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刘半农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半农(1891—1934)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诗人、教育家和语音实验科学家,他与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齐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四台柱”之一。

本书第一次对刘半农的生平做了较为完整的展示,也从一个侧面深化了对新文化运动、二十世纪初北方文化群体的研究。随文配置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这些图片是刘半农生活和工作的真实写照。

内容推荐

本书叙述了刘半农从出生到生命结束的44年短暂的一生,重点写他的成长过程、思想的变迁以及在翻译、小说、杂文、诗歌创作、语音实验学以及文学、戏剧、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贡献,兼及与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鲁迅、周作人、苏曼殊、赵元任、傅斯年、徐志摩、赛金花等历史人物的交往;并展示了他在戏曲、摄影、藏书、诗歌、音律等方面的才华;刻画了他在爱国和人格上的魅力以及体现在他身上的传统文化人诸多的优秀品质。

目录

第一章 家乡岁月(1891.05.27-1912春)

一 苦难的家世

二 阿彭小时候最有趣的生活

三 翰墨林小学读书

四 常州府中学堂读书

五 猛忆结婚头戴顶

第二章 闯荡上海滩(1912春-1917夏)

一 假发失窃案

二 中华书局编译员

三 加盟《新青年》

四 与苏曼殊的三次通信

五 文学改良观

六 小说为社会教育之利器

第三章 北上(1917.09-1918.12)

一 北大预科国文教员

二 当自认为“台柱”

三 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就从此开场了

四 双簧戏

五 我来北地将半年

六 回江阴过暑假

七 作揖主义

第四章 五四运动(1919.01-1920.01)

一 国语统一

二 声援五四被捕学生

三 我已八十多天看不见你

四 我是中国人

五 《中国文法通论》

第五章 伦敦大学(1920.02-1921.06)

一 今日阿爹,携我上天

二 伦敦大学的大学学院

三 “她”字问题

四 敢夸三月懒修头

五 教我如何不想他

六 直人多心不平

七 蔡元培:承刘君过分的奖誉

第六章 巴黎大学(1921.06-1925.08)

一 不冷的只是相并的肩,相携的手

二 国音乡调

三 不出烟的烟囱

四 四声实验录

五 海外的中国民歌

六 去布鲁塞尔看望蔡元培

七 赵元任夫妇来访

八 徐志摩先生的耳朵

九 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口试

十 替学者们当得一些小差

十一 更欣船向故乡行

第七章 重返北大(1925.08—1926.06)

一 数人会

二 《海上花列传》

三 讽刺陈源

四 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

五 《扬鞭集》

六 《瓦釜集》

第八章 《世界日报·副刊》主编(1926.06—1927.01)

一 与疑古玄同抬杠

二 马上日记 

三 《也算发刊词》

四 《茶花女》在中国的命运

五 欧游回忆录

六 成舍我被捕后

七 与胡适商榷

八 手丁雅

九 我老实说了吧

第九章 《语丝》(1927.01—1929.06)

一 好法子竟给洋鬼子学去了

二 《海外民歌序》

三 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四 半农谈影

五 《董若雨传》

六 二十年前的北京

七 与《语丝》的终结

八 鲁迅:已无话可谈

九 不说外国话

十 声调推算尺

第十章辅仁大学教务长(1929.07—1930.04)

一 辅仁大学教务长

二 我刘半农的骨头这样贱吗?

三 北大河

四 周作人女儿若子之死

五 《梅兰芳歌曲谱》

六 辅仁大学的现在和将来

第十一章 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

(1930.04—1933.12)

一 整顿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

二 胡通说不要过生日

三 禁止女生入公共跳舞场

四 游西湖

五 质问法使馆参赞

六 大贼声中闹小贼

七 舐犊之爱

八 一夕清淡成永决

九 三十多年老弟兄

十 《闲(茶花女》之公演而说几句》

十一 那是三代以上的事了

十二 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李君墓碑

十三 《问卷杂涛》

十四 武七先生的人格

第十二章最后的岁月(1934.01—1934.07)

一 江阴强盗与压寨夫人

二 莽权价值之重新推定

三 采访赛金花

四 为乞金花传墨妙。

五 为李守常夫妇写壤碣

六 爆出为“袈”擦出“裟”

七 自题嘶像

八 教我如何再想他

九 《半农杂文》

十 辞退林公铎、许守白风波

十一 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

十二 半料博士半农家语音

十三 影印贯华堂原本《水浒传》

十四 绥远一带考察方音民俗

十五 病逝

十六 失我净友

尾声 流风无尽

附录1:刘半农直系亲戚一览表

附录2:主要引征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苦难的家世

江苏省江阴(今属无锡市),占称诺阳。春秋战闰时,江阴是吴公子季札①的封地,后为楚春申的采邑,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蛇称。这里名人辈出,远有地理学家徐霞客,近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刘半农。

刘半农的曾祖父叫刘荣,字荫荣,名廷赞,号大镛,生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四月十一口,卒于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二月二十日,享年59岁。据刘氏家谱记载,刘荣慷慨好义。家居淡泊。刘荣娶妻汪氏,长子刘汉(即刘半农的祖父),字步阶,号梅卿,清代国学生,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一月十四日,卒于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初三,享年33岁。

洪秀全太平天困起义期间,刘荣、刘汉父子二人因“纠集义民,剿除发逆”,几乎同时被杀。一个死在1864年旧历二月二十日,一个死在三月初三,相差不过十天。父子遇难后.双双人当地忠义祠。

刘汉妻子夏氏在丈夫遇难十几年后.从乡下一位贫穷的本家那里,收养了一个六L岁的男孩,靠纺纱织布.供孩子入塾渎书.这个孩子,即刘半农的父亲刘宝珊。据刘育辉在《刘半农的家世与童年》一文里说:

当时那位同族的本家有三儿一女,祖母去领孩子时,三个男孩都吓得躲在床底下不敢出来,最小的一个女孩则依偎在母亲怀里大哭。心地善良的夏氏见此情景,一再声明决不会亏待孩子,还要教孩子读书识字;并说:“孩子不是卖给我们的,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嘛,将来我们还可以常来常往;这样好给你们减轻点负担,我老了也有个恢靠。”接着祖母又和蔼地拍着女孩说:“别哭,别哭!你哥哥给了我们,你还可常来我家玩,你不就成了我的侄女了吗?”祖母一再规劝,她本想要老大,领来了可以马上读书,但老大死命不肯,这时才五岁的老三宝珊却自告奋勇地从床底下爬出来,说:“我去!家里好少一个人吃饭!”于是夏氏祖母便把他领回家里来抚养。

刘宝珊,名玉珂,1870年闰十月十二日生于三甲里(已划归张家港市)。1896年,刘宦珊考墩江阴县儒学生员(邑庠生)。为了谋生,他在家里办起了私整,1904年和杨绳武先生创办了江阴县翰墨林小学。P1-2

序言

关于“她”和“牠”字的创造

父亲半农先生在1920年创造的“她”和“牝”字到现在整整87年了,我和孪生妹妹育敦于这同一时间在伦敦降生了。我们和“她”和“牠”以及诗歌“叫我如何不想她”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87年过去了,经过历史和时代的检验和考验,“她”和“牠”字已经确立为汉字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永远沿用下去。

“她”和“牠”的创造过程反映出父亲那一辈的留学生在国外时,经常保持着与国内的密切联系,他们留学的目的完全是与祖国的发展和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她”和“牠”的创造为形成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洋为中用”提供了范倒。

父亲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一生中。1934年父亲去世,鲁迅在文章《忆刘半农君》中评介说:“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这些在朱洪教授写先父的这本传记中.我们是会时时体会到的。

后记

在写陈独秀、胡适等人时,刘半农的名字出现了很多次,脑子里先生的形象也逐渐地丰富起来;而那空白的部分,也一天天地吸引我.引导我早日走进“刘山”挖宝。

去年夏天,承无锡丁鸣江先生引荐,我认识了半农先生的侄子刘育熙、刘育毅、刘育辉先生;先生的哲嗣、年近九旬的孪生兄妹刘育伦先生和刘育敦女士.热情地接受了我的采访,并为本书写了序言;初稿写出后,我将各章陆续寄给刘育敦女士,她提意见后再寄回;定稿写好后,我全部寄给了在京的刘育伦先生,他提了意见后,再寄给上海的刘育敦女士.再由刘育敦女士提意见后寄给我:他们还向我提供了多年收集到的珍贵资料:此外,江阴刘氏纪念馆、刘氏故居唐汉章先生、杜颖波女士为我参观、收集资料提供了方便;东方出版社热情支持了本书的出版,姚劲华先生为此书付出了许多心血,在此一并致谢!

半农先生是个大家,内容涉及翻译、文学、语音、诗歌等许多方面,胡适称之为“歌谣收集家、语言学家、音乐专家、俗字编辑家”;他还是一位有诸多发明的语音实验科学家、,因此,要完整地了解先生,并非易事。半农先生与诸多名人来往密切,活动涉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增加了研究先生的难度。另一方面,半农先生多方面的旨趣、丰富的人生阅历,也为写好先生增加了机缘。

胡适先生写完《丁文江的传记》后说,自己不是学地质学的,不配评量在君的专门学术.这是一个缺陷。同样。我不是研究语音实验学的.不配评半农先生这方面的专门知识,也是一个缺憾。好在先生在编辑自己文集时说过:“另有一部分讨论语音乐律的文章,总共有二十多万字,性质似乎太专门一点,一般的读者决然不要看、不如提出另印为是。”依先生的这个意思.我把他关于语音实验方面的专业知识,留给了语音实验学专家。好在本书的读者.绝大多数不是“太专门”的语音学专家。

一个冬天的晚上,我靠在床头静读小蕙写的《父亲刘半农》。她在“小引”中说,她写这本书,除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同时也希望为那些研究或了解我父亲作品及其一生的朋友们,提供一些补充材料。”斯人已去,她所说的“提供一些补充材料”的谦虚,让我掩卷长思,感动不已!作为“研究或了解”其“父亲作品及其一生的朋友们”的一个,我很感谢她的隔世的眼光和达观之心!刘育辉先生在长途电话里,也表达了和小蕙一样的意思,使我深切感受到了刘家后人高尚无私的风范。

在写先生的日子里,先生可爱的性格、生命的灵性、优美的文字以及旁涉的许多故事,给我带来了许多愉悦和感悟!这是先生对每一个研读他的人的丰厚的馈赠和无声的鼓励.我很希望把这个美好的感受当做礼物,融入到本书中,与每一位喜欢先生的人分享。

朱 洪

2006年立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刘半农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07917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4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