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盐马帮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盐马帮》是反映旧时自流井的盐巴通过史称“五尺道”的盐马古道,历尽千辛万苦,通过重重关卡,运往滇西的过程;同时也讲述了滇西抗战中,马帮游击队参加抗日,直至全部壮烈牺牲的故事。文中对人类的爱恨、情仇、民俗、信仰、战争中的人性描写努力做了一些探索。

《盐马帮》题材新颖,情节惊险曲折。展现了袍哥、马帮的恩怨情仇,行规、行话、生活习俗。以及古盐埸和云南的民风民俗。让人读后扼腕长叹,荡气回肠,惊奇拍案。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自贡市作家协会理事、自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赵应倾力创作的该部作品,全景式展现自流井盐场风情与运盐马队生死曲折浩然正气,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各地同步发行。

内容推荐

《盐马帮》讲述:马帮哥呀!马帮哥,喊一声马帮哥!三十晚上讨媳妇,初一就要走,丢下妹妹一个人,日子咋个过……。

一曲悲伤的《赶马调》在盐马古道流唱了千百年。留下了许多爱恨情仇,义重指国的故事。

一九三十六年,四川自流井盐埸。天义堂新收了两个为了跑马帮而加入袍哥组织的青年人。并被操武打的舵爷李九峰收为徒弟,赐名云龙和云虎。

各码头袍哥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五龙争霸赛”。“青、赤、黄、白、黑”的龙灯队,分别代表袍哥“仁、义、礼、智、信”各堂口。云龙、云虎的白队在表演“过刀山”时,云虎做了“手脚”,使“天义堂”袍哥队得头彩。

云虎等人拿着奖金,兄弟伙在冬娃家打牌。云虎趁机奸污了冬娃婆娘,受到袍哥家法“背石沉水”惩罚,但云虎逃脱。

马房街的寡妇徐二嫂爱上了云龙。然而,云龙的心上人是去云南赶马送盐时遇上的布依族少女阿花。

云龙一伙运盐巴的马队从自流井出发去云南。在云南豆沙关遭敲竹杠;九里坡马店遇盗马贼;走到石门寨被关石门,原来石门寨的寨主是己是云虎,云龙云虎化解情仇后,共同一道经历惊马槽历险,去滇西抗日。

马帮历尽艰险来到滇西,正遇日军入侵。云龙见心上人阿花被日本人残忍杀害。云龙杀马报仇,成立了马帮游击队,与日寇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一天,游击队在山神庙被日军包围,云虎为掩护大家而壮烈牺牲。云龙一伙突围后逃到松山悬岩边。与日军官拼刀杀死了佐木,后游击队员一齐跳岩自杀。云龙未死,醒来听见阿花的歌声,艰难爬到阿花坟上,抱坟而死……。

赵应所著的《盐马帮》是以盐城自贡古老的马帮为线索,反映了旧时自流井的盐巴通过史称“五尺道”的盐马古道,历尽千辛万苦,通过重重关卡,运往滇西的过程;同时也讲述了滇西抗战中,马帮游击队参加抗日,直至全部壮烈牺牲的故事。作者为了完整体现当时马帮的体制与行规,加入了不少有关袍哥组织的形成、发展、帮规、行话、习俗、轶事的介绍,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与真实感。

目录

序 李加建

第一章 开香堂袍哥显义

第二章 五龙争霸灯杆坝

第三章 云虎乱穿板板鞋

第四章 马房亍云龙荤事

第五章 阿花妹的姑娘茶

第六章 望夫岩上寡妇泪

第七章 义人相逢豆沙关

第八章 九里坡遇盗马贼

第九章 石门寨恩怨情仇

第十章 惊马槽阴兵惊魂

第十一章 勐买寨人祀树神

第十二章 放马桥设绊马阵

第十三章 游击队神出鬼没

第十四章 盐马帮血祭松山

尾声

多挖几锄头(后记)

试读章节

川南腹地,有一个神秘而传奇的地方,叫自流井。绵延的山峦层叠起伏,耸入云霄的天车(盐井架)鳞次栉比,蔚为壮观。井盐生产的雾气中,旋转的天辊子和地辊子吱呀吱呀地哼唱着古老的歌谣,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玉带般的釜溪河由荣州的旭水河与婆城的威远河在双河口汇聚而成。千百年来,它汩汩地流淌着绕城而过,映下两岸星罗棋布的盐井和灶房。盐坝密布,蒸汽缭绕,高高的天车将地下深处的卤水汲取上来,经过盐锅儿的熬制,提纯净化形成了洁白晶莹、盐纯味醇的井盐。盐是百味之首,而井盐又是盐中的精品,也是古代敬献皇宫的贡品,自流井盐场因此而名扬天下。

民国二十六年,川南自流井义字袍哥天义会决定五月十三“单刀会”开山堂,新收入门兄弟。

新人袍哥会的人叫刘敦三,是自流井盐马帮刘定善的儿子。

刘敦三祖上是“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北孝感来四川自流井的。一直以来,刘家都住在自流井釜溪河边的小桥井。在河边的坡上有一排小青瓦平房,背靠山坡,门向河边。这里,住的大多数是烧盐匠和盐马帮。

这天早上,吃完早饭,刘定善坐在门口高板凳上吧嗒了一通叶子烟,又用拳头吃力地捶了捶腿腰,将儿子刘敦三叫到跟前道:“把手伸出来。”

刘敦三感到莫名其妙,伸出一只手。

刘定善说:“把双手伸出来。”

刘敦三伸出双手。

刘定善说:“把袖子挽起来。”

刘敦三将袖子挽起。

刘定善严肃道:“看看手腕上有啥。”

刘敦三抬起手腕左看右看,直摆脑壳。

刘定善拉起他一只手,问:“你看,这手腕上是不是有条沟痕?”

刘敦三注意一看,硬是有条沟痕,不解地道:“是哩。这是啥子呢?”

刘定善说:“这就是祖上湖广填四川时留下的记号。”

刘敦三觉得有意思,忙抬起另一只手一看,问:“咋这只手也有条沟沟记号呢?”

刘定善说:“那是当时我们的祖上进川时,被绑在中间,两边分别和另外两个人绑在一起。”

“嘿嘿,有意思。我们四川人都有这种记号?”

“肯定的,不信你去看看其他人。还有,我们四川人为啥说上茅厕叫解手呢?”

儿子摇摇头,“不晓得。”

“也就是湖广填四川时路人都被绑着,有人要屙屎拉尿,就喊解手,意思是把绑在手上的绳子解了,才方便上茅厕。”

“啊,是这样子的?!原来是祖上传下来的。”

刘定善又说:“祖上从湖北孝感来四川,因咸丰年‘川盐济楚’,自流井盐业生产大发展,买了几眼盐井,红红火火地经营起制盐生意来。几代人下来,就成为了自流井小有名气的盐商。可是,过了几代人,开始破败。这印证了,人逃不出一个诅咒:第一代人是牛,第二代人是猪,第三代人是狗。创业的第一代如牛一样苦心经营,卖命挣钱,为后人聚财。第二代人如猪一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到了第三代人就只能像狗一样啃骨头。也就是说到第二代把上代留下的东西已耗尽得差不多,第三代只能啃点骨头,骨头上面几乎没剩下肉了。也就像俗话所说的,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到了我这一代,骨头上的肉没有了,连骨头都啃来吃光了。我本不想干马帮这种两脚踏阴阳,只有半条命的活,一心想考科举做官。但是,几年下来名落孙山。有一天中午吃饭时,你阿婆把饭甑子端到桌上。我打开一看,里面装了一顶官帽。甑子装官帽是啥意思?我细细一想,功名如虚云,功名不能当饭吃。人生头等大事还是解决肚皮最重要,我才决心加入袍哥,干盐马帮的行当。”

“我干起了马帮。但是,自从那次在惊马槽受伤后,天气一阴,我的腰杆就酸痛,用了点天元堂跌打损伤的药,也不见好转。看来,我跑马帮不得行了。你也长大了,也跟我跑过两回云南,路有点熟了。可这马帮路过千山,江湖万里,一个人单枪匹马是不能胜任的。所以说,你必须入袍哥,靠兄弟伙抱成团才行。我已托天义堂管事五爷,请他跟龙头老大李九峰拿言语。昨天五爷说舵爷已发话,叫我们今天下午去老街子顺河路福星临茶馆见面办交涉,商量你人袍哥的事。”

刘敦三点头应承。

吃过午饭,父子二人收拾了一下,穿上干净衣服,买了一包红纸包的冰糖和一瓶瓦罐罐茅台酒,沿釜溪河上桥顺着一条青石板路来到火井砣福星临茶馆。

这福星临茶馆,是天义会义字袍哥的公口,也就是袍哥办公的地方。古老的木架瓦房,门口一棵大黄桷树的桠枝上挂了一幅蓝布招幡,上面写有白色的“茶”字。大门口,门楣上有黑底绿字木匾招牌,写有“福星临”三个大字,门两边吊了两个写有“义”的纸灯笼。进门大堂很宽,中间立了几根大木柱,屋顶安了两排玻璃亮瓦。堂子前方有一个小台子,供唱戏、说评书用,堂子中间摆了二十多张八仙桌,皆有四张木条板凳。

今天茶馆十分热闹,远近闻名的评书艺人周老师“杀回马枪”。又开始讲评书长段子《薛仁贵征东》。前段时间,周老师讲了一阵子,刚讲到薛仁贵遇难时说:“且听下回分解。”第二天就不见人了。一打听,原来大山铺茶馆用高价把他请去了。这是评书艺人常用的营销手法,叫“吊胃口”。大伙正当听得心头发痒,周老师走后喝茶无味,龙门阵摆不走。大家一商议,决定派人去大山铺把周老师请回来。经与周老师商量,每天多放了点血,多给了点钱才说和。

P3-5

序言

赵应生长在古盐都自流井,小时候家住在六合居,生活在马房街、小桥井、双牌坊、牛屎山、釜溪河一带。因此,盐,浸透了他的生命,使他执着于这片土地,而马帮的铜铃声,把他的心灵带向了远方……

赵应在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黑色的情歌》与《夜半更深》之后,很快又开始了长篇小说《盐马帮》的写作。马帮的生活,与彩云之南的风雷雨雾、秀关山河紧密相连,充满了艰辛的浪漫情调,然而,之前却有艾芜的《南行记》矗立于此道上难以逾越;“袍哥”社团的活动,虽然绚丽多彩义薄云天,但它也只能是小说中马帮生涯的一个社会背景,一切与主题无关的东西都应该断然舍去。

但这《盐马帮》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小说,当然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表现人物的命运.发掘出事件之下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反映出特定时空中历史的真实面貌和人的生存状态。写马帮生活的文学作品肯定不少.赵应的这部《盐马帮》,怎么写才不致淹没在它们中间呢?

“特定时空中历史的真实面貌和人的生存状态”,这就是一个出路!

1942年—1944年,国军进行了扭转全国战局的滇西战役,牺牲之重大、战况之惨烈,为世界所罕见。何不把“盐马帮”们的命运与这“特定时空”融合在一起?这不但使这部长篇可以获得历史的厚重感,而且马帮们的生存价值,从贩私盐谋利上升到为了民族大义勇于奉献牺牲的人格高度。

赵应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有了这部摆在读者面前的《盐马帮》。

赵应头脑是清醒的,从这部书里的后记中,可以看出他对待别人赞誉的态度。

一个作家对自己创作前景的自信,恰恰是建立在每天超越自己的渴望和行动之上,博学、多思,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强化对历史与人生的穿透力。基于此,我们有理由期待赵应写出更好的作品。

李加建

2014年2月24日凌晨于听云楼

后记

多挖几锄头

当自己出版了小说集《黑色的情歌》和《夜半更声》后,心里诚惶诚恐,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可。自贡市文联和作协召开了“赵应小说《黑色的情歌》作品讨论会”,省,北京,凤凰网发来贺电。会上专家学者发言,肯定我的成功之处,也提了点小小的不足。会后,我静下来思考,感觉不对头。《夜半更声》出版后省作协《作家文汇》刊登了评论文章《心中迷人的文学世界》。这些朋友作家明明是说的客套话,个个都说的百分之九十的优点,百分之十的不足。俗话说:“自己的肚皮痛自己晓得。”我虽然年轻时就从文,然,搁笔二十年,自感力不从心,文笔生疏。

这些人桌面上没有说真心话。我想。因此,我决定分别请朋友喝茶摆龙门阵,虚心听听大家的意见。果不其然,有朋友跟我说:“你有些地方,点到处应展开,细写下去。写小说不能是结论式的语言。”有朋友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写小说要向内,写人物内心的东西。”“小说应该有小说味。”有朋友说,这小说的味道是什么呢?让人深思,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我和李加建喝茶时,我说:“我喜欢传统小说,应面向传统,面向世界。”李加建说:“不对,应该是背靠传统,面向世界。文学应该有一个根,就是背靠传统。”

好一个“背靠”和“面向”,使人顿悟,如梦惊醒。传统也就是民族性。民俗是民族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我的小说中有许多民风民俗,江湖习俗世界。我常和李加建一起喝茶,不管他有意无意跟我讲还是跟别人讲,我在文学悟道上,确实在他面前听了不少“水响”。李加建又说,作品不是走出自贡,走向中国,而是走进历史,历史才是检验作品生命力的标准。我感到通向文学天堂的天梯太高太长了,我只能“只顾攀登莫望高”。  一天喝茶,有个文友跟我讲:“你的小说题材、素材还可以.但要深下去,要多挖几锄头,会写得更好。”

多挖几锄头?怎么拿写文章与农民种地相比?这不是农民的谚语“春来多挖几锄头,秋来大丰收”吗?细想来也是言简而道理深。因此,我的第二本小说集《夜半更声》出版后,就不开莫名其妙的讨论会了,懒得听大家的客气话。第三本书,即长篇小说《盐马帮》,我决心非要多挖几锄头不可。

但是,怎么挖呢?

首先,得弄清马帮是一个什么东西。马帮是属于旧社会袍哥组织控制的团伙。马帮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抱成团。因此.必须要把袍哥组织的形成、发展、帮规、行话、习俗、轶事弄清楚。找来解放前自流井袍哥大爷王大爷喝茶吹牛,搜集一百多万字的中国江湖和袍哥资料阅览研究。看得拍案惊奇,看得头昏眼花。

马帮和袍哥都是遥远的事了,书中不得不把一些习俗、行规、轶事说请楚。不知是否啰嗦。

好在我父亲解放前也是袍哥,我从小拜给自流井天元堂袍哥大爷罗明亮做干儿子。罗明亮收了两个干儿子,一个叫罗云龙,一个叫罗云虎,罗云龙则是我。罗明亮是操打的。天元堂在自流井善后桥当头,有个大门面,进门两边立了许多刀刀枪枪,中间摆了十多个大大小小的罗汉肚坛子,里面泡了各种“跌打损伤”的药酒。罗明亮有一手治刀伤、损伤、创伤、断骨、风湿的医术。先治病后收钱,穷人不要钱。他有一身武艺,练得气功。有一次,有人用一辆美国道奇卡车从他肚皮上开过去,他丝毫未损。我常想,要是没解放,我可能会仗剑走天下,哪一天,忽然一声“云龙、云虎上”,我会叱咤风云,说不定,江湖上又多了一个好汉。这些都有益于表现《盐马帮》中的袍哥味道。

这本《盐马帮》是反映旧时自流井的盐巴通过史称“五尺道”的盐马古道,历尽千辛万苦,通过重重关卡,运往滇西的过程;同时也讲述了滇西抗战中,马帮游击队参加抗日,直至全部壮烈牺牲的故事。

那我只好扛着锄头到云南去挖。宜宾、水富、盐津、豆沙关、昭通、昆明、龙陵、松山、腾冲、和顺都去挖了,特别是在腾冲参观了大马帮博物馆,使我对马帮的生活、帮规、禁忌、艰辛、情仇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我在豆沙关和腾冲等地,惊奇地发现他们城市的标志性雕塑,竟然是别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自流井盐马帮。然而,我们这个城市还在绞尽脑汁让别人了解自己。

陪我去挖的人还有李加建和辜义陶,尤其是李加建老师七十八岁高龄,不辞辛苦去豆沙关采风。当我孤身一人去滇西考察时,每天都有朋友电话问安否。每当接到电话时我都含泪无语,千里之外有朋友牵挂,深感幸福,不得不拱手而揖:“朋友们,谢了!”

英语中小说被叫fiction(虚构),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意思是说: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字形式。当然是虚构与真实的统一。虚构的真实,真实的虚构。如果虚构过当就成了童话和神话。虚构如同盐,恰当是一种美味,过多就成灾难了。《盐马帮》是虚构的。

纯的文学,应是纯的艺术品,应是不受政治和主义的影响,应刻意探索人性的深度、追求灵魂的高度、探讨人类终极的意义。《盐马帮》中对人类的爱恨、情仇、民俗、信仰、战争中的人性描写努力做了一些探索。

我写小说,开始不是先按理性、意识的东西来写,而是唯心地,先让潜意识、无意识、无理性的直觉的东西自由释放,流淌,最后用理性的、意识的东西整理一下就行了。因此,我就“放开马儿跑”,海阔天空任凭想象。有了这么多灰面(素材),任我捏什么面团都可以。

多挖几锄头,没想到挖出了个长篇小说出来。

每当仰望苍穹和星空,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感到自己太渺小;在纵横的世界文化知识面前,感到自己太无知;在无始无终的时间面前,感到生命的短暂。

我已经六十多岁了。记得父亲是六十多岁得脑中风死的,感到自己时间不多了,担心随时离开这个世界。常想起曹操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更羡慕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有朋友问:“你都六十多岁了,还坚持看书写作,有什么意思?”

我记得桐城派文人方苞,被判死刑关在狱中,他还看书写作,同牢犯人也是这样问他:“人之将死,何以读之?”方苞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是《论语·里仁第四》子所曰。意思是说,早上听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无所谓。也可以说:朝立言,夕死无憾。

因此,在太阳下山之前,我扛着锄头走向地里,想多挖几锄头,播下点东西。

作者

2014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盐马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104933
开本 32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2014059924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