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吕不韦十讲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朝的建立需要血与泪的浇注,是谁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一腔热血,又是谁默默无闻地流尽了最后一滴泪?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他们的牺牲而驻足。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性总结。尖锐与现实的评判折射的是吕不韦之类的名臣们悲惨的结局。慨叹吕氏悲惨的人生之余,我们似乎应该回过头,看看他传奇般的人生。

本书正要从吕不韦的双重身份——政客与商人中进行解析,并揭示出吕不韦在双重身份的困境中无法自拔的悲剧人生。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上的权臣和名相不胜枚举,然而真正能让人记得住名字的又有几人?吕不韦,这位将商人与政治家两种角色融会贯通的名相、幕后政治的操盘者、显赫与悲剧的结合体,是任何一段中国名臣史都不能忽略的内容。

他为什么要将怀孕的姬妾送给秦国公子异人?他为什么要组织手下门客,编纂一部融合各家思想的《吕氏春秋》?他为什么在太后对自己频频示爱的时候,反而退却,向太后推荐了一名恶棍做情人?他为什么没有在嬴政立足不稳的时候谋朝篡位?他为什么在实力尚存的时候选择自杀,而不是外逃或者叛乱?

这些问题,是吕不韦一生中最难解的谜,也是最引起后人争论的话题。要解开这些谜,只有从吕不韦的商人性格与政客作风出发,才能寻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而这些问题,本书正要从吕不韦的双重身份——政客与商人中进行解析,并揭示出吕不韦在双重身份的困境中无法自拔的悲剧人生。

目录

第一讲 商人的政治思维

 经商:吕不韦的第一桶金

 “奇货可居”:商人的政治眼光

 追求利益最大化

第二讲 外来户的政治豪赌

 游说与利诱:风险投资的追加服务

 商鞅:吕不韦的反面教材

 张仪:吕不韦的“精神教父”

第三讲 商人伦理与官僚帝国精神

 儒商:吕不韦的理论导师

 政商:权谋中悟得失

 贤商:得财有道的清醒者

 商与战:中国商业文化的精髓

第四讲 偷龙转凤:追加投资的内幕

 一箭双雕:巩固地位的“献宝”

 失败的教训:秘密任务拒绝合作者

 狸猫与太子:真假难分的传说与事实

第五讲 高额回报:从商人到宰相的转型

 优化管理,只为长期利润

 雪中送炭:长线投资的特色

 胡雪岩:吕不韦的“门徒”

 错失良机:不懂投资的“近视眼”

第六讲  以“权”“财”求才:养士的政治功用

 眼光放长远:养士就是养家

 客与士:鱼龙混杂的群体

 知人善任:吕不韦的人才观

第七讲 《吕氏春秋》,著书为谁

 形象工程,还是实用手册

 失败的帝王教科书

 反独裁:先知者的警告

 理想世界:吕不韦的乌托邦

第八讲 《吕氏春秋》中的“商道”与“才论”

 经商之道,信义为先

 把握机遇,获利之本

 用人须先重人

 培训比挖掘更重要

第九讲 后宫引发的政治地震

 后宫得宠,小人得势

 城门失火,太后失势

 吕不韦倒台前的局势

 鸟尽弓藏:权相的悲惨结局

第十讲 功臣宿命:吕不韦必死

 君臣斗争:皇权时代永远的主题

 骑虎难下:权臣命运的悖论

 命悬君手:功臣与商人的悲剧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追求利益最大化

仅仅发现“奇货”但不能把这样的资本运用得当的人,不是一个成功的人。吕不韦恰恰具备了两个素质:发现“奇货”的独到眼光和用好“奇货”的全局观。

吕不韦自认识异人后非常兴奋,他跑回家问其父亲:“种田能获利几倍啊?”

他的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经营珠宝生意能获利几倍?”

其父答:“一百倍。”

“那么,帮一个国王登上王位、安定一个国家呢?”

吕不韦的父亲听了儿子的话,一定非常惊讶。他说:“那就获利无数了。”

吕不韦对父亲说:“您看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者,累死累活而不得丰衣足食。如果建国立君,不仅我们可以享用不尽,还可以泽被后世。我现在想做这件事了。”

吕不韦与其父亲的对话见于《战国策·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不知为何,司马迁为吕不韦写传,没将这段话写进去。

通过这段对白,我们可以获得许多信息。

一是吕不韦此时正与其父亲一起在邯郸经商。吕不韦想在异人身上投资,可能还有所犹豫,所以回家问其父亲。

二是吕不韦是商人世家,其父亲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这从吕不韦在拿不定主意之时向其父亲请教一事即可看出。

三是吕不韦的父亲虽然还活着,但已经退居二线,其生意由吕不韦来经营,老头子只是起个顾问的作用,已经没有决策权了。所以吕不韦在打定主意之后对其父亲说:“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愿往事之”一语,分明不是向其父亲请示或与其父亲商量的语气。

四是吕不韦的父亲既然已经退居二线,年纪肯定不小了,应当在六十多岁吧。那么,吕不韦此时也当在四十岁左右了。

人到四十,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也比较丰富了,思想也比较成熟了,考虑事情也比较周全了。很难想象,一个二十啷当岁的血气方刚的小青年会如此深谋远虑。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信息,吕不韦没有明说,但道理是明摆着的,那就是:商业利益最大化,是商人永恒的追求。

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胼手胝足还不能丰衣足食,这绝不是吕不韦愿意做的事情。

经营珠宝生意,能够获利百倍,自然比农民强多了。但在已经成为富商的吕不韦眼中,也不过是小富而已。小富即安,这是小农意识,与吕不韦的思想格格不入。

吕不韦所追求的,不仅他自己要得到富贵,还想泽被后世子孙。

在先秦的富商当中,卓氏是非常成功的。其家族绵延百余年,到了西汉时期,仍是巨富。范蠡先从政后经商,也非常成功。他在齐国经商化名鸱夷子皮,在陶地经商化名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范蠡致富不忘众乡亲,常常接济穷亲戚和贫困故交。范蠡年老之时,将生意交给子孙经营,“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吕不韦可能认识到,卓氏也好,朱公也好,都是富而不贵。若想“贵”,必须从政。范蠡是先经国后经商,而他要反范蠡之道而行之:先经商再经国。

他以为,那样,他才能做到“泽可以遗世”。

“泽可以遗世”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儒家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发达之后,就应为天下黎民谋福祉。所谓儒商,不仅仅指商人有文化,而且要有抱负,要有社会责任。

吕不韦想留给后世的“泽”,应该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联系到后来吕不韦发达之后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肯定,吕不韦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他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商人,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商人。

然而商人毕竟是商人。他的抱负再远大,也与其追求的商业利益紧密相连。他所说的“泽可以遗世”,当然包含为其后世子孙铺平富贵之路的意思。后来他潜移秦国国祚,可谓对“泽可以遗世”一语的再通俗不过的诠释。

所以,在吕不韦看来,唯有“建国立君”,才能实现其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商人,谁不愿追求最大的利益?(P14-P16)

序言

君臣斗争的典范

中国历史上,有一句著名的政治谚语,相传是功高震主的汉代大将韩信所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话说得十分残酷,也十分现实。它点破了一个真相:在中国古代,只要是在君主垄断权力的体制下,君臣之间就只能以互相斗争、互相暗算、互相倾轧的形式共存,而不能出现共荣、互利和相互信任。

中国历史上,将这一道理体现得最为明显也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大商人、大政治家吕不韦。吕不韦的一生,正是一个普通商人与政治合流、共存,最后被皇权淘汰、毁灭的一生。

同时,吕不韦的一生,也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典型现象:在某一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的人,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成就,便转向另一个领域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吕不韦是一个成功者,他成功地从富有的商人转型,成为号令天下的国家宰相,而且叱咤一时,威赫天下。

正是这样一个吕不韦,让后人有了说不尽的话题。

身份角色的转换

为什么吕不韦要放着好好的商人不做,而要去蹚政治这场浑水?如果吕不韦没有投身政坛,他大可以继续做一个成功的商人,虽然可能比较辛苦,但不会遇到政治场中那么多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更不会处处危机,如履薄冰。

这个现象本身就是一个讨论人性的极好话题。我们可以放宽眼界:为什么曾经担任美国总统的人,或者放弃了教授这个受人尊敬而又生活闲适的职位,而要受千夫所指、指点江山?为什么那些专业人士,如律师,非要跻身政坛,面对美国公众的指责,唯唯诺诺?

是他们自己利欲熏心吗?当然不是。谁都知道,美国总统这个位子并不能带给人太多的个人利益,总统们更多时间是在和国会斡旋,为公众服务,任期一到,就必须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离开白宫。

既然对个人的利益并没有太多的改善,为什么他们还要趋之若鹜?答案非常简单,这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和尝试,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

人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不去考虑十分现实的因素,而是为了自己的荣誉和责任义无反顾,甚至赴汤蹈火。

吕不韦也是一样。他从一个商人变成一个政治家,其中所经历的凶险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幸运的是,他靠着自己在经商生涯中积累的阅历与经验坚持了下来,而且成功地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政治权力的私化

当然,吕不韦弃商从政,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证明自己、实现自我,而是为了让有限的商业财富转变成政治财富,用政治权力为自己谋得更多的利益,实现一步登天的梦想。可以说,吕不韦是用自己的全部家当,购买了开掘政治这座永不枯竭的金矿的开采权和必备工具。

问题是,为什么弃商从政,就会获得更多的财富?为什么政治权力就能给吕不韦比经商还要多的财富?

这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特色了。因为古代的中国处于皇权时代,所以处于垄断性的政治权力能够驾驭其他一切社会力量,能够把一切可用的社会资源都纳入政治的旗下,随意使用,而且随时可以转为私有。

正是这样一个原因,才让聪明的吕不韦放弃了经商,而开始了在政治上的风险投资。可以说,他一路上都是一帆风顺的,直到他遇上了真正的对手——他的亲生儿子,秦王嬴政。

父与子的较量

这位后来成为“秦始皇”的年轻人,在政治权力的驱使下,和自己的亲生父亲势不两立,而且步步紧逼,把吕不韦推向了悬崖峭壁。可惜的是,吕不韦虽然身经百战,但是在关键时刻却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他在政治斗争中讲起了人性,认为面前的这个青年不是自己的敌人,而是和自己有着血缘亲情的儿子!

正是这样一个失误,让吕不韦做出了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他苦口婆心,甚至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为嬴政编写政治教材,又在嬴政咄咄逼人的气焰面前节节败退,放弃了抵抗与反击,更是在无奈与绝望之中,选择了自杀来平息这场君臣、父子之间的争斗,成了嬴政独揽大权的牺牲品,更成了被“横扫”的绊脚石。

吕不韦的一生,充满了此类的矛盾,而他的矛盾行为,也给了后人无数的想象空间。

他为什么要将怀孕的姬妾送给秦国公子异人?他为什么要组织手下门客,编纂一部融合各家思想的《吕氏春秋》?他为什么在太后对自己频频示爱的时候,反而退却,向太后推荐了一名恶棍做情人?他为什么没有在嬴政立足不稳的时候谋朝篡位?他为什么在实力尚存的时候选择自杀,而不是外逃或者叛乱?

这些问题,是吕不韦一生中最难解的谜,也是最引起后人争论的话题。要解开这些谜,只有从吕不韦的商人性格与政客作风出发,才能寻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而这些问题,本书正要从吕不韦的双重身份——政客与商人中进行解析,并揭示出吕不韦在双重身份的困境中无法自拔的悲剧人生。

作者

后记

吕不韦是个失败者,但也是个成功者。他的失败,并不狼狈;他的成功,却显得游刃有余,潇洒自如。

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成功者,会甘心接受失败的命运?

如果只是从政治中寻找答案,可能我们永远都不会得到满意的结论。而吕不韦的失败,恰恰可以看成是他人生投资的一个结果,也就是说,他甘心将自己所得的财富和资产,拱手送给自己的儿子。

这样来思考,一切就顺理成章了,父子之间,在商业上是一脉相承的,将遗产留给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虽然吕不韦和赢政这对父子在政治上势不两立,但从家族资产的角度上来说,他们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

这才是吕不韦的大智慧,才是吕不韦懂得舍弃与保护的人生感悟。

笔者曾经读过很多有关人生励志、从商心得、从政经验乃至炒股技巧的书,但是收获却一直很少。经过反思,笔者终于明白,这些书缺乏底蕴,缺乏全盘的考虑,缺乏人性化的思考,所以只能帮你一时,却不能助你一世。

而历史,则可以作为你读不尽、体会一生的财富,读懂了历史,所谓的人生励志、企业管理、素质养成、商业诀窍、政治规则,都不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和神乎其神的秘密,它们就蕴藏在历史之中,等待你去感悟。

吕不韦,就是这样一个需要细读、细品的历史人物,也是笔者想要写给读者的一本充满着中国智慧的历史书。

战国时的秦朝以及秦相吕不韦是史学家多为关注的朝代、人物之一,关于他们的文章、书籍是数不胜数,新的观点更是层出不穷,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笔者尽自己所能,最大限度的吸收学术界发表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但因个人力量毕竟有限,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失。不过,希望以上提出的十个话题能引起你我他的思考与共鸣,与广大的读者朋友一起反观吕不韦,在品味中有所收获,那就是我最大的安慰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吕不韦十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华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99172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9.25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25
15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