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如何?究竟是城市的点缀,还是城市精神的体现?如何体现城市的精神?再如公共艺术话语权的问题,公共艺术究竟是”谁”的艺术?是艺术家的个人作品,还是通过公共参与,体现公共意志的艺术作品?公众如何参与到公共艺术中来?还有公共艺术的形式问题,除了壁画、城市雕塑以外,公共艺术还能不能有其他的方式?公共艺术的目的何在?……
本书以北京为切入点,剖析了公共艺术的发展。
图书 | 北京公共艺术研究(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如何?究竟是城市的点缀,还是城市精神的体现?如何体现城市的精神?再如公共艺术话语权的问题,公共艺术究竟是”谁”的艺术?是艺术家的个人作品,还是通过公共参与,体现公共意志的艺术作品?公众如何参与到公共艺术中来?还有公共艺术的形式问题,除了壁画、城市雕塑以外,公共艺术还能不能有其他的方式?公共艺术的目的何在?…… 本书以北京为切入点,剖析了公共艺术的发展。 内容推荐 公共艺术概念是20世纪中期随着欧美国家政治,经济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而被提及并受到关注的。相比之下,中国公共艺术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起步,但却恰逢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时期,建筑和城市环境迫切需要艺术的配合。以公共壁画、城市雕塑为代表的公共艺术遂乘势而起。 改革开放后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是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城市建设为公共艺术的缘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此前国内城市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缺乏现代化建设的足够经验和理论,因此,西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顺理成章成为中国借鉴、参考的首要选择。公共艺术及其概念在中国的出现,也是借鉴西方经验的结果。城市建设包括城市物质建设、制度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虽然公共艺术也涉及到物质和制度建设(如百分比制度),但确切来讲,公共艺术还是文化的范畴,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部分。在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浪潮的推动下,国内许多城市纷纷通过建设广场,整治街道来达到美化城市、体现城市发展形象的目的,作为广场,街道等开放空间主要景观的公共壁画,城市雕塑更成为城市美化和体现城市精神的手段和形式之一。如前所述,伴随城市建设兴起的公共艺术也是在借鉴与摸索中积累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到城市建设中各种动向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公共艺术的观念,形态、内涵以及手段等,均处于多元和动态发展之中。同时,作为彰显城市文化的载体,公共艺术也像一面反光镜,透过它也可映射出城市建设、社会文化的某些局限。 二十余年来,中国公共艺术在形式上从壁画、城市雕塑入手,与建筑、环境设计,园林绿化、公共设旋相配合,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为城市环境的美化,城市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彰显了城市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化以及社会公共文明程度的提高,公共艺术的问题也逐渐显露。例如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的关系问题,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如何?究竟是城市的点缀,还是城市精神的体现?如何体现城市的精神?再如公共艺术话语权的问题,公共艺术究竟是”谁”的艺术?是艺术家的个人作品,还是通过公共参与,体现公共意志的艺术作品?公众如何参与到公共艺术中来?还有公共艺术的形式问题,除了壁画、城市雕塑以外,公共艺术还能不能有其他的方式?公共艺术的目的何在?如何平衡艺术与公共的两极等等?其实,这些绝不是仅存在于中国公共艺术中的问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公共性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我国公共艺术在数量上增长很快,但是艺术质量良莠不齐,公共艺术项目的操作过程也缺乏必要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公众对当前许多“公共艺术”的淡漠,就是对“公共艺术”是否具备公共性的最大质疑。如果不尽早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公共艺术的良性发展将无从谈起! 本书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和感悟,力图通过对公共艺术概念及公共性的分析和梳理,提出公共艺术不是一种或几种艺术形式的统称,而首先应表现为一种艺术观念,其宗旨在于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将艺术融入城市建设,通过城市规划、建筑、园林、街道、广场、社区、公共设施等载体,以雕塑、壁画、艺术设计以及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为手段,与城市历史文化脉络、与公众的公共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以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品位。 归根结底,公共艺术的目的在于营造城市的文化性格。因此,研究公共艺术必须紧密联系城市这个载体。本书之所以选择北京为切入点来剖析公共艺术的发展,不仅在于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具有中国城市及文化发展的典型意义,更重要的在于站在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角度,透过对北京公共艺术这一具体对象的研究,分析中国公共艺术的宏观发展和共性问题,以期为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实践起到些许促进作用。 目录 背负社会的使命——代序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前提及起因 1.1.1 变化发展的中国现代城市建设 1.1.2 介入城市问题的公共艺术 1.1.3 北京的城市定位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1.2 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 1.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目的及意义 1.3.1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3.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书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当代公共艺术的源流与发展 2.1 公共艺术的城市背景及历史形态 2.2 欧美公共艺术的源起与发展 2.3 以前苏联、墨西哥为代表的大型纪念性公共艺术 2.4 日本的公共艺术形态 2.5 中国公共艺术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 当代公共艺术的理论研究 3.1 公共艺术概念及特征的不同表述 3.1.1 国内学者眼中的公共艺术 3.1.2 港、台地区研究者的观点 3.1.3 国外艺术家对公共艺术所作的描述 3.2 关于公共艺术及其公共性的探讨 3.2.1 公共思想与艺术的结合 3.2.2 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生之解读 3.3 本书涉及的公共艺术概念、范围及特征表述 第四章 伴随城市变化而发展的北京公共艺术 4.1 公共空间的育成——从帝王之“城”到市民之“都”的演变 4.2 当代北京公共艺术的形成背景 4.3 北京公共艺术发展阶段划分 4.4 在风云激荡中孕育的北京公共艺术(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4.4.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4.4.2 文革时期 4.5 于碰撞中趋于形成的北京公共艺术(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4.5.1 建筑的解放带动了公共艺术的兴起 4.5.2 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壁画艺术 4.5.3 城市雕塑的起步 4.6 北京公共艺术的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第五章 北京当代公共艺术现状之反思 5.1 公共艺术与北京的城市文化 5.2 北京公共艺术的反思 5.2.1 对公共性的狭隘理解及其局限 5.2.2 急进的心态 5.2.3 手段的匮乏 5.2.4 人文奥运——公共艺术的视角与责任感 5.3 发展北京公共艺术的思考与建议 第六章 历史文化遗产对北京当代公共艺术创作的启示 6.1 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现状 6.2 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艺术分析 6.2.1 宏观角度 6.2.2 中观角度 6.2.3 微观角度 6.3 历史文化遗产的艺术启示及其现实意义 6.3.1 城市整体观念的启示 6.3.2 环境观念的启示 6.3.3 艺术处理手法的启示 第七章 “百分比艺术”法令的启示与建议 7.1 国外“百分比艺术”的运行模式综述 7.1.1 统一、专业、有效的管理机构是公共艺术推行与实施的行政保障 7.1.2 公共艺术基金是保证公共艺术质量及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7.1.3 制定科学的规划是循序渐进推进公共艺术、保证城市文化整体性的重要方式 7.1.4 民主、透明、专业是公共艺术运作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和保障 7.2 中外公共艺术管理方法之对比与检讨 7.2.1 管理机构设置的对比 7.2.2 公共艺术费用筹集方式的对比 7.2.3 具体项目操作方式的对比 7.3 北京公共艺术发展策略及建议 7.3.1 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艺术管理办公室” 7.3.2 制订公共艺术发展规划的设想 7.3.3 借鉴发达国家“百分比艺术”方式建立“首都公共艺术基金” 7.3.4 以民主、透明、专业为原则,制定公共艺术运作办法及实施程序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国内公共艺术研究论著一览表 一 公共艺术专著 二 公共艺术论文 作者简历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北京公共艺术研究(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时向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772658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06-02-01 |
首版时间 | 2006-02-01 |
印刷时间 | 2006-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313.2 |
丛书名 | |
印张 | 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7 |
宽 | 154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