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激情岁月(一位新华社女记者的东北日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封存60年之久的日记。背景是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党中央确定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在全国抽调11万军队和2万名干部火速进入东北,争取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共产党的千军万马从浙江、山东、延安奔赴东北战场。作者就是其中一员。由于是日记,它反映的都是作者亲历亲闻亲见的事实,记录的都是她最真切的喜忧苦乐。作者1946年至1947年在不断转移中的工作、学习,她恋爱、结婚、怀孕,她思念她的家人,她热爱为之献身的事业……这些在她的日记里都一一记下。全书没有说教的文字,只有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读者从字里行间中能感受到作者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精神和革命激情,谦逊、内敛、不断反省自我的为人哲学。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封存60年之久的新华社一位女记者的东北日记。作者1946年至1947年在不断转移中工作、学习,她恋爱、结婚、怀孕,她思念她的家人,她热爱为之献身的事业……反映的都是她亲历亲闻亲见的事实,记录的都是她最真切的喜忧苦乐。全书没有说教的文字,只有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读者从字里行间中能感受到作者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精神和革命激情,谦逊、内敛、不断反省自我的为人哲学。

目录

认识母亲

东北日记

背景链接——抢占东北

初进东北

等待分配

开始工作

背景链接——四平长春战局

进驻长春

撤离长春

哈尔滨·暂时的稳定

结婚

怀孕了

撤离哈尔滨

佳木斯休养

回哈工作

再撤佳木斯

期待

洛蔚自述

洛蔚生平

后记

试读章节

1945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意大利、德国都已相继投降。只有日本还在负隅顽抗。

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8月9曰晨,苏联百万红军进入东北。同时,美国也加紧了对日作战,先后在日本本土投下了两颗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中国人民八年的抗日战争结束了。

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也拉开了帷幕。双方为了抢占日本投降后突然空出的地盘、确立自己在战后新格局中的位置,进行着紧张的战略部署。

当时的局面让蒋介石忧心忡忡。日本军队尚有170万在中国境内,苏联红军100多万攻入东北,共产党军队近百万人四面出击,哪一方处理不当,即成危局。

蒋介石一方面通过秘密电台告诉冈村宁次:只能向国民党军投降,如果中共军队来受降,可用武力对之。另一方面,命令宋子文、王世杰、蒋经国火速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答应将苏联的一切援助都给予国民党政府。在国民党政府向东北派驻行政机构后,苏军将在3个月内撤离。作为回报,国民党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中苏合营东满、南满铁路30年,大连为自由港30年,旅顺为中苏共管海军基地30年。

但是,由于国民党的精锐部队都远在中缅边境和云南、四川等大后方,要想用西南现有的破烂交通工具将如此之多的政府官员、军队运送到东部沿海和平原的各个城市,没有半年十个月是办不到的。而共产党的军队却紧挨着敌占区,很容易控制那些地方。为了争取时间,蒋介石于8月14日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邀请毛泽东亲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如果共产党不接受邀请,蒋介石必将会把破坏和平的责任推到共产党的头上;如果接受了,那么蒋介石绝不会答应共产党的任何要求,和谈只能是拖延时间。

中共也看清了蒋介石的这一步棋,遂决定毛泽东、周恩来赴渝谈判。这就是61年前著名的“重庆谈判”。

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乘专机飞赴重庆。

临行前,毛泽东特别强调了东北问题:“东北三省为中苏条约规定的范围,行政权在国民党手里。我党能否派军队进去活动,现在还不能断定,但是派干部去工作是没有问题的。中央决定派干余干部由林枫同志率领去东北。”(引自《毛泽东年谱》1945年8月26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当时的东北,在整个中国的形势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里拥有13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800余万人口,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当时东北煤产量占全国的49%,生铁产量占全国的87%,而钢材产量则占全国的90%以上。分布在东北的铁路有1.4万余公里,公路10万公里。分别占全国铁路、公路总长度的一半多。而且东北沃野千里,可耕面积达3 200多万公顷,其中已耕面积达55%,粮谷年产量达2000多万吨。

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北靠苏联,东南与朝鲜相邻,西南与冀热辽解放区接连,隔海与山东解放区互望。由于这里远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非常有利于共产党率先控制。共产党如能控制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并将更便于与苏联往来。而一旦东北落入国民党手中,不仅丰富的物产将落入蒋介石之手,更严重的后果是,南北两处的国民党军队将对地处中原的共产党形成夹击之势,战略上极为不利。

中共七大会议期间,毛泽东就曾多次说到:今后的问题,要想得到有利条件,就得准备20~30个旅,15~20万人,脱离根据地,开到东北去。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重庆谈判”共耗时43天。就在国共双方在重庆的谈判桌上较量之时,大批国民党军在美国军舰的全力支援下重返中原,直指东北。8月3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辕,任命熊式辉为行辕主任,负责接收东北;同时以国民政府名义,明令划原东北三省为九省二市。9月5日,又发布任命东北九省主席及沈阳、长春二市市长的命令。

而八路军、新四军的各路人马也已展开了向东北进军的行动。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29目,中央即发出指示:晋察冀和山东准备派到东三省的干部和部队,应迅速出发,越快越好。

接到指示,晋察冀和山东分局整装待发的部队或由陆路,或由海路分头行动,迅速北上。此时,最早行动的冀热辽军分区先遣部队已然越过了山海关,踏上了东北的黑土地!

为利用国民党军队尚未到达东北的时机,争取在东北的巩固地位,9月11日中央决定再从山东抽调二万五千至三万人,分散经海道进入东北活动。在中央致中共谈判代表团电报中说,现苏军在东北,只控制大城市及要道,乡村及内地小城市相当混乱。“我在乡村活动,红军不加干涉,在大城市组织非武装之团体亦可”。“从胶东去东北水路甚便,亦甚安全,部队过海船只亦不成问题,胶东已决定派两个营百余干部即去东北。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已由山东抽调四个师十二个团共二万五千至三万人由萧华率领即日分散进入东北,并已电华北各地去东北干部即日集中起程”。

9月1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临时会议,听取了先行到达东北的曾克林同志关于东北情况的汇报,会议在刘少奇同志的主持下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新的战略决策。中央改变南下意图,将原来计划从延安等地派到中南华东的部队和干部一律改派东北。中央决定:马上成立东北局,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彭、陈、伍三人即刻动身去沈阳。“东北局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活动。”随即致电各中央局:“目前我党对东北的任务,就是要迅速的、坚决的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的力量”。为实现这一任务,“现在最需要的是派遣大批军事干部到东北。华北、华中应派遣一百个团的干部,迅速陆续起身前去。从班长、副班长、排、连、营、团长及事务人员、政治工作人员均配齐”,“其他炮兵、工兵、骑兵,化学、教育等技术人员亦应派去。一百个团干部的分配,中央提议,华中二十个团,山东三十个团,冀察晋二十五个团,晋冀鲁豫二十五个团”。“其他到东北能作司令、市长、专员、经济、文教工作的干部,亦望尽可能派去”。

9月19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战略方针和部署等问题。中央认为,我们今天的方针,是力求控制热、察两省,控制东北。要下决心,坚决行动,舍得把其他地方丢掉。要赶快动作,利用时机。我们必须在冀东、热河控制重兵,除现在派去东北部队外,并须屯集至少五万军队在冀东,以备红军撤退时能抢先进入东北。所以,现要求“山东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第一步由山东调三万兵力到冀东,协助冀热辽军区肃清伪军,开辟热河工作,完全控制冀东、锦州、热河,并在将来红军撤退时完全阻止顽军进入东北热河。另由山东调三万兵力进入东北发展”。“华东新四军要调八万兵力到山东和冀东,保障与发展山东根据地及冀热辽地区”。

继彭真、陈云等中央领导到达东北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高岗以及时任中央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的林彪、李富春、李立三、罗荣桓、林枫、蔡畅、王稼祥、黄克诚、王首道、谭政、程子华、万毅、古大存、陈郁、吕正操、萧劲光等二十多人也先后抵达。

9月23日,中共中央致各中央局电:“依中苏条约,红军将在十二月二日以前从东北撤退完毕,国民党正要求红军久驻东北、热察,以便国民党派队接收,但红军因战费太大未允。争取东北时机紧迫,迟则来不及。希望各地万勿失机,令所有向东北前进的部队和干部迅速前进,不再迟延。”

党中央此令一出,全国上下,一片忙碌,来自不同地区的部队纷纷启程,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奔赴东北!一队队人马或走陆路,或走海路,火速奔往山海关外那片神奇的黑土地。此时的东北已成了革命的漩涡,强大的吸引力将四面八方的文武将才大批地拉入到这片黑土地上。

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各解放区调往东北的部队总计11万人,调入东北的军事、政治、技术和地方干部共2万余人。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在调兵遣将,大批精锐部队不断海运北上。

共产党与国民党在东北的较量开始了。P1-P3

序言

逝去的岁月就像是一本封存的日记,偶尔打开,翻到哪页就看到了哪一页的内容。1946年到1947年的东北时光,因为久不提起,似乎都忘了。翻开洛蔚同志的日记,引起了我许多的回忆,又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当时党中央决定派大批干部到东北去。洛蔚同志就是那个时候从浙东根据地到东北的,我则是从延安到东北的。

1946年春我到东北后分到东北日报工作,这段时期我和林聿时同志住在一个楼里,我还记得参加林聿时和洛蔚同志婚礼的情景。当时大家都很年轻,在一起工作、生活,那情景正像洛蔚同志日记里记述的那样。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那个时代的我们,物质条件很艰苦,工作环境不稳定,战争胜负还难预料,但我们都坚信我们所献身的事业前途光明,胜利最终是属于我们的,为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工作起来干劲十足,不讲报酬、不讲待遇,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把艰苦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洛蔚同志日记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在当时的革命队伍中很普遍。我当年去延安,就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不满当时国民党统治阶级对劳苦大众的残酷剥削。在去延安之前我不了解共产党,不了解马克思主义,但在革命队伍中几十年,通过组织的帮助,自己努力学习,我逐步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希望成为毫无一己私利、全心奉献人民的战士。从洛蔚同志的日记中,读者可以强烈感受到那个时代这样一种人格的真实存在。

洛蔚同志的这本日记是对我们当时工作生活的真实记录,现在新华出版社出版她的日记,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这是一份珍贵的回忆;对于后来人,希望也能给他们一份向上的激励,认真做人,认真做事。

2007年5月

后记

这本书终于要面世了。一年前当我们发现妈妈日记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文字会和世人见面,因为那毕竟是私人物品。可当我们用电脑把妈妈的日记一字一字敲下来的时候,我们深深地被日记的文字所吸引,为日记中充满的革命精神所感动。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它。我们把打印好的日记送给当年和妈妈一起共事的前辈们看,他们认为妈妈的日记虽然记述的是她自己的生活情感,反映的却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因此都鼓励我们把它整理出来(其实不用怎么整理,它本身就文通字顺,而且十分细腻完整,我们只对极个别无法识别的字依照我们的推断加以修订,其他一律原文照录),争取出版。为此,我们非常感谢康国志叔叔,李玉厚叔叔,特别是妈妈多年的朋友陈玉珍阿姨,没有他们的鼎力帮助,这本书的出版不会这么顺利。

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新华出版社提供的新华社的老照片,使本书增色不少。

还有很多朋友在本书编辑出版的过程中给予了热情、真诚的帮助,在此我们一并致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保持作者日记的个人风格,我们在整理的时候,照顾到当时的语言习惯和地方特色,即使文字略显不通或表述上与今天有明显不同之处,也未加修改。文内涉及的人名、地名较多,我们都尽可能一一加以核实,但仍有一些难以查对者无法保证准确,只依字面照录。

日记中涉及的事件、人物等等,我们根据网上、书籍报刊上所能查到的资料,择其要者加以注释或背景链接,其中参阅了《四野战事珍闻全记录》(郭辉著,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及新华网、人民网、东北网、北京党建网等网站的资料,在此一并感谢。如有错误和疏漏,敬请读者赐教。

本书所用图片,除了私人生活照,均由新华图片库提供。

林樾 景岩

2007年5月27日星期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激情岁月(一位新华社女记者的东北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洛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79886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