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爱如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爱港十年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永远铭记着这一刻: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陆海空三军官兵,冒着滂沱大雨,第一次踏上了香港这片神圣的国土。如今十年过去了,这支身上缀满勋章的英雄部队,见识了多少风雨和雷电,经历了多少打磨与锤炼?!为了捍卫“一国两制”的顺利实行,为了赢得香港同胞的信任,他们把个人的形象与青春的理想滴滴相融,把心灵洗刷得比泉水还要纯净透明。本书作者将十年来在驻港部队中发生的精彩故事一一娓娓道来,感人至深,不容错过。

内容推荐

这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献礼作品。

一百年来,尽管香港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一个国际大都市,然而国人的割肉之痛一天也没有止息。十年前,经过艰苦的谈判,“日不落帝国”终于低下高昂的头,向中国人民归还了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我国政府依法向香港派驻军队,体现了行使主权的尊严。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一百年的殖民统治烙印深深,相当一部分港人对驻军忧心忡忡,别有用心的反对派更是散布骇人听闻的流言。形势严峻,驻港部队成为“一国两制”的试金石,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本书以深邃公正的目光,扫描驻港部队的一言一行,以热情洋溢的语言,讲述了这些怀有大爱的当代军人,“形象重于生命”,刻苦练兵、严守纪律、威武文明、爱港爱民。他们顶烈日,抗寒风,抵糖弹,挡冷箭,从容大度,正气凛然……他们十年如一日,严守“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香港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以实际行动,铸造了一支罕见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消弭了当初的偏见,击碎了恶意的流言,赢得了港人的热爱和世人的称赞,为祖国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去见识一下这支威武文明之师,去见识一下,什么叫大爱……

目录

序曲 爱——心中不朽的旋律

第一章 回旋曲——爱的呼唤

 1、历史的碎片:“铁娘子”犯了两个错误

 2、驻军香港:邓小平高瞻远瞩一锤定音

第二章 交响曲——爱的辉煌

 3、独一无二:建军史上崭新的一页

 4、肩负使命:祖国人民是靠山

 5、整装待发:金戈铁马只等一声令下

 6、神圣时刻:明天从今夜开始

 7、俱往矣:失落的不仅仅是“米字旗”

第三章 奏鸣曲——爱的期盼

 8、上占稳脚根;为了那庄严的承诺

 9、如履薄冰:驻港部队无小事

 10、透明的困惑:满园春色关不住

 11、青春无悔:这里的世界更精彩

第四章 圆舞曲——爱的飞越

 12、知法守法:编制外的“法学家”们

 13、方寸之间:铸就一道陆海空“钢铁长城”

 14、英才荟萃:“名牌大学”里的莘莘学子

第五章 畅想曲——爱的浪漫

 15、“五星级哨兵”:美的展示之一

 16、“五星级军营”:美的展示之二

 17、“五星级心灵”:美的展示之三

第六章 进行曲——爱的力量

 18、阅兵前夕:一万五千张门票两小时派清

 19、千锤百炼:他们在挑战生命的极限

 20、英雄方队:把力和美紧紧集聚在一起

 21、大爱如歌:永远不会倒下的是信念

尾声 爱——生命中永恒的乐章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回旋曲——爱的呼唤

1、历史的碎片:“铁娘子”犯了两个错误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来到北京进行国事访问。这标志着1997年后的香港,何去何从的问题,正式摆在了中英两国政府共同的议事日程。

中围领导人以外交谈判的方式正式通知英方,中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同时阐明中国收回香港后将采取的特殊政策,包括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当地人管理,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等等。

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也正式向中国领导人表明了英国政府的立场:1997年以后,中英两国在历史上关于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如果中国同意英国1997年后继续管治香港,英国可以考虑中国提出的主权要求。

“铁娘子”如此强硬的态度,并不能证明“大英帝国”的强大和她本人的智慧,恰恰相反,这至少说明了她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是看错了对象,二是翻错了皇历。

人都会犯错误,而且谁犯错误也都是有原因的。

“铁娘子”看错对象,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就在1982年这一年的上半年,英国人和阿根廷人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的主权,打了一仗。这一仗,不仅英国人取得了全胜,而且把当年“日不落帝国”的感觉又给打出来了。起码我们从“铁娘子”的身上看到的情况是这样的。就在她决定动身来北京之前,刚刚为英国皇家海军举行过盛大的授勋仪式。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铁娘子”心情是好极了。

这里,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那场时间短暂、规模有限、力量对比悬殊,甚至连称之为战争都有点勉强的战争经过,或许对“铁娘子”何以如此“心高气傲”,便会有所理解了。

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位于南纬52015’——53000’,西经57046’——60000’之间。距阿根廷本土五百一十公里,距英国一万三千公里。在马岛的外围,还有距马岛七百一十六海里的南乔治亚岛和距马岛与南极大陆均为两千公里的南桑德韦奇两个群岛。这三个群岛虽然陆地总面积仅一万九千八百一十平方公里,但由于地处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海要道上,又是通往南极的大门和前进基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马岛及其周围海域的地上地下和水下的自然资源都很丰富,蕴藏有大量的石油等战略资源。十九世纪初,英国人占领了这个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群岛。而恰恰是因为拥有了这个群岛,英国海军有了一个重要的远洋基地,从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沉重地打击了在这附近出没的德国舰队,保障了海上交通线的畅通。

正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都十分重要,使英国和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争议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

阿根廷人一直坚持自己对马岛(也称福克兰群岛)拥有主权,而且也曾试图通过影响国际舆论的方法来夺回对马岛的主权。然而,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是绝对不会轻易地交出马岛主权的。况且,经过了一百四十多年的占领,英国人的统治已经根深蒂固,连马岛上的岛民,早就是一色的英国移民了。

在人类进人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经历过几次海湾战争的高技术风暴之后,人们已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制海权和绝对制空权的国家,怎么敢向另一个比自己先进且强大许多的国家发动一次赌博式的挑战。的确,没有十足的把握,即使是大国,也不敢对另一个小国肆意发动战争。美国当年的越战和前苏联的阿富汗战争,就是例子。  但是,这事,别人不敢做,阿根廷人敢做。

这要从阿根廷当时的总统、军人政权的领导人、陆军司令加里铁尔说起。

阿根廷当时是军人执政,军队的领导人就是政府的领导人。当时,阿根廷经济一团混乱,军人政权残酷的军政措施尽管控制了阿根廷混乱的局势,却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白色恐怖”,人心惶惶。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把国内民众的不满转移到其他地方,这位军职任期将至的总统着实下了番苦心。

这个并不年轻的总统最初是蛮有信心地认为,像英国这样的大国是绝对不会为了争夺马岛这个小地方而劳师袭远,跑到南半球的马岛来和阿根廷打这么一场劳民伤财的大战的。而且,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军队的作战能力,认为即使英军来到马岛,就凭借马岛为基地,阿军完全能够击退他们,迫使英国承认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

其实不止是加里铁尔总统,整个阿根廷也处于一种狂热的、不冷静的状态中。且不说阿根廷当时收回马岛是否有必要,即使是从双方的力量对比当中,也能轻易地看出来阿根廷没有能力收回马岛。而阿民众的狂热影响了阿政府的决策,使得阿根廷军方认为它的军队士气高昂,有决心保卫祖国。在阿根廷决定武力收回马岛之后,阿根廷首都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集会,支持政府收回马岛的举动,并把加里铁尔奉为“民族英雄”。这大大刺激了加里铁尔总统,使其大胆地进行了一次毫无胜算的冒险。而在英国舰队来到马岛之后,阿民众依然狂热地支持政府为了保卫马岛,而打一场耗尽本国军力的局部战争。而且,阿军并没有等到从西德购进的数艘先进护卫舰到达,就迫不及待地点燃了那根战争的导火索。

1982年3月28日,加里铁尔总统下令阿根廷出兵,并于4月2日和3日,先后在斯坦利港和南乔治亚岛登陆成功。

阿根挺的不宣而战,震动了英伦三岛,朝野上下一片沸腾,首相撒切尔夫人更是摩拳擦掌、信誓旦旦。

4月5日,一个庞大的海军特混舰队,从英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和英属直布罗陀海峡海军基地出发,浩浩荡荡、不可一世地向一万三千公里外的马岛扑来。

英军特混舰队由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航空母舰“无敌号”和四十余艘战舰组成,舰载近二百架作战飞机,其中包括二十架鹞式战机和四十五架直升飞机。另有有两艘由万吨级豪华客轮“伊利莎白二号”和“堪培拉号”改装的运兵船,载有四千人的地面作战部队。P6-8

序言

2007年1月3日,香港多家新闻媒体以《十年后,“待在幕后”的解放军依然形象光辉》为题,进行了以下的报道:

“最近由香港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在香港回归近十年后,公众对解放军驻港部队继续抱有积极看法……有百分之五十八点门的香港人称他们对驻港部队感到满意,而只有百分之二点七的人说不满。这两个数字与先前几次民调结果基本一致,满意率数年来保持在约百分之六十上下……”

时光如流,岁月如歌。几乎是转瞬之间,那曾经让全世界踮足翘首的“和平进驻”,已经过去整整十个春秋了。

驻港十年,牵动着多少人的惦念、多少人的情感?!驻港十年,这支身上缀满勋章的英雄部队,又见识了多少风雨和雷电,经历了多少打磨与锤炼?!

六十比三!在香港这块民意透明的土地上,对任何一个思维和感觉都属正常的人来说,足以感到心灵的震撼!

人们不会忘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之初,眼前并不全是鲜花和掌声,怀疑、恐惧,甚至反对者大有其人。十年前也有传媒曾作过“民调”,调查结果表明,有一段时间,毫无保留地认可解放军进驻香港的港人仅仅三成,最低时连两成都不到。

没有退缩,也不可能退缩!没有怨言,也不可能有怨言!形象重于生命,使命重于泰山!

也许,一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便会有人联想到半个世纪之前大上海的那条有名的弥漫着“香风毒雾”的南京路;联想到资产阶级预言家们关于“红的进来黑的出去”的预言;联想到因“拒腐蚀永不沾”而成为我们两代、三代,甚至直到今天仍不失为真正的共产党人所崇尚的思想作风建设楷模:“霓虹灯下的哨兵”。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联想,无疑是因为,五十年前的南京路和今日的香港,共同拥有一个曾令多少人深恶痛绝的“出身”:资本主义世界。

然而,产生这种联想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区别:五十年前,人民解放军来到当年的南京路,是一路硝烟炮火、枪林弹雨杀将而来,最后以解放者的身份而出现的。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和任务,是要对这里实行彻底的改造。改造这里的地,改造这里的天,改造这里旧的制度,改造这里旧的风俗,改造这里人们所有旧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而五十年之后,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是一路从彩旗和鲜花丛中走过,是以“国家主权象征”的身份出现的,他们的目的和任务是维护。维护这里的地,维护这里的天,维护这里旧的风俗,维护人们所有旧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时过境迁。虽然同样高举着火红的“八一”军旗,同样高唱着“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嘹亮军歌,但在他们的眼中,今天同样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香港,已不再是当年的南京路,那么,他们也就不可能成为当年红遍神州的“好八连”的复制品呢?!

历史虽然有时会惊人地相似,但绝不会出现简单的重复。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永远是时代发展的最基本形态。

香港,本就是一片爱和恨交织的土地。一百多年的殖民地的命运,在多少人的内心深处,恨到了极致,也爱到了极致。香港,又是一片屈辱和辉煌同生共存的土地。一百多年的血和泪的浇灌,在多少人热泪滂沱的目光中,屈辱和辉煌交相重叠在一起,屈辱到了顶点,辉煌也到了顶点。屈辱,那是百年前清政府昏庸无能带来的屈辱;辉煌,那是香港同胞百年来用血汗铸就而成的辉煌。

从十年前的二比八,到十年后的六十比三,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连小学生都能看得懂的数字,而是他们给所有惦念着和挂牵着他们的人献上的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了体现“国家主权的象征”,为了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他们把自己的言行,与坚定的信念紧紧相连,“刻薄”到了“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程度。为了捍卫“一国两制”的顺利实行,为了赢得香港同胞的信任,他们把个人的形象,与青春的理想滴滴相融,把心灵洗刷得比泉水还要纯净透明。

驻港爱港,是在肩负神圣的职责,也是在修练一种崇高的境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爱着香港同胞,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爱着香港同胞之所爱——爱他们头上的每一片蓝天,爱他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爱他们眼前的每一片绿叶,爱他们耳边的每一声鸟啼……

爱——驻港部队官兵心中,一曲不朽的旋律!

后记

如果说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正式进驻香港,是“落地生根”的话,进驻十年之后,他们已经在香港“开花结果”。

这是2005年秋,我们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策划纪念驻港十周年长篇电视剧时的主题思想。

当时,因分管文化工作的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苏玉光同志,在XXX师代职副政治委员,在他的支持下,我们邀请了总政宣传部、八一电影制片厂等电视剧策划专家近十人,在位于岭南著名风景区罗浮山下的该师宾馆,闭门三天,策划出一个驻港十年的二十集长篇电视剧提纲。但后来,由于种种不能逾越的障碍和难以克服的困难,电视剧创作搁浅。

一拖就是一年。随着香港回归十周年日期的迫近,我们的心情也越发地沉重起来。驻军香港,世界瞩目,驻港部队又是属于广州军区的编制序列,如果我们广州军区创作室的作家们,对驻港十周年这样的题材,不能有所动作,甚至是无动于衷,往轻处说,我们将坐失一次机遇;往重处说,那将是我们的失职。

电视剧不成,就写报告文学吧。

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军区宣传部和军队、地方出版社领导同志的支持。2006年底,反映驻港部队驻港十周年的报告文学创作,正式列入我们的写作计划。

有人说过,报告文学,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可见,采访阶段在报告文学创作过程的重要。

还有人说过,写一万字的报告文学,手里一定要掌握十万字甚至是几十万字的素材。可见,搜集材料,又是整个采访过程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环。

驻港部队官兵,采取的是轮换驻港的方式,每年都有同志进港,有同志出港。十年前首批进港的同志,今天,基本上已经全部离开了驻港部队。无疑,这会给我们的采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幸的是。驻港部队政治部的同志们,以爱港敬业的精神,十年来,一批一批地轮换,一茬一茬地交接,但他们对有关驻港部队各个方面工作的资料搜集、积累、建档等工作,没有断线,更没有出现空白。当他们把堆积如山、浩若烟海的资料,摆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受到了震憾,并看到了一种崇高。

从组建那天开始,驻港部队就成了军内外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十年间,有关他们的文字和图片报道,大量地、频繁地出现在各大报刊上。以张智猛、饶新建、刘笑伟的《震撼世界的和平进驻》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后来,广州军区政治部和驻港部队政治部,分别撷芳荟萃,汇编成册。如《走向神圣的时刻》、《神圣的进驻》、《军旗映紫荆》、《大阅兵》等,聚秀凝香,令我们时隔多年之后,有幸回看那曾经发生在九龙半岛的恢宏画卷,龙虎风云,历历在目,感慨万千。还有《往来香港的军车》(陈杰苗长水)、《佩戴紫荆花臂章的军人》(陈惜辉)、《军中五年》(徐春)等文学作品,也让我们含英咀华,受益匪浅。

我们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矮子。没有前面那么多记者、作家们的艰苦劳动,没有驻港部队政治部为我们提供的金山银海般的宝贵资料,没有那么多追赶美丽、发现美丽、升华美丽的摄影师,就不会有这本书的成功。

在采写这本书的过程中,驻港部队首长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司令员王继堂中将、政治委员张汝成中将于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除了娓娓述说驻港部队的有趣故事,还为我们的写作出思想,提建议,见解精辟,慧眼独具。政治部主任饶新建、副主任陈家静等首长,为我们的顺利采写,从行程安排到文章旨趣,全程操作,无微不至。宣传处石俊岭处长、张娟、陈栋梁干事,以及步兵旅政治部、深圳基地首长和政治部的同志们,更是与我们通力合作,为我们提供了最好采访与写作条件。  广州军区港澳办的同志,对我们完成这本书的任务,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热情帮助。

在此,我们深深地感谢你们!

作者

2007年5月25日于广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爱如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爱港十年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节延华//陈道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0518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6
16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