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震中在人心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一位优秀报告文学作家对社会、民生的真诚责任以及对灾区受难者的草根情怀与质朴爱心,以一个作家、军人、家乡人独有的三重身份和超乎想像的视角捕捉到的鲜活生动的细节,从人心的角度,深情而深刻地揭示了汶川特大地震对于人心的震撼与重创,真诚而真实地发掘了地震现场和精神废墟上的人性之美、人性之善、人性之勇、人性之爱及人性之复杂与微妙;厚重而灵动地讲述了大地震如何粉碎、历炼、重构并升华着人心、人性、人情、人缘和人品的诸多感人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一位优秀作家对社会、民生的质朴爱心和草根情怀,以作家、军人、家乡人的三重身份,深刻地揭示了汶川大地震对于人心的震撼与重创;真实地讲述了大地震如何粉碎、历炼、重铸人心、人性、人情和人品的诸多感人故事。

作者是著名军旅作家,鲁迅文学奖“三连冠”得主,曾以书写中国“航天文学”而享誉文坛。汶川大地震爆发后,作者三次闯进灾区,强行冲进北川,住灾篷、爬深山、进坟场、探医院,行程上万公里,经历了十多次山洪爆发和上百次大小余震,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采访了数百个灾民和救援者,抢拍下近万张照片。作品将传统的主流化叙事转变为作家个性化的叙事,对废墟上复杂而微妙的人性作了独具匠心的文学呈现;同时用强悍的话语力量控制事件叙述,用融入式的情感因素把自己和入到灾难事件的现场,让我们在语言的空间里清晰地听到作者奔走时的喘息、流着泪的劝慰、按下快门的颤抖以及惊心动魄的怒问;加之逼真的照片直击人心,泪浸的文字令人反省,给人以久远的思索与强烈的震撼。而文学与影像携手联姻,照片与文字共同叙事,又为报告文学带来一种新的叙事风格。

目录

序幕 震中不在汶川/1

第一幕 山崩地裂那一刻/1

 镜头1:汉旺镇的时间/1

 镜头2:映秀:一个不会拐弯的人/3

 镜头3:北川:一只雪白的乳房/8

 镜头4:一座城市与一个声音/17

 镜头5:和尚、尼姑还在山上/28

 镜头6:生命·纸片·炸药·雷管,35

第二幕 面对亲人的“战争”/47

 镜头7:是红白,不是滚北/47

 镜头8:踩着死人救活人/60

 镜头9:用鼻子寻找尸体/79

 镜头10:替生者下葬,为死人站岗/91

第三幕 祖国的“花朵”/125

 镜头11:地震震出的问号/125

特写1:奇怪的教学楼/126

特写2:穿透胸膛的钢筋/13l

特写3:总理捡过的球鞋/136

特写4:失去肩膀的书包/138

特写5:留在断壁上的作业/142

 镜头12:守望红领巾的狗/151

 镜头13:,不再鸣叫的公鸡/156

 镜头14:北川中学的小花猫/159

 镜头15:儿童医院的眼睛/163

特写6:没有眼泪的小菲菲/164

特写7:不敢吃奶的孩子/167

特写8:再也不想上学了/170

特写9:还有一条腿/17

特写10:雄起的小鸡鸡/172

特写11:婴儿也作秀?/173

 镜头16:逃亡路上的逃亡儿/175

特写12:长大我要自己盖房子/175

特写13:小鹏鹏和他的小瓦罐/177

特写14:七岁女孩与一千架纸飞机/181

特写15:十三岁了,第一次听说地震/183

特写16:孩子的青川孩子的爸/185

特写17:我想有个家/188

 镜头17:废墟上的儿童节/190

 镜头18:北川的悲伤北川的希望/208

第四幕 死去的与活着的/215

 镜头19:精神病人/215

 镜头20:天使没有时间流泪/227

 镜头21:人民教师张辉兵/238

 镜头22:大山里的小背篓/254

 镜头23:哑巴老人和他的老照片/264

 镜头24:死亡路上的寻找/269

 镜头25:儿子,妈妈在北川等你/274

后记 从天上到人间

附录

作家感言:良知,作家的饭碗

评家论谈:汶川大地震的个性文学痕迹

——评《震中在人心》

凝固的坚硬和柔软

——评《震中在人心》

心灵行吟心灵

——评《震中在人心》

《南方周末》记者专访:写作难度在于能不能写出真相

试读章节

镜头6:生命·纸片·炸药·雷管

位于成都西郊的凤凰山机场,是个军用机场。机场所在驻军,就是如今名扬天下的成都军区陆航团。

汶川大地震之前,陆航团的知名度和汶川一样,几乎没人知道;汶川大地震之后,陆航团的知名度和汶川一样,几乎没人不知道。

陆航团之所以如此闻名,是因该团的直升机曾两次将温家宝总理及时送到灾区,而且温家宝总理点名要坐陆航团的飞机,还留下这样一句话:“陆航团是为抗震救灾立了战功的!”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2008年5月31日下午,陆航团飞行员邱光华驾驶的直升机不幸遇难,机组全体成员壮烈牺牲,陆航团由此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热点!

两次将温家宝送往灾区的飞行员,叫余志荣,陆航团的团长。我与余志荣见面,正是邱光华机组遇难的这一天。四天前,即5月27日上午,我曾来过陆航团。陆航团留给我的表面印象是:默默无声胜有声,静中有动动有静;而当我采访了刘绍良、陈远康两位特级飞行员后,更感到了陆航团在抗震救灾中的分量。于是5月31日中午,我再次驱车来到陆航团。

这个中午的陆航二团和往常一样,机场秩序井然,一切按部就班。当时邱光华的驾机就停在机场,我先在机场拍了几张照,然后走向机场旁边的塔台,走向正在塔台指挥调度的余志荣。本来,我原打算随邱光华的飞机进入灾区,后决定第二天早上8点乘坐余志荣团长的飞机。这个决定并非事前有什么预感,而只想对余志荣团长进行跟踪采访。因为当时余志荣的名气最大,温家宝总理点名要坐的就是他的飞机。所以我想随机对他观察,得出属于我自己的结论。没想到这个不经意的决定,竟让我与死神擦肩而过。下午1点,邱光华驾驶的米一171运输直升机从机场起飞,我正采访团长余志荣,透过塔台上的落地玻窗,我亲眼看见邱光华的飞机从凤凰机场腾空而起。事后得知,那一刻站在机场边上目送着邱光华起飞的,还有邱光华和其他飞行员的家属。而那一刻,余志荣团长的心情和我完全一样,是平静的,轻松的,绝无任何预感,更没想到邱光华的飞机会一去不再回来,惨剧会在一小时零五十六分后发生!  然而,汶川大地震那一刻,余志荣的内心则完全不同,面对闪电般来临的地震,他像遭遇了一场突然爆发的战争!

汶川大地震那一刻,余志荣团长也在机场的塔台上。余志荣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楼房在晃动,飞机场旁边的机库也在晃动,甚至能听见机库大门嘎嘎作响的声音,大家马上想到了停放在机库里的飞机,只用了五六分钟就把十几架飞机从机库里全部推出。因为陆航团已组建二十年了,机库已有二十一年了,担心机库倒塌毁坏飞机。接着在没有接到任何命令的情况下,团里启动应急方案,仅用了半小时就完成了飞行员、机务组和地面保障三大准备工作,进入待飞状态;地震后一个多小时,副团长姜广伟和参谋长杨磊两个机组就在能见度不到三百米的条件下奉命飞往都江堰,拍摄了大量图片影像资料,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决策提供了依据;接着全团出动十八架直升机,满载食物、药品等飞往灾区,再将大量危重伤员运送出来。

而汶川,是陆航团实施空中救援的第一个目标。余志荣说,从12日到13日,我们曾六次派出二十四架直升机飞往汶川,都因气候条件实在太差,没能成功。汶川的地形我非常熟悉,它处在一个“V”字形的狭长山谷中,谷底与山顶悬殊有三千多米,地形非常复杂;加上下雨,云很低,雾很浓,能见度不到二百米,根本无法进入。当时从中央到团里,都很着急。5月14日早上,我们又派出三架直升机飞往汶川。当时机组人员只有一个想法,只要能救出老百姓,哪怕有一线希望,冒死也要降落汶川!但飞机飞临汶川上空后,无法降落,原因是汶川城原来只有一个体育场能降直升机,地震后灾民已在那儿支满了帐篷,根本没有降落的空间。飞机在峡谷中盘旋了大约一个小时,才发现一块四十多平方米的草滩。但上面有三层高压线,场地非常危险。机长杨磊靠着过硬的飞行技术,一米一米地向下降落,最后几乎是擦着高压线才着陆成功的。当时汶川已与外界隔绝了两天两夜,灾民们看到直升机后,又喊又叫,疯了似的地从四面八方涌了上来,有的女同志抱住机组人员失声痛哭;有的孩子两眼发直,不停流泪;有的白发苍苍的老人竟跪在直升机跟前,连连磕头……  而余志荣本人的驾机,同样是冒着极大风险进入汶川的。我无法确认余志荣一定是第一个飞临汶川上空的飞行员,但我敢肯定余志荣是陆航团所有飞行员中内心最痛苦、最复杂、最微妙的一个飞行员。因为,余志荣是羌族,他的家乡就在汶川,就在离汶川十公里的一个叫龙溪乡的村寨。龙溪乡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尤其是那风情万种、神圣古朴的羌族碉楼,从小就令他流连忘返。余志荣是家中的老大,家乡还有老妈、老爸以及六个弟妹,一共八个亲人。地震降临那一刻,他很想知道家中八个亲人的情况——是生,是死?是伤,是残?但通信不通,音信全无,一切还来不及容他多想,救灾的电话已经鸣响!

当我问及余志荣从空中第一眼看到汶川的心情时,余志荣说,说实话,我的心当时是虚的。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是这样呢?怎么会是这样呢?我的家乡过去是满目青山,现在却是满目疮痍。我看见到处是垮掉的山寨,倒塌的房屋;到处是横竖的电杆,倾斜的碉楼;到处是摆放的尸体,哭叫的孩童。我的家乡自然环境很美,是羌族聚集的地方,很有民族文化的特点,我熟悉那儿的山山水水。我从小对家乡的感情就很深,常常下河去摸鱼、捉蟹、洗澡,童年、少年都很快乐。我在那儿长到十六岁,高中毕业就当兵了。那儿有的碉楼已经好几百年了,经过很多大地震的考验,都没有垮,这次却垮了,几分钟就垮了,大概有三分之二都没有了;其他文物古迹,也受到了破坏;有的一个村子夷为平地,有的几十台客车找不着了,估计是被大山埋了。什么叫山崩地裂?这就是。这些惨景过去我从未见过,第一次从空中见了,怕都来不及,很伤心!

在此后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余志荣每天驾机低空飞过自己的家乡,不是送去物资,便是拉走伤员。特别是5月17日这天,已近晚上7点,上级下达命令,说安县茶坪乡有十二名灾民伤情危重,必须紧急转运!此时全团的飞行员已飞行整整一天了,余志荣自己也飞了差不多十个小时。但为了抢救百姓的生命,余志荣当即决定,自己驾机前行,等完成任务返回,已近12点了。而在这七八天时间里,余志荣的父亲、母亲以及六个弟妹,一直杳无音信,他也顾不上联系。从内心来说,他每次低空飞过自己的家乡,都很想多看望一眼家乡的废墟,多看望一眼废墟上是否有自家倒塌的小房,多看望一眼废墟上是否埋着自己的亲人。他如果要这么做,就像一个司机路过自己的家门,稍稍一抬脚,轻轻一刹车,只需短短一分钟!但他是穿军装的飞行员,他是陆航团的团长,他知道此时此刻全世界都在盯着汶川,全中国都在盯着陆航团!所以他既没让自己的飞机在家乡的上空悬停一秒,也没让自己的眼睛往废墟上的家中多看一眼!他不是不想停,而是刻不容缓;他不是不想看,而是不能分心!汶川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尤其是映秀上空,两座大山间隔距离,不足三百米。头上是滚滚气流,厚厚乌云;四周是高山峡谷,崇山峻岭;脚下是千里岷江,滔滔滚滚,稍有闪失,便会机毁人亡!加上直升机属于低空飞行器,其安全性在飞机家族中排名最低,即便一股气流,或者一根树枝,都可能给飞机致命一击!更何况,直升机上没有任何逃生设备,也就是说,驾驶直升机的飞行员是无伞可跳的,飞行员从驾机离开地面那一刻起,就注定与飞机共命运、同生死!因此那一刻余志荣心里涌起的,完全是当年项羽面对乌江似的豪迈与悲怆!

余志荣所在的陆航团,是全军级别最低的一个场站,却是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的空中部队。此前只要西南地区有灾情,他们的直升机也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从12号下午起,余志荣的团队除有两天下大雨停飞外,天天都在飞,每天都要往返灾区六次以上。每次从起飞到降落,飞行一个多小时,是平时的好几倍,但他们能多飞一次,绝不少飞一次。因为灾区不少地方成了孤岛,救援人员进不去,即便进去了,伤员也救不出来。这个时候,空中成了唯一的通道。而能在空中通行的,只有直升机。

P35-39

后记

从天上到人间

李鸣生

作为一名军人,没有上过战场,如同一个船员,没有下过大海,即便有一天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我想也不会轮到我了。要说遗憾,恐怕这得算一件。但汶川大地震偏偏爆发了!于是我很想去,就像一个战士渴望扑向战场。故乡遭难,不去看看,良心上过不去——事情,就这么简单。

但去灾区一看,初衰变了。汶川大地震的死亡人数尽管不及唐山大地震的一半,但“震波”却至少是唐山大地震的一百倍!中国的事一夜间动静闹得这么大,除了汶川大地震,还有什么?震惊世界不说,单说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有哪朝哪代的龙旗为百姓下降垂落?有哪朝哪代的帝王为百姓低头鞠躬?但公元2008年5月19日,共和国的国旗为百姓下降垂落,共和国的领导者集体站在中南海,为百姓低头鞠躬,默哀三分钟——我在书中写过,这短短三分钟,足以胜过三千年!而这三分钟,令我血液沸腾,更让世界刮目相看!为什么?因为这是对死亡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百姓的尊重——中国老百姓什么时候受到过如此高贵的礼遇啊!而尊重死亡,便是尊重高贵的生命;尊重高贵的生命,便是尊重高贵的国民;而尊重生命,善待国民,正是一个国家高贵的国格所在!

此外,一场大地震,居然震出那么多的爱那么多的善,那么多的关那么多的真,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与传统美德如同汶川大地震本身,同样震撼了世界震撼了我的心。在血迹斑斑的废墟上,我不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也看到了人心的单纯;不仅看到了大难与大悲,也看到了大爱与大美;不仅看到了绝望与死亡,也看到了希望与新生!身为一个作家,在故乡的废墟上、尸体的气息中、死亡的阴影里,亲历了人类历史上如此惊天动地的一场大劫难,不用文字留下点什么,说得过去吗?

于是震惊变成了责任,悲痛变成了良心。

我决定写点什么。

写什么呢?

汶川大地震。事件之大,人物之多,问题之敏感,内容之复杂,实属罕见。写什么?怎么写?我过去的作品主要写航天领域,面对的常常是浩瀚宇宙,茫茫太空,千年历史,未来时空;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大专家、大科学家;作品也总是在中外世界布局,天地之间驰骋。现在,要从天上到人间,从宇宙到废墟;加之出书在即,写作时间满打满算只能有四个月。这对我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也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思来想去,我决定将本书聚焦在人心上,聚焦在大地震对人心的重创与震撼上——不管是受灾人还是救灾人。仅此,够了。

接着的问题是,这样的大题材怎么写?我对我过去的写作不满,想做一点探索一点试验,于是便有了如下几点并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我想逃避概念写作。谁都知道好作品是从生命的血液和生活的土壤里长出来的,而不是由概念生成的。但历史每天都在生产概念,人类每天都在复制概念,我们早已进入一个复制概念的时代。某个概念一旦产出,立即便被复制,开始是几个人,接着是一批人,随后便是整个社会。当一个个的概念被广泛复制再广泛传播后,创意便被淹没了,真理便被阉割了,自我同时也就渐渐消失了。因此自“五四”后近一个世纪里,中国大多数作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概念化的写作。报告文学同样如此。尤其所谓的“大题材”,更容易如此。我在七八十年代写的东西全是概念化的产物;九十年代初或多或少也有;甚至时至今日,概念这个东西依然很难从我和我们的脑海剔除。比如一写汶川大地震,脑子里很可能便装上了“抗震救灾”这个概念。因此如何逃避概念化的写作,我想在本书中作点探讨。

第二,我想有点属于个人的思想。优秀的作家首先是个思想家。思想的基点是对历史客观的审视与真诚的反省;思想的意义既属于个人,也属于人类。我不是优秀的作家,但写汶川大地震,我想尽量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立场、独立的思想。在这个信息、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里,留给报告文学的空间不多了。如果说记者留下的是新闻,作家留下的就是思想——哪怕这个思想尚不成熟。而报告文学能继续存活的唯一理由,恐怕也就只剩下思想了。因此面对这场大劫难,我想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点问题。

第三,我想尽量说点真话。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前提。但报告文学走到今天,或者说今天的报告文学,如果还仅停留在“内容真实”这个最基本的层面上,恐怕已经不够了,也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了。在我看来,真相比真实更为重要;与其强调作品的真实,不如强调作品的真相;而不管真实还是真相,均取决于作家自身是否虚假,是否讲真话。因此,在我看来,作家的真实比作品的真实还要重要!如果连作家自身都虚假或半虚假了,在这个早已谎言为患的世界里,还需要报告文学吗?当然我知道,弄虚作假容易,实事求是很难。但我还是想让自己真实一点,尽量说点实话、真话。

第四,我想让报告文学的叙事有点变化。近十年来,小说的叙事发生了较大的革命,报告文学的叙事却缺乏变化。尤其一些写所谓“大题材”的报告文学,几十年来基本都是官方视角,“主流”叙事;作者总是有模有样、捏腔拿调、卷着舌头说话——有的说的还是大话、空话甚至假话;有的作品就像早市二道贩子手上的大白菜,既没个性,又缺质感,还少了鲜活。因此写作本书时,我想有意识地改变官方视角,而采用作家的现场视角和当事人的视角,让作者与当事人共同叙事,把传统的“主流”叙事转化为作家个性化的叙事,尽可能让作品呈现一种客观的、立体的、多层次的,同时又是透明的、可靠的叙事。

第五,我想在文本上作点探索。报告文学不仅需要思想的革命,也需要文本的革命。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字在影像面前常常显得苍白无力,底气不足。比如用文字描述一朵花怎样美丽、一个女子如何漂亮,码出一筐汉字也不如放上一张照片真实可信。于是我想到了我手中的相机,想到了图文结合。但这些照片不是陪衬,不是配角,更不是装饰与点缀,而是让它渗进我的思考与创作之中,和文字水乳交融,共同担当叙事,从而成为文字不可替代的部分,成为作品的另一种纪实,甚至成为作者陈述事实、揭示真相的客观证据。于是,我先拍下照片,再写出文字,让照片映照文字,让文字融入照片,而不是先写出文字,再去搜罗照片,更不是文字、照片两张皮。可惜我不是摄影家,对摄影技术一窍不通,仅凭良知与直觉按动快门:斗胆冠以“摄影报告文学”,实属无奈之举。  总之,“抗震救灾”以人为本,《震中在人心》便以心为本。除却书中涉及的内容之外,还有很多问题都是我关注和思考的,譬如:大地震令人心碎,但心碎之后如何重构精神的大厦、心灵的家园?大地震令人心痛,但心痛之后会痛出一批什么样的国民?大地震震撼人心,但震撼之后会震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一个民族的精神与力量、本真与大爱,为什么在平常生活中难见峥嵘,而大难降临时才轰然闪现?假如没有汶川大地震,灾难今后也不再降临,一个民族的精神与力量、本真与大爱,难道就永远深藏心底、不见天日吗?倘若大难与大爱、大难与大善真是这样一种因果逻辑关系,我们又到哪里去寻找这笔民族的财富呢?等等等等。

至于我的这部小书,不过像地震后的一块碎片,倘若能为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十万亡灵带去一份安慰,能给活着的人们带来些许反省,为日后研究、反思汶川大地震的政治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地震学家以及文学评论家们留下一个“标本”,幸矣,足矣!

2008年12月6日

书评(媒体评论)

李鸣生是当代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他的每部作品都是用凝聚的情感和超人的智慧完成的,因此也就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和给读者带去的阅读欣喜。《震中在人心》是他的又一部力作,而作为同行和同一采访团的作家,我与他共同经历了那些撼人心魄的时刻与场景。现在他把“5·12”大地震中最精彩的生命与人性的篇章以生动而高超的笔墨贡献出来,让我们再度感受灾难所留下的泪水与记忆。我相信看完此书的所有人都会再次被强烈地震荡心灵!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何建明

《震中在人心》是一部有情感深度、思想厚度和道义力度的书,一部充满作家独立精神和人格力量的书。作品颠覆了重大题材传统的写作模式,对灾难中的人性有着深刻而独到的文学表达,既有真实可信的现场叙事,又有清醒睿智的理性思考,还有突破禁忌的仗义执言,读后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四川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阿来

《震中在人心》始终在一种悲凉和痛苦的记忆与遗留的患难中展开。是一部真正接近地震本身的报告。作品既包含了作家对家乡地震的悲痛感情。也突出了作家以自己的眼光发现、感受、理解和描述灾难的个性。作者还自觉地运用了理性的武器,让人们在面对灾难时还有反省的空间。我相信它会长久地被人们所记忆。

一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 李炳银

李鸣生是我国著名军旅报告文学作家,他的航天系列作品及高科技作品长久地脍炙读者。而这部《震中在人心》,深入、深层、深刻,达到绝非同类作品所能企及的境界。就是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应是巅峰之作。我甚至认为,李鸣生还能不能再创造如此之黄钟大吕作品?!

——《中国作家》副主编、著名编辑家 萧立军

这部书出世之前,我有幸看到过它的孕育和生长。在破碎的山河之间,在遍野废墟、满目疮痍的灾难现场,我看到李鸣生的奔走和停顿。他随身带着相机和录音机,观察、倾听、记录。以一个成熟作家的心智思考,以一个阅尽人世的中年者体察。天灾与人祸,尽在反省之中。他的倾力和用心,最终使这部书超越了海量的关于地震劫难的应急而平面的叙述。

——《南方周来》资深记者、作家 夏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震中在人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鸣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6947
开本 16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