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学人文(第6辑)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大学人文读本》的后续工程,宗旨不变,仍是传播人类文明发展的普世价值谱系,探究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充盈当代国人的人文情怀,刷新人文文化殿堂,激励大学生“精神成人”。

“人文日新”的境界是本书的追求,也是当下国人的企盼,任重而道远,唯望有识之士助成之。

内容推荐

人文文化是一种自省的文化,人文关怀体现了高度的文化使命感。人文精神指向的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类理想体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核蕴含。

人文教育是“无用”之“用”,因为其宗旨在于促成人作为生命主体、精神主体的完全独立与自我完善,在“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大题目上深入、广泛地进行切磋琢磨。

人文教育的地位,从终极意义来说,体现了自由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体现了生命意义在人生中的地位,体现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目录

[独立评论]

2  钱理群·巴金和他们那一代人

——在北京师范大学春秋学社的演讲

11   施立峻 夏中义·“鲁迅精神”:家属与传播

15  胡晓明·人在何处? 

——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的演讲

22  刘锋杰·论大学之“大”

——在苏州大学的演讲

36  孙传钊·写在《韦伯论大学》汉译本出版之际

[知识生活]

44  崔卫平·经验的年代

52  安希孟·科学的世界性与国际性

61  赵 雨·读《日瓦戈医生》三题

67  何懿·重读《青春之歌》

[沉钟]

78  朱鸿召·延安“鲁艺”教育模式解析

97  李新宇·文化论战:为何而战?

——《叩问陈独秀》之第四章

1 15  李文熹·殷海光父亲二三事

[观察]

120  闵艳芸·《大学新语文》北大座谈会实录

128  丁晓萍·《大学新语文》教学初探

[新青年]

1 32  许晨敏·凝望那道横眉

140 崔卫平 唐磬·听妈妈讲八十年代

148  李扬·我来告诉你:“我”是谁

——关于“80后”一代的自述

153  殷小彬·以斗士的姿态活着

156  江小梅·流在我心里的父亲的泪

159  沈灵燕·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我的大学]

164  何卫东·“第三代人”:命名内外的往事

170  编后语暨稿约

试读章节

以斗士的姿态活着

■ 殷小彬

诺伐利斯曾把人生视如白昼与黑夜的统一,即一半是生命(白昼),一半是死亡(黑夜)。也许正因为有生命与死亡两种不同的令人心灵震颤的体验,人生才变得有滋有味吧!相聚只因有离别相伴才更显欢欣,同样,生命只有碰上死亡的挑战时才会显出光辉。死亡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神秘的,面对死亡的神秘,有的人或许会屈服于死亡的痛苦,并以毁灭自身的存在为结束;有的人却会以对死亡的认知反过来激活对生的欲望,以斗士的姿态活着……

海明威不仅是写字台上的一名角斗士,更是20世纪欧洲舞台上出色的人生角斗士。他不像卡夫卡那样,他一直勇敢地生活,他在飞机失事死里逃生后,读到关于他的讣告时说:“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是要是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在《老人与海》中他描述了这样一个片段:茫茫的大海涌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把老渔夫诱入远离陆地的海洋深处,让他捕到大鱼后又失去,让大鱼在同老人搏斗时又被鲨鱼吃掉,让鲨鱼在吃掉大鱼的同时又被老人杀死。仿佛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然而震撼心灵的力量却在于老人在强大的宿命力量的压力下所表现出来的风度,尽管他最后终于抓到一条最大的鱼,但拖回来的却是光秃秃的鱼骨架。不过,他的全部行动则证明了一个辉煌的真理: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战胜! 

但是,为什么在现实中却有一幕接一幕的自杀情景,逆真理而行的他们真的受不起挫折,受不起打击,受不起压力,受不起挑战吗?

近年来,大学校园发生的自杀事件不断,北京大学、华南农学院……都发生了坠楼自杀的事。难道真的是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楼楼可跳吗?北大的一名跳楼自杀的女生曾在学校BBS上发了一篇题为《人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的帖子,或许这就是她的遗书。她写了很多死的理由,可是生的理由却只有一个:“为了父母”。

“如果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就应该去寻找死亡!”但有多少人清楚生命的意义?于是一时的失意与挫折,就在内心不断不断地扩大化,正如一滴掉在纸上的墨水一样,慢慢地扩散开来,占据了生活的全部。因此有的人就陷入了这种阴霾,以致赔上性命。你有压力,别人也有,为什么别人能坦然面对呢?我鄙视这些轻生的人,连自己都不珍惜的人,他们还配留在这世界上吗?不否认我自己常常会感到困惑、迷惘、无助……可我更清楚世界不是为弱者准备的,所以我选择以斗士的姿态活着,而且要活得更加多姿多彩!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目。”于是他一直坚持活下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幼年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红军打仗,后来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身临绝境的情况下,仍强忍病痛,叙述他不平凡的经历。他是一位不畏艰难的斗士!

生命如电如露,一切瞬问成虚无。死亡其实是一种惩罚,而活着更需要勇气。沈从文叙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商会会长的女儿病亡埋葬后,当夜便被本街一个卖豆腐的男子从坟墓里挖了出来,背到山洞中去睡了三天。面对刑戮,他面不改色,无怨无悔。也许,我们该歌颂他对爱情的真诚,歌颂爱情在死亡面前的光亮。也许为爱而死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幸运。然而,死亡是一次真正的分离,爱与恨,忠贞与背叛,一切的一切都无法超越这时空的大限。肉体消失了,就无法感受那身心相许的幸福。死亡是一种惩罚!高尚的爱情,能让两个相爱的人在凄风苦雨中维持着心灵恒温,寻找生存的勇气。当世俗的力量企图用死亡的惩罚逼迫,而我们又以生存作为反抗的武器去获取自由,其中带着痛的生存就更需要勇气,也显得更伟大了。爱因此在死亡中重生。“文革”期间,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严文井先生到处奔走,为沈从文先生争取到两间栖身之所,而这两间房又不在同一处。沈先生住在沙络胡同,张兆和住在净土寺胡同。张兆和经常在净土寺胡同做好饭菜给沈先生端到沙络胡同来。①因为爱情,那只送饭的竹篮带着恒定的温度。地理的距离使他们不断地出走归来,使他们成为对方的终点。路途或远或近,却不能冷却其中的温情。相比那些在“文革”中放弃的人,沈从文夫妇朴实的爱情使他们有了生存的勇气,以斗士的姿态生活着。生存同时使他们的爱情更加光亮。生存着,所有的苦难都是轻的,轻得把生命化做一缕闲愁。史铁生说:“苦难归苦难,深情既在,人类就有力量在这星球上耕耘。”于是,我们在沈从文夫妇的旧照中读到生存的温情。

有时候,寻找生存比寻找死亡更需要勇气,当你感觉到生活是一种累赘时,你可以选择最后的逃避~死亡。也许这对于你是解脱,是终结,可对于你身边的人来说却只是一个开始,一个痛苦的开始。试问:你为何能如此狠心地伤害你的父母、朋友?你为何能如此不负责任?选择生存,对你开始也许是痛苦的延续,然而到最后会变成为幸福。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凭借勇气走出非凡的人生。以斗士的姿态活着,即便除了你自己以外,没有人会读懂你承受的苦楚,没有人会明白你看似简单却滴着血的微笑背后,背负着几许勇气……但是,你总能给自己、给别人以希望。

生命不是燃烧中的蜡烛,它不可能在被吹灭以后能重新点燃。它是一朵花,只开一次的花,那么,为什么要匆匆地折下自己的花瓣,让它在最美的时候凋零呢?

虽然活着难免争夺、倾轧,但是活着,才能每天看到日出日落,才能听到鸟语虫鸣,才能在累了、病了的时候感受到朋友的关怀……这是苍天对活着的人的赏赐,死人是不可享受的!因此,再辛苦也要坚强,再坎坷也要执著。

不要把一句“累了”丢给你熟悉的人,就选择撒手人寰,因为你没有这样的资格!毕竟你的生命于他人是很有所谓的,你没有权利选择死亡。我知道,活着要背负沉重的希望与责任,但是为了所有爱我的人与我爱的人,我愿意!因为活着是最大的幸福。花开花落,莺莺燕燕,自然界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唱着生命的赞歌。人生其实很短暂,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在这世界上的一分一秒,让生命之花开得更绚烂多姿。

活着比什么都好,活着就是在不断地寻找希望,黑暗中也会有星星之火,枯树也能抽出新芽。因此我要对全世界呐喊:无论人生有多少磨难,多少荆棘,我们都要以一种斗士的姿态活下去。

(作者:汕头大学2005级学生)P153-155

后记

编后语暨稿约

2002年《大学人文读本》、口]世,2003年《大学人文教程》出版,2()(]4年接踵创办《大学人文》,袭用套话,是要将“大学人文”进行到底;或者说,这是在新世纪启蒙路上不休止的精神接力。本书是追求高尚情怀与厚重历史内涵的精神读物,也应是一切关心、支持与亲证当代中国人文教育的志愿者的共同家园。此家园纯属虚拟,但若真用心办好了,办出思想与品位,相信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会将本刊当做精神家园,“常回家看看”。

本书文字追求平实、简洁、生动,讲学理性,但不学究气,不故弄玄虚。编辑理念是认同有助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普世价值谱系,崇尚科学、自由、民主、宪政、公正、理性、宽容、和平与博爱,以净化大学的精神语境、鼓励大学生“精神成人”为旨归。

本书设有如下栏目,欢迎投稿:

(1)独立评论:以海内外知识界关注的公共话题为对象,文贵创见,英锐而不失沉潜,论述、对话、演讲、独白均可。

(2)知识生活:关于各种精神现象(有涉社会、历史、教育、学术、艺术、宗教、时尚乃至国际地缘政治)的随笔、书信、日记、综述等,讲究思想性、趣味性、信息量。

(3)沉钟:勘探或重估百年国史中那些恐被遗忘于流俗或被湮埋的重要事件、人物、场景和制度环节。

(4)观察:重在对当下中国社会的日常情境及其真实进程作审视或体恤。

(5)新青年:让大学生(含在读硕士生、博士生)自述其“青春印象”或“成长的烦恼”,以及如何面对、克服乃至超越的心得,文体多样,不拘一格。

(6)我的大学:以回忆性文字为主,由教授、学者、专家暨过来人,追述与感怀母校经历留给他(她)的沧桑记忆。

(7)读本新选:着眼于为大学生“精神成人”发掘愈益丰富的思想资源,不论是重读经典文献,还是力荐时贤新知,皆望选家自附简明“旁白”,并妥善解决著作权使用的授权问题。

本丛刊只接受电子文本投稿,来稿请寄:xieyclng@public.ty.sx.cn。

投稿人须署真名(或广为读者所知的笔名),以示文责自负。

《大学人文》编辑部

2006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学人文(第6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中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63308
开本 16开
页数 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50
17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