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景观生命东部非洲
内容
编辑推荐

东部非洲,千姿百态,气象万千。这里是传说中凤凰起飞的地方;这里是东方古人远涉重洋寻找麒麟的国度;这里曾接受过无数像珍·古德一样的科学家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内涵不倦的探索;这里也曾诞生过海明威等文人墨客对其绝无仅有的自然景观所带来的心灵震撼的表白与诵歌……

内容推荐

从太空遥望地球。广袤的非洲大陆宛如一个现代人的头骨,面向东方,坐落在赤道之上。维多利亚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酷似现代人的眼窝,镶嵌在非洲大陆的东部。坦葛尼客湖和马拉维湖作为东非大裂谷的组成部分。像两道巨大的疤痕刻划在饱经沧桑的东非大陆的面额上。西印度洋的东非岸线则勾画出现代人面部最生动的曲线。这是大陆漂移的偶然巧合还是上苍的刻意创作?

东段东非大裂谷的中部充满着关于地球生命的传奇故事。这里有地球早期生命的记录:这里有独特的动植物分布与组合;这里曾留下过370万年前或许是人类始祖站立行走的足迹:这里曾发现过150万年前类人猿的头骨化石。陆地卫星的影像以30米的空间分辨率揭示出这里更加神秘的一幕。从北向南,肯尼亚境内的科东峡谷如同一段粗壮的树干支撑起一棵巨大的生命之树。坦桑尼亚境内的伊亚赛湖、曼亚拉湖和恩亚巴亚曼谷湖的水系以及讷特昂盐水湖构成这生命之树的树冠。恩戈朗戈洛火山口、乞力马扎罗山、梅鲁山及众多休眠火山结成这生命之树的硕果。维多利亚湖和肯尼亚山为此生命之树提供着源泉。这是偶然巧合在内陆尺度的重现还是上苍的另一刻意创作?

目录

引言

一、坦桑尼亚及东非海岸带简介

二、东非海岸带景观

三、乞力马扎罗山——闪光的非洲大陆屋脊

四、恩戈朗戈洛火山口——非洲大陆的生命摇篮

五、附录:对地观测及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简介

后记

英文摘要

试读章节

三.乞力马扎罗山——闪光的非洲屋脊

2003年3月8日,循第一次非洲之行的航线,我独自一人再赴东非。由一位坦桑尼亚同事全程陪同,坦方则派一位专职司机和一辆越野车供我们野外考察之用。依然是晚间到达阿鲁沙国际机场,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峰依然是隐藏在黑夜之中。因为我要首先去达累斯萨拉姆向坦方合作单位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因此不得不在阿鲁沙机场继续起飞东行,待工作汇报之后再驾车返回阿鲁沙地区。此次我是践约而来,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峰,我们不见不散。

3月11日,完成汇报任务后我如期开始了坦桑尼亚的北部之行。非洲大陆很少有其他地方能像坦桑尼亚北部这样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除了乞力马扎罗的雪峰、恩戈朗戈洛火山口内的野生动物、塞伦盖蒂的广袤平原外,这里还有东非大裂谷的峭壁、荒芜的火山高原、马亚拉湖和讷特昂湖等东非大裂谷麾下的淡水和咸水湖泊、奥杜瓦伊的古人类遗址以及马塞人几近原始的生活。乞力马扎罗山腰的热带雨林、山脚的香蕉林和咖啡林、西坡脚下的干旱半干旱大草原、与肯尼亚交界地带的林场管理、该地区多年来的景观变化等等,都强烈地吸引着我。

此行计划是从达累斯萨拉姆出发,途经穆士,完成环绕乞力马扎罗山的考察,并至少穿越一个从山脚农业带,到香蕉林一咖啡林带,再到热带雨林的登山剖面。然后继续驱车向西,经过阿鲁沙,前往恩戈朗戈洛保护区和火山口,并沿途考察东非的干旱半干旱大草原生态系统。

人类对乞力马扎罗山的探险史

乞力马扎罗山,斯瓦希里语寓意为“闪光的山”,位于南纬2度45’~3度25’,东经37度~37度43’,赤道以南300千米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边境的坦方一侧,是非洲大陆的象征之一。

公元45年,在一个不知名作者的记载中曾有过关于在东非岸边内陆有大山的记录。中国12~13世纪时的历史记载中,除有中国人与阿拉伯人控制的桑给巴尔地区进行贸易外,还有桑给巴尔以西的国度有大山的记录。人们因此认定以上是人类关于乞力马扎罗山的最早的两个描述(Reader,1982)。

1848年,传教士李博曼(Rebmann)在40千米外第一次看到乞力马扎罗山的白色峰顶,并推断其为冰雪。当他的这一发现在1849年4月被基督教传教士报导者发表时,他已经两次重返乞力马扎罗地区,从不同角度领略过非洲大陆第一高峰的英姿。1848年12月,李博曼到达了离峰顶很近的地方,并描述“峰顶的冰雪在月光之下清晰可见,那里的夜晚像11月的德国一样寒冷”。在这次探险记录中,李博曼谈到乞力马扎罗是由几个高度不等的火山峰组成。此外,传教士卡拉帕夫(Krapf)自1837年开始直到1855年都在东非开发传教路线。1849年11月他从很远的地方看到乞力马扎罗山顶的白色覆盖物并推断那是冰雪。卡拉帕夫也曾在1849年12月看到肯尼亚山,非洲大陆的被冰雪覆盖的第二高峰,并推断山上的白色覆盖物也是冰雪。

然而传教士们关于在赤道东非发现冰雪覆盖的山顶的报导不能说服远在5000千米以外的英国地理学家们。反对此说的代表人是库勒(william Desborough Cooley),他的根据是以往对东非的传统描述和阿拉伯人的报导,以及传教士们对山的高度的不准确估算。他认为如果李博曼说山体高度为6000米,而卡拉帕夫说山体高度为3800米,那么他们肯定都是错误的,从而断定那白色的峰顶一定不是冰雪。当时的皇家地理学会主席罗德里克·马其森爵士(sir Roderick Murchison)为库勒的推论所说服,不能相信在赤道地区会有冰雪,他也表示传教士们的报导可能是误导。巴顿,也就是在“南部海岸之行”一节中提到的那位和斯佩克一起探索尼罗河源头的早期非洲探险家,在1853年致皇家地理学会的信中也表示不能被传教士们的报导所说服。同年12月,利文斯顿从非洲内陆的赞比泽谷地返回后的报告进一步加深了关于乞力马扎罗的白色峰顶为何物的辩论。利文斯顿告诉皇家地理学会和他的听众们,虽然根据当地的报导他猜想前方小丘上的闪光物质是雪,但当他看到小丘的高度后断定雪是不可能存在的,那白色的山顶很可能是像石英一样的岩石。他的报告被马其森爵士进一步引申为传教士们所看到和描述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峰很可能是他们被岩石在赤道下阳光反射的结果所欺骗了。

皇家地理学会决定派遣一支考察队去非洲内陆,试图解决这个有关东非地理的重要疑案。该考察队由巴顿带领,斯佩克被邀请参加。此前斯佩克曾参加过巴顿1854的索马里考察,他们都有军队训练的背景,又有非洲旅行的经验,被认为值得信赖。为此次东非之行,皇家地理学会筹集了1000英镑,由巴顿全权支配。他们的任务是一路到达东非内地的大湖区,考察沿湖地区的国家,记录其地理、居民点及种族部落、矿产资源、产品和商业等,解决一切疑问。1856年12月19日,巴顿和斯佩克到达桑给巴尔,开始了他们的探险之旅。

马其森爵士在1857年5月皇家地理学会的致词中提到,“让我们希望我们聪明、勇敢的旅行家——巴顿队长所率领的正在进行的考察队告诉我们乌尼阿美斯大湖是否注入尼罗河,以及在赤道的山顶是否真的存在像传教士们所描述的厚厚的积雪吧”。

在安排行程期间,皇家地理学会曾询求基督教传教士协会的意见。基督教传教士协会同意李博曼陪同和帮助巴顿在非洲内陆的考察,皇家地理学会也要求巴顿在到达东非后立即与李博曼联络,并尽可能听取他的参考意见。也许是命运的安排,由于马塞人部落的阻碍使从肯尼亚的蒙巴萨到乞力马扎罗的路线变得异常危险,使李博曼对参加考察队的行动与否犹豫不决,后来又因彼此之间的不信任使双方的合作未能成为事实。

翌年2月,巴顿和斯佩克从桑给巴尔到达本土的潘噶尼,进入乌萨巴拉山区。然而两人都因染上登革热高烧而返回。后来巴顿听信了一些关于乞力马扎罗山的骇人的神话和令人恐怖的传说,最终没能进一步考证和确定峰顶的白色覆盖究竟为何物。当巴顿在解释由于马塞人阻碍和天气等原因使其不能直接经乞力马扎罗而向内地考察时说,如果在干季,有百余人的滑膛枪手相助,以600英镑的花费,外加天气、身体等一切都好,我们或许能到达白雪覆盖的地方,前提是假如白雪真的存在的话。巴顿最后选择了一条更加偏南的路线进军至内地,行程中他不断受到病痛的侵扰。斯佩克最终发现了维多利亚湖是尼罗河的源头。  P86-88

序言

从太空遥望地球,广袤的非洲大陆宛如一个现代人的头骨,面向东方,坐落在赤道之上。维多利亚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酷似现代人的眼窝,镶嵌在非洲大陆的东部。坦葛尼客湖和马拉维湖作为东非大裂谷的组成部分,像两道巨大的疤痕刻划在饱经沧桑的东非大陆的面额上。西印度洋的东非岸线则勾画出现代人面部最生动的曲线。这是大陆漂移的偶然巧合还是上苍的刻意创作(图1)?

东段东非大裂谷的中部充满着关于地球生命的传奇故事。这里有地球早期生命的记录;这里有独特的动植物分布与组合;这里曾留下过370万年前或许是人类始祖站立行走的足迹;这里曾发现过150万年前类人猿的头骨化石。陆地卫星的影像以30米的空间分辨率揭示出这里更加神秘的一幕。从北向南,肯尼亚境内的科东峡谷如伺一段粗壮的树干支撑起一棵巨大的生命之树。坦桑尼亚境内的伊亚赛湖、曼亚拉湖和恩亚巴亚曼谷湖的水系以及讷特昂盐水湖构成这生命之树的树冠。恩戈朗戈洛火山口、乞力马扎罗山、梅鲁山及众多休眠火山结成这生命之树的硕果。维多利亚湖和肯尼亚山为此生命之树提供着源泉。这是偶然巧合在内陆尺度的重现还是上苍的另一刻意创作?

东部非洲,千姿百态,气象万千。这里是传说中凤凰起飞的地方;这里是东方古人远涉重洋寻找麒麟的国度;这里曾接受过无数像珍·古德(Jane Goodall)一样的科学家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内涵不倦的探索;这里也曾诞生过海明威等文人墨客对其绝无仅有的自然景观所带来的心灵震撼的表白与诵歌。走进非洲承载着多少人儿时的梦想,走进东非又在多少过来人的生命之中记下永恒的时刻。

利用卫星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本人主持了对东部非洲海岸带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分析的研究课题。该项目旨在通过卫星遥感制图来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影响,同时为东非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提供数据支持。本人在2002年和2003年两度赴东非海岸带及内地进行野外考察,行程数千千米。为配合卫星影像解译拍摄了数千张野外资料照片,内容涵盖自然地理景观、植物种群部落、野生动物生活环境及质朴的东非人的生活。虽然这项科研项目已经结束,其成果也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召开的第二届“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高峰大会展示。但本人在东部非洲的野外考察经历、沿途所见所闻,以及卫星影像所揭示的超越想象的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却时时萦绕心头,故成此书以飧读者。

后记

我本人对地理世界和自然景观的迷恋开始于童年时代。我生长在一个与地理学有渊源的家庭。我从小在东北师范大学地理楼内外玩耍时,不时被教室内各种各样的大幅教学地图所吸引。实验室内的标本样本,气象观测园的仪器设备,长辈们言谈话语中的地理学术语等,都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发了我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的强烈愿望。地理楼是20世纪50~80年代东北师大校园内的最高楼。童年的夜晚在地理楼楼顶观看月全蚀和识别各种星座的记忆仍会不时在脑海中闪现。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随父母到吉林省的长白山区插队落户,有机会在长白山南坡的村庄里度过两年的童年时光。那里的绵绵山岭、莽莽林海、江河溪流、飞禽走兽、白头山峰顶的积雪、鸭绿江界河的碧水、山民们质朴的生活和少数民族多彩的文化,都启迪和净化了我的心灵,并使我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和眷恋之情。

一晃几十年已成过去,我也从当年懵懂无知、但对大自然兴趣盎然的孩童成长为一名从事自然资源科学教育和研究的工作者。在这里我要感谢带领我走上此路的先辈和恩师。首先要提到的是同为地理学教授的我的父母,在承载基因的同时,他们的言传身教对我的一生产生了不可言喻的影响。他们给我起名为野乔,意欲我的一生应该像野外的乔木一样,置根于大地,不慕虚荣,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作为长辈,他们教给我做人的一切,他们教导我要正直、诚实、谦虚,要尊重他人,要坚持原则,要有感恩回报之心,并指引我步入地理学之门。我的恩师赵华昌先生、中国科学院原长春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带领我走进遥感科学领域。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治学严谨、淡薄名利的大师风范为我的一生树立了楷模。我的美国导师康涅狄格大学自然资源管理与工程系的丹尼尔·赛维克教授,指导我完成博士学位并在此领域得以发展。更多的不能在此一一列举的人用他们的智慧和热心帮助成就了我的今天。一个简单的“谢”字不足以表述我内心的感激。

东非野外考察的一切是那样的激动人心。然而没有考察队全体成员以及尽心尽职的非洲朋友、同事、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的鼎力协助与安排,这一切是不可能得以完成的。我要特别感谢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阿马尼·恩格萨鲁博士和坦桑尼亚国家环境管理署的维达斯特·马库塔先生对我们的热情接待和精心的旅途安排;感谢三位专职司机杰克毕’姆鲁拉、阿瑟乌玛尼·姆托帕和奥托曼先生分别驾车伴随我们进行东非野外考察;感谢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办公室和红树林管理办公室以及乞力马扎罗林场的公务人员和专家们对我们的接待和帮助。在此我还要感谢坦桑尼亚国家环境管理署和坦桑尼亚海岸带管理合作办公室为此项目提供的各种协调和帮助。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夫人魏薇和女儿若楠、若桑。在我远足非洲的日子里她们为我担忧,在我写作的日子里她们给予我鼓励和支持。她们是本书的第一读者,为本书进行了宝贵的文字润色和修改。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亲友家人为此写作提供关怀、修改意见以及帮助出版运作。是他们无条件的关爱使我有此心境和信心来完成此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景观生命东部非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野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03013
开本 16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6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84-53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50
18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3: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