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上海还是一个颓唐的城市;十年过去了,上海变得生机勃勃而嚣张得意,作者陈丹燕将这些变化写在十年前的文章后面,好像描出了一道隐藏在时间中十年轮回的曲线……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怀旧而又时尚,为世人尤其是白领小姐先生所称道,许多人不仅仅将它置于床头消遣,更有人依着它的指点,在上海街头辛苦踏访,寻觅到了颇有意味的景观。陈丹燕,功莫大焉!
图书 | 上海的风花雪月(增补本陈丹燕的上海) |
内容 | 编辑推荐 十多年前,上海还是一个颓唐的城市;十年过去了,上海变得生机勃勃而嚣张得意,作者陈丹燕将这些变化写在十年前的文章后面,好像描出了一道隐藏在时间中十年轮回的曲线……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怀旧而又时尚,为世人尤其是白领小姐先生所称道,许多人不仅仅将它置于床头消遣,更有人依着它的指点,在上海街头辛苦踏访,寻觅到了颇有意味的景观。陈丹燕,功莫大焉! 内容推荐 十多年前,上海还是一个颓唐的城市,有大把无法功利的时间,大把沉默的记忆,在港口多云的天空下,到处能看到历史对接时讥讽的微笑。我因为它的颓唐和那些反讽的机锋而喜爱在那些街区漫游,如同一个拾荒者,捡拾散落四处的沧桑。它们如同雨后地上留下的水洼,断断续续地倒映着遥远的蓝天白云,我最难忘那含蓄的距离。在我心里,那就是上海这旧通商口岸城市的动人之处,它脂粉与污秽下带着体温的真实肌肤。 十年过去了,上海变得生机勃勃而嚣张得意,而我的感情,从十年前带有爱意和幻觉的玩味,转化为如今心中渐渐锐利起来的失落之痛。当一幢老房子被修好,当一个默默无闻的族群被人惊艳,当一种生活方式被终于认同,它立刻成为热气喧哗的世故与市井。这仍旧是个功利高于一切的城市啊。 我将这些变化写在十年前的文章后面,好像描出了一道隐藏在时间中十年轮回的曲线…… 目录 咖啡 时代咖啡馆 1931'S咖啡馆 裘德的酒馆 爱尔兰酒馆 布景 水边的老酒店 白发苍苍的及时行乐 咖啡馆十年记 房屋 张爱玲的公寓 颜文梁的客厅 几乎是最后的温柔乡 江青的房间 旧屋 1993年上海大拆屋 怀旧的理由 房屋十年记 街道 上海法国城 有普希金像的街角 外滩的轮车 华亭路 福佑路旧货街 弄堂里的春光 街道十年记 城市 圣彼得堡与上海:红色都市的浪漫 巴黎与上海:不夜之城的红唇 纽约与上海:移民都市的自由 城市十年记 人群 上海女子的相克相生之地 欲望的车站 街心花园的舞蹈者 上海美容院 回家过年 姜先生家的感恩节大餐 星期二晚上的记事 上海的狐步舞 白皮时代的往事 上海平安夜 人群十年记 肖像 张可女士 皮克夫人 郭家小姐 王家妹妹 传教士的私人相册 上海人杜尔纳 台唱队老师 肖像十年记 跋 跋 再跋:上海十年记 地图星标志的说明 试读章节 一进去,最先听到咿咿呀呀的音乐声,唱针在密纹唱片上轧到了细尘,扑扑地响。那是周璇的细嗓子,像一根细而坚韧的尼龙线,勒到你双手出血也不会被拉断的,柔弱而顽强地把六十年以前的多愁善感拖到你面前。 然后才看到瘦瘦的一个小姐,穿着齐膝的蓝色改良旗袍,披着一件短而窄的家织开丝米毛衣,清清爽爽地迎上来。她有老式的短发,张爱玲时代的那种市井的细长眼睛,浙江人的那种大鼻子,还有苍白的面色。她从房间暗处走出来,那种幽暗,因为梧桐树的大叶子遮了光,因为上海多云的天气,因为老房子那不见阳光的朝向。里面的木头柜台上,开着一盏小小的台灯。 要是午后去,没有什么人,她总把你引到最亮的那张桌子上去。靠街面的那堵墙,用了一块大玻璃,是全屋子最亮的地方,放着小圆桌子,铺着洋布。坐在桌前,可以看到门前的大棵梧桐树,还有窄的人行道。 要是你没什么主意,她常常会推荐你喝老上海盐汽水,要是三点钟了,她就说,还有一种荠菜肉丝炒年糕也是好吃的,或者吃五香茶叶蛋加豆腐干。这里也有咖啡和蛋糕,1931年热朱古力,还有简单的日本菜。等你点好了东西,她就把账单送到里面柜台上,然后,大多数客人才发现柜台里还有一个男子,很矮小但相貌堂堂,中分的短发让发蜡打得一丝不苟,广东血统的大额头上很白净,而脸上没一根胡子。他戴着金丝边的圆眼镜,黑色的西服,黑色的领结。他将账单送进后门去,里面是窄而暗长的走道。那是殖民地时代的西式老公寓房子,那里有宽大的厨房和厕所,墙上有小小的白色马赛克,多少年过去,它们都发了黄。 咖啡馆的下午很安静,墙上挂着的东西都印在斑驳的光线里: 一幅笔法老旧的画,里面几个细眉红唇的女子在玩麻将,烫着齐肩的长发,穿着缎子的旗袍,脸上的笑容富足而时髦,还有些大圆脸带来的喜气洋洋的通俗,落款是吴光玉,听说他是上海最早的广告人,现在垂垂老矣。 一张拜耳大药厂的阿司匹灵药饼广告。 一张旧结婚纸,那是中国画轴的规模,上面有娟秀不已的小楷,从浙江来的人和从广东来的人在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六日结婚。 一张旧旧的结婚照,女子穿着改良旗袍默默地坐着,双膝紧拢,男子戴着金边的圆眼镜,穿着黑色的西服在后面默默地立着,带着那个时代的人的斯文与木讷。 透明的玻璃门外无声地走过穿着阿迪达斯97型篮球鞋的青年和复古六十年代打扮、涂了银色唇膏的女子,以及一辆被困在街头的酒红色的桑塔纳2000车,可里面却是时光倒转的六十年。 双妹哩生发油的玻璃瓶,美国的老无线电,木讷的壁挂式老电话,那是上海的1931年留下来的碎片。那时,上海已经有了近百年的租界发展史,小河汊子变成了大马路,摇橹而来的宁波少年成了大亨,欧洲人在外滩挂出了一条横幅:“世界上有谁不知道上海?”那时中国人的产业、商业、工业全面发展起来,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超过了外国人的百货店,四处灯红酒绿,欣欣向荣,大兴土木,上海在那个年代成为世界级的都市。而还要等几年,才会有日本人的炸弹炸断上海的繁荣路,那以后,上海才会像瘫痪在床的病人那样长满一身沉重的死肉,只有看上去白胖红润。 1931年的上海,是一个血色鲜活的少年,每天都在长大,每天都更接近梦想,让所有看到他的人都说,他的前途未可限量。如今在沧海桑田之后,再看到的一个从前装生发油的玻璃瓶子,瓶底没倒干净的剩油成了一团污垢,下一代人,从六十年以后薄薄的午后阳光里,想象着那玻璃瓶子里曾经装过的生发水,它如何被轻轻倒在一只用了美国蔻丹的手里,抹在电烫过、发梢有些发焦了的黑发上,它们虽然油腻,但可使得头发乌黑锃亮,油光可鉴,那是六十年以前古典的审美情趣。 1931’S啡馆的午后,很鼓励也很合适这样的怀想,并引导着你的遗憾,遗憾你没有早生六十年。 这时小姐用乌木托盘托来一只绿色的大玻璃杯,里面是老上海盐汽水。 定睛看去,才发现原来她就是照片上的女子。继而发现,柜台里的那个男子也就是相片上的那个男子。女子答话的时候露出了晦暗的牙齿,那是上海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常常有的四环素牙,被化学污染了的牙。有时它是一种年轻的标志。那斯文与木讷,旧式的装束,和旧旧的黑白相片里的沉郁契阔,原来全是做出来的。再细看,那一对孩子的老照片,也可以说是天衣无缝,那种辽远的茫然和体面,要不是实在从心里眷恋那个年代,也做不到这样。1995年张艺谋和陈凯歌在上海拍摄两部描写旧上海故事的电影,也没能洋溢这种东西。 这里的老板是一个旧货商人,专收旧上海的旧货,这里的掌店就是这一对年轻的男女。这里到了晚上要预先订位,许多从公司里下了班的年轻职员爱来这里消磨晚上,许多青年人来过以后,纷纷写文章介绍这里,他们迷沉在时光倒流的恍惚里。P8-11 后记 这本书写得比较辛苦,从1993年开始,到1998年的春节后结束,总也有四年之久,为了这本书的写作,看了多少书,请教了多少人,采访了多少人,找了多少次旧照片,拍了多少次新照片,已不太能够一一回想起来。 但这本书写得非常愉快,比以前写小说的日子还要愉快,因为有一种发现、学习、吸取的惊喜。记得有一次到街上去照相,拿着的相机是每年出门旅行时用的,那重量、那姿态都是一样,可看城市的眼光却变了,真是奇怪,那天我突然发现了从前没发现过的美,苍苍茫茫的美。这种发现的惊喜是为了这本书的写作而带来的,为此我喜欢写这本书的过程。 从前在开始写作时,就盼着写最后一个句号的那天,那个时刻,听着老机器在copy那刹车似的声音,心花怒放。可当为这本书写最后一个句号时,内心很是不舍,因为我要告别这种充满学习与探索乐趣的写作方式了。有一点失落。离开了这本书的写作的那个早晨,我走来走去,有点不知道干什么好,是有点寂寞了。 写这本书,对我,像进了一所学校,学的是上海这个城市。许多人帮助过我,帮助我联系,约会,接受访问,提供照片,帮我按照文章去配照片,光是为我提供过照片的,就有姜敏、莫束钧、尔冬强、陆元敏、张伟、汤伟康。我曾经那么想做一本有照片的好看的书,可要是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怎么做得到!要谢谢他们。 要谢的人真的很多,真的。记得在采访中我买过三束玫瑰,呈给我的被采访者,非常漂亮的玫瑰花束,第一束送给王元化和张可老师,感谢他们让我看到了纯净坚强的人生;第二束玫瑰花送给了郭婉莹女士,感谢她让我看到了坦然的人生;第三束玫瑰花送给了草婴老师,感谢他让我看到一个知识分子知耻的精神。人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希望花的余香留在我日后的写作生活里。 1998年2月28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上海的风花雪月(增补本陈丹燕的上海)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丹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34202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8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48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