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家一说(倾听圣贤的声音)/百一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选取传统中国百位圣贤,各录一段精辟的议论,或一个有启发性的小故事,配以注释和评析。内容涉及今天所谓哲学、宗教、历史、文学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方面。这是一百盏智慧之灯,足以燃尽被各种思想史所构画的“发展线索”,而再现为传统思想的灿烂星空。人企贤,贤企圣,由于人类的处境基本相同,现代中国人依然该倾听圣贤的声音。

内容推荐

如果用一个地道的中文词语来统称一切领域的杰出人物,只有“圣贤”二字最为恰当。本书选录传统中国百位圣贤的言论,生动展示圣贤们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生发的对人类命运或历史发展的独特思考,以及在面对具体事件、具体现象时作出的富于创造性和机智感的应对。这是一百盏智慧之灯,足以燃尽被各种思想史所构画的“发展线索”,而再现为传统思想的灿烂星空。人企贤,贤企圣,由于人类的处境基本相同,现代中国人依然该倾听圣贤的声音。

目录

前言/1

击壤老人:帝力于我何有哉/1

伯夷、叔齐:以暴易暴,不知其非/4

周公:先知稼穑之艰难/6

伯阳父:天地之气,不失其序/8

管子:论卑而易行/10

宋襄公: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12

晏子:和而不同/14

司马穰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16

子产:不如小决使道/18

邓析:以非为是,以是为非/20

史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22

老子:战胜以丧礼处之/74

孔子: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26

墨子:口言之,身必行之/28

孙武:兵者,诡道也/30

计然: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32

曾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4

杨朱:且趣当生,奚遑死后/36

子思:上不怨天,下不尤人/38

商鞅: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40

孟子: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42

许行:市价不贰/44

宋子: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46

庄子:安知我不知鱼之乐/48

公孙龙子:白马非马/50

慎子:不瞽不聋,不能为公/52

邹衍:终始五德/54

荀子:人生不能无群/56

韩非子:上下一日百战/58

吕不韦: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60

李斯、秦始皇:废封建,置郡县/62

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64

董仲舒:明其道不计其功/66

霍去病:匈奴不灭,无以家为/68

司马迁: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70

扬雄:雕虫篆刻,壮夫不为/72

王充:忧惧则鬼出/74

何休:天下远近小大若一/76

诸葛亮:王业不偏安/78

阮籍:礼岂为我辈设/80

杜预:臣有《左传》癖/82

嵇康:人性以从欲为欢/84

王弼:不能无哀乐以应物/86

袁宏:弗勤远略/88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90

陶渊明:箪瓢屡空,晏如也/92

竺道生:一阐提人皆得成佛/94

范哗:贪孩童以久其政/96

萧纲:文章且须放荡 /98

萧绎:可久可大,莫过于学 /100

智额:如来性恶不断,还能起恶 /102

王通:西方之教也,中国则泥/104

慧能:佛性本无南北/106

法藏: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108

杜甫:孔丘盗跖俱尘埃/110

韩愈:有得有丧,勃然不释/112

柳宗元:封建非圣人意/114

义玄:逢佛杀佛,逢祖杀祖/116

罗隐:非狡与忍,则无以成大名/118

文偃:一棒打杀世尊/120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122

范仲淹:云台争似钓台高/124

欧阳修:治道备,人斯为善矣/126

李觏:《周礼》致太平/128

苏洵: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130

邵雍:十二与三十迭为用/132

周敦颐: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134

文同: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136

司马光: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138

曾巩:师之道,有问而告之者尔/140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142

王安石:己然而然,君子也/144

程颢:有有德之言,有造道之言/146

程颐:百世无善治,千载无真儒/148

苏轼:政之费人也甚于医/150

苏辙: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152

黄庭坚:颜子以圣学者也/154

刘安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56

陈与义: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158

胡铨: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160

郑樵:当使一民有百亩之田/162

陆游:虏,禽兽也/164

朱熹:相打有甚好看处/166

吕祖谦:天下之事向前则有功/168

陆九渊:堂堂地做个人/170

陈亮: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172

叶逋:世固无不行之道,亦安有不仕之学/174

吕中:甚矣“国是”一言之误国也/176

王应麟:中夏虽亡,而义理未尝亡/178

文天祥:读圣贤书,所学何事/180

宋濂:驱逐胡虏,恢复中华/182

刘基:气昌而国昌,由文以见之也/184

方孝孺:便十族,奈我何/186

王守仁: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188

胡应麟:老吏断狱/190

刘宗周:意者,心之所以为心也/192

黄宗羲:遗民者,天地之元气也/194

吕留良:尤有大于君臣之伦,为域中第一事者/196

全祖望:周之顽民,皆商之义士也/198

章学诚:六经皆史/200

试读章节

伯夷、叔齐:以暴易暴,不知其非

改朝换代,自古何其多矣,史册上于是留下了满纸的庆贺和夸耀之词,大抵是说光明战胜了黑暗,圣人战胜了暴君。事实的另一面是:为了取代暴君,往往牺牲了比死在暴君手下更多的人,因为更换政权难免是个摧残和杀戮的过程,社会文化也在战争中被剧烈破坏。由于人们痛恨暴君,抑或开国气象比较令人鼓舞,所以这一面容易被人忽略。但在三千多年以前,伯夷、叔齐就将改朝换代概括为“以暴易暴”,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早熟的政治伦理。此后,战国时代的孟子也曾怀疑,殷纣的残暴并没到传说中那样的程度;而宋代的苏轼更断定,周武王并不是一个圣人。

这当然不是教人们必须无条件忍受暴君的酷虐,不作反抗;也不是否认政权更替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只是,那些在政权更替中被牺牲的无辜的人,是不应该被忘怀的。根本地说,任何圣明的、优良的政治都是为了人,如果无法避免地要以人为代价来换取这种政治,那么它首先已是一个悲剧。想来,伯夷、叔齐也未必不知道”以暴易暴”有时不可避免,他们在那个似乎应该举世欢庆的时刻放弃生存,绝非对过去了的暴君统治有任何留恋,而是以个人的悲剧来醒目地标示出时代和历史的悲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历史上”兴”的人却总是强迫或强说百姓们随着他的”兴”而高兴,那便是伯夷、叔齐说的“不知其非”。司马迁在汉代作《史记》,就没有把汉高祖刘邦写成圣人,更没有把刘邦的敌人项羽写成魔鬼。这与他取伯夷、叔齐为七十列传之首,可谓异曲同工。自然,这样的著作只好“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了。

周公:先知稼穑之艰难

周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社会,所以把稼穑视为最根本的生产劳动。”先知稼穑之艰难”,就是从了解最根本的生产劳动开始,然后还要了解许多“艰难”的事,反正不能安于享受。现在看来,这个古训已经是老生常谈,但周公这段话其实另有一个意思值得注意,在他的意识中,父母是“艰难”的,而“厥子”在享受。

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竞争方式,从社会财富积累的角度说,后一代总比前一代的条件要好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后一代就会生活得更轻松安乐,因为跟他竞争的人也同样拥有较好的条件。拿最极端的例子说,开国皇帝打天下是“艰难”的,他的儿子就可以继承,似乎不“艰难”,其实,为了当上或保持太子的位置,需要多少明争暗斗的心计,“艰难”的程度并不减轻,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但如果根据自己的经历,站在自己__一代的立场上讲话,则都会觉得后一代实在比自己要轻松得多,这也是普遍的倾向,周公虽是圣人,但也并不例外。他跟随文王、武王两代,为了夺取政权,处心积虑,可谓艰难备尝,再看他的侄子周成王,小小年纪就当了天子,得来全不费功夫。在这种情况下,要克制住前去教训一下的欲望,即便圣人也很难的。

由于认定下一代比自己轻松,所以周公强烈要求下一代应该牢记前辈的“艰难”历史。由于下一代实际上可能并不轻松,再加上必须牢记上一代的“艰难”历史,增加了负担,下一代就必然更为“艰难”。为了减轻负担,只好说一句任性的话,“昔之人无闻知”,你们这些大人懂什么!如此便把本来应该承认的历史也抛弃了。在正常的情况下,下一代会自己选择他应该记住的历史,如果上一代主动刻画好自己的历史强迫下一代去牢记,那么下一代就索性一点都不想记。

  

伯阳父: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阳伏阴迫而造成地震,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对地震成因的权威见解,而公元前780年陕西地区的这次地震,被认为是西周东迁的预示。现在看来,伯阳父这段话的价值,也许不在于它提供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成因解释,而是其理论根据”天地之气。不失其序”,有着非常现代的意义。自然本身具有物理和生态的平衡,人类的生活和文化赖此而展开,但人的力量也足以破坏这种平衡,“若失其序,民(人)乱之也”,于是产生各种自然灾害,山崩川竭,人们从而流离失所,由此而说其预示着”国必亡”,其实顺理成一章,至少也可以看成一种警示。 

绝大多数的传统知识人,都认为“天变”。即自然灾害是人的错误行为造成的,他们要求统治国家的人对此负责。但历史上也有少数爱发异论的人,认为自然灾害跟国政毫无联系,天是天,人是人,互不相干。到了近代以后,这些人被赞赏为难得的头脑清楚的人,被誉为唯物主义者。可是,把人和自然割裂开来,以为人可以不顾自然本身的规则,按自己的理想去改造,甚至在发生“天变”的时候也不畏惧,坚持说那与人无关,如此”唯物”,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大地上黄土无际,江河成灾。正印证了所谓“若失其序,民(人)乱之也”。

P4-9

序言

传统无处不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无不有它的影子,而人们常日用而不知。传统也栖息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中,与它建立联系被认为是专业学者皓首穷年、代代相承的工作,普通人知难而退。然而了解过去,才能理解当下、探求未来,如何打破与传统文化的隔膜,应是全社会必须思考而力行的事情,而且应当随着每个新生代人群文化性格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方式。

出版界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比如采用丛书的形式,分门别类地介绍各领域的基本面貌及历史演变,这类丛书能增进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而各类注释详明的作品选,则使读者通过直面文本,得到诸多感性的体验。将选集与文化类丛书的形式相结合,可以兼得两者的优长,形成一类既传达文化理念又能兼顾原作的通俗读物,“百一丛书”便属这样的性质。

本丛书每种按同类题材或文体挑选作品,除了疏通词义的注释外,每篇配以生动精辟的讲评或贴切达意的翻译。所选作品基本在一百篇左右,各篇对应一人,或一地、一事、一个时代等等,故起名为“百一”。“百一”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曹魏应璩曾撰《百一诗》,关于其名,通行的解释是“百言为一篇”,而此丛书则有“百篇为一书”的意思。“百”本有“多”义,在此不仅取其实数,且表明入选作品的多样性。这些分散的作品集于一书,在多样性中呈现出整体感。突出“一”则指各篇作品都具代表性,总体上能够有效地展示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特色。以这种方式解析传统,实际上形成了开放的编选格局,意味着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存在中发现古典文化。

此次推出的六种为:《百世一断——历史的第二种读法》、《百地一吟——与山水名胜互动》、《百人一诗——传递生命的感悟》、《百家一说——倾听圣贤的声音》、《百川一月——释迦牟尼的前生》、《百僧一案——参悟禅门的玄机》。涉及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受人关注的部分。秉承丛书用简洁的篇幅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的编撰原则,各书选目得当,评释胜义迭出,希望能满足现代生活节奏下熟悉经典的阋读需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家一说(倾听圣贤的声音)/百一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46206
开本 其他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
丛书名
印张 10.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