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的德性(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镜像)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位美国外交官的震动世界之作,一把全面揭示中国人特质的钥匙。中外著名学者费正清、夏晓虹高度评价并鼎立推荐本书。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甚至与一些人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他声称自己在书中所展示的是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时所得到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力图用大视角、粗线条的几笔”,勾勒出“中国人社会生活中一些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因素”,从而准确地描绘出真正中国人的形象,他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

内容推荐

作者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与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与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目录

前言:透视中国的西洋镜

1 换个角度看中国

2 宗法制度下的国度

3 讲求韵味的语言

4 枷锁式的爱情与婚姻

5 抱残守缺的生存方式

6 信仰下的天空

7 神鬼横行的精神世界

8 辫子中的笑声泪影

9 衙门内外的公正

10 官本位的思想

11 学而优则仕

12 礼仪之邦的繁文缛节

13 天生的生意人

14 穷则思“变”

15 钱眼中的智慧

试读章节

 1 换个角度看中国

30多年前,中国才开始与西方相互熟悉、相互交往起来,而中国签署的承认欧、美各国存在的第一批条约距今也只有50几年的历史。但是,那些条约仅仅在某种前期介绍性工作中发挥了作用,而缺乏例如允许双方寻求和建立彼此之间良好关系等具体条款。只要中国对外开放贸易并允许外国人居住的口岸仍然只是沿海三四个城市,只要外国人在中国内陆的游历仍然被禁止,只要北京的大门不能向各国外交代表敞开,只要我们被滞留于军舰上的使团依然在中国沿海四处漂荡——只要这些情况仍然存在并一直存在下去,我们西方人就永远无法了解中国人,同样,中国人也无法认识我们。

从中国在1842年8月29日与西方列强签订第一个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始,直到1860年《天津条约》的签订,中国才允许外国使节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陆自由游历。而在此之前的年月中,情况一直像上面说的那样。

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的人们面对面地站在了一起,互相审视着对方,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先进的、富有侵略性的西方人正满怀期待。在东方,他们遭遇了象征保守高傲、雍容自尊的中国人。先进进取与落后保守碰撞在了一起;已然跨入蒸汽时代、钢铁时代、电气时代的西方正虎视眈眈地直逼尚处在孔子时代的中国。不妨设想一下:倘若让一个近代富于进取的西方商人和那位中国圣人彼此相识并交往,同时各自形成对对方的印象与看法。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不得不提——那位孔圣人根本就不愿见这位西方商人。这样,对于东西方最初接触的情况,读者便会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概念。

绝对没有交往的共同基础和共同利益点。事实上,我们非常渴望同中国人有生意往来。清政府小心翼翼地将同我们的贸易往来限制在广东,并且那里也是我们唯一被允许做生意的地方,清政府这样做是想表明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希望与我们进行贸易往来。这种贸易就如同下面的情况:我们将从牢固的雉堞上递下来的成捆的生丝和满箱的茶叶接过来,然后将我们的墨西哥银元和英国鸦片再用绳子递回去。只要这种极其脆弱的交易方式依然存在,我们的认识永远都是:这种贸易规则是带有限制性的,不是令人满意的、带有鼓励性的。

尽管如此,中国并没有特别反对与欧美各国建立良好的政治与经贸关系。事实上,中国只是不希望在任何方面将自己与西方的交往扩大。为了防止内地百姓对郑成功抗击清军的支持和联系,清政府于顺治18年,也就是1661年,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沿海居民内迁30至50里,同时还勒令其将沿海民居与船只全部烧毁,不允许有片板入海。在迁海令的执行中,清政府不惜以酷刑相逼,损毁城廊,烧毁房屋;越界者无论远近,一律斩首。不过后来禁令渐宽,到康熙20年,也就是1681年,禁令被完全撤销。然而在当时,一旦有人漂洋过海到国外去,回来之后又不小心落到了官吏的手中,那么,给与他的惩罚便是被刽子手砍掉脑袋。

P1-2

序言

穿梭于城市的居民与那位独居在茫茫山林的老太太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尽管老人没有街坊四邻,孤身独处,但却自得其乐。在炎炎夏季的某一天,一位陌生人寻到她的门前,求饮一杯水。老人询问陌生人从何而来,当来者告之家住波士顿城时,她惊声叫道:“老天!住在那么远的地方,您得有多么孤独啊!”看来她已把波士顿看成是一片荒凉之地,或许只有这经受日晒雨淋的小木屋,于她才是天地和宇宙的中心。

如同这位老太太,我们也总是不自觉地用自己构建的一套标准去衡量别人。别人是否正确、是否明智,都要看他们是否符合我们的那套标准,是否同我们的标准背道而驰,而全然不理会自己的判断尺度及理想模式如何武断,如何浅薄。

在我们眼里,中国人那种不经大脑、不断机械重复地夏天穿单衫、冬天套棉袄抑或依照某一个人的意志在规定的某一天共同更衣的做法,不仅是可笑的,甚至还要加上几句嘲讽和挖苦的话。但是在美洲与欧洲,同样也有不计其数的高雅贵妇们,在那种匪夷所思的“时髦”诱惑下,效仿与追新逐异,盲目狂热到了极点。同中国人的习惯相比,这些贵妇们的做法又有何不同吗?倘若有的话,两者之间,谁又更理智一些呢?在您打算给出答复之前,请先瞧瞧那些原本自然优雅,现而今被搞得古里古怪、无比丑陋的贵妇们的形态与线条吧。您不妨再作如下的比较:中国人在季节交替之时依照某个人的命令更衣的做法,同两大洲占半数入口的妇女们抛弃个人品位爱好,追逐或许源于巴黎或是伦敦贫民窟里的奇异打扮的行为相比,两者孰是孰非?

对于他人,我们需要多一些不同角度的审视,少一些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批评。显而易见,假如我们能够以他人看待我们的目光来审视自身,那么情况将会好一些;假如我们能够从某一更高的境界,换言之,一种更为准确的、非世俗观念的、理想的、标准的人的视角去品评我们自身与他人,那么情况就不仅仅是好一些,而是会大有不同。更为宽广的视角不仅能够使我们的判断日趋准确合理,并且同时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意义:人们将通过它变得愈发宽容友爱,愈发与人为善,愈发领悟到作为人的崇高价值。然而,眼前的状况远未达到这一水平。

批评与指责远比客观全面地了解容易得多——在我们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上尤为如此。这是因为东西方相互接触了解的历史还太过短暂,机会也很少。有关中国的知识,大多源于我们的想象与猜测,而非有明确的事实根据。因而,对中国人的种种误解和丑化也就在所难免。但是,中国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考察研究的民族。现实的生活远比任何形式的虚构与猜测来得丰富有趣,中国人也是如此。那些热忱的研究者深深为之陶醉的,不是为一般大众所熟知的、经过一系列笨拙的歪曲与讽刺的中国人,而是存在于那片土地上真实的中国人的生活,以及他们那套永久传承而停滞不前的、饶富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社会习尚。

写作本书的目的,既非辩护、致歉与忏悔,也非责备与批评,高唱赞歌也就更谈不上了。本人曾在中国生活过很多年,可以说同中国各地不同阶层的人都有过一些接触,并和他们建立了十分亲密友好的关系。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的,是我就自己在中国社会生活的经历所获得的几点体会和感想。本人着力描摹与阐释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极为重要而特殊的因素,就是为了向人们说明,一些在我们眼中如此不堪的思维方式同社会习俗,为何于他们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本书所举出的例证,全部是客观的事实,而非主观臆断。总而言之,本书力图从大视角出发,立足几个要点,粗线条描摹出真正的中国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的德性(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镜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切斯特·何尔康比
译者 王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30937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2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0.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3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12: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