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鄱湖经典名镇
内容
编辑推荐

张小谷、高平主编的这本《鄱湖经典名镇》选取了鄱阳湖地区15个典型古镇,通过对这些古镇的历史、风俗、名人、古迹等的介绍,向世人展示了鄱阳湖古镇的前世今生。行文中图文并茂,更显直观,是认识鄱阳湖地区城镇文明的重要向导。

本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内容推荐

张小谷、高平主编的这本《鄱湖经典名镇》对鄱阳湖滨湖地区十五个特色古镇进行了详细介绍,隶属南昌、九江、上饶三个设区市,涉及庐山区、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永修县、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余干县、鄱阳县等县(区),有明清时期被称为江西“四大名镇”的吴城镇,有被称为“真儒过化”之地的南康镇,有京剧“鼻祖”青阳腔的传承地双钟镇,有被誉为“赣酒之源”的李渡镇,有鄱阳湖因之而名的古邑鄱阳镇,有苏东坡描述的“灯火楼台一万家”的都昌镇,有王十朋描绘的“身在江东图画里”的干越古城玉亭镇,十五个古镇是鄱湖古镇中的经典,无一不是千年古镇,承载了赣中北地区人类灿烂的历史文明。

《鄱湖经典名镇》用朴素简练的语言对古镇的形成历史、从古建筑、碑刻、钱币、书法绘画作品等物质的和戏剧表演、传统工艺、地方风俗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宗教信仰、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等都进行了说明。

目录

鄱湖经典名镇分布图

1.穿越千年的石钟——双钟镇

2.装不尽的吴城——吴城镇

3.曾经的姑塘市——姑塘镇

4.青山依旧在——青山古镇

5.天星之子——南康镇

6.沉□阳,浮都昌——都昌镇

7.小南京——徐家埠镇

8.中国湖城——鄱阳镇

9.远古流经的双溪——四十里街镇

10.饶富之乡——饶埠镇

11.干越八景一玉亭镇

12.三余首镇,八省通衢一瑞洪镇

13.走遍天下路,不如李家渡——李渡镇

14.毛笔之乡——文港镇

15.娄妃的沉睡地——樵舍镇

后记

试读章节

海昏:传奇古城

吴城镇地处永修县东北部,鄱阳湖西汊,由4个嵌在鄱阳湖中的岛屿及周边草洲水域构成,西距永修县城33公里,北至九江市120公里,南达南昌市90公里。

吴城与古海昏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汉高祖六年(前201)置海昏县,治所就在与吴山一河之隔的修河北岸(现芦潭村附近),吴山因地势较高成为“汉海昏仓廒所也”。三国时东吴大将太史慈于此筑城驻军,故而得名“吴城”。到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因彭蠡湖区向南扩展,旧海昏县治废弃。

民间还有“鱼门沉城”的传说。说是鄱阳湖上原有一个鱼门县,突然间沉没了。当地还流传着关于鱼门县沉没的民谣:“火烧泽泉街,血洗夫子庙,沉掉鱼门县,浮起吴城来”。民谣中这惊天动地的四件事,都发生在同一个时间里,前三个地方都在湖西北岸,吴城镇则在湖南岸。同治《星子县志》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旧鱼门县基,在郡西五十里走马湖中,今石街尚存。西南路通建昌,西通德安。”更有关于海昏县的神奇故事。据说,在海昏县地震前一个月,出现过一个奇怪的老人,他卖的是半边盘,当地人叫爿盘。大家很是疑惑,这种盘有何用处?原来老人是一位神仙,预见到海昏将沉没,想告诫当地人,又怕泄露天机,于是想暗示村民,盘者搬也,爿盘即边搬也。神仙老人走后,海昏不久就沉没了。又有传说,地震的头天晚上,海昏县城在演戏,戏很好看,看的人也特别多,以至乌鱼精也来了,因身上很腥,它站在哪儿,哪儿的观众就赶它。但一位老者同情它,让它到自己身边来,看了一阵,乌鱼精拍了拍老人的肩膀说:“老丈,别看了,马上大风大雨就要来,快回家去吧。”老人刚到家,海昏县城就消失了。更有神奇的说法:芦潭村的村民曾看到过海市蜃楼,是一座古城的模样,街上有叫卖声,小院有小孩哭闹声,路上有马蹄得得声,各色衣着古朴的人员近在眼前,仿佛一幅清明上河图,这不就是海昏古城吗?还有的说,在夜深人静时有人听见城池毁灭时,人们在慌乱惨叫,房屋在吱吱地倒塌,河中的大浪剧烈地冲击着堤岸,人们奔走呼号的种种声音。

还有一个“石狮流血”的传说。说是正当端午佳节,街上非常热闹,城东湖边上还搭起了戏台唱戏。这天清晨,有个屠夫去屠宰场杀猪,路上突然碰见一个邋遢道人,拉住他说:“你快去告诉大家,赶陕搬家,走得越远越好,县城要沉了。”屠夫便问他什么时候沉没,道人说:“县衙前石狮眼中流血,大水就要来了。”屠夫半信半疑,但还是跟很多人说了。全城没有一个人相信,屠夫也就没有当回事。屠夫是个戏迷,他赶紧杀好猪,赶去看戏,路过县衙前时他在石狮头上擦了擦沾满猪血的手。不久下起了小雨,雨水和着血水往下流,流进了石狮的眼睛。这时,有个妇女走过石狮子,突然看见石狮眼里流血,想起屠夫说的话,于是一边跑一边大喊:“石狮眼睛流血了!”顷刻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地面往下陷落,湖水铺天盖地地涌了上来,全城沉入了湖底。只有那个妇女逃到了附近一座小山上。

历史记载也罢,传说故事也罢,映照的是古城的曾经繁荣与不可逃避的湮没。海昏古城是汉代豫章郡所辖十八城之一。西汉末年,吴郡富春有一大富豪名叫孙钟,雇了很多佃农在这里种瓜。不久,他的儿子孙坚兼并江东后,派大将太史慈任建昌都尉,驻守海昏县城,太史慈以练水兵为名,在距海昏三里许,隔修河相望的吴山筑起一座土城,又顺赣江向南威逼,迫使豫章(今南昌)太守华歆离去。这块低洼的鄱阳湖盆地原本人烟稠密,随着湖水不断入侵,海昏沉没后,商家住户大多迁往艾城,一部分迁至吴城,吴城镇得到了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全国一个重要水运港口,故民间一直有“沉掉海昏,浮起吴城”的传说。

经济功能

清康熙朝以后,吴城镇更加繁盛,“五方杂处,千家烟火”,已有“西江巨镇”之称。江西各府县及外省的客商先后在吴城设立会馆,镇中人口大量增加,故乾隆时地方志已将吴城与南昌并论,称其“米粟半侍外郡”。

乾隆到咸丰百余年间,是吴城镇商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进出江西的大批商货都在吴城转输,经济功能已经超过省城南昌。光绪后期,商部派驻江西的官员对此有明确的记述:“(江西)各处市镇,除景德镇外,以临江府之樟树镇、南昌府之吴城镇为最盛……吴城濒江而瞰湖,上百八十里至南昌,下百八十里至湖口。凡商船之由南昌而下,由湖口而上,道路所经,无大埠头,吴城适当其冲。故货之由广东来江者,至樟树而会集,由吴城而出口;货之由湘、鄂、皖、吴入江者,至吴城而趸存,至樟树而销。四省通衢,两埠为之枢纽。……故内销之货,以樟树为中心点;外销之货,以吴城为极点。加以漕折未改,岁运粮米出江。每值粮船起运,樟树吴城帆樯蔽江,人货辐辏,几于日夜不绝。故咸丰以前,江西商务可谓极盛时代。惟彼时省会,转视两埠弗若焉。”最后一句直指南昌不如吴城。

P26-27

序言

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彭蠡、宫亭湖、扬澜湖等,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1992年鄱阳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2年成为“生命湖泊网”成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鄱阳湖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发挥着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湖区水道深壑,洲滩浅漫,港汊纵横,岛屿星罗,形成“洪水汪洋一片,枯水漫长一线”的自然景观。鄱阳湖流域气温适中,日照充足,雨水丰沛,植被繁茂,物产富饶,是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的江南鱼米之乡,赣鄱大地养育了四千万江西人民。

南朝时期,古郫阳平原断陷淹没,彭蠡湖向南急剧扩展抵达鄱阳山形成了烟波浩淼的鄱阳湖,才有了李白的“开帆入天境,直向彭湖东”和朱熹的“茫茫彭蠡杳无地,白浪春风湿无际”般波澜壮阔。在鄱阳湖的形成演变中,曾经沧海变桑田,曾经的桑田复茫茫,人类聚集活动形成的鄱阳湖文明在构建、衰退与再构建中发展升华。尽管西汉设立的□阳、海昏两县没入湖中,但自隋唐始,这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已是“货物储聚,境市商贾会集,舟楫夜泊,绕岸尽是灯辉”,粮、茶、渔、纸、瓷、铜等物产借舟船之利输往全国各地。在这“人杰地灵”之所,人文荟萃,孕育了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有宋时期,鄱阳湖地区竟办书院,文化兴盛,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黄庭坚、朱熹、姜夔、江万里等名家辈出,都昌“朱门四友”、鄱阳“洪氏四父子”等影响深远,更有周敦颐、范仲淹、苏轼等外源名人在鄱阳湖地区的活动丰富了鄱阳湖文化,是江西赣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既具本土特色又开放兼容的赣鄱文化。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江西省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和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吹响了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号角,开发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和乡村风情旅游区迅猛,形成古镇旅游品牌是当前保护鄱阳湖周边古镇、实现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打造鄱湖古镇旅游品牌的过程中,保护具有物质形态的古文物、科学合理地复旧修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遗留信息、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等工作需要我们去投入、去研究、去实践。《鄱湖经典名镇》正是张小谷先生、高平女士及全体编委会成员进行鄱阳湖古镇历史文化信息搜集整理的结晶,是对他们所著的《鄱阳湖地区古城镇的历史变迁》一书的补充与延续。

作家高平长期以来从事地域文化研究工作。近十年来,她潜心于九江历史文化的调查、考证、分类和整理,阅读了上千万字的古典文献,搜集了数百万字的九江历史文化资料,先后编著出版了《浔阳遗踪》、《九江老地名》、《九江地名新编》、《千年微笑——文明之与德化》、《鄱阳湖地区城镇的历史变迁》、《湓浦明珠》、《甘棠风情》等书。张小谷博士在九江学院从事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是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也是江西省政府学位委员会首届学科组成员,主持国家和省市级课题10余项,荣获过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张小谷博士对鄱阳湖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和高平一起进入了这一文化工程的课题研究行列,《鄱阳湖经典名镇》是他们合作出版的第三本专著。

《鄱湖经典名镇》对鄱阳湖滨湖地区十五个特色古镇进行了详细介绍,隶属南昌、九江、上饶三个设区市,涉及庐山区、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永修县、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余干县、鄱阳县等县(区),有明清时期被称为江西“四大名镇”的吴城镇,有被称为“真儒过化”之地的南康镇,有京剧“鼻祖”青阳腔的传承地双钟镇,有被誉为“赣酒之源”的李渡镇,有鄱阳湖因之而名的古邑鄱阳镇,有苏东坡描述的“灯火楼台一万家”的都昌镇,有王十朋描绘的“身在江东图画里”的干越古城玉亭镇,十五个古镇是鄱湖古镇中的经典,无一不是千年古镇,承载了赣中北地区人类灿烂的历史文明。  《鄱湖经典名镇》用朴素简练的语言对古镇的形成历史、从古建筑、碑刻、钱币、书法绘画作品等物质的和戏剧表演、传统工艺、地方风俗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宗教信仰、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等都进行了说明。在书中我们看到双钟镇石钟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初的玉亭镇干越亭和瑞洪镇洪福寺、鄱阳镇的荐福碑、徐家埠镇的徐埠桥和四十里街镇的双溪桥,我们徜徉于南康镇西宁街、姑塘镇的“十大湾”,我们品味传唱于鄱阳、万年、余干的饶河戏、吴城镇船工号子,听都昌镇“沉□阳,起都昌”的传说,惊叹文港镇微雕技艺等等,流连于古朴厚重的古镇老街,仿佛置身于历史长卷。

鄱阳湖几千年来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我深信在本书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会有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产生,为九江的历史文化宝库增添绚丽的一页。

吴清汀

2012年9月

后记

鄱阳湖的万顷烟波从远古飘荡至今,孕育了一方文明,创造了无尽财富,成为人类最为美丽富饶的天堂。上苍赋予她无垠的沃土,自古以来被誉为“鱼米之乡”。极为发达的水运,成就了鄱阳湖区域无数城镇的繁华。这里荡漾着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的刀光剑影,缭绕着白鹿洞、鹅湖千年书院的氤氲书香,江西诗派的诞生更让鄱阳湖的盛名远播四方。

我们自幼生活在鄱阳湖畔,至今走在回老家的路上,都有久违家乡的感叹。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被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欣喜之余,我们便萌发了出版《鄱阳湖生态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的设想。

《鄱湖经典名镇》是通过鄱阳湖地区部分典型古镇的介绍,让人们了解鄱阳湖的前世今生。当然,我们更多的是期盼通过这本书,让人们从岁月的变迁中感受到鄱湖古镇的繁华与美丽;让方家和智者倾慕这块热土,为她的经济建设、旅游开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有所建树;更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我辈珍视她、爱惜她、保护她。

编写此书,得到了江西省图书馆、九江市图书馆、都昌县文化馆、都昌县博物馆、鄱阳县地方志办公室、鄱阳县政协文史委、鄱阳县图书馆和数十位熟谙鄱阳湖掌故的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感谢九江学院甘筱青校长和江西省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李宁宁教授、吴国富教授给予的鼓励。对本书热情襄助的还有九江市作家协会原主席吴清汀、九江市政协信息处处长胡明忠、九江历史文化研究专家何侃、庐山区审计局原副局长崔若林、退休教师孔令炉等同志,特别是刘中华先生及其公司对本书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称谢。  愿《鄱湖经典名镇》对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有所裨益。

张小谷 高平

2012年5月22日于浔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鄱湖经典名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小谷//高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56997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65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9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