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诗歌分册上)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作者(叶开)延续了本丛书前几本的风格,精心挑选了国内外多位著名诗人的作品,依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如《时间与季节》《事件》《思念》《旅行》等,同时撰写了精美的赏析文章,列举了作品的写作背景、内在寓意等,旨在帮助小读者更好地理解诗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为小读者学习写作提供了极好的写作素材及写作技巧。本书为诗歌分册之上册。

内容推荐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是一套系列丛书,本书是第四册。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诗歌分册上)》分为“时间与季节”“亲爱的动物们”“花树与果实”“火车与旅行”四个部分,选入穆旦、林徽因、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海子、顾城、郑敏、孙毓棠、张枣、于坚、柏桦、食指、宋琳等众多名家的优秀诗歌作品。

诗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提起唐诗、宋词,相信每个人都能背出几句,并说出头头是道的见解。本书则撷取了现当代的优秀诗歌作品分享给读者。并且编者别出心裁,将这些优秀的诗歌作品展示分析的同时,更着重启发读者进行全新的思考,而不拘泥于过往的解读。

编者(叶开)在每首诗歌甚至每节诗歌后,都进行了精练且富有哲思的点评。每一首诗歌背后都是一位经历不凡且思想自由的诗人,编者不仅在带着大家“读诗”,也在引导着读者们去了解那些精练的诗句背后或宏大或个性的历史与人生。

诗歌中沉淀的是漫长的岁月、珍贵的情感、坚定的梦想……包罗万象,却真实亲近。希望读者们能够在自己独立的思考中成长,提起笔来,写出一首属于自己的诗。

目录

自序 诗歌,打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藩篱

第一编 时间与季节

在整个宇宙中,时间是最为神秘的事物。几千年来,哲学家对着茫茫天穹沉思;几百年来,科学家穷尽一切技术手段试图捕捉。但时间仍然在那里,摸不着,看不见,说不清,道不明。时间流过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记忆、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未来,而一切都将属于时间。

 ·春/ 夏/ 秋/ 冬 穆旦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八月的忧愁/ 秋天,这秋天/

红叶里的信念/ 给秋天 林徽因

 ·残春徐志摩

 ·静夜闻一多

 ·秋/ 夜 杜运燮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梁小斌

 ·春之舞/ 九月/ 走向冬天 多多

 ·五月的麦地/ 七月不远/ 八月之杯/

九月/ 春天/ 秋天 海子

 ·深秋的故事 张枣

 ·夏天还很远 柏桦

 ·秋天的散步 宋琳

 ·十月之歌 师涛

 ·秋天 谭克修

 ·立夏书 吴少东

 ·尚未转暖的初春/ 已是深冬 山叶

 ·入秋 彭敏

 ·八月 孙苜蓿

 ·诗的真实与诚意

第二编 亲爱的动物们

读这一编你们会看到,著名诗人穆旦就写过《苍蝇》,而且是快乐的苍蝇,还有一位当代诗人于荣健也写《苍蝇》。另一位著名的现代诗人戴望舒则写《夜蛾》。在诗歌里,动物并无尊贵与卑贱之分,只有诗歌的辞赋优美与粗糙之别,诗人的眼中,一切皆有灵。

 ·黄鸟 闻一多

 ·杜鹃/ 黄鹂 徐志摩

 ·夜蛾/ 白蝴蝶 戴望舒

 ·苍蝇 穆旦

 ·宝马 孙毓棠

 ·愤怒的马匹/ 渴望:一只雄狮 郑敏

 ·一只蝴蝶在雨季死去 于坚

 ·蝴蝶 张枣

 ·孩子,红鹿,水壶 宋琳

 ·雨中的马 陈东东

 ·没有一匹马住在我怀中/ 蟑螂轶事 张文质

 ·祖国,或以梦为马 海子

 ·萤火虫/ 刺猬 于荣健

 ·一只从世俗走向真理的虎 旺秀才丹

 ·石头动物园之幻狮 向以鲜

 ·摸象 蔡俊

 ·猛虎 周熙

 ·蚂蚁 唐果

 ·早春的豹纹蝶 晴朗李寒

 ·兔子 李之平

 ·直入人心的力量

第三编 花树与果实

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花鸟鱼虫之名”。《楚辞》更是“香草美人”的典范,各种香草,种类繁多。中国传统智慧中对自然的遵循,对人与自然融合的追求,都是诗歌里很重要的主题。

 ·桃花 林徽因

 ·红豆 闻一多

 ·金黄的稻束/ 树/ 荷花 郑敏

 ·幸福一日 致秋天的花楸树 海子

 ·丹青见 陈先发

 ·石榴/ 秃枝 施茂盛

 ·野葵花/ 鹤岗的芦苇 蓝蓝

 ·无花果 于荣健

 ·油菜花开 安琪

 ·种豌豆 余笑忠

 ·一棵随意的树/ 画森林 唐果

 ·一枚冬天的果子 郎启波

 ·杏树 冯娜

 ·棉花辞 冰马

 ·老银杏树 谭克修

 ·秋收 孟醒石

 ·桃花 罗铖

 ·园子里的花开了 仲诗文

 ·枣花 陈陌

 ·将诗意安放于田园

第四编 火车与旅行

一列火车,载着所有的人,行进在银河系西旋臂的幽深太空深处一个小小的、如同芥子那么微小的蓝色星球上。我们所有乘客都必将去往一个更为幽深的地方。

 ·火车擒住轨 徐志摩

 ·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 曾卓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顾城

 ·长途车/ 贝尔格里阿诺 宋琳

 ·看火车 向以鲜

 ·火车 火车/ 爱的旅行 韩东

 ·火车开过的时候 聂广友

 ·车站 吴晨骏

 ·火车站即兴曲 楼河

 ·远路 冯娜

 ·倒退的火车 罗霄山

 ·童年记忆是诗歌的煤

试读章节

时间与季节是人类对世界最感迷惑,也最感兴趣的现象,也是中国经典诗歌中经常咏诵的题目。如《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诗经》研究专家程俊英教授对这旬诗的白话翻译很有意思:“七月‘火’星偏西方,九月女工缝衣裳。十一月北风呼呼吹,十二月寒气刺骨凉。”

唐代最辉煌的诗篇之一、被称为“孤篇横绝”全唐的张若虚长诗《春江花月夜》,也是一首与永恒、时间有关的诗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宋代文学大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谈到了时间相对论的深奥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种疑问,并不是苏轼特有的,比他早i000年,屈原的《天问》里就有: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目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楚辞》比较难懂,我这里引用一个现成翻译:

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

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

太阳是从呖谷出来。止宿则在蒙汜之地。

打从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几里?

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竞能死了又再重生?

在名篇《前赤壁赋》里,苏轼对时间的奥秘、对生命的无常也有自己的思考:“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可以看作是对时间永恒流逝而无法逆反的思考,“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则是对能量守恒的一种思考。从时间和能量两个大问题出发,苏轼引出了“变”与“不变”的两个重要问题。他认为,从万物变化的角度看,人生与宇宙天地都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我们的人生和“游览赤壁”的这次愉快活动,都可以说是永恒的。

用现代物理学的角度,可以说苏轼是在思考“运动”与“静止”这两个基本概念。

类似的感慨、畅想,在古代诗文中不计其数,对于天气、气候、时间的敏感,是古代文明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整个宇宙中,时间是最为神秘的事物。几千年来,哲学家对着茫茫天穹沉思;几百年来,科学家穷尽一切技术手段试图捕捉。但时间仍然在那里,摸不着,看不见,说不清,道不明。时间流过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记忆、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未来,而一切都将属于时间。

古代的哲人常常用河流来比喻时间,并且从河流中,看到了时间不可逆的特性——“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看到河流的不间断运动,大发感慨,把可见的河流和不可见的时间,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最本质的物与物之间的比喻,用可见的比喻不可见的,是常用的诗歌技法。这种比喻中,两种事物有一个比较容易把握的共性,例如,河流与时间都是不停地流动的,一刻都不会停息。它们之间,还有一个特殊的属性——都不可逆向流动。这就让圣哲与诗人,都不由得感慨人生,对生命、对世界,都不断地作深入思考。

观察天象,感知季节,是人类从狩猎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行为。在狩猎时代,人们对季节的变化不那么敏感,他们既可以在烈日炎炎下捕猎,也可以在千里冰封的世界中追逐。考古界认为北美原住民的祖先,是冰河时期从西伯利亚追逐猎物而穿过干涸白令海峡的蒙古种系猎人。狩猎时期,人们住在山洞里,甚至露宿,没有建立房屋,没有形成城镇,他们带着自己的部落亲属,在茫茫草原上狩猎,在郁郁苍苍的森林里采摘果子,艰辛生存,走到哪里算哪里,并没有现在人的“家乡”观念,也不会得“思乡病”。经过上万年的生存、繁殖、散居、蔓延,从西伯利亚渡过白令海峡、从北美阿拉斯加沿着海岸南下的亚洲猎手,遍布了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广袤世界。

人类的这种繁殖和迁徙,是狩猎时代、也是后来游牧时代的人类生存方式。

到了农耕文明时代,想让农作物得到必要的收成,就必须顺应季节的变化:春种、秋收。这促使部落智者开始观测天象,研究季节,制订历法,指导农耕。中国农历就是这样诞生的;这部伟大的历法是中国历代智慧的结晶,几经修订,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文化。二十四节气成为农业耕种、感知时间与年代变化的超级密码。  而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字,也是从观测天象、占卜命运的人类活动中产生的。

中国历代诗歌中,咏叹时间与季节的不计其数。

现代诗歌虽然打破了经典诗歌中格律、押韵等的限制,但在题材上,与传统诗歌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对时间、对季节变化,现代诗歌同样十分关注。

本编开始,仍然用很传统的方式,先选择一些写到时间的现代诗歌,来进入我们的现代诗歌之旅。P1-3

序言

诗歌,打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藩篱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也是中国人文生活的坚实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诗歌分成了旧体诗和新诗。诗、词、歌、赋、曲多有鲜明格式、有复杂或严格的韵脚。我们一想到诗歌,就会想到押韵,想到整齐的行列。虽因现行普通话的简化处理,去掉了很多复杂的声调,而导致唐诗宋词的一些篇章读来不再押韵,但总体来说,押韵成为普通读者对诗歌的一个共识。但这个共识是错误的,而且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成见。

中国早期韵文如汉赋等也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对仗等规则,使得韵文的创作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到后来,人们就开始突破韵文的约束,创作自由体的散文,从而能够更好地直抒胸臆,写人状物。到唐宋时代,自由体散文大家辈出,而为鼎盛。从此,强调押韵的诗歌和不强调押韵的散文,各走向自己的巅峰。但诗与文,也常常是互为咏叹的。例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19岁时就写过杰出的长诗《桃源行》,对应着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而陶渊明自己就另有名诗《桃源行》诗文相配。另外一个例子是天才诗人王勃去南方交趾(今越南)探望父亲途中经过江西南昌,参加当时洪州牧阎伯屿滕王阁诗会,以一篇《滕王阁序》和一首《滕王阁诗》的绝配,冠绝群伦,千古流芳。

以此可知,文章体裁的变化,随时代和现实而变化。在格律、押韵无法满足表达需求的前提下,自由体的散文和小说都出现了。而突破整齐行列的词曲,也在有规律押韵的前提下,调整句式为“长短句”。这些都是文学体裁随时代现实而流变的例子。我们今日读者,其实不必太拘泥于成见,认为诗歌一定要押韵,一定要整齐行列。古人都能突破,以新态度、新胸怀来变化,今人更应该胸怀宽阔,广泛容纳。

王国维先生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通常的分法。“唐诗宋词元曲”格律鲜明,有自己的规则,韵文的好处是短小精练,便于记诵,但泥于格式和韵脚,略有些不自由,跟日常话语脱节,渐渐失去活力。而小说类语言则更为通俗,明清以降,成为联系日常生活的最重要表达,不同体裁可以说不可代替,各擅胜场。

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已近百年,摆脱韵文约束的新体诗,虽历经种种磨难,仍取得很高成就。新文化运动前后,与旧体诗完全割裂的新诗体质尚弱,艰难前行,以胡适之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先驱者的最初创作实践,都不太成功。闻一多、徐志摩等著名诗人,到20世纪20年代末才逐渐成熟。相比之下,与传统文化有直接精神传承的新散文,最早取得突出的成就,而新小说在第二个十年间也出现了较优秀的作品。新诗因为是自由体,并且无法从传统文化中获得能量,一直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直到五四之后的第三个十年,因穆旦等新一代诗人的出现,新诗开始有了新气象。此后,他们被中断了30年,20世纪80年代初,才重新得到认识。而这个时候,更新一代的诗人,正在萌芽中生长。

新诗虽然没有严格的格律、韵脚,但在长期的探索中,也形成了独特的美学品格。诗歌的语言运用,把各种繁复意象、多变情感,交错在精练、想象力丰富、情景还原力突出的诗句里。在拓展汉语表现力上,在丰富语言世界的表达中,新诗有着卓越的贡献。

新诗题材丰富多变,语言运用自由,意象磅礴充沛,而在评价上很难整齐划一,因此,新诗流派琳琅,当代诗人之间分歧巨大,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这本来是好事,也是诗歌创作力的体现。但这些成就,却无法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得到体现。

现行语文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是要求教师“教透”课文,要求学生“读透”课文,对一篇课文的字、词、句、段、节、章,无所不至地加以过度阐释,把作家、诗人可能根本没有想到、根本不曾表达的意思,额外地硬加在作品上,从而用“完全消化”的模式来加以“寻章摘句”,来加以考试和评测。这种教法和学法破坏了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特有的完整性,遮掩了唯有这种完整性才能发出的语言和思想的辉光。如此一来,无法被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读透”,美学品格和诗意空间丰富层叠、思想趣向复杂多变的当代优秀诗歌就无法进入语文教材里。正在学习的黄金时代的中小学生,也因此与当代诗歌隔绝。

在与优秀教师进行广泛而充分的交流之后,我编写诗歌分册时,将不按诗歌发展的时间段和流派来选择,而是以某些主题、素材来归类,如描写“时间与季节”一组,描写“风景”一组,描写“动物”一组,描写“花树与果实”一组。这样把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混排在相近的主题下,方便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阅读。相对而言,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对当代诗歌缺乏有效阅读经验,对当代诗歌的学习比较困难,很多人一说到当代诗歌,第一反应就是“看不懂”“不明白”。有一次,我在微信的一个教师群里贴出诗人西川的一首诗《不要剥夺我的复杂性》,一位语文老师跟着就说,当代诗歌都是垃圾!我的一位朋友、著名语文老师樊阳在私信里跟我说,他不同意那位老师的观点,于是带着这首诗去了学校,他要在自己的一个人文阅读班上为我做实验,看那些初中生们读不读得懂这首诗,排斥不排斥这首诗。

第二天,他给我回信说,班上有30名学生,除了两个孩子不知所云之外,大多数都能说出一点感想。有七八个学生,还能说得很深刻。大家的认识都是:人是复杂的,爸爸妈妈不要剥夺我们的复杂性,老师不要剥夺我们的复杂性。

我接到这个回信,心里感到很温暖。阅读当代诗歌,不一定需要想着“读透”,阅读经典作品也一样,要先读起来,在具体的阅读中获得直接的语言和故事的感受。经过一定量的阅读积累,你就会对当代诗歌有一种直接的、细腻的感受。

我个人认为,阅读有三个层次:第一层,直接阅读,不要深究;第二层,多次阅读同一部作品并感受作品的用词、结构、人物、叙事的特殊魅力;第三层,深入研究同一类作品并查找、学习、研究、对比各种不同的资料,形成整体的把握和感受。第一层是普通阅读,第三层是专家阅读。

但我们不应该苛求每一个人一开始就作专家阅读,这样会对尚未养成阅读习惯、尚未积累足够的阅读材料的普通学生形成压力,甚至让他们感到乏味。我一直认为,我们今天的教师和家长,都太忽视学生的理解力,甚至打压他们的理解力,总以为他们这也不懂那也不懂,但孩子们的理解力永远超过我们。他们也许缺乏足够的经验,但是只要我们不打压他们,他们就能磨砺自己的认识,拥有自己的思考天地。

改变这种“不懂”和“不明白”,需要有效的阅读积累和训练,要先读起来,从具体的语言、意象中,慢慢地感受那跳动中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冲击。不要专门去抓出一个所谓“准确”的理解,也别试图得出标准答案,更不要用“看不懂”作为借口,让自己远离诗歌。从语言上讲,远离诗歌者,就会远离梦想,远离语言的乌托邦。

从春天开始,承受着疑问的目光,我阅读了几千首当代诗歌,我不必挑选诗歌界认为最杰出的诗歌编入这本诗歌分册里,我只要按照相近的主题挑选过了语言基本面的作品,汇聚在这里,事情就做成了。

30年来,当代诗歌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遗憾的是,这种成就被我们的中小学语文完全抹杀了,从中学毕业之后,千百万新人类怀着对当代诗歌无知且轻蔑的态度,走进了泥潭般的成人世界。

认为当代诗歌毫无价值,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带给老师和学生的最大成见之一。语文老师最通常的态度是:读不懂!最激烈的态度是:当代诗歌都是垃圾!最碉堡的态度是:没有押韵算什么诗歌?这三种态度如浓重的雾霾一样,遮蔽了当代诗歌创作的光辉。

容我一条一条地与各位读者交流,为此我要付出一整年的代价。而你们,你们只需要一个积极的、开朗的态度:不要事先排斥,要抱着开放的态度,宽阔的心胸,要相信交流的力量。

首先做一个小测验,各位知道世界上最短的诗是哪一首吗?

不要看答案噢。

好吧,时间到!

这首诗的名字叫作《生活》,作者叫北岛,原名叫赵振开,大多数人只知道他叫作北岛。用北岛这个名字,赵振开几乎走遍了世界——他和他的诗歌形影相随,前后脚,在北欧、在南非,他用诗歌播种下汉语种子,等待有一天发芽开花。

北岛写过很多诗歌,还写过几个短篇小说,出过几部散文集。但北岛最厉害的地方,是他创作出了一首古今中外最短的诗。拖延了这么多段落,你们不能一眼看见下面的答案了吧?

好,谜底揭晓了。

生活

你们答对了没有?

读到这首诗,读者可能立即分为两批:一种敬畏,一种不屑。

不屑者大概会立即反应说:这也叫作诗?如果这也能叫作诗,那我也会写!生活:虫。生活:土。生活:谷。生活:牛。生活:空……好吧,你可以无限地列下去,而叫作“生活:网”的这首诗的作者只能有一个:北岛。是他先把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的。所有其他的模仿,都是跟屁虫。

2012年诗人乌青的一首“神作”《对白云的赞美》在网络上流行:“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别白特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无数从来不读诗的网民都被这首诗激怒了。网络上对这首诗一片怒火。“这也叫诗?”“诗可以这样写?”“这样的诗我一天可以写100首!”

就在这种愤怒中,乌青童鞋像一个坏蛋一样爬上了高高的枣树去掏鸟蛋。鲁迅家院子的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你们可以继续想下去:一棵枣树上什么也没有,另一棵枣树上有一个鸟窝,以及鸟窝下的一个“鸟人”。鲁迅这个广为传播的句子,也挑战了几乎所有读者的忍耐力。有没有人去质疑鲁迅呢?现在没有,过去很多。现在很多人崇拜,过去很多人不屑。现在很多人分析,过去很多人不屑一顾。这样的句子,我们一天可以写出100句:我家门前有两块石头,一块是鹅卵石,另一块也是鹅卵石。诸如此类。很抱歉,你写了100句,你也不是鲁迅。同样很抱歉的是,在乌青童鞋写出这首诗,写出这些句子如“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别白特白”之前,你一句也写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你从来不敢挑战语言的等级秩序,你不敢冒犯那些石头的尊严,不敢得罪语言稽查官。乌青童鞋帮你干掉了这些语言的看门人,你才发现原来那个神秘、恐怖、威慑的庄园可以长驱直入。

不过,在你们长驱直入时,先驱者乌青童鞋爬上了枣树。如果他不爬上去,就被你们踩扁了,被你们跺成白色的肉酱啦。语言的暴徒和语言的魔术师,差别就在这里。

你可以不喜欢《对白云的赞美》,但别吹牛说你一天能写出100首这样的诗。实际上,到现在为止,你们仍然也一首都没有写出来。人们之所以感到被乌青这首“口水诗”“冒犯”,并进而愤怒,是因为他们对诗歌拥有一种顽固的“定见”。人们会把一些固定的看法强加给诗歌,例如这些词汇:庄严、高雅、严肃、悲愤、忧伤、大气、祖国、歌颂等,形成对诗歌整体“偏见”式认知。一些过于严肃的诗人,也把自己对诗歌的一些顽固见解,强加到诗歌的整体上,强迫所有诗歌都要“严肃”“庄严”“高雅”——而在所有这些强有力的严肃词汇面前,戏谑的、不严肃的诗歌撒了一泡尿,走了。

乌青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诗歌就是对着“庄严”撒的一泡尿。如果读者认真去看,会发现乌青对诗歌的分行非常“狡诈”,他选择的词汇也极其“坏蛋”,这样一些“贫乏的复沓”,撕下了严肃者的面皮,让他们感到疼痛。从写诗的角度,我认为是很成功的。不知道是谁规定诗歌必须优雅、庄严、肃穆的,为何不能游戏呢?

虽然谁也不愿意把乌青童鞋跟鲁迅先生放在一起比较,但他们写出的这些带着轻蔑和冒犯的句子而遭到唾骂的现象,是有极大相似性的。乌青童鞋可能永远不能得到鲁迅先生这样的名声,但他写出的诗歌所激起的愤怒,与鲁迅先生的句子造成的“伤害”是一样的。

乌青用如此“贫乏的语言”——敏感的读者肯定立即就想到不久之前那些更加贫乏的“革命话语”,而乌青这首诗也是对这些贫乏“革命话语”的有趣反讽——激发了各种情绪,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且不管是哪一种能量,正能量或负能量,就此诗所激发的现象,可以看到语言运用的威力。而我们如果深入地思考诗歌、语言和社会互动的力量。从这首或许是有意“贫乏”的诗歌中,我们也可以受些启发:难道这不是对我们贫乏的日常生活、无趣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反讽吗?

诗歌语言或者说诗性语言就像一架梯子,让普通人可以从地板爬到阁楼上。让不同距离的事物,在瞬间就被连接到一起。一旦拥有了梯子,你立即可以爬上很多地方。但拥有翅膀的鸟,却对此不屑一顾。

从鸟的视角,人是多么愚笨啊。他们连爬上一堵墙,都需要一架梯子。他们过一条小河,都需要一座桥。他们爬一座小山,也要开一条路。而对于飞鸟,它们只要张开翅膀,整个天空都是道路。

好吧,我不小心把“天空”和“道路”这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了。人类模仿鸟儿飞翔,以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金属的飞机。用各种不同金属制造,通过螺旋桨、喷气发动机推动,展开僵硬翅膀爬行在空气上的飞机,是一种没有生命的假鸟,但假鸟的身体里,却藏有许多有生命的人类。这样想想,也真的很有趣。

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只有诗歌魔法才能打破复杂事物之间的藩篱。优秀诗人才能自由穿行在各种事物的边界之间,才能打破成见的障碍,如同飞鸟在空中飞翔。飞鸟如同一枚魔法的缝衣针飞来飞去,把天空、白云、风、森林、河流、草地,全都缝在了一起。

诗歌,打破事物之间固有的藩篱,是一种语言魔法。但在一个麻瓜世界里,人们不懂魔法、不知道魔法、不相信魔法,甚至讨厌魔法。这石化的心灵,是无法接受新鲜事物的。

“麻瓜”这个词是风靡全球的魔法小说《哈利·波特》里最了不起的发明,专门指那些没有特殊能力、也不懂魔法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自以为是、无知无畏,内心和身体跟神奇魔法都无缘。他们就像一块顽石,永远都不可能开窍。但普通家庭偶尔也会生出一位有特殊魔法能力的人,小说里女学霸赫敏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出身不好”的女巫师。赫敏热爱学习到了疯狂程度,有一次竟用了时间魔法,在同一时间听了三门课。

生而为麻瓜不要紧,出生在麻瓜家庭也不要紧,关键是要有开放的心灵,要有接受新生事物、感知未知事物的能力,对自己不懂的魔法要有好奇,要敬畏未知世界。天生不懂魔法的普通人,如何通过一堵墙的阻隔?在我们这个平凡的物质社会,

人与人之间,门与门之间,都隔着一堵很大的墙,连门也都是一堵墙,阻隔的功能大于通行功能。有一天,我一早上班,忘记带钥匙了。站在门前,盯着门上的钥匙孔,我想尽办法仍不得其门而入。站了一阵,忽然觉得整件事情很荒谬。如果懂魔法多好,我只要对这把锁说:芝麻开门!它就开了。

带钥匙神马的,多麻烦啊。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里,阿里巴巴只是说了一句“芝麻开门”,就进入一个堆满稀世珍宝的山洞。如果我也能用一个口令就打开房门该有多好。接着,我想,在冬天,那些被关在什么地方的花朵,是听到谁的口令,全都开放的呢,是春风的指令,还是基因的决定?这些思考跳脱了事物的限制,应该都算是诗的意境了。于是,在4月14日,被门挡在了门外,我写了一首诗。其中一段如下:

什么口令可以瞬间解开

被冬日禁闭着的枝叶

在春天的每一个早晨

所有树木花草都听到了

整装待发的命令

我们通常认为,树木花草是不会听什么“整装待发的命令”,但谁真的明白万事万物的核心秘密呢?植物们一定听到了我们听不到的某些声音,有耳朵能听到的,不用耳朵也能听到。不用耳朵听到的,有耳朵不一定能听到。“整装待发”通常形容列队出发的队伍,但我们可以用来比喻植物的生长。这是一种词语让不同事物互通的简例,也是词语之间直接转换的简例。

好吧,不让我进,我就转身走开,去延安路绿地,我在汽车发出震耳欲聋噪声的高架路路边,看到了一株白色的花树,正在旁若无人地开放。让我们几乎无法忍受的巨大噪声,对这棵花树似乎毫无影响。它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开了,跟春天有关,跟雨季有关,但无关噪声,无关高架路。一棵花树有自己的秘密,这些秘密,就是诗,是诗意,是诗歌。当你对这样的秘密产生好奇,诗歌就诞生了。

诗歌是好奇心的甜美果实。

所以,读者也应该保有好奇心、宽容心,打开自己的心结。

而你也可以说,语言、词语、句子,这些组合的文字游戏,也可以是很有意思的诗。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当代诗歌也产生了大变化,由此前第一、第二代诗人关心宏大主题,例如国家、民族、土地之类,转向小世界,如个人、内心、私事。小叙事、日常生活进入了诗歌叙事。语言选择上,更加中性,更加平静,而不再采用色彩浓烈的词语,如“热爱”“奉献”等。这跟中小学语文里的一些“诗歌”的趣味,几乎完全相反,从这里,我们开始进入阅读。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著名诗人顾城的一首诗作为结尾: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诗歌分册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77621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4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2014227662
中图分类号 I1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9
16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