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解论语(全方位图解白话版)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这本《图解论语(全方位图解白话版)》(作者张超群)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中的内容,让人们享受阅读的乐趣。

内容推荐

《论语》为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此书成于众手。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经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的代代传授,并逐渐将传诵的孔门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以成书,因此称为“论”。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

这本《图解论语(全方位图解白话版)》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中的内容,让人们享受阅读的乐趣。

《图解论语(全方位图解白话版)》的作者是张超群。

目录

学习篇

修身篇

孝悌篇

治世篇

处世篇

礼乐篇

睦邻篇

论贤篇

试读章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要经常温习和练习,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这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会因此而生气发怒,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吗?”

【点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想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就需要时常地温习与练习。北宋大学者范仲淹,在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天气寒冷时,他感觉困倦不能集中精神的时候就用雪水洗脸,使自己保持清醒继续苦读。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少年范仲淹却乐在其中。如果将学习视为伴随自己一生的生活必选项,有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体会到孔子所说的学习乐趣吧!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也是人生一大乐事。与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在谈笑间可以交换意见,增长见识,取长补短。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会因此而感到不愉快。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水平以上才智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能和他们谈论高深的学问。”

【点评】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有的学生反应快,但是有时候对于所学的内容掌握不是很牢固;有的学生反应比较慢,但是对于所学的内容却掌握得扎实牢固。孔子主张对学生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只要教授方法得当,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兄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点评】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希望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具体体现在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方面。把“德”排在“识”前面,首先,做一个好人,学了书本知识才能有用。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孔子办教学的宗旨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首位,文化学习放在第二位。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点评】这段话提出了一个人有没有良好的教育,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基本道德。一个品质和能力都很差的人,对社会没有太大的危害;如果能力和智商都很高,但道德败坏的人,对社会危害性就会很大,甚至可达到致命的程度。反之,一个人品质很好,即使能力差,但只要虚心好学就会有所进步。剡子是周朝人,祖上世代以耕种为主,父母一年到头在田间辛苦劳作,也只能混个半饱。一次,赶上闹灾荒,收成不济,父母忧急交加,心火上攻,导致双眼失明。为了给父母治病,剡子到处求人,当他知道鹿奶可以治眼疾,他向邻居借了一张鹿皮扮成小鹿的模样,模仿小鹿跑跳的动作。经过多次演练,剡子举手投足竟然活脱儿是一只小鹿。他轻轻地走近母鹿挤了满满一碗鹿奶。从那以后,剡子多次扮成小鹿去挤奶,父母由于常常喝到鲜美的鹿奶,身体也一天天强壮了,后来,失明的眼睛竟然奇迹般地复明了。德行是行走人生的前提,才能是创造人生的手段,两者结合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绚烂多姿!

5.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给颜回讲了一整天课,他一句反对的话都没有,看上去像是比较愚蠢。等他下去之后,我听到他和别人的言谈,发现他能够对我所讲的内容进行发挥,由此可见颜回并不愚蠢啊。”

【点评】这一段讲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他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提倡学生也要有主动发明和创造精神,不希望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假思索地直接装入自己的大脑,这种方法很不科学。在学习中要想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能够提出问题。现代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强调,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老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把知识记住,学习从不觉得厌烦,教育别人不知道疲倦,做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点评】孔子讲教育问题时,说自己能够默默地把知识记在心里,讲的是用心,学而不厌的关键是学出乐趣,在教育别人的时候也不会感到厌倦。在教育学生时要尽心,对学生要有爱心,这样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也具有积极意义。

7.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孔子,怎么样做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对于你想要说的话,先通过实践把它变成现实,然后再说出来。”

【点评】做一个有道德、博学多识的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该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这是孔子和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儒家讲究质朴,反对华而不实。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是灾难。季札奉命到西边去访问晋国,在途中他佩带着宝剑顺便拜访了徐国的国君。徐国国君是一位喜欢收藏宝剑的君主,他看到季札的宝剑就借来观赏,观赏完毕,脸上流露出对宝剑深深的喜爱之情。季札出使在晋国的日子里,心里总是会想起这件事。后来他要回国了,但是却得到了徐国国君客死楚国的消息。于是,季札解下宝剑将它送给新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做赠礼的。”季札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先国君观赏我的宝剑,虽然他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睑色流露出对这把宝剑极度的喜爱之情;我当时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但在我心里早就把宝剑赠送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将宝剑进献给他,这样做是在欺骗自己的良心。如果因为过分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变得虚伪,品性廉洁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他将宝剑送给刚继位的徐国国君。但是新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并没有留下遗命来,我不敢轻易接受您的宝剑。”于是,季札就把宝剑挂在了前徐国国君的坟墓边。他的行为得到了徐国人的赞美,他们是这样来歌唱季札的:“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学习如果不懂得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知道思考而不懂得学习是很有害的。

【点评】这一段主要是对孔子治学方法的总结。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学而不思,就会徒劳无功,很容易陷入被动,变得迷惑茫然。思而不学的弊端是不学无术,也是非常有害的。学习和思考不能偏废。现实中,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懂得独立思考,对老师传授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思考把这些学习内容转化吸收。

9.子曰:“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己主动拿着十条干肉做见面礼的,我从来没有不教诲他的。”

【点评】这一段中孔子所说的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条干肉做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条干肉,但只要有心想学,孔子就会教他,也就是说对于学生并不会选择他们的出身门第。这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10.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由,我讲的内容你听明白了吗?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自己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智慧啊!”

【点评】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子路说的,学习就应该有学习的态度。应该用老实的态度来对待学习的问题,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学习是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的。孔子这段话,对于求学的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前,有个北方人去了南方,许多事不明白,可他并不虚心请教。一次,去乡下做客,主人端上一盘菱角。他从没吃过菱角,又不好意思问;他装模作样拿起一只菱角,放到嘴里去嚼。主人很诧异,说:“这菱角是要剥了皮才好吃的。”他明知自己弄错了,却还死要面子,一本正经地说:“连壳都吃掉了,为的就是清热解火。”主人摇摇头,说:“我们怎么没听说过呢?你们那儿这东西很多吗?”那人答道:“多得很哪!山前山后到处都是。”菱角本来是生长在水中的,这人不懂装懂的样子,让主人不禁哑然失笑。

11.子张学千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取官职俸禄。孔子说:“要多听,有疑问的地方要先放下,没有疑问的地方说出来也需要谨慎,这样做可以少犯错误;要多观察,不明白的地方先放下,明白的地方也需要谨慎地去做,这样就能尽量避免事后后悔了。言语少有错误,行事少有后悔,这么做官职俸禄自然就有了。”

【点评】孔子教导学生子张怎样能做好官,要勤学慎行,言行不犯错误,要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对自己不了解的事不要轻易下结论,孔子的思想中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其实他讲的为官之道与他的学习理论有相通之处。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一定不要不懂装懂。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处理政事时,的确能够使人少犯错误,这也是立身于社会的基本原则。

1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知道了大道,晚上即便死去也是值得的。”

【点评】孔子这段话常常被人们拿来引用,对中国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看来,对“道”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这里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强调对理想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对人们有积极的鼓励作用。追求完美的道德品行,追求理想与真理,无论什么时候做都不晚。时间不是人们停滞不前的理由,即使只有一天的时间,用来追求学习真理,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P4-10

序言

《论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华传统文化将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担当起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和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载体,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确实值得为知识经济所熏染的时人含英咀华。

南怀瑾先生言: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做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先后影响了中国社会、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达两千多年。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思想上与学术上,而思想和学术的影响,都是通过语言表述来实现的。其次,它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语》语言同其思想和学术一样博大精深,影响同其思想和学术一样广泛深远。《论语》对治国方略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体现,感悟孔子的治国思想主要有:领导者提高自身修养是治国的起点;领导者规范自身行为是治国的关键;领导者施行开明的治国政策是治国的核心。孔子认为领导者提高自身修养方法有重学、立志、力行、自省;领导者规范自身的行为主要是正己和尽职两个方面;治国政策主要有仁治、礼治、德治、孝治、名治、贤治、诚治、育治和革治。国家要长治久安保持富强,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土地广大;二、人口众多;三、要有足够的可耕土地。然而具备以上几个条件,国家未必能富强,重要的是看政治状况。因此,儒家为了安定,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要从家庭教育开始,注重道德的教化,轻刑罚。从历史来看,任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不可能长期合理,永不改变,儒家治国方略强调革故鼎新,因时变法。“顺乎天,而应乎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旧法令当禁止就加以禁止,不要拖泥带水;该推行新制度新法令,就应该雷厉风行,不可畏首畏尾、犹犹豫豫。一动一静,或行或止,才有光明前途,社会和谐,政治安定,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孔子思想一直是世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面对国家诸多的社会问题,孔子的治国思想更是值得人们深思、分析、总结和借鉴。儒家治国方略首要是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让人心悦诚服,用德教来启发人民自觉地守法。在齐家治国方面,儒家强调举贤任能、端正吏治,这是治国理财的关键措施。儒家治国安邦的理念,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深入人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经世良才,促成祖国不断繁荣昌盛,傲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论语》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即使人有所感悟,可见《论语》所述之治国之道是孔子治国思想的结晶和体现。《论语》对古今教育的影响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全人类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并重、传习结合等等。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孔子重文轻理,或只教伦理道德而不教自然科学,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儒家轻视自然科学是汉儒和宋儒们所为,是违背孔子教育思想的。在这点上,必须将孔子代表的先秦儒家和以后的汉儒、宋儒划清界限。尽管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显出它的某些不合时宜,但其中的基本原则永远不会过时。

孔子时代,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将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教育对象则“有教无类”。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重视德育,智仁勇并举而以仁为中心;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端正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要求弟子学以成才,学以致用。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仍与东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解论语(全方位图解白话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超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59578
开本 16开
页数 3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64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内蒙古
241
171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