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作者梁衡在写作中,努力选择那些不朽的人、事、景、情、理。《红色经典岁月留痕(政治散文选)(精)》的时间跨度有近百年,赞颂的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牺牲和贡献的人,他们堪称不朽。
希望这些从过去岁月中打捞出来的经典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并由此享受文学的美感。
图书 | 红色经典岁月留痕(政治散文选)(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作者梁衡在写作中,努力选择那些不朽的人、事、景、情、理。《红色经典岁月留痕(政治散文选)(精)》的时间跨度有近百年,赞颂的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牺牲和贡献的人,他们堪称不朽。 希望这些从过去岁月中打捞出来的经典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并由此享受文学的美感。 内容推荐 《红色经典岁月留痕(政治散文选)(精)》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梁衡的散文作品集。作者将散文的美感融入红色经典的叙述,打破了政治叙事的沉重与晦涩,融文学阅读与政治教育于一体,是一本生动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史党史类读物。该书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的大散文,主张将个人的政治抱负,对国家民族的关心化作一种美好的文学意境,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与感化效果。该书既积极追求篇章辞藻的文学之美,又大力颂扬人格品德的求真务实之美,力求在政治爱国教育上通过情感的共鸣来达到“资政育人”的效果。 目录 上篇 特利尔的幽灵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 这思考的窑洞 毛泽东翻脸 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记 大无大有周恩来 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 周恩来让座 一个伟人生命的价值 总理手植一品梅 周恩来的道德定律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邓小平认错 邓小平的坚持 广安真理宝鼎记 觅渡,觅渡,渡何处? 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 二死其身的彭德怀 带伤的重阳木 麻田有座彭德怀峰 清贫之碑 朱镕基不修传 李瑞环的文风 一个没有被荣誉宠坏的人 下篇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 嘉兴南湖红船之铭 西柏坡赋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红毛线,蓝毛线 马列公园赋 谁敢极言?谁能极言? 你不能没有家 印在黄土地上的红手印 蒋巷村的共产主义猜想 人格在上 老百姓如何看政治 说官德 居官无官官之事 附录 政治原来可以这样写 试读章节 假如毛泽东去滴马 毛泽东智慧超群,胆识过人,一生无论军事、政治都有出其不意的惊人之笔,让人玩味无穷。但有一笔更为惊人,只可惜未能实现。 一 1959年4月5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说:“如有可能,我就游黄河、游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卡车,更不准坐火车,一天走60里——骑马30里,走路30里,骑骑走走,一路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从长江上游,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国内国际的形势,我还可以搞,带个电台,比如,从黄河人海口走到郑州,走-了一个半月,要开会了我就开会,开了会我又从郑州出发,搞它四五年就可以完成任务。我很想学明朝的徐霞客。” 1960年,毛的专列过济南,他对上车看他的舒同、杨得志说:“我就是想骑马沿着两条河走,一条黄河,一条长江。如果你们赞成,帮我准备一匹马。”1961年3月23日毛在广州说:“在下一次会议或者什么时候,我要做点典型调查,才能交账。我很想恢复骑马的制度,不坐火车,不坐汽车,想跑两条江。从黄河的河口,沿河而上,到它的发源地,然后跨过山去,到扬子江的发源地,顺流而下。不要多少时间,有三年时间就可以横过去,顶多五年。”1962年,他的一个秘书调往陕西,他说:“你先打个前站,我随后骑马就去。”1972年,毛大病一场,刚好一点,他就说:“看来,我去黄河还是有希望的。”可见他对两河之行向往的热切。 自从看到这几则史料,我就常想,要是毛泽东真的实现了骑马走江河,该是什么样子? 这个计划本已确定下来,大约准备1965年春成行。1964年夏天从骑兵部队调来的警卫人员也开始在北戴河训练,也已为毛泽东准备了一匹个头不太大的白马,很巧合,他转战陕北时骑的也是一匹白马。整个夏天,毛的运动就是两项,游泳和骑马。 但是,1964年8月5日,突发“北部湾事件”,美国入侵越南。6日晨,毛遗憾地说:“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黄河这次是去不成了。” 这实在是太遗憾了,是一个国家的遗憾、民族的遗憾,中国历史失去了一次改写的机会。按毛的计划是走三到五年,就算四年吧,两河归来,已是1969年,那个对国家民族损毁至重的“文化大革命”至少可以推迟发生,甚至避免。试想一个最高领袖深人民间四年,将会有多少新东西涌入他的脑海,又该有什么新的政策出台,党史、国史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新版本?一个伟大的诗人,用双脚丈量祖国的河山,“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又该有多少气势磅礴的诗作? 我们再看一下1965年的形势,那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好的年份。正是成绩已有不少,教训也有一些,党又一次走在将更加成熟的十字路口。当时我们已犯过的几个大错误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这时全党已经开始心平气和地看问题。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中央承认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错误,毛泽东也做了自我批评。形势已有了明显好转。原子弹爆炸,全国学大寨、学大庆、学雷锋、学焦裕禄,国力增强,民心向上。但是从深层来看,对这些错误的根源还没有从思想上彻底解决。就像遵义会议时,从行动上和组织上已停止了“左”倾的错误,但真正从思想和路线上解决问题,还得等到延安整风。急病先治标,症退再治本。当时党和国家正是“症”初退而“本”待治之时。毛泽东就应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骑马走两河的。 二 我们设想着,当毛泽东骑马走江河时,对他触动最深的是中国农业的落后和农村发展的缓慢。 毛是农民的儿子,他和农民天然地血脉相通。他最初的秋收起义,十年的土地革命是为农民翻身。他穿草鞋,住窑洞,穿补丁衣服,大口吃茶叶叶子,捡食掉在桌子上的米粒,趴在水缸盖上指挥大战役,在延安时还和战士一块开荒,在西柏坡时还下田插秧。还包括江青看不惯的大口吃红烧肉、吃辣椒,他简直就是一个农民,一个读了书、当了领袖的农民。毛泽东一生的思维从没有离开过农民。只不过命运逼得他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时间在研究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又急于振兴工业,以至于1953年发生了与梁漱溟的争吵,被梁误以为忘了农民。他1958年发起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是为了农业的尽快翻身,有点空想,有点急躁,被彭德怀说成“小资产阶级狂热性”。那一句话真的刺伤了他的心,但没有人怀疑他不是为了农民。 他打马上路了,行行走走,一个半月后到达郑州。因为是马队,不能进城住宾馆,便找一个依岸傍河的村庄宿营,架好电台,摊开文件、书籍。一如战争时期那样,有亲热的房东打水、烧炕,有调皮的儿童跑前跑后,饭后他就挑灯读书、办公。但我猜想毛这天在郑州的黄河边肯定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P11-13 序言 这是一本以政治人物为主的散文集。 近年来我写了几篇记述伟人的文章,引来多种报刊的转载,有的篇目还很快被选入高中课本。 我原先决无一定要搞这类创作的打算,只是在工作实践中,在读经典著作时认识了这些伟人,而在目前的改革实践中、在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又感到要重新认识他们,于是就拿起思考的笔。这其实就是几篇读书笔记,几乎每篇都可以从日记本中找到原始的片段。 伟人所以伟大,让后人时时想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业绩、他的思想曾经辉煌一时,对历史进步起过推动作用,这将永不会改变,人们永会怀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现实意义。对照现在发生的事情,新的矛盾、新的课题,人们又想起过去的伟人,发现许多事情在他们那里早已解决,或者深受启发,得到一把打开现实之锁的金钥匙。比如他们的思想、方法、人格、作风、经验等。有着这两个理由,伟人题材是永写不够的。并且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和作家阅历体验的不同会常写常新。每一个后来人,当他或因国事而心忧,或因琐事而心烦,或因歧路而彷徨时,回望一下伟人这座高峰、这座灯塔,就能得到一股浩然之气,一种聪明,一种智慧。 但是伟人与我们总会有一定的距离。伟人在社会上、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已经很大很大了,但这主要是靠他们的伟业、理论,靠政治影响。人们接受的是他们的结果,被舍弃了过程之后的结果,所以往往敬而远之。文学就是要把这个扩大了的距离再拉回来,就是要把这结果之前的过程揭示出来,要沟通情理,有血有肉,让读者觉得可亲可信。所以我写伟人时不想再重复那些结果,而是努力“顺瓜摸藤”去找那些碧绿的叶片和芬芳的花朵,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果之初、果之前的样子。在这个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我找到了瞿秋白同志的故居,特别是门前的那座已成过去的“觅渡桥”,找到了邓小平同志落难江西时劳动的工厂,找到了毛泽东写《论持久战》的延安窑洞,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指挥了国共大决战的最后一个农村战略指挥部——西柏坡,还有召开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的那间旧伙房。我甚至远渡重洋,在日本找到了周总理游历过的岚山和岚山诗碑,在德国西部找到了马克思出生的房子。伟人的思想和业绩是一棵大树,我要找的是这树的生长点,是它的年轮。我努力在那个新思想的生长点上做文章,希望能给读者启示出一个过程,指出一个亮点。 应当指出的有两点。 一是伟人大多是政治家。虽然也有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等,但是唯有政治是社会矛盾的焦点,政治家这个位置最容易考验出一个人的才学与品质。能对一个时代呼风唤雨的人毕竟比对一个方面有发言权的人要影响大一点。所以我在写人物散文时首选政治人物,而且首选与我同时代或者接近一点的人物。这本书收录的绝大多数是现代史上的人或事,所以名《红色经典》。 二是人无完人,伟人不是没有缺点。过去我们喜欢把伟人说成十全十美、通体透明、永远正确,这不是唯物主义。近年的一些研究表明像毛泽东这样于民族有大功的伟人,仍有不少缺点错误,但这仍不失其伟大。作家不应回避这些,相反如实写出他们的个性会使文章更有震撼力。 伟人是个旧题目,旧题最难作,这是因为它的许多方面都已为人打通,明白如话,纤毫毕现,读者已无惑可释,无知可求。但无中求有,便是大有,便是新路,会别有一番惊喜。还有,伟人已在人头脑里形成一个旧框框,不容易打破,但是如果你真的有所发现,而且能自圆其说,读者也会有一阵惊喜。这就是创作。 本书是想以人物为线,勾出近百年来社会进步的脉络。有的是旧作,如《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考虑其已有的社会影响和历史的完整性,仍然保留。另外又收录了一些新作,如《假如毛泽东去骑马》、《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麻田有座彭德怀峰》等。另外,为能体现时代特点,也收录了几个无名人物,他们也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印记。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带来一点新意。 2015年10月28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红色经典岁月留痕(政治散文选)(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梁衡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1513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6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01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首版时间 | 2016-01-01 |
印刷时间 | 201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24 |
CIP核字 | 2015044070 |
中图分类号 | D23-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6 |
宽 | 179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