许多污垢和灰尘荡涤干净,相信时间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模糊的、被掩盖的真相,但我怀疑,时间同时也会使文学的现场感和鲜活性受到磨损与侵蚀,甚至时间本身也难逃意识形态的污染。我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时代“考古”式的阐释会比我们亲历的“经验”更可靠,也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时代文学的理解会比我们亲历者更准确。我觉得,一部被后代命名为“经典”的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也一定会是被认可为“经典”的作品,我不相信,在当代默默无闻的作品在后代会被“考古”挖掘为“经典”。也许有人会举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的例子,但我要说的是,他们的文学价值早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就早已被认可了,只不过建国后很长时间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的文学史不允许谈及他们罢了。

这里其实就涉及了我们编选这套书的目的。我认为,文学的经典化过程,既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当代化的过程。文学的经典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它需要当代人的积极参与和实践。文学的经典不是由某一个“权威”命名的,而是由一个时代所有的阅读者共同命名的,可以说,每一个阅读者都是一个命名者,他都有命名的“权力”。而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或一个文学出版者,参与当代文学的进程,参与当代文学经典的筛选、淘洗和确立过程,正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事实上,我和山东文艺出版社的路英勇社长正是出于这种对“经典”的共识,才决定策划和出版这套书的,我们计划每年编选一本“中篇小说经典”和“短篇小说经典”,并以存目的方式附录“长篇小说经典”,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真实同步地再现21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化”的进程,充分展现21世纪中国文学的业绩,并真正把“经典”由“过去时”还原为“现在进行时”,切实地为21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与时下各种版本的“小说选”或“小说排行榜”不同,我们不羞羞答答地使用“最佳小说”之类的字眼,而是直截了当、理直气壮地使用了“经典”这个范畴。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作家都首先应该有追求“经典”、成为“经典”的勇气。我承认,我们的选择标准难免个人化、主观化的局限,也不认为我们所选择的“经典”就是十全十美的,更不幻想我们的审美判断和“经典”命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由于阅读视野和版面等方面的原因,“遗珠之憾”更是不可避免,但我们至少可以无愧地说,我们对美和艺术是虔诚的,我们是忠实于我们对艺术和美的感觉与判断的,我们对“经典”的择取是把审美和艺术放在第一位的。说到底,“经典”是主观的,“经典”的确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经典”的价值是逐步呈现的,对于一部经典作品来说,它的当代认可、当代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尽管这种认可和评价也许有偏颇,但是没有这种认可和评价,它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本世界中突围而出,它就会永久地被埋没。在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代任何一部能够被阅读、谈论的文本都是幸运的,这是它变成“经典”的必要洗礼和必然路径。本套书所提供的同样是这种路径,我们所选的作品就是我们所认可的“经典”,他们完全可以毫无愧色地进入“经典”的殿堂,接受当代人或者后来者的批评或朝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短篇小说经典(2007)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义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28002
开本 32开
页数 4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3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4.8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04
14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