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德生在动乱岁月--从军长到党中央副主席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位老红军、解放军陆军几十位军长之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副主席。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二军军长李德生。

本书讲的就是李德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故事,也可以说是还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内容推荐

“文化大革命”的10上,是动乱的10年,是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艰难曲折斗争的10年。然而,李德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却被选进了中央政治局,后来又被选为中央副主席。他到中央工作前,对于中央的工作特点和规律毫不知晓,对于中央领导人从无接触,对于中央的斗争情况更是无从想象。但他在到中央工作后,在林彪、江青集团肆虐的时候,他居然没有被卷进去。这些使李德生一生披上了传奇色彩。

本书作者曾任李德生同志秘书,他将为读者介绍这位传奇人物的传奇故事。

目录

引子:从军长到党中央副主席

一、萧望东笑问李德生,你是怎样从林彪、江青

两个反革命集团当中“混”过来的? 

二、毛泽东急调十二军,周恩来召见李德生

三、平息淮南武斗,毛泽东邀外宾参观

四、紧张、紧凑的“三部曲”

五、整芜湖

六、毛泽东为什么选中李德生

七、“到中央工作,我可真像班长到了军部” 

八、谢富治说,李德生当总政治部主任不合适。

毛泽东说,你就合适? 

九、既不批总政“阎王店”,也不叫“新总政” 

十、林彪说:“找个‘丘八’管秀才” 

十一、“没有‘五一六’,你抓什么‘五一六’?”

十二、毛泽东说,你向他们要,一次不给,再要

第二次

十三、毛泽东严厉批评军委办事组,但指出,

除李德生外

十四、毛泽东对李德生说,你到北京军区去,

担任司令员

十五、“出以公心,不应当避嫌”

十六、毛泽东交代李德生,调一个师进驻北京市郊

十七、坐镇空军:监视256,迫降直升机

十八、鲁珉求见,交代谋害毛泽东的计划

十九、缴获林彪“手令”和《“571工程”纪要》 

二十、同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的交锋

二十一、从批极左到批极右

二十二、解决好“重灾区”的问题

二十三、做好解放175位将军的工作

二十四、毛泽东派李德生到南京,劝许世友

“少喝酒”

二十五、江青“拜年” 

二十六、当选党中央副主席

二十七、“毛主席的这个战略部署,我怎么不知道啊?” 

二十八、解决八一厂的问题,与江青正面交锋

二十九、解决解放军报社的问题,再掀波澜

三十、毛泽东说:“你是唱李铁梅的你是

陪绑的。”

三十一、江青“放火烧荒” 

三十二、辞去党中央副主席职务

三十三、在逆境中奋斗

三十四、乱云飞渡

后记

试读章节

1967年7月28日,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意见,通知南京军区,紧急通知十二军军长李德生,到北京受领任务。南京军区电话打到苏北淮阴十二军军部,要求李德生军长第二天中午赶到盐城空军机场,北京将有专机来接。

李德生接到这个显然不比寻常的电话通知,很感突然。他当了十二年军长、军党委书记,一般情况下,有重要任务,就是军区机关打个电话,再重要一点,也是军区分管的领导同志打来电话。军委、总部很少向军级机关直接部署任务。而现在,中央直接要他到北京受领任务,显得很不寻常。他当即向军党委常委通报,要求大家有接受新任务的准备。他听说过,抗美援朝时,毛泽东曾经找一些即将入朝作战的军长当面交代任务。“文化大革命”以来,似乎还没有这种情况出现。究竟是什么任务呢?是军事的,还是政治的?中央规定,可以带一名工作人员,是带司令部的参谋,还是带政治部的干事?从当前形势来看,与“文化大革命”关系很大。他要求政治部派一位干部随同他一起到北京去。

有人问,这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一年了,这一年,李德生在做什么呢?他对“文化大革命”有什么样的思想准备,有什么经验吗?这里介绍两个情况:

先讲“文化大革命”第一年,作为十二军军长、党委书记,李德生领导部队在江苏省淮阴、盐城地区逐步介入了当地的“文化大革命”。他们按照军区的统一要求,派干部、战士到工厂支工,到农村支农,组织学生军训。部队驻在苏北已经6年了,在帮助群众生产、抢险救灾、组织军民联防、训练民兵中,李德生对地方干部比较熟悉,军部驻在淮阴地区清江市,对清江市委、市政府领导干部的历史和现状更是熟悉。李德生认为,群众对市委、市政府提意见,军队不好干预。群众组织批斗市委书记江希缇,他和军党委的领导同志商量过,觉得这么多年,江书记作为领导干部,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运动来了,群众批评,也是应该的。但是不管怎样,都要按党的政策办事。所以每次批判大会之后,他都指示部队把江书记带回军部招待所保护起来。为了防止市委、市政府的机要部门受到冲击,李德生指派部队加以警卫;群众组织打派仗,游行示威,很少动用冷兵器。苏北交通不便,外地来串联的学生不多,局势还是相对稳定一些。

再讲一讲李德生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曾经按照中央和军队的统一要求,参加了农村“四清运动”(即在农村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

他亲自带工作队到江苏省淮阴专区清江市杨庄公社唐庄生产队蹲点。“四清运动”,实际上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奏,“运动是解决四清四不清的矛盾,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同“文化大革命”的重点完全一样。但是李德生没有作为框框束缚手脚。他经过反复调查,对农村贫困的现状大感意外。他向工作队的同志们说,你们看,这么小的一个穷村子,很多人家靠吃红薯藤和野菜充饥度日,全家只有一床被子,有的人家,一床被子都没有,晚上钻进稻草窝里挨冻。老百姓穷,干部也穷,队长家里也不怎么样,哪个干部像“走资派”?没有“走资派”,不要非抓出个“走资派”不可。老百姓没有饭吃,没有衣穿,这是我们亲眼看见,亲身接触到的。共产党干革命,就是为了让穷人过上好日子,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这个非抓不可。文件不是讲了,干部的多数是好的或比较好的吗,搞好运动的六条标准也有“要看是增产还是减产”吗?我们要关心群众生活,让群众把肚子吃饱。有的工作队员说,这里的农民吃红薯习惯了。李德生说,我小时候也吃红薯,可是有了大米白面,还不是照样喜欢吃。社教工作队确定,把工作重点放在抓生产上,这既符合实际,也不违背文件精神。李德生带领工作队成员到地里去,和农民一起深挖地,积肥料,改良土壤。过去地里缺肥,有一块地30亩,只打千把斤粮食。工作队组织全村劳力,把村里几十年没有干过的水塘抽干,罱塘泥挑到地里,改旱地为水田,当年水稻亩产达到1200斤。还组织农民种棉花,种蔬菜,当年就解决了全村男女老少的棉衣棉被问题,解决了买日用品的零花钱问题。8个月后,工作队离开唐庄,人们依依不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有人到唐庄煽动群众揪工作队,说工作队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老百姓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资反路线”,但是谁要揪我们的工作队,我们就用扁担同他拼。

这就是他实事求是地处理运动中复杂问题的思想基础,也可以说是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思想准备。

P18-20

后记

1996年,参加整理《李德生回忆录》,有出版社提出写一本类似“百战将星”式的传记。可以写一生,也可以写一个历史时期。有人建议集中写李德生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李德生同志和夫人曹云莲同志希望我们来写。经过回忆、搜集和整理资料,与沈永权、赵骜同志一起策划,研究确定了主题思想、章节设置、史料选择、文字体裁。从2003年2月到2004年5月,几经修改,写成初稿。经中央文献出版社和有关方面的编辑、审读、提出修改意见,于2006年9月定稿。写作过程中,得到许多曾经在李德生同志身边工作过的同志的鼓励和支持,解放军画报社等单位的同志提供了图片和资料,深为感谢!由于条件和水平所限,缺憾和差错在所难免,希望读者和熟悉情况的同志,给予批评指正。

2003年2月一2004年5月初稿

2006年秋,修改定稿于庐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德生在动乱岁月--从军长到党中央副主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祝庭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22347
开本 16开
页数 4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4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6: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