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彼得·潘(中英对照彩色插图)/悦读书架
内容
编辑推荐

《彼得·潘》是巴里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它原为一部童话剧,1904年在伦敦公演后,引起很大轰动。一百年以来,《彼得·潘》不仅被改为童话故事,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传到国外。每年圣诞节,西方各国都在电视上播放《彼得·潘》,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彼得·潘”——这个拒绝长大的男孩,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无人不知的人物,他的快乐,勇敢影响着一代代孩子成长。彼得·潘为每日庸庸碌碌生活的人们带来了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内容推荐

彼得·潘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住在梦幻岛,那里还住着仙子、美人鱼、红皮肤的印第安人和一群凶恶的海盗。一天,彼得闯入了温蒂的家,把温蒂和她的两个弟弟约翰和迈克带到了梦幻岛。于是他们经历了一般孩子无法经历的奇遇:住在大树底下的家里:和美人鱼玩游戏;和印第安人结盟;和海盗们大战一场,最后消灭了海盗头目胡克。尽管梦幻岛上有数不尽的乐事,温蒂他们还是回家了。当彼得多年后再来到温蒂家时,温蒂已经长大了,她再也不能和彼得一起飞往梦幻岛了。

目录

译看序

1 彼得闯进屋来

2 影子

3 走啦,走啦!

4 飞行

5 小岛成真

6 小房子

7 地下住所

8 美人鱼泻湖

9 缥缈鸟

10 快乐的家

11 温迪讲故事

12 孩子们被捉走了

13 你相信有精灵吗?

14 海盗船

15 与胡克生死决战

16 回家

17 温迪长大之后

试读章节

“温迪睡着了吗?”他们问。

“对。”

“约翰,”迈克尔建议道,“我们把她叫醒,让她给我们做晚饭吃吧,”但是在他说这话的时候,其他孩子抱着盖房子的枝条跑过来了。“瞧他们!”他叫道。

“卷毛,”彼得闲最有长官派头的语气吩咐道,“让这两个孩子帮忙盖房。”

“是,长官。”

“盖房?”约翰高叫。

“为这个温迪,”卷毛说。

“为温迪?”约翰吃惊地问。“嗨,她只是个小姑娘!”

“那就是,”卷毛解释道,“为什么我们给她当仆人。”

“你们?温迪的仆人;”

“是的,”彼得说,“你们也是。把他们带走。”

兄弟俩惊呆了,被扯着去砍树、削枝、运材枓。“先摆椅子,垒火炉,”彼得下令。“然后围着它们盖房。”

“是,”斯赖特力说,“房子就该这么盖:我都想起来了。”

彼得把一切都想到了。“斯赖特力,”他叫道,“去请医生。”

“是,是,”斯赖特力立刻回答,然后跑开了,一边挠着头。但是他知道彼得的命令必须服从,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戴着约翰的帽子,一脸严肃。

“请进,先生,”彼得向他走过来,“您是医生吗?”

这种时候,他跟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他孩子知道这是装假,而对他来说,装假跟现实完全一样。有时候这会给男孩子们带来麻烦,因为他们有时候不得不假装吃过饭了。

要是他们装假装得半途而废,他就敲他们的手指关节。

“是的,小伙子,”斯赖特力惴惴不安地回答,他的手指关节都敲肿了。

“请吧,先生,”彼得解释道,“有位太太病得很厉害。”

她就躺在他们脚边,但是斯赖特力假装没看见她。

“噓,噓,噓,”他说,“她躺在哪儿?”

“在那边的林间空地上。”

“我要在她嘴里放一根玻璃管,”斯赖特力说,于是,他假装放了一根,彼得则静候着。玻璃管取出来的那一刻让人很担心。

“她怎么样?”彼得问。

“噓,噓,噓,”斯赖特力说,“她已经好了。”

“我很高兴!”彼得叫道。

“晚上我会再来看看,”斯赖特力说,“用带嘴的茶杯喂她喝牛肉浓汤”。他把帽子还给约翰后,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每次摆脱困境,他总是习惯这样做。

与此同时,林子里响起一片斧头声,盖一所舒适小屋所需要的一切几乎都摆在了温迪的脚边。

“要是我们知道,”一人说,“她最喜欢什么样的房子就好了。”

“彼得,”另一人喊,“她睡着了还在动。”

“她嘴巴张开了,”第三个人喊,一边崇敬地望着嘴巴里面。”哦,好可爱呀!”

“也许她会在睡眠中唱歌,”彼得说。“温迪,唱唱你想要什么样的房子吧。”

温迪眼睛都没睁开,就唱了起来:

我要漂亮小房子,  世上房子它最小,

红色板壁矮矮墙,

绿色房顶青苔罩。

听到这话,他们都高兴地格格笑起来,因为他们运气特别好,砍来的树枝正流出粘稠的红树液,而地上长着厚厚一层青苔。他们一边匆匆盖房子,一边不由自主地唱起来:

矮墙和房顶已盖好,

漂亮的门扇也装上,

温迪妈妈快快说,

此外你还要什么?

听到这儿她贪心地回答道:

这几样东西我还想,

明亮的窗户四周装,

玫瑰长在窗台下,

婴儿窗后往外望。

他们一顿拳头打出了好多窗户,大片的黃树叶算是窗帘。但是玫瑰——?

“玫瑰,”彼得厉声说。

很快,他们假装在墙上种上了最美丽的玫瑰。

婴儿呢?

为了避免彼得命令找婴儿,他们赶快唱了起来:

我们让玫瑰往外望,

婴儿们乖乖在门旁,

我们自己不能当,

因为已经当过了,

彼得发现这个主意好,立刻假装这是他想到的主意。房子很漂亮,毫无疑问,温迪在里面也很舒服,当然,他们现在看不见她了。彼得来回踱着步,指挥最后的扫尾工作,没有什么能逃过他那老鹰一般的眼睛,正当一切都似乎做得完美无缺时,突然:

“门上没有门环,”他说。

这让他们很羞愧,但是嘟嘟士贡献出自己的鞋底,做成了一个绝妙的门环。

现在绝对完工了,他们想。

才不呢。“没有烟囱,”彼得说,“我们还要架个烟囱。”

“房子确实需要一个烟囱,”约翰说,一副很权威的神气。这使彼得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从约翰头上抢过帽子,敲掉帽顶,架在屋顶上。小房子对于有这样漂亮的烟囱十分满意,似乎为了向他们致谢,立刻从帽子里冒出烟来。(P143-149)

序言

《彼得·潘》的作者詹姆斯·马修·巴里爵士(Sir James Matthew Barrie)是苏格兰剧作家和小说家。于1860年出生,1937年辞世。他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曾以新闻和自由撰稿为业,后移居伦敦,1891年,因小说《小牧师》(The Little Minister)而一举成名。此后十年间,他出版了Sentimental Tommy(1896)和Tommy and Grizel(1900)两部小说,其间创作兴趣逐渐转向戏剧,但是剧作大多不成功,直到1897年《小牧师》改编为戏剧方才确立了其剧作家的地位。他的知名剧作主要有Quality Street(1901),The Admirable Crichton(1902),Peter Pan(or,The Boy Who Would Not Grow Up)(1904),What Every Woman Knows(1908),独幕剧The Twelve-Pound Look(1911),以及Dear Brutus(1917)。虽然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剧作以及以此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小说《彼得·潘》,一般认为,剧作《亲爱的布鲁特斯》代表了他的最高艺术成就。因其文学成就,他于1913年被授予从男爵头衔,1922年获得功绩勋章(0rdcr of Merit),从1930年起,担任爱丁堡大学荣誉校长直至去世。

《彼得·潘》是一部童话小说,讲述的是达琳家的三个孩子温迪、约翰和迈克尔如何在神奇男孩彼得·潘的诱导下,离家出走,飞往一个远离现实世界的国度一一缥缈岛,并在那里经历了一系列冒险活动,最后又回到现实世界来的经历。故事不以情节离奇取胜。其情节要素:仙子与人的往来、美人鱼与人类的交流、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对立与合作、好人与海盗的较量、远离人世的地下住所与小人、小孩子的飞翔能力等等,都是民间传说或者传统的童话故事里司空见惯的,故事能够曲折动人,引人入胜,靠的是作者收放自如、不断设置悬念,制造戏剧效果的叙事技巧,靠的是他把传统故事情节重新组合构成一系列因果联系紧密的事件的能力,靠的是他以夸张、漫画式的笔法所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作为一部以儿童为主人公,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童话小说,《彼得·潘》的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作者对儿童的想象力、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儿童语言和行为模式的充分了解、把握与再现。儿童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联想性强,逻辑性差,现实与幻想混杂交织,作者设想孩子们的大脑是这样一张地图,“那图不仅条理混乱,而且不停地旋转,上面有拐来拐去的线条,就像你们发烧时候的体温图,而这些线条很可能是一个岛屿上的道路,因为缥缈国总会是一个岛的,水彩洒得到处都是,这里一团,那里一团,令人吃惊,还有珊瑚礁,近海上有海盗船,有野人和人迹罕至的兽窝,有大多以裁缝为业的侏儒,有流着暗河的洞穴,有许多王子,他们都有6个哥哥,有一间马上要倒塌的草屋,还有一个长着弯勾鼻子的矮小老太婆,要是只有这些东西,画起图来倒也不难,但是里面还有第一天上学的情景、宗教、爸爸、圆水池、针线活、谋杀案、绞刑、后接与格的动词、巧克力布丁节、穿吊带裤、数到99、打赌自己拔牙齿,等等,而这些可能是那个岛屿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另外一张图从别处透了过来,再加上没有一件东西是静止不动的,这一切就更加令人摸不着头脑”(第一章)。小说中许多细节显得幼稚、离奇、甚至荒唐,例如影子会从身上掉下来,又可以缝上去:人飞行的时候可以睡在风的背上;星星会用眨眼睛来传情达意:鳄鱼吞下了一只钟后,钟一直在它体内走个不停,结果鳄鱼成了孩子们的报时器:蘑菇可以用来当烟囱;美人鱼会拿水泡当球打,用彩虹当球门;每当一个新生儿笑出声来就有一个小仙子诞生,而每当一个小孩子不再相信有小仙子存在就会有一个小仙子死去:普通人身上抹上仙子灰就可以像仙子一样飞行,不一而足,但是这些细节都带有儿童想象力的特点,直观、感性、单纯,随意性强,信马由缰,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

游戏是儿童的第二天性。在缥缈岛,彼得带着孩子们过的就是充分游戏化的生活:彼得游戏般地充当其他孩子们的父亲,温迪则游戏般地充当孩子们的母亲,大家把吃饭当游戏,睡觉当游戏,打仗也当作一场游戏——在与印第安人的一场战斗中,彼得忽然宣布自己是印第安人,其他的孩子也跟着变成了印第安人,而印第安人则变成男孩子们,双方都以对方的身份作战,十分好笑,甚至与海盗胡克船长的生死决战也带有浓厚的游戏性质,同时,孩子们玩游戏最讲认真,所以虽然是游戏般地担任父母的角色,彼得对于维护自己的父亲权威毫不马虎,温迪对于恪尽母亲的职守也是一丝不苟,每天晚上都要像一个真正的母亲那样侍候孩子们,给他们讲故事,哄他们入睡。这样的描写最大限度地贴近了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情趣、儿童的心灵世界,所以儿童读这样的故事,觉得真切,有强烈的认同感;而成年人也会不由自主回想起童年时光,感到亲切。

虽然是一部儿童作品,《彼得·潘》也蕴涵着一个严肃的主题,那就是对“拒绝长大”主题的探讨。自古以来,孩子们都盼望着快点长大,以享受成人的权利为乐,以担当成人的责任为荣。历史上,不同社会往往为了庆祝孩子们长大而举行成人典礼。但是,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为了逃避成年人必须担负的家庭、社会职责,往往不愿意长大。有的人即使身体已是成年人,精神上、情感上却保留着儿童的不成熟。小说中的彼得。潘却根本不想长大。他厌弃成人世界。生活在远离成人世界的缥缈国(Neverland),与之为伍的是一帮同样长不大的小男孩,他们过着童话般的生活,在森林中漫游、打猎、游戏,与野人作战,跟海盗周旋。孩子们不用学习知识。不用学习技能,没有对过去的愧疚,没有对未来的向往。他们只生活在现在,单纯而快乐。可以说,彼得代表了现代人对于成长的困惑与恐惧,代表着现代人逃避责任,挣脱社会束缚,寻求原始而质朴的快乐生活的愿望,然而作为人,成长并且履行个体对于社会的职责是不可回避的,逃避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生活需要我们去面对。彼得能永远不长大,靠的是切断与成人世界的联系,他没有父母。也没有其他亲人或者监护人。换言之,他不必面对成人世界的社会关系,而人作为社会动物。是难以摆脱各种社会关系的,所以人是无法脱离成长的必然道路的,在小说中,彼得的小伙伴们终于跟着温迪姊妹回到了成人世界,并且长大成人,足以表明在作者看来“拒绝长大”是不可取的。

作为儿童文学,《彼得·潘》令人想起另一部儿童文学的杰作:由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汤姆·索耶历险记》。这两部作品一部以外部世界、经验世界为背景探索儿童的成长历程,一部以内心世界、想象世界为背景表现儿童的心灵状态。两部作品角度不同,取材各异,一个现实,一个浪漫,而都能深化我们对于儿童世界的了解,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艺术瑰宝!

《彼得·潘》出版以来,一直深受欢迎,催生了大量以之为蓝本的电影、音乐剧、电视剧。1924年,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推出首部无声电影《彼得·潘》;1950年,雷昂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音乐剧脱颖而出;1953年,迪斯尼推出了《彼得·潘》动画片;1954年全国广播公司(NBC)把它搬上电视屏幕:1990年,福克斯工作室(Fox Studios)推出卡通系列片《彼得·潘与海盜》(Peter Pan and the Pirates);2000年,环球公司(A&E)推出由凯茜·鲁比改编的《彼得·潘》电视连续剧;2003年,哈根(P.J.Hogan)又拍摄了直接以真人表演摄制的电影《彼得·潘》。此外,还有一批作家为它补写前传,或续写后传。前传主要有法国艺术家鲁瓦泽尔(Regis Loisel)于1990年创作的连环漫画《彼得·潘》,莱瑟伍德(R.Scott Leatherwood)于2001年推出的《缥缈岛:彼得·潘的早年历险》(Neverland:the Early Adventures of Peter Pan)以及华莱士(Karen Wallace)于2004年出版的《温迪》(Wendy)一书。后传则有阿戴尔(Gilbert Adair)于198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彼得·潘与独生子们》(Peter Pan and the Only Children),2002年迪斯尼推出的《回到缥缈岛》(Return to Neverland),以及由麦卡芮恩(Geraldine McCaughrean)于2006年创作出版的《红衣彼得。潘》(Peter Pan in Scarlet)。

今天《彼得·潘》的影响早已超出文学艺术界,而深入到英美文化的其他方面,例如精神病学现在已经以彼得来命名成年人不愿承担成人责任的行为,称之为“彼得综合症”(Peter Pan syndrome),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彼得·潘(中英对照彩色插图)/悦读书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詹姆斯·马修·巴里
译者 朱宾忠//陈慧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27279
开本 32开
页数 3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5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319.4:I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0
144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