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兔年
内容
编辑推荐

《兔年》的主人公瓦特宁,是赫尔辛基一家报社的记者,他在一次采访的路上收养一只被汽车压伤的兔子,由此突发不归之念,开始了自己的逃离之路。在整整一年穿越芬兰国土的旅程中,瓦特宁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接触,和动物打交道,特别是与他的兔子朝夕相伴,在大自然中徜徉,践行更为真实自然的生活。在被一次次的意外打破的“正常”中,他观察着社会现状、人间百态,调整着自己探寻的方向,在行动中确认何为真实,何为人性的复归。最终,瓦特宁颖悟到:一个人只要知道如何放弃另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谁都能过他现在这样的生活。

内容推荐

《兔年》是芬兰当代著名幽默作家阿尔托·巴西林纳的代表作,初版于1975年。作品主人公瓦特宁是赫尔辛基一家报社记者,他在偶然的情况下开始护理,收养一只被汽车轧伤的兔子,从而开始了与各种人物接触、同大自然交流的漫游之旅。他的选择看似与社会现实步步脱节,实则渐渐走向真我。同时,他的行踪也刚好和芬兰的地理现实、社会百态及丛林乡野生活相连缀。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人同严酷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抗争的精神,是作品的着力点所在,而对人与自然统一的梦想,对人类社会中各式各样的虚伪、势利和欺诈行为的嘲讽,则是作者试图通过幽默笔法所要达到的目标。

试读章节

一辆汽车正在公路上行驶,车里坐着两个焦虑不安的男人。这是仲夏时节。落日的阳光透过沾满灰尘的风挡玻璃刺得他们的眼睛睁都睁不开,芬兰夏日的景色在他们那两双疲惫不堪的眼睛前面掠过,谁也没有注意到砾石路两旁美丽的夜晚。

这两个人,一个是记者,一个是摄影师,现在出差在外。这是两个厄运当头、玩世不恭的人。他们快到中年了,而在他们身上,年轻时所设想的对生活的期盼很难说已经完全实现。他们都是有配偶的男人,他们骗过人,但是也被人骗过。再这样下去,他们两人都非得胃溃疡不可。其他形形色色的烦恼也都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非得开回赫尔辛基,还是留在黑诺拉过夜,究竟怎样做更明智些,对此他们刚才还在争论,而现在他们彼此都不再说话了。

在这个美丽的夏晚,他们紧绷着脸,弓着背,开着汽车就好像侧着身子在人群里使劲往前挤似的。那样的旅行的确是非常不舒服,而他们却连注意都没有注意到。这段行程真是令人疲惫而又死气沉沉。

在一个小山坡上,一只兔崽正背着阳光扑通扑通地跳来跳去。在阳光的熏陶下,它突然在路的中央用后腿站立了起来。兔子在红色的阳光衬托下看起来就好像在画中似的。

驾驶汽车的摄影师看见了这个小东西,但是他那迟钝的脑袋反应太慢,没有来得及躲开。他把那只沾满尘土的鞋重重地踩在刹车上,但是已经太晚了。受惊的兔子在汽车前面高高地蹦了起来。当兔子撞在风挡玻璃的边角时,只听见轻轻的吧嗒一声,接着兔子就飞快地掉进了树林。

“嘿,轧着兔子了!”记者说道。

“该死的兔崽子,幸亏没有把风挡玻璃碰碎。”

摄影师停住了车,然后把车倒回到出事的地点。记者从车里走出来,朝着树林走去。

“看见兔子了没有?”摄影师没精打采地问道。他把车旁的窗户打开,但是并没有关掉汽车的发动机。

“你说什么?”记者从树林里喊道。

摄影师点燃一支香烟,闭着眼睛抽起烟来了。他不停地抽,直到烟头烧到他的手指时他才恍然大悟。

“你快回来,我可没有时间为一只愚蠢的兔子在这儿纠缠。”

记者心不在焉地穿过树木稀疏的林子,来到一小块田埂的边缘。他跳过水渠,看了看前面那片深绿色的草地。在草地中间,他看见了那只小兔子。

兔子的左后腿已经断了,断裂的胫骨可怜地悬在半空。即使看到有人走过来,它也疼得无法逃跑。

记者把兔子抱在怀里,这下可把它吓得够呛。记者折断了一根树枝,从他的手帕上撕下几条布条,把兔子的后腿包扎了起来。兔子把头埋在它那细小的前爪之间,它的耳朵随着心跳不停地颤抖着。

远处的公路上传来汽车发动机加油启动的声音,两声很不耐烦的喇叭声,一声喊叫声:

“快回来!天哪,你要是再在树林里磨蹭,我们可绝对回不了赫尔辛基了!赶快出来,否则你就得自己想办法回去!”

记者没有回答。他把小兔子紧紧地抱在怀里。看来这个小家伙只是腿部受了伤,现在已经慢慢地平静下来了。

摄影师从汽车里走出来。他怒气冲冲地瞧了一下树林子,但是没有他的伙伴的踪影。摄影师破口大骂,然后点燃了香烟,气急败坏地在公路上来回走动。当发现树林里毫无动静时,他就把烟头一脚踩熄,并且大声喊道:

“你就留在这儿吧!再见,该死的!”  摄影师又侧耳细听了一会儿。当他发现没有任何反应时,就气冲冲地钻进汽车,脚踩油门,用手推上排挡,瞬间就开着车走了。砾石路在车轮下沙沙直响。顷刻,汽车就从公路上消失了。

记者抱着兔子坐在沟渠的边上,看起来就像个拿着针线活陷入沉思之中的老太太。摄影师开的那辆汽车的声音已经消失,太阳也已经落下去了。

记者把兔子放在草地上。他有一阵子担心兔子会设法逃跑,但是兔子却蜷缩在草丛里,当记者把它重新抱在怀里时,它一点儿都不感到害怕。

“现在人家把咱们留在这儿了,那该怎么办呢?”记者对兔子说。

这就是记者现在的处境:夏日夜晚,他孤零零一个人坐在树林里,身上穿着一件茄克衫,实际上他完全被人抛弃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应该怎么办呢?记者思忖着,或许他应该回应摄影师的呼喊声,而现在就得自己择路回到公路上去,搭下一辆过路的汽车,靠自己想办法回黑诺拉或者赫尔辛基。

记者对这种想法感到极其厌恶。

他看了看他的钱包,里面有几百元钞票,一张记者证,医疗保险卡,他妻子的照片,几个硬币,两个安全套,一串钥匙,一个庆祝五一的纪念章,另外还有几支笔,一个笔记本和一个戒指。公司老板在笔记本上印有这样的字样:卡洛·瓦特宁,记者。根据医疗保险卡的号码,卡洛·瓦特宁生于1942年。

瓦特宁站起身来,看了看树林后面落日的余晖,对着兔子点了点头。他朝公路方向瞅了一下,但是并没有朝公路挪动一步。他从草地上把兔子抱了起来,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茄克衫的斜插口袋里,离开田埂,朝着越来越黑的树林子走去。P1-5

序言

在翻开本书之前,中国读者也许有必要对本书的主人公瓦特宁这类人物在世界文学图像中的“谱系”类型有所了解:在19世纪的德国,歌德让我们熟知了烦恼的少年维特;在20世纪,法国人加缪让我们见识到存在主义的“局外人”阿尔道夫,美国人塞林格则塑造出校园出离者霍顿,另一位美国人厄普代克,也曾让他的主人公哈里东奔西跑。现在,芬兰作家阿尔托·巴西林纳作品《兔年》中的逃离者瓦特宁又来到了中国。

作品的主人公瓦特宁,是赫尔辛基一家报纸记者,他在一次采访的路上护理、收养一只被汽车轧伤的兔子,并由此突发不归之念,开始了自己的逃离路。

在首都赫尔辛基,瓦特宁原本有一份相当不错的薪水。但即使如此,他也总是手头拮据,因为赫尔辛基的租金很贵,每个月的房租将近1000马克,瓦特宁永远也买不起房子。他买了一条船,但是那是靠借贷的。除了航海,瓦特宁没有其他的爱好。年轻时的瓦特宁,曾经满足于做一家著名报纸的记者。当他有机会采访某个受到诬告的人,或者是一个受到国家权力迫害的人时,他会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好事,这样一来,至少有一个问题可以得到暴露并解决了。但是随着时光的消逝,他不再认为他能有所作为。他现在干的仅仅是那些非干不可的事情。在赫尔辛基,瓦特宁和他的同事们编辑的周刊对一些鸡毛蒜皮的不正之风大做文章,而对于芬兰社会所有的基本弊端却都保持着沉默。一周又一周,杂志封面上列登的全是不学无术的记者所报道的几种人的脸孔:选美小姐,时装模特,歌星们新添的孩子。他的同事也都是一些因工作受到过挫折而变得玩世不恭的人。而在报社内,即使是最无用的营销经理也知道如何支使他们这些记者。出版商要他们写什么样的东西,接着这样的文章就会出炉,报纸也就此在一段时间内声名鹊起。但报纸的成功不是靠传播真实的信息,而是靠掩盖真实的信息,他们所做的,就是把报纸办成一份充满空谈的娱乐性的读物。瓦特宁不禁愤懑地自问:这算是什么职业!

在整整一年时间南北穿越芬兰国土的旅程中,瓦特宁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接触,和动物打交道,特别是与他的兔子朝夕相伴,在大自然中徜徉,践行更为真实自然的生活。瓦特宁和退休警察钓鱼,拆除木筏,参加森林灭火,在靠近北极圈的地方开垦森林,修缮简易木屋,到处干零工。这些活儿都很艰苦,但是他一却喜欢这样的工作。慢慢地,他培养出另一种感情,他认为这样的工作他必须干到他的生命结束为止。他并没有因此而被压弯了腰,相反,这样的不顾早晚的辛勤劳动,让他的身体更加强壮了。对于过去他在赫尔辛基所过的那种松松垮垮的生活,他想得越来越少。他再也没有因与新近改变政治立场的人讨论政治问题而引起的种种烦恼,欲望强烈的女人不会出现在他的眼前供他选择,例行公事式的性爱也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最终,瓦特宁颖悟到:一个人只要知道如何放弃另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谁都能过他现在这样的生活。作为与瓦特宁的逃离过程逆向呈现的“反风景”,《兔年》则充分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的芬兰丛林乡野生活,触及到了当时芬兰的社会现实,同时也绝妙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

逃离主题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现象,逃离者折射出的是他身处社会的荒谬,逃离者的绝望,让我们看到所谓正常生活枯燥乏味。不过,本书中的瓦特宁这个逃离者并不过分冷漠和愤怒,也非通常的旁观者、局外人,他在行动中印证出何为正确,何为人性的复归。

《兔年》初版于1975年,今天已经被译成了25种语言,其中包括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荷兰语、希伯来语和日语等。1977年这部作品在芬兰被拍成电影,2006年法国也将其搬上了银幕。

《兔年》的作者阿尔托·巴西林纳1942年出生于芬兰北部拉普兰地区的一个农村家庭。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曾在多家报纸担任记者。1964年出版第一部作品《猎熊人》(报告文学),1972年出版第一部小说《芬兰地亚行动》。巴西林纳现居住在赫尔辛基Espoo,是一位多产作家,从1972年至2007年他几乎是每年发表一部作品。巴西林纳作品的出版商说:“巴西林纳作品每年在芬兰的出版就像白桦树每年秋天落叶一样是构成芬兰秋天的一个重要元素。”巴西林纳的作品不仅在芬兰是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外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位于北欧的芬兰有着独特和美丽的自然风光,素以千湖和森林之国著称于世。在那里,夏天的夜晚是明亮的,冬天则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严峻的气候条件,美丽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其他因素使芬兰人形成了极有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芬兰人善良诚实,遵纪守法,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他们身上有一种坚忍顽强的精神和异乎寻常的耐性。芬兰人为自己拥有洁净的大自然而感到骄傲,他们酷爱大自然,并且竭尽全力保护大自然。巴西林纳的《兔年》以文学作品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芬兰所具有的这些特点,通过瓦特宁与兔子的故事,读者得以更好地了解这颗宁静秀丽的北国明珠。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芬兰专家Risto Koivisto给了译者许多帮助,另外,本书的出版得到芬兰文学信息中心(FILI)的资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巴西林纳《兔年》已经译成了25种文字。两次搬上银幕。三十年来芬兰人以《兔年》取乐。书中作者编造了一部情景喜剧,重点突出了与美国中西部极其相似的,毫无表情的黑色幽默。”

——美国《纽约时报》

“芬兰式的机智与北极气候一样锋利,因此,法国人狂热地崇拜这本书就不足为奇了。”

——英国《星期日邮报》

“巴西林纳作品每年在芬兰的出版,就像白桦树每年秋天落叶一样,是构成芬兰秋天的一个重要元素。”

——巴西林纳作品的出版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兔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芬兰)阿尔托·巴西林纳
译者 余志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409417
开本 32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3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31.45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3
13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