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复活(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小说通过玛丝洛娃以及监狱中的“囚犯”蒙受的不白之冤,对沙皇的法律、法庭、监狱、官吏以及整个国家机构的反人民的本质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是一面反映俄国农民在革命中矛盾状况的镜子。

本书作为托尔斯泰的“艺术遗嘱”,依旧不失为歌颂人类同情心的最华美的诗章之一。

内容推荐

《复活》以大量的篇幅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的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法律的虚伪,撕下了官办教会的“慈善面纱”,无情地剥去了神甫金线织成的外衣,指出了他们在精神上奴役人民的罪行,对资本主义在俄国急遽发展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也作了充分的揭露与批判。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试读章节

女犯马斯洛娃是一个没出嫁的女农奴的女儿,她母亲和她饲养牲口的外祖母在两个地主老处女的庄园里干活。虽然没有出嫁,女农奴却每年都会生一个孩子,并且按照乡下的习俗给孩子行洗礼。但因为害怕影响干活,洗礼之后,做母亲的就不再给这个不受欢迎的孩子喂奶。于是,孩子很快就饿死了。

马斯洛娃是女农奴的第六个孩子,是她跟一个过路的吉普赛人的私生女。她的命运本来也应该和之前的五个孩子一样,行洗礼、没奶吃,然后死掉。可幸运的是,两个老处女中的一个因为奶油有牛骚味,来到牲口棚责骂饲养牲畜的女工。当时产妇和她胖嘟嘟的娃娃正在牲口棚里躺着。老处女因为奶油骂了一阵,又因为躺在牲口棚里的产妇骂了一阵。正准备走的时候,忽然看到了那个可爱的娃娃,便说愿意做孩子的教母。她果然给女孩行了洗礼,事后还常常送点牛奶和钱给她的母亲。这样,女孩才活了下来。两个老处女从此便叫她“救下来的姑娘”。

女农奴在孩子三岁那年害病死了。虽然饲养牲畜的外祖母嫌她是个累赘,但两个老处女看到这个眼睛乌溜溜的小女孩长得活泼可爱,便把她领到身边抚养,顺便消遣解闷。

两个老处女是一对姐妹,她们对这个女孩持有不同的态度:妹妹索菲亚·伊万诺夫娜心地比较善良,就是她给女孩行的洗礼,她把这个娃娃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还教她念书,打算收她做自己的养女;可姐姐玛丽雅·伊万诺夫娜脾气急躁,她想把这个女孩训练成一名出色的使女,所以对她很严格,遇到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甚至打她。等到女孩长大成人后,便一半成了婢女,一半成了养女。她既做针线活儿,收拾房间,烤肉,磨咖啡豆,洗零碎东西,也坐下来给两个老处女读书解闷。她的名字也不上不下,叫卡秋莎,而不叫卡特卡,也不叫卡坚卡。

因为过惯了地主家的舒适生活,不愿意嫁给靠劳动过活的男人过苦日子,所以卡秋莎拒绝了所有向她求亲的人。

在十六岁那年,她爱上了两个老处女的侄儿——一个在大学念书的阔绰的公爵,但卡秋莎又不敢向他表白。两年后,这位公爵因为奔赴战场,途径两位姑妈家,在那里待上了四天。在临行前夜,他诱奸了卡秋莎,第二天给了她一张一百卢布的钞票就走了。五个月以后,卡秋莎才断定自己怀孕了。

因为一心想着怎样逃避即将临头的耻辱,卡秋莎变得性情急躁。她不仅在服侍两位老处女的时候敷衍塞责,而且连自己都没想到的是,竟会对她们发起脾气来,还说了不少顶撞的话。事后她觉得非常后悔,于是便向两位老处女请求辞职。

从两个老处女家出来,卡秋莎到了警察分局局长家做侍女,可是才三个月就离开了。因为那个局长虽然五十多岁了,却常常调戏她。有一次,这老头把她逼得厉害,她就发起火来了,骂他“蠢货”和“老鬼”,使劲推他胸脯,还把他推倒在地。就这样,卡秋莎因无礼而被解雇了。而快要分娩的她也无法再找工作了。于是就搬到乡下一个给人接生兼做酒生意的寡妇家里分娩。不久,卡秋莎顺利生下一个男孩。可因为接生婆之前给一个有病的女人接过生,把产褥热传染给了她。那个可怜的男孩一生下来就只能被送到育婴堂去,据送他去的老太婆说,孩子一到那儿就死了。

卡秋莎住到接生婆家里的时候,一共有一百二十七卢布,其中一百卢布是引诱她的公爵送的,二十七卢布是她做工挣的。可是她不懂得省吃俭用,不但自己很会花钱,对别人的要求也总是有求必应。所以当她身体复原离开的时候,接生婆向她要了四十卢布作为两个月的伙食费,又要了二十五卢布作为把孩子送到育婴堂的费用,还向她借了四十卢布。加上卡秋莎自己买衣服、送礼、零星花掉的二十几卢布,就只剩下六卢布了,于是她不得不重新找工作。这次,她到了有妻子的林务官家干活。没想到林务官和警察分局局长一样好色,一有机会就调戏卡秋莎。虽然竭力回避,可狡猾老练的林务官借着东家的身份,任意指使卡秋莎,终于找到一个机会把她占有了。林务官的妻子也知道了这件事,有一次,她看见卡秋莎和丈夫单独待在房间里,就扑过去打她,可卡秋莎毫不示弱,和她厮打起来……结局可想而知,她被撵出了林务官家,而且连工资都没有拿到。走投无路的卡秋莎只好来到了城里的姨母家。姨父是一个装订工人,他们家的日子以前过得挺好,可如今因为主顾越来越少,借酒浇愁的姨父便整天把能到手的东西都拿去换喝酒。

P8-10

序言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O)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代巨人,十九世纪俄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前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列宁盛赞托尔斯泰是“天才的艺术家”,称他的作品是“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托尔斯泰一八二八年九月九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一座景色如画的贵族庄园——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俄语意为“明媚的林中草地”),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他的先辈彼得·安德列耶维奇·托尔斯泰在彼得大帝时代做过俄国驻土耳其首任大使,并被彼得大帝授予世袭伯爵爵位;祖父伊里亚·安德烈耶维奇伯爵年轻时曾在海军供职,退役后出任喀山省省长;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一八一二年参加过卫国战争,以中校军衔退役。托尔斯泰的外祖父尼古拉·谢尔盖耶维奇·沃尔康斯基公爵是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宠信的侍从武官,担任过驻柏林的特派大使、阿尔汉格尔斯克省省长,获得元帅、总司令官阶;他的母亲是沃尔康斯基公爵的独生女,通晓数学、地理、园艺和法语、德语、英语、意大利语等四国语言,博览群书,兴趣广泛。

列夫·托尔斯泰是家中的第四个儿子,显赫的身世让他从小就接受了典型的贵族式家庭教育。一八四四年秋天,十六岁的托尔斯泰考入皇家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因没有通过期终考试,次年转到法律系,同时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真阅读和研究法国思想家卢梭、哲学家孟德斯鸠的著作,并广泛阅读别林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歌德、莎士比亚、拜伦、大仲马、狄更斯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为他个人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八五二年十一月,俄国《现代人》杂志以《我的童年故事》为题发表了托尔斯泰署名为“列·尼”的中篇处女作《童年》,轰动俄罗斯文坛。《现代人》杂志主编尼·涅克拉索夫写信给当时默默无闻的托尔斯泰说:“不论您的小说还是您的天才,都弓I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正在流放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读完《我的童年故事》之后,请求一位朋友务必查明“这个隐姓埋名的列·尼究竟是什么人”。

一八六九年,托尔斯泰用六年时间写成的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出版不久就销售一空,并很快被译成外文在西欧各国出版。托尔斯泰的天才让俄国老作家冈察洛夫和屠格涅夫欣然折服,法国作家福楼拜评价该书是“第一流的作品”, 说只有莎士比亚才可以与托尔斯泰相提并论。一八七七年,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再次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这部小说是“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如果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幕爱情的悲剧,那么,托尔斯泰的第三部代表作、长篇小说《复活》则是一曲人性的赞歌。

《复活》最初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朋友、检察官柯尼讲的一个真实故事:地方法院的一位陪审法官有一天在庭审中突然发现,被告席上的那名妓女正是他多年前曾诱奸过的一位少女,她被指控偷了嫖客一百卢布,当庭被判以四个月的监禁。陪审法官顿时良心发现,请求柯尼帮助他营救妓女出狱,并到狱中探望她,表示愿意与女犯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恶。不幸的是,那名女犯因伤寒死于狱中。

这个故事引起了托尔斯泰强烈的创作冲动,一八八九年起,托尔斯泰呕心沥血,六易其稿,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完成了《复活》这部长篇巨著。它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男主人公涅赫留多夫和女主人公玛斯洛娃人性复苏的曲折过程:贵族青年涅赫留多夫到姑母的庄园里度假,与姑母家的婢女卡秋莎相识,美丽、纯洁的婢女卡秋莎就此爱上了他。三年后,大学毕业的涅赫留多夫在近卫军中服役,再次路过姑母庄园时,在圣诞节之夜诱奸了卡秋莎,然后就抛弃了她。怀孕的卡秋莎被女主人赶出了家门,沦为妓女,改名叫玛斯洛娃,在妓院里又遭人陷害,被诬告故意投毒杀人而处以苦役,流放西伯利亚。庭审中,作为贵族代表出庭陪审的涅赫留多夫认出妓女玛斯洛娃就是当年的卡秋莎,终于良心发现,觉得受审判的应该是自己,而不是玛斯洛娃。涅赫留多夫开始千方百计营救她,上诉失败后就把田地分给农民,甘愿承受一切苦难,跟随玛斯洛娃一起到西伯利亚去。他的赎罪行动感动了玛斯洛娃,但是玛斯洛娃不愿涅赫留多夫终身为她受苦,毅然嫁给了在西伯利亚流放的一名政治犯。涅赫留多夫看透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虔诚地皈依了宗教,两人双双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

《复活》以大量的篇幅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的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法律的虚伪,撕下了官办教会的“慈善面纱”,无情地剥去了神甫金线织成的外衣,指出了他们在精神上奴役人民的罪行,对资本主义在俄国急遽发展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也作了充分的揭露与批判。《复活》的另一重大成就在于塑造了一个被压迫、被践踏的下层妇女玛斯洛娃的艺术形象。如果说玛斯洛娃与涅赫留多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作者通过受尽欺凌的玛斯洛娃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历程,概括了俄国千千万万受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控诉了整个社会的虚伪与冷酷,生动地表现了下层人民顽强的生命意志,讴歌了人民群众的高尚道德和无私精神。

《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总结,它代表了托尔斯泰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对俄国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列宁在评价托尔斯泰时说:“托尔斯泰晚期的作品,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而这些制度所赖以建立的基础,就是人民群众的贫困和被奴役,就是农民和一般小业主的破产,就是从上到下整个现代生活所充满的暴力和伪善”,托尔斯泰的作品“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同时,《复活》的弱点和消极面也是比较突出的。托尔斯泰揭露社会罪恶,却呼吁“不以暴力抗恶”,否定用革命手段推翻专制制度;他痛斥教会的伪善,却向人们宣扬“不在教堂里祈祷,应该在精神里祈祷”;他反对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也只是让书中的农民、马车夫和工匠发出无力的抱怨和咒骂。这些内容没有起到鼓舞俄国农民奋起革命的积极作用,只是反映了他们的“思想的不成熟、政治素养的缺乏和革命的软弱性”(列宁语)。

另一方面,托尔斯泰还在这部作品中极力宣扬“人性论”。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兽性的人”和“精神的人”在互相对抗,“精神的人”取胜了,人才能行善。他认为社会腐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丧失了人的本性,“兽性的人”占了上风,所以他才让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通过“忏悔、宽恕”走向“复活”,借以体现人性由丧失到回归的过程。托尔斯泰试图通过这部小说向俄国人民说明,无论是贵族或农奴、压迫者或被压迫者,都要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避恶趋善或改恶从善,只要人们都保持善良的“人性”,社会弊端就可以消除,“天国就会在人间建立起来”。实践证明,作家的这些主张是不切实际的。

《复活》正式发表于一八九九年。其后,晚年的托尔斯泰逐渐发生了世界观的巨大转变。他对自己所处身的上流社会越来越不满意,俄国广大人民极端贫困的生活与沙皇官僚的骄奢淫逸,让他看到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也让他明白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永远也不可能一致起来,他的把各个阶级团结起来的伟大理想顿时化为泡影。托尔斯泰终于看穿了西方“文明”、“理性”的虚伪,思想和现实的矛盾既不可以调解又无法解脱,这让托尔斯泰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一九一0年十月二十八日,托尔斯泰离家出走,意欲寻找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幽居安度晚年。途中,这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病倒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后改名为列夫·托尔斯泰车站),被临时安置在车站站长奥佐林的家里。十一月七日清晨,一代文学泰斗列夫·尼雨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与世长辞。

主张“不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在激烈的思想矛盾中抱恨长逝,这也正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的过程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呐喊与困惑的真实写照。瑕不掩瑜,就其整个创作而言,主要的是揭露、批判,即“抗恶”。他猛烈抨击沙皇的专制统治,鄙视为富人服务的艺术,提倡艺术为广大群众服务,这一切都是难能可贵的。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一,托尔斯泰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发展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他的作品先后在英、德、法等国翻译出版,成为当时欧美大陆的“俄国热”的主要研究对象。一九00年,中国就出现了评价托尔斯泰的文章,一九一三年、一九一七年,中国先后出现了《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的文言译本。五四运动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被大量译成中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托尔斯泰的评价越来越高,他的作品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所喜爱。

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复活(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童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13908
开本 32开
页数 52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27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1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7
147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