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
内容
编辑推荐

破解王朝兴衰密码,感触王城忧伤宿命。在偶然与必然之间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八个由盛及衰一言难尽的帝都。一个国家的政治趣味与历史生态常常是从帝都的选择开始的。八大古都的命运史是中国命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命运线的背后隐藏着历史的隐私与伤口。本书从解读八大帝都的忧伤与宿命切入全景式敞开了八大王城命运中的隐秘过往及当下的城市心态,并由此期望寻找到历史翻云覆雨中的必然和偶然,描绘出一幅由于王城兴衰变迁所导致的政治波谱图。

内容推荐

本书详尽叙述了中国八大古都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更重要的是,以反思的视角和批判眼光,对八大古都的困境与尴尬、忧伤与宿命、现实与未来进行了条分缕析地冷静地思考和解剖,带你穿越城墙,穿越历史的城墙和心灵的城墙,从一座座王城的凄美故事来解读王朝兴衰的密码,感悟中国八大古都自身的忧伤与宿命。

目录

北京:在必然与偶然之间

 一、一个王城的成长轨迹

 二、脆弱紫禁城

 三、王城背后的王府兴衰

 四、当城墙成了“活化石”

 五、最后的国子监

西安:一个王城的背影

 一、悲情之城

 二、城墙的宿命

 三、那些曾经的历史现场

 四、秦腔遥远

 五、帝都尴尬

南京:可疑的王气

 一、南京往事

 二、王气与历史悲喜剧

 三、那些伤感的时代遗痕

 四、六代豪华春去也

 五、帝都斜阳

洛阳:花事已灭春秋已谢

 一、骄傲难以承受衰落之轻

 二、中国之城

 三、当重心错位时

 四、洛阳衰变

 五、一个人与一座城

开封:世间已无开封城

 一、六座开封城

 二、从开封到纽约

 三、此城只堪成追忆

 四、最后的象征

 五、帝都余味

杭州:最柔弱不堪的都城

 一、都城记忆里的晨昏明暗

 二、别一种视角

 三、失落的城门

 四、柔弱之都多偏安之主

郑州:遥远的绝响

 一、一座庙与一座城

 二、3600年前的尘埃落定

 三、都城之殇

 四、中原大宿命

 五、有两个人

安阳:童年中国的荣光和惆怅

 一、3000年前是帝都

 二、都城命运史

 三、碎片或传说

 四、甲骨文的重量

 五、古都之父

试读章节

北京:在必然与偶然之间

一个王城的成长轨迹

很多年以后的今天,王城北京的国都史依旧耐人寻味。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了宿命感和飘忽感的都城。如果从周武王克殷算起的话,北京建城的历史已有三千余年了。其实从它诞生之日起,北京的王者气象就令人有所期待。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原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南面是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处于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间,与关中一样,具有非常优越的军事地理条件。

但是,一个疑问产生了:在地理条件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为什么自3000年前起源直至唐代末2000多年间,北京却始终只是地方政治中心而不能上升为国家的首都呢?是什么阻碍了北京的王者气象在2000多年的时间向度中不能灿烂生发呢?历史老人究竟给了北京这个城市怎样的玄机呢?

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王朝时,北京是周朝分封的蓟国,后来到了春秋时期,燕国吞并蓟国,成为燕国的都城,叫蓟城。因为燕国的关系,又叫燕都、燕州、燕京等等,后来也称幽州。假如当时统一中国的不是西边的秦国而是东边的燕国的话,那北京很可能从那时起就变成政治经济和所有一切的中心了。

但历史没有假设。燕国最终没有统一中国,西秦统一了中国,这样,在后来的上千年里,长安和洛阳就成了中国的中心。燕国不但未能统一中国,实际上燕国君臣们连统一中国的梦都没有做,因为整个战国时期燕国最弱。

但接下来,历史似乎成了必然与偶然交汇的游戏,变成了一系列鬼斧神工般的误会与巧合。

在众多王朝开创者与继承者的目光审视与隐秘思考中,北京经历了不断地浮出水面却又渐行渐远的过程,直至不经意间悄然回头——那是这个后来注定要喷薄而发的都城的惊鸿一瞥。

而这一切,最终构成了一个王城的成长轨迹。

如果不算作为周诸侯(燕)王城的那段历史,第一个把北京定为都城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叛将史思明。他在范阳(古称幽州,今之北京)自立为大燕皇帝,但两年不到,他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掉了。史朝义挣扎了两年,也于763年自杀,范阳重回大唐治下。

北京的又一次被定为帝都,是在一百八十年后。公元938年(辽会同元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定幽州为南京(一称燕京)。原来的南京(辽阳府)改为东京,但是政治中心还是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境内)。总之,幽州(今北京)从来就不是辽的首都,它真正成为首都是在1153年(金贞元元年),此时距金灭辽已有二十八年之久了。1122年(金天辅六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军队把辽天祚帝赶到了燕山以西,完全控制了辽属的河北、辽西地区,并顺利地占领了辽的南京(今北京)。在对辽战争中,金与北宋是盟国,当初曾有协议,驱除辽人以后,燕、云故地要归还给宋。1123年阿骨打突然死了,金国的大臣们主张毁约,金太宗完颜晟却说:“是违先帝之命也,可速与之。”于是,幽州(北京)在被异族统治近两百年后居然又“回归”了。不过这次回归真可谓是昙花一现,北宋人大概还没来得及开府建衙、筹措防务,金国的大兵又打了回来。1125年春二月,金兵占领了幽州,改称为燕京。1149年,海陵王完颜亮登基称帝。1153年,完颜亮把朝廷从上京迁到燕京,并命名为中都,这才是北京真正成为首都的开始。

只可惜金中都只维持了五十年,北京这个都城在他的童年时代注定要见证刀光血影,要经历屈辱和恐惧。1213年,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横扫河北。燕京(成吉思汗改称中都为燕京)周围的州县全被他占领(整个河北仅十一城未下),但燕京他却没有杀进去。1214年三月,蒙古大兵住在燕京北郊,将士们都想进城掳掠,可成吉思汗不同意,他派人进城给金主传话。刚刚即位的金宣宗赶紧抓住了这个求和的机会。和约是签了,但中都却无论如何再也住不下去,一个月以后,金把国都迁到了南京(即汴京,今开封)。北京第一次作为首都的历史到此结束。迁都以后的金政权又苟延了二十年,那是一段在屈辱和恐惧中等待灭亡的悲惨岁月。至于中都(今北京),1215年就被蒙古人占领了,那时候的蒙古人大概还不懂得建设都城的重要意义,他们的政治中心从曲雕阿兰到和林再到上都,迁来迁去始终在大漠深处。此后的半个世纪里,一度繁华的中都(燕京)逐渐被荒废和遗忘了。P5-7

序言

穿越城墙

穿越城墙

穿越尘封的历史和岁月

把手伸向时间深处

抚摩历史的额头

穿越城墙

王城帝都的嬗变和兴衰

在长叹与幽思中

全部化作

纸上的忧伤

——海默《穿越城墙》

在那些遥远的朝代,一个个王朝的辉煌与衰落总是起于都城,又止于都城。

穿越中国八大古都的城墙,去寻找王城帝都嬗变的轨迹和兴衰的密码。在中国八大古都的脸上,前世的沦桑与和今生的魅影挥之不去。

每一个王朝开始的时候,首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便是:我把都城定在哪儿。

中国都城历史悠久,它既是王朝兴衰的标志,同时也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上溯到奴隶社会时代,在黄河流域就出现了许多封建王朝的首都,这些都城都是当时的人气鼎旺的大型部落。如夏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到16世纪)始建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尔后数易其都;商王朝(约公元前16世纪到11世纪),始建于亳(今山东曹县南),尔后亦数易其都。它们是我国最早的古都。自西周伊始,各地城市迅速发展,仅根据六世纪初期成书的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一书的记载,上起夏商,下迄北魏,中国城邑数量即达3000余处。

实际上,“八大古都”的说法只是近两三年的事情。在上世纪20年代学术界的说法是“五大古都”,它们是: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上世纪20年代经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提议,将杭州加入,于是有了“六大古都”的说法;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经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提议,再将安阳加入,于是成为“七大古都”;2004年在“郑州商都3600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上,在会的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论证,一直同意将郑州加入,于是“八大古都”的说法尘埃落定。由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八大古都》丛书编纂工作也同时启动。

在中国古都城的迁移路线图上,“水”曾经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夏、商时期的国都就依黄河支流而转移。秦在咸阳建都100多年间,依赖渭河、黄河航运,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并进而统一了全国。秦朝以后各朝代的首都选择,日益显示出政治和经济双重考量的因素。中唐以后由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建东都洛阳。西汉时期,朝廷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的匈奴,定都长安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到了东汉,匈奴的政治威胁降低,而广阔的中原地区具有更大的经济潜力,于是,东汉的首都定在了洛阳。唐朝一统天下,唯一的威胁就是北方突厥,因此,首都又选择长安就顺理成章。赵匡胤建立北宋,之所以定都开封是为了显示自己是合理取得天下,而不是政变。面对金国咄咄逼人的进犯,南宋不得不选择相对安全一些的杭州。朱元璋定都南京是出于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考虑。而元朝和清朝相继定都北京几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中国历朝历代政权,如果不是北方民族建立的,大多都受到北方民族的巨大威胁,所以他们选择了兼顾南北的北京作为首都。

从一个个建都的历史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但那只是故事的开始,故事的开始各有理由,然而,故事的结局却大都逃不出“悲剧”二字。

这是因为都城太过重要。都城,承载着王气,承载着风水,承载着文明嬗变的脉络,也承载着王朝兴衰的密码。都城对于每个朝代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都城一旦改变则意味着改变了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毫无疑问会对一个王朝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对都城自身而言,它的辉煌与宿命总是与一个个王朝的辉煌与宿命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中国是个首都型的国家,首都的历史长度往往就是朝代或国家的历史长度,改朝换代不仅影响了朝代的命运,还影响了都城的命运。

王朝唱晚,王城唱晚。

现如今,除了仍然做着首都的北京外,其他古都都已辉煌不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面对古都我们不免涌起巨大的沧桑感,现实的选择,历史的选择,都让一个个都城故事显得分外凄美。

西安,一座悲情之城,一座有隐痛的城市,现如今,她的隐痛全埋在城墙里面。西安之所以有隐痛,是因为她有往事——长安往事。十三朝古都的往事,一代又一代,堆积如山。这座城曾经太磅礴,真可谓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也难掩其昔日的风采。一千四百年前的这座古都,面积是现在西安老城的十倍;一座大明宫,是北京紫禁城面积的三倍。盛唐时代的长安城,还有白人和黑人居住,真正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但是在今天,哪怕在西部,西安已经不能称老大了,更遑论全国。

南京历史上曾经用过的名称有44个,这其中每一次地名的变化,往往都联系着改朝换代的荣辱兴衰。如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六朝金粉,实际上是火光血影中不断上演的颠覆与再颠覆的悲喜剧。大悲大喜,悲喜相续,历史在这里翻过的每一页都过于跌宕,每一页又翻得过于急促。现在,经历了历史悲欢变迁的南京只是一座苍老得有些平庸的城市。

洛阳,一座骄傲而又难以承受衰落之轻的城市。洛阳的骄傲,来自于十三个朝代的繁华烟云,来自于牡丹花开的富贵灵气,或者源自道学、理学等发祥地的大智慧。这种骄傲,其传承的是中原文化的积淀和底蕴,而难以掩饰的则是帝都斜阳的落寞与忧伤。现如今,洛阳早就繁华不再,垂垂老矣。

回首开封,在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里,它以国都、省会、普通州府以至废墟的面目不断变幻。这里曾有过信陵、朱亥的大梁悲歌,李白、杜甫的梁园长吟,五代纷争的金戈铁马,以及东京汴梁的大宋繁华。同时这里也有过数不清的兵灾水患,天灾人祸。开封城的沧桑与悲情不仅震撼了国人,也震撼了世界。

还有杭州……,还有安阳……,还有郑州……

老枪先生新著《王城唱晚》一书倾情讲述了“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融学术性、文学性和批判性于一体。不仅详尽叙述了中国八大古都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更重要的是,以反思的视角和批判眼光,对八大古都的困境与尴尬、忧伤与宿命、现实与未来进行了条分缕析地冷静地思考和解剖。如今,古都亦换新颜,本书的出版,无疑将重新激起人们对这些古都的热切关注,进而推动这些古都的繁荣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抓紧要做的事情是,穿越城墙,穿越历史的城墙和心灵的城墙,从一座座王城的凄美故事来解读王朝兴衰的密码,进而感悟中国八大古都自身的忧伤与宿命。

是为序

海默

2007年5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04797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60
18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