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玄奘西游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内容
编辑推荐

玄奘13岁剃度,开始了他的佛门求学。为求得佛学的真谛,他接受了佛门最严格最繁复的戒律,成为一名受戒的高僧。但在佛学界已经名声鹊起的玄奘为什么会想到要西行取经呢?是什么启动了他西行的信念?玄奘到底能不能顺利离开长安,在他离开长安以后,这一路上又遇到了哪些事情,经历了哪些苦难和风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玄奘西游记:求学之路。

内容推荐

我国著名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的故事人人都知道,但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三个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唐朝一个伟大的僧人,法号玄奘。他徒步五万多公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印度取经。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享有如此赞誉的玄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目录

玄奘身世

北道丝路诸绿洲

亚洲十字路口

西北印度风情

北中印度风情

佛教圣地菩提垣

那烂陀寺礼戒贤

周游五印访群贤

玄奘学成终赋归

荣归译经二十载

玄奘志业万古传

附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相关链接

历史上的玄奘与《西游记》里的唐僧

玄奘取经与《西游记》“遗迹”现象透视

玄奘在印度家喻产晓

试读章节

      出境受禁

玄奘在法会圆满后,面对堆积如山的供养,只拿了一半作为供养佛的香油钱,另一半转赠凉州各寺庙。

正要整束行装准备离开时,却因唐室初建,国政新创,不许百姓随便出境而受阻。那时凉州都督李大亮得知玄奘准备离境,怕上面怪罪下来担当不起,便追问玄奘出关缘由。玄奘坦言要西游取经,谁知未能获李都督首肯,还让他返回长安。幸好当地有一位佛教领袖慧威法师,他很恭敬玄奘的辞理通达,更佩服他西行求法的大愿,便暗中派了两名心腹弟子,一个叫慧琳,一个叫道整,暗中护送玄奘偷渡出关。他们不敢公然行走,只能昼伏夜行,走了十几天,终于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

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听说玄奘来到,非常欢喜,供养优渥。玄奘向其询问前往西域的路线,他详细地解释说:“由这里向北走约50余里,就到瓠卢河,上窄下宽,水流湍急,深不可测。河岸设有玉门关,是必经之路,也是通往西域的咽喉,可是你没有通关的度牒,只怕出不了关。即使侥幸混出关了,沿途还有五座烽火台,各相距100里,监视着往来行人,其间尽是沙漠,连水草也没有,要通过也不容易。等过了这5座烽火台,再穿过800里流沙的莫贺延碛,才会到达伊吾国境。”独孤达说完以后,劝玄奘先不必着急,可先在瓜州停留,等待机会。

玄奘打听出玉门关的情形以后,甚感忧虑,心想此去前途艰难,不知如何是好。不过,他仍然不失望,心想:“就再多等几天吧!也许会有奇迹出现。”

结果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连从长安一路上陪着他受苦受难的驴子,也在这段时间内因病死了,这使他不禁感到悲伤万分。

     毁却文书

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凉州的访牒又来了,说明要捉拿意图西游的僧人,命沿途各州县严密查访,务必押解送回京师。幸好瓜州刺史李昌,也是一位崇信三宝的居士,他接到这件公文,马上怀疑指名捉拿的人就是玄奘,立刻秘密带着公文前去拜访玄奘。当时,玄奘有两个选择,如果承认自己就是被通缉的僧人,他就会被遣返长安,而如果不承认,又违背了出家人不打诳语的戒律,但他还是如实相告。而此时的李昌也面临两个选择,一方面,他是朝廷官员,缉拿玄奘是他的职责所在,而另一方面,他又是虔诚的佛教徒,觉得西行求法是件好事。李昌听完玄奘西行求法的宏愿以后,非常钦佩和同情,就当着玄奘的面将公文撕毁,并一再叮咛他及早离开,以免节外生枝。

     胡人求戒

李昌走后,玄奘是越来越发愁闷了。慧威法师派来随行的两位小僧,道整已先去了敦煌,慧琳又不堪长途跋涉,只好把他遣回凉州。玄奘虽买了一匹马,但苦于无人引路,只好日日在弥勒菩萨像前祈求,希望能得一人引渡。

有天晚上,寺里一名叫达摩的胡僧,梦见玄奘坐在莲花上,向西而去。次日一早,达摩连忙前来向玄奘报告梦中所见之事。玄奘大喜,认为这是即将成行的好预兆,于是进入道场,更加诚心礼求。

这时,有一个名叫石盘陀的胡人前来礼佛,并绕行玄奘三匝(这是印度对三宝最恭敬的礼节),请求玄奘授戒。玄奘就为他授了五戒,胡人欢喜而去,不久送来许多饼果,供养玄奘。

P11-12

序言

玄奘是一位生活于隋唐时代的普通扣尚。他于唐贞观初年只身前往印度取经求法.历时十九年,独行五万里,遍游西域、中亚和印度,回国后又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夜以继日地翻译了大量佛经,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空前绝后。他舍身求法的精神,九死一生的经历.以及不平凡业绩,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人们传诵着他那传奇般的故事,把他作为唐朝和尚的代表。

玄奘从印度取经归国后到去世,共翻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如此的翻译文字量.即使在今天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作为中国历史上译经量多的伟大翻译家,他的译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释迦牟尼成道之后,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的话经过若干代人的口口相传,后人将其分别记录整理成文,又一代一代辗转传抄和翻译,成为我们所见的佛经的主体。佛经中最经常为人们所念诵的,也就是这部简短的《心经》。主要讲说者已不是佛陀,而是观音菩萨。《心经》的内容,是对佛法的主旨逐一进行否证,以七个“空”字接十七个“无”,描述了甚深般若波罗蜜修为的境界,连指佛所说法非空即无。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意思是觉者或智者,它还有三层涵义:一、正觉,对一切法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二、等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他人觉悟:三、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已达到最圆满的境地。通常人们称释迦牟尼为佛。在佛教界僧众的心里,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具足全智、全悲和大能的人格;在佛法中,释迦牟尼是大千无尽世界中、无量诸佛中的一位佛。

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姓乔达摩,他的族属为释迦族,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的时代为公元前六世纪,约当与中国的老子和孔子同时。释迦牟尼年轻时主动放弃王子的荣华富贵,为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人生痛苦之道而出家。他自己在证得了彻底觉悟以后,又广为说法,普度众生。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意在引导世人如何解脱烦恼,出离苦海,自在成佛。尽管佛教经籍卷帙浩繁,但基本内容都在四圣谛:就是一、苦谛,说世间的苦;二、集谛,讲苦的原因;三、灭谛,说苦的消灭和四、道谛,讲灭苦的方法。

释迦牟尼的参悟和说法,始终围绕着一个圆心:

什么是人生的最大问题?

什么是人类的终极问题?

一个人如果不能真正明白自己,不能解决自心的问题。到头来所有的努力与奋斗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社会越是多元,生活越是繁华,便越眼花缭乱,越容易使人买椟还珠。舍本求生,最终忘记回家的路,成为精神家园的放逐者。——老子日:“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佛教是由佛、法、僧三者(教内称“三宝”)构成的宗教实体。佛陀即佛宝,是佛教的信仰目标;佛所说的法为法宝,是佛教的信仰理论;佛的出家弟子僧伽为僧宝。是佛教的信仰徒众。

佛教分南传和北传,传到南方去的用巴利文,是小乘佛教经典。传到北方去的用梵文,多数是大乘佛教经典。巴利语是古代印度俗语,梵文则是古代印度雅语。

佛教的流传按语言又可分为三大语系。南方国家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我国云南傣族、崩龙、布朗等民族的佛教属于巴刹语系。通称南传佛教,为小乘,准确地说应当称为上座部佛教。我国汉族地区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的佛教属于汉语系,我国藏族、西伯利亚和印度北部地方的佛教属于藏语系.后两者通称北传佛教,均为大乘。

汉语佛经,从梵文翻译的居多,也有从巴利文翻译的。佛教经典有经、律、论称为三藏。汉译三藏有一千六百九十二部,共六干二百四十一卷。玄奘当年为什么要去印度取经?

他的动机是什么?

他的动力何在?

究竟是什么使他能够克服那么困难。一直在支撑着他?

只有中国文化才能培育出玄奘这样的大师,只有中华民族才能产生玄奘这样的巨人。

玄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留学生,还是一位名垂千古的文化使者。他西行十几年中,以睿智学识和堂堂气质,征服了诸多国王和高僧,成为当时全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学者。他留下的《大唐西域记》至今已是研究中亚和印度中古历史无可替代的宝贵记录。今天玄奘在印度还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玄奘取经的传奇故事,从唐代起就在民间广泛流传,经宋元至明代吴承恩最终成为《西游记>这部伟大小说。唐僧师徒历尽艰险,西天取经的故事,几百年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将玄奘生平与《西游记》相互参照,可以使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更深切地了解玄奘的精神遗产。

小说不是历史,也不是传记。文学作品当然可以作各种解读。不同的读者自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越是优秀的作品,读者欣赏时再创作的可能性和开放度也就越广阔越丰富。

唐僧取经的事迹毕竟是《西游记》的原型和底本。玄奘历尽千艰万险舍身求法当然不是“玩世不恭”,吴承恩苦心孤诣对民间传说进行加工再创作似乎也无意于“玩世不恭”。  吴承恩大笔如椽,力透纸背,即使不是“微言大义”,也不会漫无胡扯。

不妨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以明心见性的心路历程,演绎了玄奘西天求法的艰难奋斗,用亦佛亦道的文人禅重讲唐僧取经的传奇的故事。并为民间传说赋予思想文化内涵。

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是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中国民间对观音菩萨的崇拜,到明代已经非常普及,其深入人心和覆盖社会的程度,已经超出了佛教甚至宗教,成为一种强大的泛文化力量。而这种观音崇拜的始作俑者,便是《心经》的翻译。

在不同的佛经中,观音有着不同的角色。直到汉译《心经》,经过中国文化的再塑造。观音菩萨才集大慈大悲的救世形象和般若观照的智慧化身于一体。

《心经》最早的汉译本亦出自鸠摩罗什,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玄奘在鸠摩罗什译本的基础上再行翻译定稿,并在经名中突出了“心”字,使《心经》文字更简洁流畅,朗朗上口,易于持诵,千余年来一直流传不衰,成为中国佛教文化史上最重要的要素。

在与大唐贞观盛世的强势文化的相互作用中,玄奘《心经》译本家喻户晓之后,大乘佛教大悲大智的理想就成为人们崇拜活动的中心,它最终影响了东方的所有宗教,形成一种宏大的文化力量和普遍的社会观念。

也正是玄奘本《心经》广泛流传,一千多年以来,观音菩萨才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的圣母和女神。直到现在,观音崇拜依然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观音与《心经》,反映了中国人对心的持续关注,成为中国人心灵史中一条重要轴线。

玄奘翻译的《心经》与观音文化的关系,这在玄奘的历史贡献中,还是人们很少道及的一个方面。

印度佛教东传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文化输入和文化再造工程。

中国佛学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

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历史镜头吧: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中国的高僧大德,涉流沙、越葱岭,犯风涛,渡重洋,前赴后继,九死一生,舍身求法,志心问道,为民族文化资源勇探新矿,并彰示了中国人精神追求的历史标高。

今天,中国人又一次站立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起点上,让我们一起解读玄奘壮丽一生的传奇经历和自强不息精神,游历中国文化之深邃意境,从民族精神资源富矿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历史的启迪。

我们重温“玄奘之路”,可以看到,风云变幻之际,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古代的优秀知识分子,如何立身,如何处世,如何治学与治心;他们是以何等的坦荡和自信.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又是以何等的气度和境界,创造和丰富本土文化;他们是怎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完美地塑造并体现出华夏人格精神魅力。

中国文化产生于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度,来自于诸多民族的共同创造和异域文化的融合,并成为人类历史上惟一的延续了数千年而不曾中断的文明体。中国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中国人对外面的了解,都比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要多许多,即中国文化在总体上始终处于一种输入大于输出的态势。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条主要由儒、道、释三股巨流汇合而成的文化大河,几千年来源源不断生生不息。佛学生自印度,而大成于中国,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世界文明史上甚为罕见。佛教的东传与中国佛学的发展,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基因和巨大活力,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生命力和至大包容性。

古代的中国、印度和西方,分别为人类精神的三大源头。但佛教在印度本土至十二世纪便已彻底湮灭,此后千余年来,人类精神三大源流中的两大源便汇聚于中国传统文化。

佛性曾经是人们长期讨论和关注的问题。佛性问题即心的问题。心者,亦道亦俗,亦教亦学,无论教内教外、出世人世,都离不开心的问题,都有安心的需求。鸠摩罗什和玄奘先后翻译《心经》,使心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强调和突出。“心经”者,心即。是经、经之在心也。“心经”者,即心即佛也,心无挂碍即见性成佛。

《心经》中观音菩萨人甚深般若境界即是修心安。

玄奘不辞万死西行取经求法说到底也还是为心安。

人类所有的问题的根源都在人心。

心之为物,无处可见,亦无处不可见;万物可得,亦无物不可得也。

世界上所有的理论都在教导人们如何做事,惟独道佛之学只叫人安心。

心安则万安,心了则百了,心动则缘起。心通则业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玄奘西游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19997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