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泽--影像中国佛学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释迦牟尼佛说自己是“人数”、“僧数”,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彻悟了人生的真理,寂灭了内心的烦恼,超脱了世间的轮回,但他仍然是人、是僧,外在形式和生活与我们是没有区别的。但大多数没有走进佛门的人,对佛陀以及佛门里的僧人都是充满好奇的,他们到底怎样生活,他们的内心世界怎样,这都是佛门之外的人想要了解的。通过本书,人们可以真实地了解佛门中鲜为人知的生活以及僧侣们的内心世界。

内容推荐

佛门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浩瀚的佛教经典,隐秘的丛林殿宇,总让身处红尘俗世的人们保持敬畏或者只是心生好奇。难得有人心怀虔敬,深入佛门,领略另外一种人生的同时也体悟自己原本的生命轨迹,从而渴望澄明。本书的作者便是其中之一。他历时九载,深入灵隐寺、天台山等佛教寺院,与方丈同吃住,与法师共修禅,更与众多佛门弟子朝夕相处。佛门的清苦他难以忘怀,而佛门的高尚则让他感动而景仰。作为一位摄影家,作者用镜头记录下这段时光里让他记忆犹新的时刻,小到饮食就寝,大到剃度受戒。他同时用真切的文字记叙了这段令他也另异国他乡的友人改变了自己人生的岁月。他希望这是一座桥,让人们通过它看到一个真实的佛门;他也希望这是一面镜,让人们照亮自己的内心。

目录

走进天台山佛学院

灵隐钟磬入梦来

苦行僧

圆寂

鱼乐国

随缘弥乐

白骨情缘

佛光梵影

影缘·佛缘

附录一:佛教常识问答

附录二:佛教基本知识

附录三:佛教法相名词解释

孤独的行旅者(代后记)

张望艺术活动年表

鸣谢

试读章节

十月的一天,佛学院二十八名学僧前往佛教圣地普陀山受戒。我备齐了摄影器材,决定去跟踪拍摄全过程。然而,谁能想到这一次竟与学僧们一起接受了生与死的考验!

据说佛门的受戒是僧人一生中最重大的事,带队法师给我讲解了它的意义:即相当于佛教协会授予一个合格的出家人以身份证明!一般进入寺庙出家的人须经过若干时间考验,符合各方面要求后才可去受戒。对于僧人来说,受戒又称求戒,表示求戒者愿意遵守佛门的戒律,希望僧团对自己进行教规约束和引导,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出家僧人——比丘。而主持受戒仪式的佛教部门会对求戒者进行考查和各种训练:先是资格的审查,再是清苦生活的考验,并辅以夜以继日的、高强度的体力训练和对佛教理论的考查。全部通过后按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的顺序分三次进行受戒,其中仅比丘戒一项须持戒律就多达二百五十条。整个受戒过程将近一个月,有许多意志薄弱者中途即会被淘汰。通过的将被授予戒牒和证书,并须终身持守戒律。我问法师二百五十戒究竟是些什么内容,他笑着说按佛教戒规,未受比丘戒者一律不能告知。

谁知,刚才还一路欢声笑语的我们顷刻面临着生死的考验——下午一点三十分抵达川山码头后,我们却被告知因台风影响,当天去往普陀山的渡海轮船全部停航,也无法确定第二天能否开航!而按受戒要求,若未按规定的日期抵达则意味着放弃,须待若干年后才能再申请;若强行设法渡海,则意味着将面临极大的生命危险!在彷徨犹豫和激烈的讨论磋商后,我们最终选择了后者。在这生死抉择的时刻,我内心升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庄严神圣的激情,使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学僧们一同接受这非比寻常的考验。经过乘中巴换渡轮再乘中巴的辗转颠簸后,五时多我们抵达与普陀山隔海相望的朱家尖码头,下车时,但见狂风暴雨中,浊浪滔天的海面昏暗恐怖,雨伞被呼啸的台风吹成反鸡冠花状。暴雨中三十一个人爬上一条雇来的木渔船。大伙紧紧挨挤在狭小的船舱里动弹不得,挤不进的学僧手攀舱板悬在船帮与船尾间,在黄昏惊涛骇浪和风雨呼啸声中劈波斩浪强渡普陀山海峡。无数次小船被抛上浪尖又砸向谷底,险象环生。因挤不进去只能半蹲着,后背露在舱门外被暴雨狠狠击打的我此刻只有一个念头:要把这一刻真实地记下来!在手脚几乎无法挪动的困境中,我用尽力气抽出装有18mm超广角镜头的尼康相机,颤抖着举过头顶按下快门……

黑漆漆的夜晚,最终我们一个个水淋淋地登上了被称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筋疲力尽,莫非这是上天有意的考验?当晚我与学僧们在受戒道场一起进餐。因已迟到而过了进餐时间,晚餐的菜肴竟是一碗将冷的豆腐汤!吃完一碗饭后再不见有人来添饭,我也只得按佛门规矩放下筷子悄悄退出。果然,一夜饥肠辘辘。我也跟着学僧们上了受戒的第一课。

次日晚上宣布封坛,即至受戒结束为止任何求戒者不得走--出寺院门口!第三日上午进行资格审查。此次前来受戒的有国内几所佛学院学僧和寺庙的僧人约三百人,佛协的资格审查果然十分严格,头天刚一到达就把所有求戒者的身份证全部收走,次日发给每人一份表格,要将年龄、出生年月、出家寺庙等十余项内容默写出来,他们凭此与介绍信的内容进行对照,以防假冒。再由负责受戒的开堂和陪堂两位法师对每个求戒者进行逐一审查询问,条件不合者将被退回。  接下来几天是对起居饮食的规范训练。佛门对其教徒的要求可谓高矣!单是吃饭这一项就有许多规矩,开堂法师示范后让大家反复训练。先是列队进入斋堂后轻轻坐下,饭碗放中间,菜碗放左边,筷子放右边,不能放得太挤、太开或放斜。坐在那里等待,由专门人员过来盛饭添菜,吃饭及喝汤都不能发出声响。吃完第一碗后若需添饭须将饭碗轻推至桌前,待负责打饭的行堂师到来时拿筷子在碗里比划一下添饭的高度,严禁剩饭剩菜,整个就餐过程禁止聊天说话。

P26-29

序言

释迦牟尼佛说自己是“人数”、“僧数”,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彻悟了人生的真理,寂灭了内心的烦恼,超脱了世间的轮回,但他仍然是人、是僧,外在形式和生活与我们是没有区别的。但大多数没有走进佛门的人,对佛陀以及佛门里的僧人都是充满好奇的,他们到底怎样生活,他们的内心世界怎样,这都是佛门之外的人想要了解的。通过《佛泽——影像中国佛学文化》一书,人们可以真实地了解佛门中鲜为人知的生活以及僧侣们的内心世界。

我通过对该书的阅读,颇有感悟。首先是随缘的人生态度,它是修行人所必需的,非但不消极,反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般人认为出家了就什么事情都不做,远离社会人群,是避世,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其实,佛教出家人不仅不消极,反而相当积极。如书中列举了一位法师对“随缘”的解释,他说当各种条件具备时,积极争取以达成目的那是随缘,如众缘聚合时而本人不努力去做事那就不叫随缘。这是一种符合佛教大乘精神的随缘态度。随缘就是要顺势而为,顺随的是客观条件和时机,是一种积极而明智的人生态度。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服务社会和人群,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普渡众生。这种淡定与明智,我以为能使人减少生命历程中的诸多烦恼,化解不必要的世俗仇怨,从容而坦然地对待生命中的荣辱、得失、祸福、生死,给人生与心灵带来宁静、平衡与满足之乐,这便是随缘的人生。

其次是恬淡的佛门生活。佛陀教导弟子要“乐寂静处”,也就是要远离喧嚣的生活环境,回归到一种自然、恬静、淡然与和谐的生活中去。书中对佛门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图文并茂,如早晚课、过堂、诵戒、禅坐等。实际上,出家人的生活是一种极度简单而纯粹的生活,一衣一钵一榻便是其所有“财产”,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们的内心却是宁静安详的,无欲无求。特别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出家人的这种生活和精神境界显得弥足珍贵。书中还描述了一位苦行僧,佛陀虽然既不主张苦行,也不主张纵欲享乐,但在今天,不追求物欲而过着苦行的生活更是难能可贵,这种苦行的生活赋予了生命非凡的意义。

再次是佛教兼善天下的精神。佛教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善天下。佛教徒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普渡众生、自利利他。佛教的慈悲、布施等理念,是佛教慈善文化的具体内涵,也是佛教的根本情怀。佛教的立足点就是普渡众生,而佛教的慈善事业就是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书中描述了两件事:一是某佛学院学僧的放生经历。其实,放生不仅是佛教大乘慈悲精神的体现,而且也是一种环保理念、有情生命的平等观。佛教“五戒”中的第一戒是不杀生,就是不杀害其他的生命,这实际上是促进众生、社会和平幸福的第一要素。佛教也有“十善业”和“十恶业”,而“十善业”的第一即是不杀生,“十恶业”也以杀生为首。可见爱护或夺取人类及其他众生的生命,被认为是佛教中最大的善恶,这种有情生命的平等观,是实现人类和平的重要条件。二是某师父在自己并无多余金钱的情况下还竭力地帮助他人。佛教的基本精神就是利益众生,而不为自己求安乐。佛教所说的慈悲,慈就是要给他人带去快乐;悲就是要解除他人正在承受的痛苦。这不仅是佛教最单纯的动机,而且也是一个佛教徒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佛门弟子的本分”,这就是佛教徒所具有的一种“兼善天下”的基本情怀。

最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寺院既是僧人的修行场所,同时也是人们追求的梵国净土。书中的张张画卷,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心目中的净土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里看花花非花,烟中礼佛佛即佛》的梦幻仙境,表达了佛亦近亦远的思想主题;亦有《一领长衫任去留,哪知尘世有喧嚣》的超凡脱俗;还有《寺外青山山外天》的清净空灵。书中的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和谐,以及佛门的清幽与空灵。

张望老师从事佛教题材摄影多年,与佛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用镜头记录下了佛教中许多精彩的瞬间。这次出版的《佛泽——影像中国佛学文化》,是他多年来从事佛教题材摄影心血的结晶,精美的摄影作品,淡雅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僧侣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描述了佛门的清净与和谐。我与张老师结识多年,感情真挚而深厚,深为他的艺术精神而感佩,特撰此文,序于书前。

杭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杭州佛学院院长 释光泉

杭州灵隐禅寺监院

2007年8月2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泽--影像中国佛学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66108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4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73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