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1.1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171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世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耍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如果从这个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的认识——来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许多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入顷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吗?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果有人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道藏》里许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资料。

至于佛教,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国传统的丧事仪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时参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今天,许多西方人看到: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例如,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一文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话一点不错。但是人们会问:这是为什么?如果追求彼岸世界不是人类内心的最深要求之一,为什么对世界许多人来说,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成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呢?如果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要求之一,何以中国人成为例外呢?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不曾意识到,在道德伦理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呢?

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可以称之为超伦理道德的价值。爱人是一个道德价值,爱神是一个超越道德的价值,有的人或许喜欢称之为宗教价值。但是如果有人征求我的意见,我会说,这个价值不仅限于宗教,除非宗教在这里的含义和我在上面所说的不同。举例来说,基督徒看爱神是一个宗教价值;而在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里,神的含义就是宇宙。严格说来,基督徒所说的爱神,也并不是超越道德伦理的,基督教所信仰的神是具有位格的,因此,基督徒爱神可以比拟为儿子爱父亲,而儿子爱父亲便是一个伦理价值。因此,基督教所讲的爱神是否超越道德,便成了问题。它只是类似超道德,而斯宾诺莎哲学中的“爱神”才是真正超越道德的价值。

现在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但是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道德经》第48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里不谈“损”和“益”的区别,我对老子这句话也并不完全同意。援引这句话是为了藉此表明: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哲学是在后一个范畴之中的。

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其功能不是要增长正面知识,这一点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已有维也纳学派加以阐述。但是,维也纳学派是从另一个角度,为了另一个目的。我不同意这一学派认为哲学的功能只是为了澄清概念,把形而上学的性质看成只是概念的抒情诗;但是,从他们的论辩中可以清楚看到,如果哲学果真去谋求提供正面知识,它将陷于荒谬。

宗教倒是提供有关实际的正面信息,但是,它所提供的信息与科学提供的不同。因此,在西方出现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历程中不断被削弱。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除宗教外,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更高的价值,则今日人们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的确应当为之惋惜,因为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得被囿于现实世界之中,而与精神世界隔绝。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而且,这条通道比宗教更直接,因为通过哲学达到更高价值,人不需要绕圈子,经由祈祷和仪式。人经过哲学达到的更高价值比经由宗教达到的更高价值,内容更纯,因为其中不搀杂想象和迷信。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这是合乎中国哲学传统的。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福分。P1-4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哲学简史》完全不是大《中国哲学史》的缩写, 其书文笔轻畅,深人浅出,哲思敏睿,极富意蕴,是地道的大家手笔,可以说是冯友兰前期哲学史研究的力作。——陈来,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本是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而用英文写就的,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 且出版后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这样一本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已自不待言,而尤为可贵者,其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亦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单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国际儒学研究》主编

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轻松驾驭着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这两部历史,来写作这部《简史》,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这是迄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有第二位能做到的。——赵复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朴槿惠,韩国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后记

1946年至1947年.冯友兰先生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经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由于是面向西方学生介绍中国哲学,所以该哲学史最大的特点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并且非常注意进行中西方哲学的比较参照。该书对于今天渴望初步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读者来说,也是最值得选择的入门书籍。

本书英文版面世以后,冯友兰先生的弟子涂又光先生于80年代将之译为中文,南北大出版社出版,广大中国读者才得以与这部优秀的哲学史著作见面。2004年,新世界出版社推出了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的新译本。赵先生对涂译中的一些译法提出了不同看法.译后记中列举的对几个术语的斟酌.让人充分感受到赵先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与负责态度。

新世界出版社的版本为插图版,插图以臆想的古代人物画像为主,这很难表现出冯先生书中丰沛的内容。是以待新世界版权合同到期后,2008年我们与宗璞女士签下了插图版的版权,希望通过努力和尝试,以合理的表现形式做到内容与配图相得益彰。经过长时期讨论后,我们以赵复三先生提供的译文电子文档为底本,参照英文版与涂译修正了目前流行的赵译本中一些明显的错误。插图从“史”与“哲”两个角度进行选取。在“史”的方面,主要以出土文物、艺术作品、名胜古迹彰显中国哲学在常生活中的渗透和表现,印证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质;在“哲”的方面·则参考作者在《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更大部头著作巾所提到的事例和与西方哲学的对比进行配图,适当弥补“简史”因体裁所限不宜过多举例的缺憾。本书此次再版重排,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对插图进行精选,使得本书更加精炼。希望这个插图版能够帮助读者把握书中的内容,增加阅读的兴趣。文本中若存在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在再版时予以改正。

目录

简目

自序

英文版编者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 图式理念的理学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译后记

出版后记

序言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

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亦承布德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原道》已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籍,每亦借用二君之译文,书此致谢。

一九四六至四七年,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访问教授,因著此书。此行承洛克斐勒基金会资助,乘此书出版之际,致以谢意。该校东方学系师生诸君之合作、鼓励,亦所感谢;该系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谢。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恒慕义先生为此书安排出版.亦致谢意。

冯友兰

一九四七年六月

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内容推荐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中国哲学简史》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书,60多年来又有多种外文译本出版,一直是世界著名大学的中国哲学通用教材。

冯友兰编著的《中国哲学简史》将哲学史经验与个人哲学心得融为一体,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先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21世纪初,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重新翻译了此书,译文准确、通俗地传达了冯先生原著的精神。此插图修订版即以赵先生译文为底本,参照英文原版和涂译修订了明显的错误,并配以大量图片以期作为正文的延伸与补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增进阅读的乐趣。

编辑推荐

冯友兰编著的《中国哲学简史》的内容主题与中文的《中国哲学史》曲巷本并无出人。率币弟一草到弟十六章大致相当于两卷本的第1卷,第十七章到书末相当于第2卷。但本书的篇幅却明显地缩短了。举例来说,我所译的两卷本中的第1卷有454页,而中文版的第2卷比第1卷还多50页。其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由于本书删除了原两卷本中一些次要的思想家,对主要思想家所用的篇幅也减少了。本书对两卷本中思想家的生平、著作时间的真伪的考证、参考书目和注释也压缩了篇幅。尽管有这些不同,学术水平并未因此减色,它的资料和诠释都十分准确,立论也平实全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友兰
译者 赵复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060236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