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往事重温(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
内容
编辑推荐

该书从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叶君健和东北流亡学生苑茵在重庆相识结婚写起,一直写到1999年叶君健于85岁去世,真实感人地描述了患难夫妻57年同甘共苦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通过一个独特的中国“最洋”也“很土”,学贯中西的高级知识分子跨越几个时代——抗日战争、中西方分离、解放后、文革前、文革中和改革开放——一系列的个人经历和家庭生活,生动地反映了近60年社会的巨大变化,折射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内容推荐

本书副题是“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叶君健的遗孀苑茵,退休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文史馆馆员,她85岁时开始撰写回忆录,两年后完稿。其孙叶佼志把手写体回忆录输入电脑,由叶君健之子叶念伦整理。该书从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叶君健和东北流亡学生苑茵在重庆相识结婚写起,一直写到1999年叶君健于85岁去世,真实感人地描述了患难夫妻数十年同甘共苦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这部回忆录追述的故事跨越抗日战争、文革前、文革中和改革开放等几个时代,通过记录个人经历和家庭生活,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的巨大变化。

目录

苑茵这个人(代序)舒乙/1

第一部

巧点鸳鸯谱/1

特殊的婚礼/7

婚后的生活/10

回到重庆上班/15

重返柏溪/19

地主婆得子/32

地主婆逃走了/36

第二部

三口之家/39

一顿不愉快的晚餐/44

和道兹会面/48

我们捡到一个孤儿/51

我的朋友——友谊长青/54

移居重庆/60

丈夫的海外来信/66

韭儿的离开/72

善良的刘姑妈/75

重庆大隧道惨案/83

第三部

丈夫的军旅生活/89

到中央信托局工作/92

痛失二宝/98

生存斗争/102

久别的故乡沈阳/115

平津解放/123

第四部

夫妻重逢/130

开始新的工作/141

第三次爱情的结晶/146

住房的困扰/151

情爱的浪花/154

惊险的土改历程/157

我想工作/163

离开辅仁大学/166

迁入新居/169

扩大了的家庭/172

外交小院/179

第五部

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185

抄家/197

老舍之死/203

我所认识的胡风夫人——梅志/208

臭妖婆和狗崽子的遭遇/211

一场批斗“狗崽子”的大会/222

姐姐家被抄/225

下乡秋收/228

红都女王/232

第六部

翻译毛主席诗词/236

周总理对毛诗的关注/269

周总理与世长辞/271

开始新生活/278

出境访问/280

瑞典议员夫人的来访/285

孩子们的变化/289

玫瑰花开/294

君健的朋友后来也都成了我的朋友/299

叶君健和韩素音的友情/301

相会在开罗/304

韩素音和我家的关系/306

与张宗植先生的友谊/308

李凡回中国/315

意外的外宾/321

访问欧洲/325

第七部

访问丹麦皇宫/334

漂浮的感情/337

访问二战期间的丹麦将军/342

访问丹麦报纸专栏作家汉斯/351

第八部

访问安徒生出生地奥登赛/355

从丹麦去伦敦/362

再赴欧洲/365

回访剑桥/370

第九部

访问笆笆拉/387

访问丘吉尔首相故居/393

最后的告别/396

到澳洲讲学/398

爱能延续生命/401

最后的一次欢聚/413

病后余生/415

老伴离去/420

夜半电话/427

后记  苑茵/429

试读章节

歌乐山距离重庆有二三十里路,那座山靠近嘉陵江畔。歌乐山既可以躲避空袭,又是一个阴森恐怖之地,渣滓洞里关押了许多所谓的“危险分子”,即共产党员。无数的革命青年被国民党枪杀在那里。在当时,如果一个人表现出爱国思想或者发一点牢骚,就难免会送进渣滓洞坐牢,而我偏偏在这个时候要生孩子,这是个很大的错误。

我的肚子已经像扣上了脸盆那么大,平常走路都气喘吁吁的,爬山的艰难可想而知;而丈夫也不是爬山的能手。我们从树上砍下两枝树杈,除去上面的枝子,做成两根棍子当拐杖,一路走走停停的,实在走不动了,便坐在石头上歇歇脚,聊聊天儿。从山上向远处眺望,只见嘉陵江的水面在微风中缓缓地涌动着,就像编织起来的席花儿;远处传来纤夫们的号子声:“哼哟嘿呦,向前行哟……”我随着那号子声也随口唱道:“向前行哟,我们再不走呦,就要天黑喽……”苦中作乐,减轻疲惫。

四川人民的生活很苦,山城的交通工具是人力抬的竹制滑竿,脚夫非常辛苦。他们在炎热的夏天里抬滑竿,身上除了一条裤衩外,全都赤裸着,他们的肩膀都压出红肿的两块厚厚的硬块。肩上是沉重的压力,脚下是凸凹不平的石块,深一脚浅一脚的,我这样高大的婆娘,实在不忍心去坐滑竿。丈夫和我有同样的心情,所以我们就只能硬着头皮去爬山。

当我俩走到山顶的时候,就感到饥肠辘辘了,我们坐下来,从布包里拿出糍粑吃起来。江上传来轮船的汽笛声,我对丈夫说:“你看,咱们就是舍不得花坐船的这笔钱,不然的话,早到歌乐山了。”

他说:“婚礼上你连件旗袍都没穿上,生孩子还要挺着个大肚皮爬山。我想你一定后悔了吧?”

在这山巅上,看看湛蓝的天空,又低头望望川流不息的嘉陵江,海阔天空,一览无余,顿觉心旷神怡,什么旗袍,大肚皮,都不在话下。我不去想它了。

一队人字形大雁从上空飞过,我望着渐渐远去的大雁,自言自语地说:“我离开东北老家已经十多年了,亲人们的音信全无,他们是生是死,我不知道;也许他们认为我也不在人世了!可我现在还活着,并且有了自己的家,还即将有个孩子,如果大雁能为我捎个信给母亲和姐姐,那该多好哇!”

丈夫说:“我们两人是一南一北,日寇的侵略,把我们逼在了一起,这就叫千里姻缘。”

我问他:“你喜欢生男的,还是女的?”

“最好是个男孩儿。”他答道。

我嗔怪地说:“想不到你还这么封建,为什么不想生女孩儿?”

他说:“你误会了,男孩儿可以走遍天下,容易独闯自立。女孩儿或是留在父母身边,或是出去,出去就容易受人欺辱,你想一想,如果是这样,父母会多不放心。我家兄弟三人都在外谋生,只有一个妹妹留在了母亲身边,我的母亲对她十分的呵护。”

我反驳说:“你们家还是有些保守,我不是离家很远也没有被人吃掉吗?”

丈夫说:“你是被敌人逼上梁山的呀,今天你又碰上了我这样一位好人。你不知道社会是多么的复杂!重庆的那些贪官们,躲到大后方来就有了所谓的‘抗战夫人’,他们之中有几个是原配啊。所以复旦大学的马先生将你介绍给我之后总在催促我要抓紧成婚,否则会夜长梦多。但是他没有想到,我们成了家,再生儿育女,在这动乱的时候,无异于雪上加霜,我们还能有什么理想可以实现?”

我说:“你放心,我不会拖累你的,但我们两人总有一位要多作出一点儿牺牲啊。”

就在我们谈话的时候,突然听见远处传来一声枪响,我们立刻警觉起来,环顾四周,发现从山的一侧有三个人向我们走来。  我立刻对丈夫说:“糟了,可能是遇上土匪了,我们赶快逃吧!”

丈夫说:“你身子沉重,怎么逃!只有听天由命了,看他们过来要做什么。”

我心想,事已如此,只有稳下心来对付他们。

这时他们向我们喊话说:“不许动,如果逃跑,我们就开枪了。”

三个人渐渐地向我们走近,他们身着咔叽制服,头戴船形帽,手中提着警棍,腰上别着手枪,其中一个还气势汹汹地问我们是干什么的。

丈夫对他们说:“我们爬过这座山,到歌乐山的妇产医院去生孩子。”

另一个问:“你们为什么不走平地,不坐船?”

我忙接过来说:“老总,这些日子天天通货膨胀,我们赚的几个钱,买些柴米油盐,就所剩无几了,哪里还舍得买票坐船呢,从这座山爬过去就到了。”

他们听了我的话后,彼此望了望,又问道:“你们是做什么的?”

我又赶快接下来说:“我们是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的教师,校长是蒋中正。”

他们听见“蒋中正”三个字,怒色似乎有所收敛。

我又顺势说:“老总,我快临产了,如果你们误了我的分娩,是要负责任的。”

他们嘀咕了一会儿,说:“你这个婆娘看来比这个男人厉害,我们以为你们是危险分子,躲到山上来的。这歌乐山下就是渣滓洞,那里关押着很多异己分子。他们的同伙常到这山顶上召开秘密会议,我们天天在这里巡逻,他们休想从我们手心里逃掉。”

其中的一个说:“我们可以放你们过去,但你们要留下过路费。”

P27-29

序言

        苑茵这个人(代序)

                舒 乙

苑茵是个美丽的人,年轻时美,年老时依旧美。

她今年已经八十有七。她过去写过长篇小说,写过散文,老了老了,又写了一本,是她的自传。她心平如镜,缓缓道来,那些沟沟坎坎和灾难困苦全都消去了棱角,化作了一道活泼的小溪,跳跳跃跃,一泻千里,没有了惊险,没有了凄楚,成了处乱不惊的人生记忆,倒是生出许多平凡而实在的寓意来,美丽如画,像她的人一样好看。

这本书所以好看,有几个原因。

苑茵认识和熟知许多当代大文人,马宗融、老舍、巴金、靳以、胡风……对他们的记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有史料价值的,而且有趣。譬如,光是老舍先生和叶君健先生之间的故事,就有好几件,都带有强烈的传奇性。

苑茵是叶君健的夫人。抗战中,她在重庆北碚复旦大学念书时,经马宗融介绍,嫁给了年轻的教授叶君健,从此,风风雨雨五十七年,派生出许多好听的故事。首先,叶君健先生本人就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会五六种语言,抗战后期到了英国,做了许多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值得称道的大事,至今被国际友人念念不忘。他主编过著名的英法文杂志《中国文学》。他翻译过安徒生全集,又是贡献极巨的一桩大事,得过丹麦女王授给他的勋章。今年恰是安徒生诞辰二百周年,全世界都在隆重纪念安徒生,中国亦不例外。一时间竟然出现了四十多种叶君健译本的盗版本。叶先生高高大大,长得一表人才,在外国时常有美女相随,一时谣言四起,搞得苑茵怨气重重。叶先生非常爱国,祖国解放后,全须全尾地回来了,夫妻又团圆了。待到八十年代,叶先生带着苑茵出国访问时,朋友们见了苑茵,不觉对叶先生惊呼:“你的太太原来这么漂亮呀!”大家又是亲吻,又是笑得一团。类似这样的趣事是天生的好故事题材。总之,叶君健和苑茵两人结合本身就印衬着时代的跌荡起伏的背景,自然会生出许多人生固有的情趣吧。

苑茵经历丰富且不说,又长寿,而且活到八十七岁还能写文章,回顾一生,这就难能可贵了,因为,能把这几样凑在一起已属于凤毛麟角的稀罕事了。苑茵有在旧社会的生活经历,有解放后参加各种政治运动的亲身感受,还经受了“文革”的磨难,几次被抄家,自己在街上扫过街,掏过茅房,挨过打,吃过许多苦,后来又欣逢改革开放的好日子。这些,如实地记下来,不光是一个中国现代妇女个人身世的记录,还是一个时代的脚印,里面包含着许多对别人也有教益的启示。一句话,虽是个案,却有共同的参考价值。譬如说,叶君健先生晚年身患重病,被诊断出患有癌症,而且已是晚期,癌细胞已转移到肺部。大夫说寿命只能维持三个月。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在大夫、苑茵和病人三方的努力配合之下,采用药物加食疗加护理三管齐下的办法,居然把癌细胞战胜了,肺部的癌细胞完全消失。叶先生不仅活过了三个月,而且整整多活了六年,还创作了不少作品,最后不慎在医院里由病床上翻身跌下,腰部骨折,之后不久才离开了人世。在这个期间,苑茵天天做各种极富营养的食物,送到医院,让叶先生补身子,鼓励叶先生精神上要乐观,总之,苑茵有一大套自己摸索出来的独特治病和康复的理论,一边实践一边改进,真像重大的发明一样,获得了很惊人的成功。叶先生在临终前曾对孩子们说:“在你们妈妈身上有人间最伟大的爱!”最后,叶先生安眠在苑茵的怀抱中,像一对永不分离的恋人,也像婴儿睡在妈妈的摇篮里。这样的故事真是既感人又有普遍的教育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不在乎他说什么,而在于他做什么和怎么做。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更是在大风大浪中和磨难中才得以形成和展露。也正因此,念苑茵的书,便会又一次相信这些都是一点都不假的。

所以,我说,苑茵这个人,人很美,心也美,写文章情真意深,所说的故事本质上也很美。她的书,宛如一池绿水,表面平静,却深不及底,随便舀几瓢上来,都能对当今那些苟苟萦萦的社会现象有一种凉水浇头式的棒喝效果。

不简单啊!苑茵这个人。

后记

今年是我的米岁,八十八岁,老伴叶君健离开我快八年了。我们在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在我们的共同生命历程中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恰恰都是中华民族历尽沧桑、饱经忧患、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历史时期。

老伴生前从来没有提到过死和身后事,总是在自强不息地工作和创作,也从来没有留下过什么遗嘱,只是在病中和孩子们谈过我们叶家的家风,希望后代们能够传承,他的家风遗训是:

“与人为善,绝不害人;以勤勤恳恳的劳动和真才实学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并保持住自己做人的尊严。”

总结老伴的一生,作为一名中国农民的儿子,他也正是这么走过来的。

1999年1月5日初,叶君健离我而去,我当时的精神支柱骤然坍塌!多年在患难中酿造成的深爱,永远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间!这些年,我在精神上感到孤寂和痛苦,而无尽的思念就像喝不完的苦水。

虽然我的两对儿子媳妇们都很孝顺,并用种种办法来安慰我,但我不想用我的旧有生活方式,去影响他们那存在代沟的家庭生活。所以,我坚持独自生活下去。

为了解决我对老伴的思念和随之而来的苦恼,二儿子为我在郊区昌平租下一块地方,除了住房外,还有一个温室大棚和半亩地。

我带去了已经陪伴了我五六年的小伙伴小英,她有一张逗趣的笑脸,皮肤白里透红,勤劳朴素,乐观灵活,能歌善舞,给了我精神上不少的安慰。

我们一同离开了我和君健住过几十年的老屋,以及他最后的单元房,孩子们希望我不至于见景生情,每日与他的遗物相伴,勾起我对他音容的回忆,从而加深我的痛苦。他们要我在郊区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在新的环境里重新振作起来。

于是我和小英就住进了乡间小院,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们在那里养鸡种菜、养几只孔雀,画花鸟画,多余的时间写一点我和君健相依相伴的生活往事。此外,我将老伴写的1 100万字的遗作整理、润色出来,辗转交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叶君健全集》,现在这部全集已经列入国家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出版计划。

离开了城市的车水马龙和喧嚣,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我每日黎明即起,来到园中,小英已经在那里锄地松土,喂过了孔雀和鸡。我们还给每只孔雀起了名字:公的叫多多,母的呼格格,小的叫崽崽;我们还为它们盖了个西双版纳式的竹楼作窝。

每当我来到它们的竹楼,丢进去几片嫩叶子时,它们便一拥而上,顿时便把那些叶子吃得一干二净,然后就转到我的面前,这时我拍拍手对它们说:

“多多,为我跳个舞吧!”

多多便抖开它的翅膀,像扇面那样展开了它那美丽的翅屏。这时我真想骑在它的背上,飞向天空。我想起了老伴在二战期间在英国用英文出版的一本书《雁南飞》,那是他在异国他乡抒发着对祖国和妻儿的思念之情而写的。

孔雀开完屏后,我回到房里,看完电视里的早间新闻,就开始写日记。下午午睡后,我又来到园中,以孔雀为模特儿,开始了素描,或者和小英浇水拔草,剪去果树上的残枝。我们好像过上了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突降了一场禽流感疫情,在那紧张的气氛中,一夜之间杀掉了我九只孔雀和鸡,在我平静的生活中又掀起了一阵忧伤的波浪。

无奈,我搬回了原来住的单元房,我的活动空间缩小了,住房里在整个冬天都没有透进来的阳光。我怀念在明媚阳光下开屏的那些美丽的孔雀,它们那些可爱的千姿百态,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离去,我开始用笔将它们画下来,以慰藉我怀念它们的心情。

同时,从八十五岁开始,我还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部将近三四十万字的长篇。另外,为了变换脑筋,我还交替着写了一本姥姥、奶奶和母亲们怎样教育孩子的集子。集子暂时想取名叫《新爱的教育》,希望能够送给姥姥、奶奶和母亲们阅读。因为我的老伴花了四十多年的心血,将《安徒生童话》介绍给中国的几代儿童,当时我只能做他的绿叶,为他抄写誊清满篇改动的译稿。现在据调杳,已有三十九家盗版,成为盗版者们的个人所有,读者早巳淡忘他。我希望能继续老伴的脚步,为儿童文学添一把绿叶。

我的大孙子叶芳歌是我一手带大的,我曾经在总结培育他的经验的基础上,写过一本书叫《二度童年》,由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后来又作了些改动和添加,由辽宁少儿出版社改为《育孙手册》出版。现在我又增加了二十多篇富于哲理的小故事,都是关于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奋斗的例子,希望能够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些启迪,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我和老伴都有这样的思想,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不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将来应该成为国家的栋梁,所以我们一直都很关心孩子们的教育。  

老伴在时,我就开始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涂鸦画画,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招待外宾的任务,我们没有钱买礼物,我就用我的这些习作送给外宾们作纪念品,内容是从芥子园到松竹梅花等的模仿素描。由于有的画上有老伴的题字,我虽然画得很不专业,外宾们都看作是很珍贵的礼物。

如今老伴走了,我只好在我画的那些孔雀画上用颤抖的手自己题上几个字,逢年过节,送给我的一些老友,他们也很愉快。

我的年龄像流水般地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我还要只争朝夕,把我对老伴的爱化作力量,送给孩子们,奉献给祖国。正如老伴经常对我说的:“一个人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睡觉生孩子,而是应该有所追求和创造,并为此而奋斗到底。”

现在,君健离开我快八年了,在这些年里,中国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的生活像竹节拔高,一天天地提上去。但是我总是想起他生前勤勤恳恳地工作和生活的情景。

关于我们俩的这个回忆录已于2005年1月29曰写完初稿,由我的二孙子叶佼志录入电脑成为电子版,并请过文笔流畅的徐冬炎审阅和提出宝贵的意见。现在由我的二儿子念伦作修改和定稿。

我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出版。如果不能出版,将作为我的子女们了解父母的一本“史书”,从中知道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的人,而他们也应该明确将怎样做人。如果能够出版,给读者一点启发或借鉴,了解我们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人生哲学和思想,我就很满足了。

也许在某些方面,或者在某些问题上,我所写的不完全正确,恳请读者原谅,因为我毕竟是八十八岁的人了。

我最大的希望是,读完我这本书的人能够自立自尊,自强不息。回想起我在一二·九时代的老同学,原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和他的老伴儿,我的中学同学王玄,2003年来北京和我相会时送了我一本任仲夷写的书,名叫《是是非非》,我送他一根龙头拐杖,并称他是在广东改革开放的带头人。我从他的书中读到下面的几句话:

“坚持解放思想,就是敢于实事求是、对外开放,坚持排污不排外。但是我们要排除的是那些垃圾,……崇洋媚外,这些都是不值得学习的。”

我们要学的是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正确的建国理论。不要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都认为是落后的。我的话如果是多余的,恳请大家原谅。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儿子、媳妇、孙子、朋友和出版界的领导与工作人员,他们为我的书稿抄写、编辑,并提出过很多宝贵的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和鼓励。如果还有什么不妥之处,仍请大家指教和原谅。

苑 茵

2007年2月28日完稿于北京车公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往事重温(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苑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56447
开本 32开
页数 4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1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8
150
26
整理 叶念伦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8: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