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活之路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托尔斯泰自己没有看到最后出版、却是他一生思想精华之所在的哲学论著作。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罕见的思想家。即使是他的长篇小说,也已经让读者感受到托尔斯泰深刻的思想家气质,而这部被誉为“托尔斯泰临终绝笔”的著作,直接显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一位思想家的伟大!本书内容庞杂,写作却如同经书般简洁和朴实。托尔斯泰力求“以使它们更加简明,使它们适应所有的人,适应每一个人”,这部有《圣经》般内容的大书,成为一部通俗的写给大众阅读的生活哲学。

内容推荐

本书堪称一位伟大文学家对人生、社会的最后总结。本书是阅读笔记、警句格言、寓言故事和思想札记等的集成。全书分为三十一章,每章探讨一个专门问题,包括“信仰”、“灵魂”、“上帝”、“爱”、“不平等”、“暴力”、“国家迷信”、“真”、“恶”、“死”、“幸福”等主题。作为一部语录体、格言体的大书,托尔斯泰尽可能把人类思想的精华吸收到这部书中,所以托尔斯泰特意分成了三十一个主题来阐述,以暗示读者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问阅读,每天阅读一章。

目录

另一种《圣经》一序《生活之路》中译本/刘文飞

前言

前言(《生活之路》分册版)

第一章 论信仰

第二章 灵魂

第三章 人人同一灵魂

第四章 上帝

第五章 爱

第六章 罪孽、邪念、迷信

第七章 放纵

第八章 淫欲

第九章 不劳而食

第十章 贪

第十一章 怒

第十二章 骄

第十三章 不平等

第十四章 暴力

第十五章 惩罚

第十六章 虚荣

第十七章 国家迷信

第十八章 伪信仰

第十九章 伪科学

第二十章 努力

第二十一章 现在的生活

第二十二章 无为

第二十三章 语言

第二十四章 思想

第二十五章 舍弃自我

第二十六章 谦逊

第二十七章 真

第二十八章 恶

第二十九章 死

第三十章 死后

第三十一章 生活即幸福

世俗生活哲学的宗教阐释——译后记/王志耕

修订版说明/王志耕

试读章节

五、伪信仰

      1

有关爱上帝和爱他人的生活法则是简单明了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具有理智,就可以在自己心中感受到这种法则。因此,假如没有伪教义,所有的人就都会遵守这个法则,天国也就会降临尘世。

但是那些伪教义随时随地都在教人们把并非上帝的认做上帝,把并非上帝法则的认做上帝的法则。人们相信了伪教义而疏远了真正的生活法则,不去履行这真正的法则,这样一来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艰难而不幸。

因此,不应该相信任何教义,如果它与爱上帝及爱他人的法则不相符的话。

     2

不要认为,一种信仰之符合真理,乃因为它早已存在。相反,是人活得越长久,真正的生活法则才在他们心目中变得越来越明确。如果这样认为——我们如今应该相信我们的祖祖辈辈所相信过的,这就如同认为,等你长大了,你穿上孩提时的衣服就正合身了。

     3

在所有民族中总是有这样的人,他们暗自说,只有他们才懂得上帝的真正的法则。这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话,总是煞有介事地讲述那些上帝的奇迹,并说由此可见,他们所教导的那种法则就是真正的上帝的法则。除此之外,这些人还把他们的这种法则写进书里去,让人们相信,这些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理,因为这些书是上帝亲自授意和亲自写成的。

这些都不是真的。上帝的法则并非只昭示给某些人,而是对每个人都不偏不倚,只要你想懂得它。奇迹从不曾有过,如今也不存在,一切有关奇迹的故事都是虚构的。而那些所谓每一个字都是真理并由上帝授意的书也不是真的,所有的书都出自人手,并且在每一本书中都可能存在有益的或有害的、真的或假的东西。

     4

我们常常为不能信奉我们的父辈所信奉过的而伤心。我们应该做的不是为此而伤心,而是努力为自己确立一种信仰,我们应该能够坚定地信奉它,就像我们的父辈曾经信奉他们自己的那样。

——马蒂诺①

     5

一个人要想懂得真正的信仰,首先必须暂时放弃他所盲从的那种信仰,并用理智去检验他从儿时起就被教会的那一切。

     6

一个住在城里做工的人完工后动身回家。出城的时候他遇到一个过路人。那过路人说:“咱们一起走吧,我也去那儿,路我很熟悉。”做工的人信以为真,两个人便一起上了路。

走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做工的人觉着这条路不是他进城来时的那一条。于是他说:“记得不是这条路啊。”可那过路人说:“这就是那条最近的路。相信我,我很熟悉。”做工的人听了他的话,跟着走下去。可是往前走下去,路变得越来越糟糕,行走也越来越艰难。做工的人把他挣来的东西全都用光吃净了,还是没有家的影子。但是他越往前走,就越发相信,并且快到尽头时他已深信不疑,这就是那条路。其实他这样想只是因为他不愿意再走回头路,并一直希望,沿着这条路就会走到家。做工的人在迷途之上越走离家越远,陷入了长久的困顿之中。

那些不听从自己心灵的声音,而只是相信别人嘴里有关上帝及其法则的话的人,其情形也往往如此。

     7

人不知上帝,这不好,而最糟的莫过于将并非上帝的认做上帝。  六、论表面上的敬神

     1

真正的信仰并不在于相信奇迹、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而在于相信适合世上所有人的那种法则。

     2

对于真正的信仰来说,并不需要任何殿堂、装饰、颂诗以及群众聚会。相反,真正的信仰只有在宁静和独处时才会深入人心。

     3

如果一个人想用祈祷及仪式来取悦上帝,那这就是说他想欺骗上帝。而上帝是不可欺骗的,你所欺骗的只是自己。

     4  

真正的信仰并不在于让人懂得哪些日子斋戒,哪些日子去教堂,以及哪些日子聆听或诵读祷词,而在于让人永远在与所有人相爱之中保持善的生活,永远像乐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他人。

正确的信仰就在于此。所有真正的哲人始终都在传布这种信仰,所有民族中都有人教导大家过虔诚的生活。

     5

耶稣不对撒玛利亚人①说:放弃你们的信条和传统,换成犹太人的。他不对犹太人说:你们要归附于撒玛利亚人。但是他对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说:你们的想法都是错的。重要的不是殿堂,也不是在殿堂中献祭,重要的不是基利心山或者耶路撒冷,这样的时候就要到来,或者已经到来,即人们既不是在基利心山、也不是在耶路撒冷朝拜天父,真正的朝拜者将在心灵中真诚地朝拜天父,因为天父正为自己寻找这样的朝拜者。

耶稣在耶路撒冷时代曾经寻找过这样的朝拜者。如今他也在寻找。

     6

上帝的国只有当那种宣扬奇迹及各种教仪的教会信仰被理性的、无奇迹、无教仪的信仰所替代的时候,才会降临到我们身边。这个时刻正在临近。这种信仰已在萌芽之中。而萌芽并非不能成长壮大。让我们等待着,并为了这个时刻尽快到来而工作。

——据康德

     7

一家主人有一个雇工。他与主人住在同一个宅子里,每天都跟主人见面多次。雇工渐渐地干活越来越少,一直懒惰到终日无所事事。主人看到了这种情形,但什么也没说,只是在碰到这雇工时就转过身去不理他。雇工见主人对他不满意,就想办法,怎样既不干活,又讨好主人。雇工去找主人的熟人和朋友,求他们劝主人不要生他的气。主人知道了这个情况,把雇工叫来,说道:“你为什么请求人们来为你说情呢?其实你天天和我在一起,你要怎么样,可以自己对我说嘛。”雇工无言以对,转身走了。这雇工又想出了另一个法子。他把主人的鸡蛋收拾起来,抓了主人的一只母鸡,把这些东西作为礼品拿去给主人,为的是让主人别生他的气。主人于是说道:“那一次你求我的朋友们为你帮忙,那时你本可以直接和我谈。这会儿你又生出法子用礼品来买人情。可你的这些东西全都是我的呀。就算是你把自己的东西拿来,我也不需要你的礼品。”于是雇工又想出了第三个办法。他编了一些为主人歌功颂德的诗,来到主人的窗前大声地吟唱起来,称主人为伟大的、无所不在的、无所不能的父亲、恩主、善人云云。于是主人又把雇工叫来,说道:“一会儿你要托人讨好我,一会儿你又拿我的东西给我送礼,这次你想得更妙,别出心裁对我又叫又唱,说我无所不能、大恩大德什么的。你又唱又叫,说我这样那样,但是你不了解我,也不想了解我。我需要的不是让其他人替你说情,不是你的礼物,也不是你对那个你无法了解的人大唱颂歌一我对你所需要的只是你的劳动。”  那些对着圣徒祈祷、求他们为自己在上帝跟前说情的人,那些想用神灯和种种祭品、用建造殿堂、对上帝大唱颂歌来讨好上帝的人,其做法与那雇工所做的如出一辙。

基督的教义指出,在上帝和人之间不可能存在中介者,生活需要的不是给上帝的献礼,而是我们的善行。

上帝全部的法则都在于此。

P6-10

序言

这是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

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托尔斯泰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文学巨作《复活》,此后,他晚期的重要作品,如中篇《哈泽一穆拉特》(1904年)和《舞会之后》(1911年)、剧作《活尸》(1911年)等,篇幅都不长。在写作这些文学作品的同时,托尔斯泰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关于生活、社会、宗教、教育和艺术等问题的思考上,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写下了大量的非虚构性文字。而在托尔斯泰晚年的创作中,这部《生活之路》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1910年(即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1月,托尔斯泰开始写作《生活之路》,10月15日完成。在他去世的前三天,这部书的部分清样递到了他的面前,但他已无法亲手订正清样了,他轻轻地说道:“我做不了了……”然而,托尔斯泰是圆满地“做了”,他将他关于生活的毕生的思索和认识都融到了这部著作中,他以《生活之路》为自己的创作画上了一个重重的句点。

这是一部《圣经》式的著作。这部作品的构成十分独特,它是阅读笔记、警句格言、寓言故事和思想札记等等的集成。全书分为三十一章,分别以“论信仰”、“灵魂”、“上帝”、“爱”、“死”等为题,每章又划分为若干冠有标题的大节,大节下为若干小节。小节中的文字,或是托尔斯泰本人的思想,或是托尔斯泰自前人或同时代人著作中的摘录,或是托尔斯泰对其他来源的传说、观点和格言等等的加工。如此庞杂的内容,在托尔斯泰的梳理下居然丝毫不显凌乱,反倒具有经书般的简洁和淳朴。如此庞杂的来源,却不会使我们对此书为托尔斯泰的个人著作这一点产生丝毫怀疑。因为,从大处看,不仅书中的大多数文字都为托尔斯泰本人所撰,而且,统领全书的更是托尔斯泰那博大的思想,而其他来源的观点或论断均成了构筑托尔斯泰思想大厦的砖石;从小处看,托尔斯泰对其他作家的文字也作了大胆的“意译”,正如托尔斯泰在《生活之路》的序言中所说的:“这些思想的大部分内容,既有译文,也有经过改编的,它们作了这些改动,使得我不便再注上作者的名字。”

托尔斯泰写作《生活之路》,就是为了总结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并将这一思考传达给众人,也许可以说,托尔斯泰是想用《生活之路》来“传教布道”的。他也许觉得,用经书一样的小册子(《生活之路》曾经以章为单位被分解为三十本单行小册子出版)宣传自己的思想,比起借助于文学作品来要更便利、更直接一些。因此,他晚年的文字大多是政论性、思想性的;也正因如此,他在《生活之路》等书中采用了通俗、朴实的文体,用托尔斯泰自己的话说,就是“以使它们更加简明,使它们适应所有的人,适应每一个人”,“能被农民们、被大人和孩子们口头相传”。从内容看,《生活之路》与《圣经》也是很相近的,对信仰、灵魂、上帝、爱、罪孽、惩罚、恶、死、不朽等主题的诉求和表述,与《圣经》大体上是一致的。托尔斯泰虽然在1901年被俄国至圣宗教院革除了教籍,但他一直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而且,就其对信仰的忠诚而言,就其自觉的自我完善而言,他甚至是那一时代最虔诚的基督徒。在这部书中,托尔斯泰承认上帝的存在,强调肉体与灵魂的对立,肯定爱和善的力量,申明了欲望的罪孽和恶的危害,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在《圣经》中曾读到的内容。

与《圣经》相近的内容,经书般简洁的结构和无华的文字,以及托尔斯泰强烈的布道愿望,都使得《生活之路》像是一本真正的《圣经》。然而,这却是另一种《圣经》。首先,《生活之路》中洋溢着强烈的人的精神。一方面,托尔斯泰在承认并信仰上帝的同时指出,人应在自己身上认识上帝,上帝就在我们心中,他就是人的灵魂生活法则的本源和起因。托尔斯泰的上帝,与人更接近,更具人性。如果说,《圣经》中有称“上帝造人”,那么,在托尔斯泰这里,上帝似乎成了人的精神的“创造物”。另一方面,在强调努力自我克制以解救灵魂的同时,他也肯定了现世的幸福,在《生活之路》的最后一章中,他明确而又充满激情地说道:“生活即幸福”,“生活是人所能获得的至高之福”,“真正的幸福就是现在,而不在‘死后’的生活”。托尔斯泰深厚的人道精神也深深地渗透进了他的宗教著作。其次,《生活之路》中充满着世俗的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也是与《圣经》的神圣理念相区别的。在《生活之路》中,托尔斯泰不仅像一般的宗教经典那样,对罪孽、邪念、迷信、放纵、淫欲、不劳而食、贫、怒、骄、虚荣等人性的恶习作了剖析,而且还对不平等、暴力、国家专制、伪信仰乃至教会本身进行了愤怒的谴责。托尔斯泰认为“国家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之上的”,“基督徒不应参与国家的事务”,“法律不能使人变好,而只能使人败坏”,而“所有的书籍、圣像、神殿都不过是人工的产物”,“真正的信仰不需要教会”,“教会的信仰就是奴隶制”。正是在这些谴责中,我们看到了作为社会正义力量之化身的托尔斯泰;也正是这些谴责,将《生活之路》与托尔斯泰其他所有的创作结合成了~个整体。最后,托尔斯泰在《生活之路》中还对知识、科学、语言、思想等作了思考和阐述,并得出了许多精辟的论断,比如:“对于真正的知识来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使用含糊不清的概念和字眼。”“科学的合法目的就是认识服务于人类幸福的真理。而其非法的目的是为把恶引入人类生活这样的骗局进行辩解。”“要不就沉默不语,要讲话就讲比沉默更有用的话。”“语言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如果谈话没有任何意图,那么说一个字也是多余的。”“越是真正智慧的人,用来表述思想的语言就越简洁。”“人的主要力量就体现在思想的克制上,因为所有的行为都产生于思想。”“假如人失去了思想的能力,他就无法理解他为什么生活。诸如此类的句子不胜枚举。在托尔斯泰的论述中,有两个相悖的倾向是值得注意的,托尔斯泰主要是从信仰、节制等角度来谈论科学、语言、思想等问题的,因此,这里的论述大都带有较强的宗教意味,但是另一方面,这里的论述又几乎处处饱含着强烈的民主意识,作者提倡的又恰恰是克服虚伪的迷信、摆脱他人的强制、击碎虚假的形式的反叛精神。

深厚的人道精神、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浓重的文化意味,使得《生活之路》不同于《圣经》,而成了一部真正的思想著作。

阅读《生活之路》,无疑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接近托尔斯泰。这本书作为一部宗教哲学著作,也许并不高深,甚至过于通俗了,但是,它却能使我们以最直接、最轻易的方式介入托尔斯泰的思想世界。托尔斯泰是一位思想家型的作家,对作为思想家的托尔斯泰的研究,早已是托学研究中的“显学”。但是,比起在托尔斯泰小说的情节脉络和性格发展中揣摩作者的思想倾向,比起从托尔斯泰的散论和书信中寻觅他的精神历程,阅读《生活之路》难道不是一条“捷径”吗?读着《生活之路》中这些精练的短句,慈祥而又庄严的托翁又现身于我们面前,循循善诱地向我们宣讲着他的生活哲学。

在阅读《生活之路》的时候,我们似乎能感觉到书中存在着一些“矛盾”,比如,在宣传博爱和宽容的同时,托尔斯泰却克制不住他对专制国家、虚伪教会、社会不平等、暴力等等的义愤;在要求人们节制、禁欲、追求死后灵魂升华的同时,他又肯定现世生活、肯定生活的幸福以及人们追求这一幸福的权利;在号召人们过理性生活的同时,他却对科学和知识的作用及意义流露出较多的怀疑乃至反感。然而,这些“矛盾”和列宁所指出过的那几个“矛盾”一样,不仅没有使我们感觉到托尔斯泰个性及其学说的分裂,反而使我们观察到了一个更完整更亲切的托尔斯泰,不仅不会让我们意识到托尔斯泰的落后和消极,反而使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托尔斯泰对自我和对生活的真诚。也许,托尔斯泰在此书中对科学之作用的否定(第十九章)、关于时间的论断(第二十一章)、对“舍弃自我”的提倡(第二十五章)等,会使今人感到有些好笑(所谓“时代的局限”),然而,他在这里所表现出的对灵魂生活的深切关注,对生活意义的不懈探究,以及他一贯严肃真诚的生活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信仰精神,却能让今天的我们深思,甚至汗颜!

托尔斯泰特意将《生活之路》划分为三十一章,他是在授意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来细细地阅读这本书。然而,面对托尔斯泰这部综合了其全部人生经验和生活理想的著作,面对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遗赠给我们的这部“生活的圣经”,我们也许要用更多更久的时间来阅读。

我们翻译了托尔斯泰那么多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书被我们重译了那么多次(这一切都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却一直没有翻译《生活之路》,没有将托尔斯泰这部重要的绝笔之作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幸好,今有王志耕先生出面为我们译出了此书。志耕先生曾是俄语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曾在俄罗斯留学,又正在进行有关俄语文学与宗教问题的研究,具有扎实的语言能力和广泛的相关知识,由他来译《生活之路》,是合适的。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潜心于译事,往往在吃饭时、睡觉前仍在念叨原文和译句,使得他的妻女竞称他为“托迷”和“托痴”。为了准确地译出书中若干段有关中国典籍的引文,他还通读了“四书’’和《道德经》等著作,由此可见其翻译之认真。感谢志耕先生以虔诚的态度为我们译出了《生活之路》。

                     1996年11月24日于北京劲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活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王志耕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77659
开本 16开
页数 5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5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14
丛书名
印张 33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61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