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大学生看中国2007报告(哈佛北京书院社会调查论文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这第一份来自美国顶级大学的中国观察报告,美国哈佛、耶鲁等名校大学生进行实地近观、汉语原创。

本书里的文章大多建立在认真的实地社会调查的基础之上,思想活跃,颇多新意,涵盖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多方面的内容。从形式上看,许多同学已经对语言有了良好的驾驭能力,在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的时候,采用了比较正式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体,虽然有些地方言辞尚显稚嫩,但是已经初具文质彬彬的气象,接近或达到了正式发表的应有水准。

内容推荐

哈佛大学以一种“魔鬼集中营”式的高强度训练,使一批美国著名大学的本科生迅速掌握了据说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然后分为农村、内蒙古、经济贸易、少林寺、北京艺术建筑和独立研究组等共6个项目组来中国实地观察,深度近观中国社会之现状。2007年度报告选自98人的调查报告,用中文直接撰写。

目录

第一编 洋学生插队司马台

 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发展

 社会调查农村环境报告

 我给您介绍中国农村和美国农村不同的地方

 农村的医疗和经济情况

 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比较

 农村问题

 农村的老龄问题

第二编 美国大学生眼中的中国经济和金融

 跨国公司和中国政府的公关工作

 中国政府和美国公司之间的关系

 外国的广告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经济调查的所见所感

 中国经济:历史和外国公司的看法

 国企典范——蒙牛乳业

 全球化的中国:机遇和挑战

 我所见到的中国科技公司

 我对中国消费市场发展之浅见

 中国西部的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

 英文和中国的生意——调查美国跨国公司的语言情况

 中国经济的流动性危机

 公司缺乏人才的问题

 在中国外国公司的十大特点

 中国走向全球化的必由之路

 浅谈中国知识产权

 中国中产阶级的出现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三编 从艺术建筑看中国

 北京建筑的发展——从元代到清代

 北京新的宏伟建筑——保存和列入中国特色

 北京的建筑与文化

 五台山的信佛女人

 保持传统,创造未来:北京的现代建筑

 孤儿档案

 2008北京奥运会

 宗教的建筑

 中国建筑: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

第四编 访内蒙,美国年轻学生的感触多

 内蒙古教育水平提高与文化保存之间的关系

 现代的内蒙古文化

 从内蒙古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全球化问题

 在内蒙古自治区传统蒙文的地位

 在保持古老的传统的同时实现现代化

 令我惊讶的内蒙古

 内蒙古最近的经济变化

 农村和城市:贫富差距带来的越来越大的代沟

 内蒙古的能源情况

 敌人还是工具?

 从车上看的内蒙古

 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对内蒙古的影响

 内蒙古女性的情况

 内蒙古的家庭

 民族与国家:多元主义在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的体力劳动者

 游客在内蒙古看到的表演

 传统与变化:蒙语在内蒙古的现状

 内蒙古教育之我见

 内蒙古人谈恋爱

 营养平衡:传统的内蒙古医药文化

 内蒙古妇女的社会地位

 变化中的内蒙古:内蒙古人民的想法和态度

 内蒙古的变化

 内蒙古的教育及年轻人的机会

第五编 少林寺洋学生习武中华魂

 少林梦

 少林学校

 武术?为什么?

 少林社区的“商业化”

 平衡等于和平

 塔沟武术学校一瞥

 少林武术的变化

 少林寺之行

 我参观河南的感想

第六编 初来乍到,感慨良多

 谈北京出租汽车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医学和疾病

 北京的地下音乐社会

 中国的高等教育

 中国是一个大海绵——全球化和本土化

 高考与命运

试读章节

农村的医疗和经济情况

吕尚明和他的爱人周桂书,住在古北口村的第三大队。从一九九二年开始,周桂书阿姨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她每天都得吃两种药,每过五天就把两盒药吃完了。每盒药是九块钱左右,所以她家每年得用一半的收入来看病和买药。跟我们还见到的河北农村比起来,住在古北口的人还是相对幸运的:至少他们附近就有一家诊所。住在河北农村的人得雇车开一百公里才能开到离他们最近的医院。到医院以后,农民还未必负担得起看病的花费。古北口村的诊所很小,所以得大病的时候也得去北京或者河北的医院。去城里的医院看病每次得花成千上万的钱,做一个小手术就得花几千块钱;比方说,做一个阑尾炎的手术就得花四五千块钱。一般的农民家庭怎么能负担得起呢?

王师傅也住在古北口村。根据他的统计,古北口村子有两百多个工商户,其中有一百多个从事跟民俗有关的工作。周桂书阿姨在长城上卖东西。她丈夫每天在古北口的山上劳动,种树,每天能挣三十块钱。去年以前在山上干活每天只能挣十七块钱,所以跟以前比起来,他们现在的收入还是相对高的。吃药以前,周桂书阿姨好几年都不能工作。她开始吃药以后才能勉强到长城上卖东西。但是她挣的钱最后不都算她的:因为每个在长城卖东西的人每年都得先付给村子八百块钱,才能合法地在长城上卖东西。他们还得把百分之二十的劳动所得交给村子。如果运气好,在长城上卖东西每年能挣五六千块钱,但是一般来说,周桂书阿姨只能挣两三千块钱。照这样下去,他们家每年收入有差不多九千到一万块钱。

虽然他们省吃俭用地过日子,他们还是负担不起医疗保险,也没有钱去城里看很重的病。买医疗保险每年得付一千块钱,还得连续一直付三十年。因为农民的收入不稳定,所以他们一般来说都没有医疗保险。改革开放以前,在城里单位工作的工人看病买药都是免费的。现在虽然需要买保险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很多单位还在帮助城里人付医疗费。不过在农村,看病和买药从来都得自己付钱。中国政府正在帮助古北口村的小诊所实施一种特别的保险计划。每个人每年可以付十五或者三十块钱。如果一个人付了十五块钱,每次去诊所可以报销百分之十二点五。如果一个人付了三十块钱,每次可以报销百分之二十五。看病、买药和住院都可以报销,所以这种医疗计划比较好。据王师傅所说,如果一个人得了大病,至少得花两三万块钱来治疗,中国政府会帮他付差不多一半的医疗费。尽管如此,一般的农民连一万块钱的费用也负担不起。

如果真得了什么严重的病,农民可以跟亲戚朋友借钱,但是这种办法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根据中国人的传统,大家都不喜欢欠债,所以借钱可能只被当成最后韵手段。另外,有的人没有富裕的亲戚朋友,所以即使他们想借钱也借不到。还有,古北口村的乡邻都住得相当近所以大家的关系也非常好,因此有困难的时候大家也会互相帮助;但是别的村子的乡邻,像在河北村子,住得没有古北口那么密,所以那儿的人不一定能像古北口村民一样一呼百应。

周桂书和吕尚明有一个在城里工作的儿子,今年二十岁。上完中专以后,他在城里修电梯。他不常回家,只是有的周末把脏衣服拿回来让父母洗。他父母说因为年轻人的消费高,所以他不往家里寄钱。根据王师傅的了解,在城里做什么工作挣的钱都比在农村多,特别是有专门技术的人。所以虽然周桂书和吕尚明花了三万多块钱给他们的儿子付了三年的中专学费,虽然他们的儿子现在挣钱肯定挣得不少,但是他连自己母亲的药费都不帮着付。这对父母承认他们很宠爱他们的儿子,说很多独生子女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他们自己的儿子就从来没有在地里干过活。特别是在农村,这种情况现在太普遍了:很多家庭花很多钱让孩子上学,但是孩子长大以后,常常在城里工作,很少回家,把钱寄回家里来就更少见了。据王师傅所说,在他们的村子里生病的人都没有什么特别的病,大部分的病都是因为年纪大了,身体内脏自然恶化造成的。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医疗消费也越来越多。政府认为赡养老人是孩子的责任,所以中国没有什么帮助老人的社会福利。事实上宠坏了的孩子离开农村以后常常就不再关心家里的事情了。因此,很多老人生病除了自己攒钱或者借钱以外,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虽然古北口村民生活得不太容易,但是他们村子的旅游潜力对提高他们的经济条件有很大的帮助。根据村长的统计,古北口村的平均收入每年是六千七百二十块钱,而且古北口村民的收入百分之七十都是从旅游业来的。因为古北口离长城很近,所以有的时候,旅游公司租用古北口村子的土地来开设商店并修建停车场。王师傅说把土地租给这些公司比种地能赚更多的钱。虽然他们的地没有别的村子那么多,但是他们能通过旅游业来得到更稳定的收入。一般农民的年收入只能靠天气来决定,而古北口的农民不仅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方法,而且不用等到年末就能拿到钱。

跟其他地方的农民比起来,古北口的农民还是相对幸运的。但是改进一个情况不能眼光朝下。古北口村的问题在中国农村是很普遍的。政府知道国家需要更多的医疗设备,所以开设了更多的医院但是没有把钱用到这些设备的操作上。因为医院现在得靠自己来挣钱而且城里人比农民富裕,所以人都不想在偏僻的农村开设医院。因此,农民看病更加不便,而且更贵。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中国的社会福利不完善,年轻人的素质越来越低,并且社会发展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吕尚明和周桂书只能一天一天地过日子。周桂书阿姨说,“现在的日子只能跟自己以前的比,不能跟别人比”。去年买了新的冰箱,家里还有一台彩色电视,所以他们就只好知足了。(P12-15)

序言

过去,我常对旅居美国的华人青年学者说,用英文撰写论文固然重要,但是也不应该放弃用中文撰写学术著作。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英语固然是目前最通行的国际学术讨论的载体,但是作为“文化中国”的通行语言的汉语仍然是数以亿计的读者的第一语言,并且常常是唯一的可以进行学术交流的语言,因而决不可忽视用中文和中文的内在逻辑和语言习惯来写作。一个只能用英文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华人学者不免从某种程度上丢弃了自己的传统根基。现在,看到这些年轻的美国学子用中文撰写的文章,不禁令我感到,可以对我以前提出的期盼加以修改和扩充:新一代研究中国的学者,不论是华裔学者还是非华裔学者,都应该尝试用中文来撰写学术论著。《美国大学生看中国》以及前一年出版的《用中文谈中国》已经证明,这完全是可能的。

很显然,如果中文成为英文之外的另外一种通行的国际学术交流的工作语言,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将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才会真正成为全人类的资源,中国和西方的对话,才真正成为双向的取长补短。长期以来,西方人常常被一种非常流行的看法所影响:中文是一种非常难学的语言,学习汉语的最高目标不过是用汉语口语进行简单的交际,因为汉字是一种非拼音文字,用中文写文章几乎是不可企及的,更不要说用中文撰写学术论文了。某些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似乎也受到了这种观念的束缚,总是在教学生一种既不自然、又不正式的课堂语言。用中文表达复杂的思想似乎只是个别天才的事情。其实,说中文和写中文都是可教可学的,《美国大学生看中国》的作者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

从国际学术交流的角度看,掌握汉语书面语或正式语体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需的。孔子曾经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这里讲的当然不只是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但是包含这一关系。如果只注意内容而缺乏精益求精的典雅的表现形式,那文章将流于粗俗。如果过分注意语言的外在形式,忽略内容,文章空洞无物,就只是在玩弄词藻。《美国大学生看中国》这本书里的文章大多建立在认真的实地社会调查的基础之上,思想活跃,颇多新意,涵盖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多方面的内容。从形式上看,许多同学已经对语言有了良好的驾驭能力,在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的时候,采用了比较正式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体,虽然有些地方言辞尚显稚嫩,但是已经初具文质彬彬的气象,接近或达到了正式发表的应有水准。

令人振奋的是,这些作者中有些人中文学习的时间不过两三年,却已经能够初步掌握现代汉语书面语,实在是可喜可贺的。这显然和哈佛大学中文部近年来教授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尝试是分不开的。在不同场合依据不同需要使用不同语体是中国文化的长期传统,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在正式场合使用当时的正式语言“雅言”,而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则使用自然的地方口语。儒家的论说一直采取了自然口语为主体的“语类”和正式语体为主导的撰述以及注疏这两种并存的形式延续发展。赵元任教授在哈佛大学开创中文教学的时候,就一直是强调口语要自然,不要那种脱离实际生活的“课堂汉语”。现在,中文部的老师们在继承“说地道的汉语”的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另一个方面,即,“写典雅的文章”。冯胜利教授提出了一套以韵律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辅之以语体转换的练习,已经初见成效。哈佛北京书院(哈佛暑期中文强化班)为哈佛本校以及耶鲁等其他院校的学生创造了更理想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文章,除了收入上述两本文集之外,还在不少中文报刊上发表,其中包括在学术杂志上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

新一代的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不论出身何处,都应该是同时熟悉西方和东方思想、社会、历史和语言的学者,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文明对话背景下的国际型学者。我们希望培养新一代学者的努力能继续下去,产生更为丰硕的成果。具体说来,我们希望这本文集能够年复一年地继续出版,为二十一世纪的文明对话做出贡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大学生看中国2007报告(哈佛北京书院社会调查论文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胜利//冯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40224436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1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