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圆明园重建大争辩
内容
编辑推荐

为全面反映1980年以来圆明园遗址整修和2006年以来横店重建圆明园争辩的全过程,便于读者了解争辩双方的不同观点,进一步认识圆明园,浙江古籍出版社提出编辑出版了本书。本书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由来、是整修遗址还是保留废墟、圆明园论争的持续升级、横店圆明新园在大争辩中启动。

内容推荐

对于重建圆明园,各界议论纷纷,反对者和支持者都有,当然也各有各的理由。比如反对者认为对国人而言,毁在英法联军铁蹄之下的圆明园,不仅是代表中国高超建筑工艺的经典皇家园林,更是国耻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复建并不能提升国人的自豪感;而支持者则认为,异地重建可以与北京圆明园颓败的旧址形成鲜明对比,对渐渐淡忘这段历史的青少年是最好的教育。本书是对是否重建圆明园争论的总结与归纳。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由来

 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

 圆明园

 要研究、整理圆明园

 研究讨论无妨,整修大可不必——对修复圆明园的意见

 是逐步整修,不是马上复原——关于保护圆明园遗址的问题

 圆明园的整修保护与“四化”建设

 应该有所选择

 有效保护圆明园遗址与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从避暑山庄的整修看圆明园的修复

 为人民大众修复圆明园

 圆明园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把眼光放远一点

 也谈选择

 圆明园遗址整修初探

 关于修复圆明园古建筑的技术准备工作

 整修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的基本方针与初步安排

 开创圆明园遗址保护、整修与利用的新局面——在中国圆明园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圆明园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提纲)

第二部分 是整修遗址还是保留废墟

 废墟在召唤

 圆明园“遗址园林”的悲剧美学原则和整修的过渡形式

 抢救保护圆明园遗址并加以整修开放——在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的大会发言

 美是不可重复的——圆明园遗址前的叹息

 附:废墟也是一种美

 留一方遗址废墟 圆明园该否重建

 修复圆明园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在纪念圆明园罹难137周年大会上的讲舌

 怎样对待圆明园遗址

 保护整修再创辉煌——为“圆明园论坛”首次研讨会而乍

 必须尽快修复圆明园

 关于保护和修复圆明园的意见

 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企业行为重现圆明司景观

 重建圆明园的话题——与王道成、陈立群商榷

 圆明园不仅仅是话题

 部分修复圆明园的意义和理论依据

 青史凭谁定是非——对从维熙“商榷”的商榷

 残月圆明园——答王道成先生

 历史见证,还是文化遗存——关于重修圆明园的争论

 事实胜于雄辩——对从维熙先生答复的答复

 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纪念圆明园罹劫140周年

第三部分 圆明园论争的持续升级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关于圆明园西区规划整治的对话

  附:人与历史自然和谐统

 专家学者岂能不要诚信——在纪念圆明园罹劫143周年座炎会上的发言

 圆明园的发展与学术论争——在纪念圆明园罹劫144周年暨固明园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圆明园湖底全铺防渗膜,有关专家强烈呼吁

 拆除防渗膜,救救圆明园

 十一位专家支持圆明园防渗反对破坏生态说

 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就圆明园问题举行新司发布会

 近期加大圆明园保护整治力度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节录)

 关于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恨告书的批复

 圆明园之争历史不能缺席

 历史园林保护与环境

 对圆明园防渗工程争论的再思考

 李长春在北京考察文物工作时强调

 加强文物保护发掘管理利用 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珍视历史遗迹——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与整修的建议

 张文彬:保护、利用好圆明园遗址充分殳挥其展示功能

第四部分 横店圆明新园在大争辩中启动

 考察横店圆明新园项目座谈会发言摘要

 横店将筹200亿元重建圆明园 欲现146年前辉煌

 浙江横店计划筹资200亿元重建圆明园引发争议

 无法再造的圆明园

 做梦与圆梦,那是一个人的自由

 以横店的名义向圆明园遗址致敬

 再造圆明园损毁历史价值

 横店“圆明园”与给维纳斯“接臂”

 重建圆明园的文史价值与商业价值

 此“圆明园”非彼“圆明园”

 不同观点:200亿元再建的还是圆明园吗

 重建圆明园,有没有必要

 横店新造圆明园引发全国争议

 为横店圆明园叫好

 重建圆明园暴露国产旅游粗放商业模式

 我支持异地重建圆明园

 横店“重修”圆明园有何不妥

 徐文荣详解横店圆明新园

 重建圆明园的横店道理

 重建圆明园,200亿的假货

 驳:重建圆明园,200亿的假货

 徐文荣:一个农民的文化造富梦

 附:一个人和他的城市

 该不该在异地重建圆明园

 圆明园复建的经济悬疑

 该不该另建圆明园

 专家认为原样复建圆明园不可能

 民族复兴不是复制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研究室副主任陈午晴剖析“圆明园现象”

 徐文荣凭什么重建圆明园

 横店召开筹建圆明新园动员大会

 重建圆明园倡议书

 重建圆明园的民族文化视野——由一本书引出的圆明园重建大对论

附录

圆明园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圆明园的整修保护与“四化”建设

金紫光

世界闻名的古园林圆明园,已经被毁12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的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于1980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全国性圆明园学术讨论会。会上曾做出两个决议:(一)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一历史名园的遗址及有步骤地进行若干重点的整修与利用,到会的全体代表和著名的专家学者共同决议草拟一份保护整修圆明园的倡议书,邀请全国各抖热心保护祖国文化遗产与关怀首都城市建设的同志们参加,作为倡议人;(二)为了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给将来圆明园的保护整修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做些准备,与会代表又一致决议发起组织一个专业性的学术团体——中国圆明园学会,并选出由十名委员组成的筹委会,负责筹备工作,等将来条件成熟时,再成立正式机构。这次中国圆明园学会的筹建,正是在纪念圆明园被毁120周年之际,大家都怀着感慨的心情参加了这次纪念性座谈会,会上一致对帝国主义侵略者抢掠、焚毁圆明园,发出了愤怒的谴责,同时对圆明园的古建筑和古园林的结构布局和建筑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以此来祝贺中国圆明园学会的诞生。

对于圆明园这一驰名中外的古园林,过去虽有人进行过一些研究,写过一些介绍文章,但了解它的历史渊源和改造发展详情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次在座谈会上,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又作了许多论述与说明,这使我们对这个园林之冠的清代帝王宫苑,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圆明园的最初创建,应该说是在康熙时代,经过康熙赐予雍正,雍正开始进行了较大的整修扩建。到了乾隆时代,更吸收了祖国南北各地园林的精华,发挥了人民巧夺天工的智慧与才能,终于发展扩建成为包括圆明、长春、万春三园合一的雄伟壮丽的宏大园林。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是清朝几代皇帝临朝听政、接见外使的政治活动中心。同时还是一个收藏文物、珍宝、图书、艺术品等的大博物馆。正由于此,圆明园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造园艺术中,都享有重要的声誉。

可惜这一世上罕见的宫苑式的古园林,在历史上曾经过两次严重的浩劫,圆明园的古建筑已变成一片废墟,所有的文物珍宝,已被掳掠一空,留下的断墙残壁,也只能供游览者凭吊。但这些山形水系,湖光林影,仍然幸存,它们都是帝国主义侵略军滔天罪行的见证,也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十分宝贵的遗迹。

对于明园遗址,我曾经游览过多次。最初一次是在30年代初期,那时园内保留的东西还比较多,还能依稀辨认出不少景点。后来经过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汉奸、军阀、官僚以及奸商等的盗窃破坏,已经面目全非。解放前夕,我随解放军围城时正好驻在清华园,得便曾冒着严寒再次前去参观,只见雪山银树,茫茫无边,真是一片北国风光。解放后,我又曾同人前去参观,只见山色苍翠,树木葱郁,湖光如画,荷芦荡漾,又是一番景象。在解放初期,我们几个文艺干部曾向周总理提过建议,希望能恢复圆明园这一古园林,把它变成广大劳动人民的游览胜地和文化活动的公园。周总理当时说此事已和有关方面谈过,决定把遗址保留下来,等以后有条件时再作安排。听说北京市领导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曾转告有关方面把圆明园遗址保护起来。但由于未采取积极措施,所以遗址未能保护好,直到现在还在继续被破坏着。这次在座谈会上,大家曾多次谈到,只有采取积极保护整修的态度,圆明园遗址才能得以保存,否则园林的破坏将会继续下去,要不了多久,誉满全球的圆明园遗址,也将不复存在了。这次中国圆明园学会发起的保护整修倡议,是一个积极的慎重的行动,是一种对中国人民负责的态度,也是一个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善良愿望。这次倡议之所以能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拥护、所同情,并且给予支持、赞助,甚至其中还有一些人决心为保护整修这一古园林贡献力量,这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正确理由和事实根据的。我认为圆明园的保护整修对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只要能实事求是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肯定会作出一定贡献。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民都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齐心协力奔“四化”。几年来,全国在“四化”建设方面,曾出现了许多困难,也遭受了不少损失,但“四化”建设的成绩是主要的。只要大家团结在党的周围,积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四化”建设是会早日实现的。前些日可,中央书记处曾对北京的城市建设做过四项指示,要求把首都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文明城市。这是总结了许多年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提出的正确指示。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坚决拥护中央的号召,努力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中国圆明园学会倡议保护整修和利用圆明园遗址,也正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首都城市建设四项指示的具体措施之一;这是响应中央指示精神,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四化”建设需要的正确意图。如果真能有步骤有计划地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这对祖国的“四化”建设一定会有许多好处:

一、可以利用圆明园遗址,对广大青少年及全国劳动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特别是在帝国主义者侵略破坏的一片废墟面前,可以用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来激发人们的爱国心。例如用人民英雄冯三保和他女儿冯婉贞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来教育和鼓舞广大青少年的革命英雄主义等,这就是最好的活教材 圆明园遗址就是最好的天然课堂。

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宣传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刻苦的实干精神。他们在科学技术还不甚发达的时代,竟然能创造出那样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那样宏伟壮观的古建筑,那样精致珍贵的古工艺品,那样秀丽多彩的园林结构布局,那样优美典雅的山石湖泊风景,这会更增加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可以利用若干复建的房屋,开办各种符合人民需要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陈列馆等,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为宣传“四化”建设服务。

四、可以充分利用园内5000多亩的园地,开展各种林木、园艺、渔牧、体育、游艺等活动,为广大人民提供各种条件,使大家在工余和节假日,能有最好的休息游玩的场地。

五、可以在园外附近修建一些低层的民族风格的旅馆,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居住条件,发展旅游事业,为“四化”建设创造外汇,增加收入,积累资金。

六、可以设置各种服务行业,包括餐厅、茶社、小卖部、纪念品服务部、书店、照相部等,既可满足参观者的需要,又可解决大批青年的就业问题。

由于这里的优越条件,必能吸引大批中外人士前来参观游览。对于广大人民说来,这的确是件大好事。但要做这件事,在今天也的确有很多困难。首先就是经济问题,其次是建筑条件问题,另外的问题也一定不少。正因为如此,中国圆明园学会在倡议书中,只是着重在学术研究方面,并未涉及具体施工问题。正像周总理在解放初期所说那样,待将朱有条件时再作安排。但学术研究工作必须走在前面,现在如不开始对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将来有条件时恐怕就来不及了。所以中国圆明园学会现在开始在学术上做些准备,完全是合理的、必要的,正是在这一点上,许多同志都参加了签名,并支持赞助这一行动。但遗憾的是,有一些同志却对此很不理解,甚至有的人还针锋相对地提出反对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切关注和慎重考虑。经过许多同志反复研究后,大家认为那几个反对者的理由并不充分,而且有些观点也是没有道理的。今天在这里我只简单说两点:

一、反对者说目前国家经济困难,根本不能拿钱来整修圆明园,所以他挺身出来反对。其实许多人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都了解目前经济的现实情况,没有任何一个人脱离这个情况来谈问题。中国圆明园学会本来就是在学术上做些研究与探讨,并不涉及进行实际施工等问题。P19-21

序言

1980年以来,谈论圆明园的人越来越多。保护、整修、利用圆明园遗址,已引起我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的广泛关注。许多报刊发表有关圆明园的诗歌、散文、学术论文和通讯报道,电影、电视中经常出现圆明园遗址的镜头。特别是圆明园遗址东部经过初步整修,于1988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之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前往圆明园遗址参观凭吊。返种盛况,可以说是近百年来所未有。

这座已经被帝国主义侵略者焚毁了147年的皇家园林,为什么会引起我国人民和国际友人如此巨大的兴趣?因为,圆明园不仅是一座蜚声中外的名园,而且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圆明园的兴建

从北京动物园乘332路汽车去颐和园,在中关村和北京大学之间有一站名叫海淀。“水所聚日淀。”①海淀这个名称告诉人们,在古代,这里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湖泊区。

原来,海淀一带地处永定河洪积扇下缘,水源丰富,低洼地方,往往平地出泉,汇成湖泊。早在13-14世纪之间,也就是元朝兴建大都城之后,这片湖泊区已成为文人雅士诗酒流连的地方,并为它取了一个典雅的名字:丹棱游。

明成祖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之后,南方的耕种技术也传到了北方。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这里的自然面貌。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说:“高梁桥(在西直门外)西北十里,平地有泉,泷洒四出,淙汩草木之间,潴为小溪,凡数十处。北为北海淀,南为南海淀。远树参差,高下攒簇,间以水田,町塍相接,盖神皋之佳丽,郊居之胜选也。”这时的海淀,已是一个有名的风景区了。

由于这一带景色优美,自然会被封建统治阶级所看中,争相在这里建造园林。万历年间(1573—1620),水曹郎米万钟在北海淀建造了一座园林,“园仅百亩,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榭。路穷则舟,舟穷则廊,高柳掩之,一望弥际”①。取“海淀一勺”之意,名日“勺园”②。万历皇帝的外祖父武清侯李伟在勺园的上流建造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园林,取“水木清华”之意,名日“清华园”。《泽农吟稿》说,清华园“缭垣约十里,水居其半,叠石为山,岩洞幽窅。渠可运舟,跨以双桥。堤旁俱植花果,牡丹以千计,芍药以万计,京国第一名园也”③。这两座“东西相直”的园林,尽管它们主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各不相同,园林的规模和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造园艺术上却各有千秋。大学士叶向高在游览了这两座园林之后说:“李园壮丽,米园曲折。米园不俗,李园不酸。”④后人在论及当时海淀园林时写道:“丹棱游边万泉出,贵家往往分清流。李园米园最森爽,其余琐琐营林邱。”⑤勺园和清华园,成了明代北京园林的杰出代表。

明清之际,这些园林都在战争中遭到破坏,诗人王士稹登上了勺园和清华园附近的西勾桥,不禁抚今思昔,写了一首《竹枝词》:“西勾桥上月初升,西勾桥下水澄澄。绮石回廊都不见,游人还问米家灯。”⑥米万钟的时候,曾将勺园园景画在灯上,“邱壑亭台,纤细具备”,人们看后,赞不绝口,称为“米家灯”⑦。现在,勺园、清华园的“绮石回廊都不见”了,游人要了解当日的勺园,就只能去打听米家灯的下落了。

满族统治者入关之后,忍受不丁北京夏天的炎热,准备择地筑城避暑。顺治七年(1650)8月,摄政王多尔衮谕令户部加派直隶、山西、浙江、山东、江南、河南、湖广、江西、陕西九省地丁银249万余两,“输京师备工用”⑧。同年12月,多尔衮病死,筑城避暑的计划被搁置起来,仅将明代的南苑稍加修葺,“用备蔸狩”⑨。

康熙中叶,在明武清侯李伟清华园的旧址上兴建了清代第一座皇家园林——畅春园,在玉泉山修建了澄心园(后改静明园),在香山修建了行宫(后改静宜园),在热河修建了避暑山庄。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将畅春园北1里许地名后华家屯的一座园林赐给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稹,并亲题园额日“圆明园”。按照胤稹的解释,园名的取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①这时的圆明园,只是一座皇子的赐园,它的面积约600亩左右。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病死,胤稹即位,这就是雍正。雍正三年(1725),雍正在圆明园原有“亭台邱壑”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建设轩墀,分列朝署,俾侍值诸臣有视事之所。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②。全园面积增至3000余亩。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圆明园四十景中,经雍正题名的有28景。这时的圆明园,已经有28处重要的建筑组群。从此,圆明园成为清统治者经常居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枢,紫禁城的宫殿,只不过是皇权的象征,备举行重大典礼之用而已。

乾隆即位的时候,清王朝已经建立了将近100年,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特别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乾隆的大兴土木提供了物质基础。乾隆在《日下旧闻考》的《题词》注中说:“余临御四十余年,凡京师坛庙、宫殿、城郭、河渠、苑囿、衙署,莫不修整。”为了追求“山水之乐”,乾隆对苑囿的兴建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即位以后,就先后改建和扩建了康熙、雍正年间在北京西北郊兴建的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并借疏浚西湖(乾隆十五年改称昆明湖)的机会兴建了清漪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山五园”。在“三山五园”中,乾隆对圆明园的经营,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是,乾隆对圆明园的扩建,并没有扩大圆明园的地盘,而是在原有的范围内调整园林景观,并增建若干建筑组群以丰富园景。乾隆对圆明园的扩建,主要是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修建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连成一片,总面积达5200余亩,有风景建筑组群100余处,同属圆明园总管大臣管理。我们今天讲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包括长春、绮春二园在内的。从占地面积讲,它仅次于承德的避暑山庄;从建筑和园林的成就讲,它又远在避暑山庄之上。它在建筑和园林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使它驰名中外,被欧洲人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

世界上的园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风景式的园林,一类是建筑式的园林。中国是风景式园林的创始者。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的建筑和园林艺术,就是在我国历史文化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开放出来的鲜艳夺目的奇花。

建筑式园林,讲求对称均衡,建筑和园林布局,都严格按照几何构图,花木也要进行修剪,处处表现出人工的痕迹。中国园林中,建筑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总是和山水、花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虽由人造,宛白天开”,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圆明园是一座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兼有御苑和宫廷两种功能。为了适应清统治者政治上和生活上的需要,圆明园的建筑数量多,类型复杂,殿、堂、轩、馆、廊、榭、亭、桥、楼、阁、厅、室,应有尽有。建筑布局,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把绝大部分的建筑物集中为许多小的群组,再分散配置于全园之内。这些建筑群组之中,一部分具有特定的使用功能,如宫殿、住宅、庙宇、戏楼、藏书楼、陈列馆、船坞、埠头、辅助设施等,大量的则是供清统治者饮宴、游憩的园林建筑。

圆明园的园林建筑,个体形象小巧玲珑,千姿百态,尺度比外间同类型的建筑要小一些,而且能突破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大江南北的民居样式,出现了许多平面形式如眉月形、■字形、工字形、书卷形、口字形、田字形,乃至套环、方胜等等。除少量殿堂外,建筑的外观朴索雅致,少施彩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建筑群体组合,更是富于变化,全园100多组建筑群无一雷同,但又万变不离其宗,都以院落的格局作为基调,把我国传统院落布局的多变性发挥到了极致。它们分别与那些自然空问的局部山水地貌和树木花卉的栽植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景”。

圆明三园共有100余景,除少数宫殿、庙宇和特殊功能的建筑群外,造景的取材极为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

1.模拟江南风景。我们祖国,的确可以说是锦绣河山,而江南风景,更是引人人胜。唐代诗人自居易在《忆江南》词中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在汉语中,“江南”一词,几乎成了风景优美的同义语。圆明园中的许多景,都是直接模拟江南的山水名胜的。

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古代的作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作品。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偻记》中写道:“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乾隆在《上下天光》诗序中说:“垂虹架湖,蜿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觳纹倒影,混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可见,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上下天光”是模拟洞庭湖景色的。

庐山,是我国的名山之一。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匡俗的人结庐于此,故名庐山,亦名匡山,又称匡庐。此山三面临水,西临陆地,万壑千岩,烟云弥漫。它那秀丽的景色,使得许多诗人情不自禁地将其形诸歌咏。唐代诗人李白……

后记

圆明园遗址要不要整修?已经争辩了27年。其时间之长,参与者之多,影响面之广,用一个“大”字来形容,是一点也不过分的。2006年9月,浙江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先生提出要在横店重建圆明园,不仅给这场大争辩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使它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关于圆明园的大争辩,现在虽然还没有画上句号,但是,它对于推动圆明园的研究,提高人们对圆明园的认识,促进圆明园遗址公园和横店圆明新园的建设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全面反映1980年以来圆明园遗址整修和2006年以来横店重建圆明园争辩的全过程,便于读者了解争辩双方的不同观点,进一步认识圆明园,浙江古籍出版社提出编辑出版《圆明园重建大争辩》一书。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我们在充分搜集、掌握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编选而成的。

在这场大辩论中,发表意见的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有知名企业家,也有普通的干部和群众。为了体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本书在收录各篇文章时,一般不注明作者头衔。我们的工作,只是将1980年以来圆明园大争辩中有代表性的文章以及有关的重要资料汇集起来,为关心圆明园命运和前金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份比较完备的资料。文章的编排,大致以时间先后为序,而将关于横店圆明新园的文章单列一辑。对于文章的内容,我们不作评说,其是非得失,请读者自己作出判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些文章发表的时间、报刊不同,历史年代的表述等,一仍其IH,在选编过程中,考虑到全书体例统一等因素,对个别文章的个别段落作了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

感谢浙江古籍出版社的领导为我们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感谢众多的作者(由于时间关系,尚有个别作者未及联系上)以及有关单位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责任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没有他们,本书的问世是不可能的。

限于水平,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希各方面的专家和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者

2007年中秋节

书评(媒体评论)

圆明园被帝国主义破坏了。我们要把它修复起来,而且恢复得要比过去更好,更符合人民的利益。

——许德珩

圆明园集我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之大成,是我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光辉总结。

圆明园遗址的保护、整修,再创辉煌,不仅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

——王道成

被侵略者的烈火焚毁后的圆明园遗址,是铭刻在中华民族脊梁上的国耻,是每个中国人心头的一口警钟。……圆明园废墟应该永远是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庄严的凭禺之地。

废墟也是一种美。以“西洋楼”残迹为标志的圆明园废墟。其悲剧美的匣大魅力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

——叶廷芳

必须尽快修复圆明园。只有修复才能保护,只有修复才能利用,只有修复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它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魏开肇

我们还是务实一点为好,务实才能使国人牢记国耻;而记住国耻的最好办去,就是保留(圆明园)现在的原貌。

——从维熙

在横店异地建圆明园是我多年的夙愿。北京圆明园遗址仍然记录着1860年的屈辱史,……我筹划异地重建圆明园,重点在于重现辉煌,回收流失在海外的圆明园文物,能回收的就回收,不能回收的就复制,尽可能重现它往目的辉煌。

——徐文荣

(圆明园)它已成为特别的象征符号,标志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屈辱的经历,……任何出于其他方面考虑而对圆明园所做的修复或重建,都将是对这种历史价值的损毁和对这一象征符号的弱化。

——《新京报》社论

(圆明园)遗址是帝国主义侵略者破坏的结果,应该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丧,……如果横店集团真能投资200亿元建造出一个“圆明园”,我支持重建,并乐观其成。

——葛剑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圆明园重建大争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道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53009
开本 16开
页数 4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1
丛书名
印张 27.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9
170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