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西文明的对照(许倬云说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气势恢宏、中西对照的全球大历史史学大家许倬云从历史出发,为当下把脉!

为什么中国走向大一统,欧洲发展出列国并立的局面?16世纪以来,面对西方,中国为何无力招架?中华文明的复兴,机遇何在?在《中西文明的对照(许倬云说历史)》中,许倬云先生以宏阔的视野与通俗的语言,从石器时代开始,为我们分别描绘出一幅东西方文明的对照图,为东西方文明各自发展的路径,清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内容推荐

为什么中国走向大一统,欧洲发展出列国并立的局面?16世纪以来,面对西方,中国为何无力招架?中华文明的复兴,机遇何在?

在《中西文明的对照(许倬云说历史)》中,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从全球大历史的视角,以两条主线分别勾勒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路线图:两者长期以来平行发展,也存在各自发展的“峰与谷”及转折点;最终,中国形成大一统国家,欧洲走向了列国并立,直至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明清以来中国一落千丈,欧洲人则发现新大陆,开启了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现代文明。从此以后,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只能扮演追随者的角色。

《中西文明的对照(许倬云说历史)》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以两相对照的方式剖析了两者的成败因缘,并指明了中华文明复兴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欧古代文明的发展

第二章 中、欧上古政治制度的比较

第三章 中西思想的分野

第四章 中西文化圈的分合与扩展

第五章 中、欧在中古时代的文化重整

第六章 中、欧面对历史转折的关头

第七章 中国的封闭与西方的开放

第八章 现代以前:三百年间的差距

第九章 结论

试读章节

在上一章中我们看到,中国和欧洲两个地区的古代人类各自走了不同的道路:中国人选择了定居的农业,欧洲的古代人类则是不断地征服和扩张。从这个点出发,我们还要看看,他们在当时的条件下,创造出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

“夏后”是部落联盟的领袖

先来看中国。黄帝的传说是最古老的传说之一,可是那些传说的内容显然是后世加上的。因为黄帝的年代距今五千多年,不可能有那么完备的制度,许多归在他名下发明的事物,也不是那时候出现的。我宁可从夏禹的传说讲起。夏代起源的传说是从尧、舜、禹三代的禅让开始的,尧、舜在位的时间都很短,而且没有太多具体的故事可以说,禹的传说却非常重要:一部分是王位禅让的故事,另外一部分则是他在中原治水的故事。禹的儿子继位,才有了所谓“朝代”和父子继承,亦即有了制度化的国家组织。

从今天的考古学上看,河南东部二里头一带可能就是夏人活动的地方。就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发展和聚落形态来看,有一些可以依据的资料指出,农业在这一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聚落的规模也相当大。河南东部正是黄河三角洲扇形地带的尖端,古代黄河固然未必已是“悬河”——因堤防而高出地面,黄河所经之处是平坦的黄土地带,不免有泛滥的问题。而中国北方古代的农业是小米作物,受不了太多的水,洪水之后,小米就颗粒无收。因此,大禹治水的传说背后所反映的历史,就是农田耕作必须有好的渠道分水灌溉系统,疏和灌,这两件事情必须同时进行。

大禹治水的规模,不会如传说般大——整个中国河川都是由他疏通的,这是夸大的传说。若回到传说的核心,可能有一群与大禹同时代的人物,和他分工合作,努力疏导和开通河流,使得洪水既可以灌溉田地,又不至于泛滥成灾。这种规模比较大的水利工作,不能仅由一个村庄或一个聚落的人民自己进行,必须上下游的人一起进行。这种合作,不一定只有集权专制政权才能统筹协调,因为当时的水利灌溉系统毕竟不大,若干邻近的村落合作,大家便可以共享灌溉疏导之利。

据古代传说,大禹曾经召集许多国家,号称“万国”,聚会讨论“天下”的事情。“万国”和“天下”,都是夸大其词。大概是,大禹或者大禹这群人,召集了附近黄河中下游数十上百聚落的居民,大家一起合作,把洪水问题合理地解决了。当然,这种工作必须建立在互助合作之上,也必须有相当程度的组织,才能使数千人、数万人分工协作,完成这个任务。传说大禹对治水无比投入,工作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也聚集了一群很能干的助手。从这些人物的名字来看,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这也许代表着,多个拥有数万人口的地区参与了治水工程以及治水以后的管理工作。传说大禹去世以后,大家本来可以仿照尧、舜,以推选的方式,选出新的领袖,但是出于对夏禹的感激,他们选择了夏禹的儿子,从此建立了世代相承的王国制度。

传说中,“夏后”的称号不是王,而是众人的领袖。因此,夏朝的政治团体或社会团体可能不是王国,而是许多聚落的联盟,他们的领袖并不是专权的王。据传,到夏代的中叶,曾经有权臣篡夺王位。我们必须了解,当时未必有什么“权臣”的观念,夏集团的领袖,也未必必须是大禹的子孙。所以,夏代中断,由其他人做领袖,也并不是不可能。P27-29

序言

在这本书里,我想提出讨论的乃是中国和欧洲——这两个人类史上重要的文化系统,数千年的发展以及经过途径的同和异。

我打算从这两个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开始,讨论古代人类对当地环境的适应以及因此而采取的不同对策。我也想讨论这两个地区的古代人类与邻近地区的其他人类有怎样的互动方式,然后,我们再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经济发展、国家形态等方面一项一项地加以比较。每一课题都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中国,一部分是欧洲。

既然身为中国人,我不免在叙述中国的部分会比较详细。然而,我也了解,一般读者对于欧洲的历史并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也会介绍一些一般性的知识,作为比较的依据。从这些章节的比较之中,我们会看见中国和欧洲的发展都有不同时段的高峰和低谷。这两个大地区之间,还有内亚和西亚这一大片土地。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接触,有很长一段时期是间接的,经过这中间的亚洲内陆,有时隔绝,有时畅通。

在这种情况之下,两个大文化系统起起伏伏,终究各走各的道路。在16世纪之后,海洋航道开通,东方和西方能够直接接触了。于是,这两个大文化系统之间的互动,也就决定了此后两个文化分别开展的方向。总的来讲,16世纪以后,恰好是欧洲走完了从盛到衰、从谷底要重新开辟新途径的时候;而中国呢,则是在汉唐两次盛世以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近代四五百年的接触中,中国的衰世碰到了欧洲的盛世,就不免有招架无力之感。

吊诡的是,欧洲这四五百年来,也在经历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从16世纪开始的上坡,走过兴盛繁荣,进入现在正在衰退的叔世,可能就将走向衰亡。中国呢?在这个时机,蓄积了两百年的委屈和沮丧,累积了反弹的动机,可能转化为再起的强大动力。将来,情况可能就倒过来了,中国要从衰势回头的时候,欧美却从盛况转向衰退。这种推测,目前已经能看出一些迹象。中国挟其蓄势待发的“动能”,“接过”欧美留下来的制度和观念,然而问题在于,中国人接过来的是一个正在腐烂的“现代文明”,我们怎么能盼望,已经衰败的种子能长出优良的果实?

因此,未来人类的前途,也就在于中国和欧美两大文化系统在人类文明“驳”“复”之际,各处人类能否珠途同归。我们又如何重新开辟新机缘,使欧洲的颓势借由东方兴起的澎湃的“动能”,在全世界开辟新方向,走向全球共享的盛世?

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这本书也会有一章——也许在“后论”吧,专门讨论这个课题:中国和欧洲两个文化系统在相逢、相撞、彼此刺激之后,能否融合?如何融合?当然,世界上不只有中国和欧洲这两个文化系统,还有其他文化系统,比如南亚的印度教、佛教系统以及在中东存在一千多年的伊斯兰系统。这两个系统将来如何定位,到今天还是很大的问题。非洲大陆上,当地文化经过欧洲长期殖民,也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目前,他们有没有办法从自己的传统之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文化基因,放在全球文化的体系内,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凡此,都是必须推敲的问题。下面若干章节之中,我们会陆陆续续地碰触到这些问题。

所有的这些讨论,无非是作者个人努力尝试的思考,当然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备的地方。我只是盼望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引起别人的注意,让大家一起参加重要课题的检讨和思考,为自己找安身立命之所,也为世界找“贞下起元”的方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西文明的对照(许倬云说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倬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57755
开本 32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3236808
中图分类号 K107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9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