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东拍到西(一个中国记者在美国)
内容
编辑推荐

从中国国家通讯社到美国最大都市报——纽约《每日新闻报》,作者以十年间两次赴美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传奇经历,讲述了东西方新闻摄影的变化与差异,揭露了西方媒体新闻摄影部门的运行机理和操作秘密。

内容推荐

从中国国家通讯社到美国最大都市报,作者以十年间两次赴美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经历,讲述东西方新闻摄影的变化与差异,新闻摄影不单单是拍照片,东西方新闻摄影的差异也并非仅仅在于题材。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细致入微的笔触,在对东西方新闻报道理念与实践进行比较的同时,更向读者披露出西方媒体新闻摄影部门的运行机理和操作秘密。

目录

前言 拍过东 拍过西

第一章 纽约黑了!——遭遇“大停电”

第二章 十年一轮回

第三章 走进美国第一大都市报

第四章 揭开美国报纸摄影部的神秘面纱

第五章 “他给我带来了好运气”

第六章 遭遇摆拍与采访新闻发布会

第七章 摄影记者的最怕:Stake-out(蹲点住守)

第八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第九章 从纽约市政厅枪击案看美国媒体摄影报道

第十章 唐人街上的竞争

第十一章 “余(妙玲)到得比急救车还早”

第十二章 博客让我在纽约成为名人

第十三章 美国媒体的双重标准

第十四章 美国媒体中的少数族裔记者

第十五章 打破警察的封锁线

第十六章 图片在报纸上是干什么的?

第十七章 先进的技术给新闻摄影带来的改革与困惑

第十八章 什么是新闻摄影的职业化?

试读章节

因为这里靠近坐渡轮参观“自由女神”的南码头,我不禁想起发生了大停电的事情,那里又会是什么情况?所以我赶紧走到码头,没料到这里倒是一片平静,完全与几百米外的混乱是两重天。

自由女神像位于纽约港口的自由岛上,是纽约的著名标志及旅游观光点之一。它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年的礼物。其外貌源于雕塑家的母亲,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以雕塑家妻子的有必为蓝本。自由女神身着古希腊风格的服装,头戴象征世界七大洲的七道光芒皇冠。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则为93米,体内是一个171级的盘旋式阶梯,游客可以沿梯而上,直达顶部的皇冠处向外眺望。但是自“9·11恐怖袭击”后,自由女神像就被关闭,游客不可以登高远望了。

我从南码头向华尔街返回时,街上出现严重的交通堵塞。因为停电,所有的交通灯都没有了信号。而南码头位于曼哈顿岛的最南端,是多条公交线路的终点和起点,从百老汇大道一路南下的公交车在这里放下最后一批客人,需要向右转驶上“教堂大道”向中城和上城(北方向)开。警察在车群里紧忙着,可无济于事,像一个牧羊人站在一群听不懂指令的羊群里,任凭使多大劲,都是白费力气。我一着急,从车缝里左拐右拐地穿了过去。两个多月的纽约生活,让我学会了纽约人走路不守交通规则、过马路不等红绿灯的做法,而且“技艺”日趋娴熟。

等我回到华尔街上,这里的人群已经开始散去。想起发稿,我一时有些茫然。没有了地铁,该怎么回报社呢?纽约的地铁很方便,两个多月来,我基本上都是靠着一张每月70美元的地铁月票(30天内不限次数)出行。纽约人上下班也大都依赖地铁。而在“教堂大道”上,除了一辆救火车在待命外,只有稀稀落落的几辆私车,没有一辆公交车。在世贸遗址旁的几个公共汽车站,每一个站都有近百人在等待。有些不耐烦的人,已经焦急地站在马路的中央,望眼欲穿了。即使这时候来了车,车上也肯定会是人满为患。《每日新闻报》在33街,我向北方望去,位于34街的纽约最高建筑帝国大厦显得遥不可及。如果我背着摄影包一路走过去,要走几十条街,不累死,半道上也得累趴下几回。可是,在车站等待,更是没有任何希望。

我决定先向中城走走,看看能否有机会搭辆顺风车。说来也巧,刚走了没几步,就看到一辆空的面包车停了下来,有人在上车。因为这是条单行道,那么经过这里的车都是向北开,也就是向曼哈顿的中城开。我赶紧走上前打听它是开到哪儿的。有人告诉我:去34街。真是太巧了。

这是一辆运行李的车,车上只设有几个座位。大家这时也无所顾忌,就席地而坐了。这时,突然有一个人问:“谁有电池?我有个小电视,就是没电池。要不可以看看现在的情况如何了?”我打开摄影包,拿出5号电池给她。她打开电视,看了没几秒钟就大叫起来:“有5个州停电了!”听到这个消息,车里的人非但没有感到失望,反而一下兴奋起来:看来“受灾”的不仅仅是纽约,还有很多地方的很多人和纽约人一起“共患难”。

因为交通堵塞,我们坐的面包车开得很慢。一个自称从洪都拉斯移民来的胖小伙,看到大家有些无聊,就开玩笑地问大家:“下车后,怎么回家?”看到大家愁眉苦脸,他说:“我要一路走回去。明天早上我的将军肚就没了。”

“祝贺你呀,”我调侃地对他说。

“不过,我下午就得给它吃回来。”大家听了不禁大笑起来。

从曼哈顿的下城到中城,平时不到半个小时的路程竞开了近两个小时。为了感谢这位好心免费送我们的司机,下车时顺手塞给他点小费。下了车,眼前的情景更是让我大吃一惊:在8大道和33街,因为位于这里的宾州火车站开往长岛的火车停运,所有要坐火车回长岛的人都只好在车站外等待。而在长岛居住、在曼哈顿上班的纽约人不计其数。在火车站的对面是纽约的邮政大楼。这个巨大的罗马式建筑物前的台阶上,坐满了无奈的人。而在过去的两个多月,我每天上班经过这里,都是空空荡荡的。

8大道上也堵满了汽车,成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一个妇女无奈地在车里的驾驶座位上等着,看到车没什么开动的希望,就顺手拿起一本书看起来。我拿起相机,在按快门时,她突然打了个哈欠,被我拍了下来。我刚想着要上前去问问她的姓名,她却狠狠瞪了我一眼。我便打消了问她姓名的念头。即使去问,她心里烦闷,也不一定会告诉我。走过33街的地铁站出口,看到有人已经在出口的台阶上躺着休息了。

走到《每日新闻报》报社办公大楼门口,图片编辑马克走了出来。“楼里停电了,计算机都关了,”他跟我说。

P7-9

序言

2003年5月31日夜,我独自坐在香港机场一个登机口外,等着几个小时后从这里起飞,经韩国汉城前往美国纽约。“非典”刚刚结束不久,出行的旅客很少,候机大厅里显得空空荡荡。十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国,是当时新华社派驻华盛顿最年轻的摄影记者。这次,则是去美国最大的都市报、纽约《每日新闻报》做摄影记者。十年的时间,虽不是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但也绝非是弹指一挥间那么简单。

1993年我初次去美国时,恰逢中国新闻摄影界有机会看到通过新华社转发的美联社国际新闻图片不久。这些国外同行的作品,成了正在苦苦寻求摄影技法突破的国内记者的“教材”。我有幸去美国,和这些“老师”为伍,直接向他们学习、讨教、切磋,使自己的摄影风格更加成熟。在近四年的时间里,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成了新华社驻外摄影记者的发稿带头人,参与并推动了新华社国际新闻摄影从局限于对海外华人的报道,到真正报道日常国际新闻的转化。

在美国工作期间,我亲临过许多重大国际新闻现场,手中相机拍下的一个个珍贵历史性瞬间,永远留在了新华社照片档案馆里。

2003年,得益于我在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攻读硕士学位的机缘,我又去美国到纽约《每日新闻报》做摄影记者。此番真正在西方媒体的编辑部里工作,不仅与在国内工作不同,即使和我驻美四年的工作也有巨大差异。我虽然在摄影语言、风格上与纽约的摄影记者不相伯仲,但美国媒体内部,特别是摄影部的管理、运作、人员配置、作品版权、职业道德的处理手法等,让我大开眼界,使长期以来困扰在我心中,也困扰中国新闻摄影界的问题,即什么是新闻摄影的职业化,有了一个较清晰的答案。

回想自己在新闻摄影上走过的东西之路,漫长而有趣。我不断努力走向新的高度,也不断将其作为新的低度重新出发。其间,虽曾有过踯躅不前的时刻,但所幸的是,从未有过退却。我写下了这本书,希望以此为契机,能有更多的人与我同行。

书评(媒体评论)

对于在纽约《每日新闻报》摄影部实习的西蒙·宋来说,6月让他经历了特别的事件,看到一些突出的景色。宋用文字和照片记录着他的经历和印象,写下了他和纽约市的接触:司法系统、世贸大楼遗址还有纽约市丰富的大众文化。在6月4日,他的任务包括采访“警察开罚单、下雨和一个反对穿皮草的裸体抗议活动”。宋从我们日常生活的潜流里看到“纽约是一个充满惊奇的城市”。

——美国《纽约客》杂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东拍到西(一个中国记者在美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晓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77783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419.1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