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源(中国古代艺术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艺术辉煌灿烂,但因屡遭历史的战乱和劫难,传世者寥若晨星。所幸的是,在20世纪,随着科学考古学的兴起,我们从深埋地下的文明遗址和古人墓室里,收获了大量与艺术史有关的考古标本,这其中不但有当时人绘制的壁画、与墓葬礼仪有关的帛画、装饰器物的漆画,还有各种形式和用途的陶器、青铜器、玉器……每一件标本都讲述着一个关于远古艺术的故事,它们联缀在一起,汇合成一部动人的“锄头掘出的艺术史”。

就让我们从这里出发,一起去探寻中华民族艺术之美的源头吧!

内容推荐

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蓬勃开展,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有令人惊喜的考古新发现面世,犹如开启了许多深埋地下的文物库房。数量空前的古代艺术珍品呈现于世人的面前,使我们有可能据以改写中国艺术史,特别是唐宋以前的古代艺术史。

大量丰富的新获得的文物考古资料,一时还难于被艺术史家,尤其是广大中国古代艺术爱好者所熟悉,因此,必须有人从事开路架桥的劳作,本书的编写,正是想达到这一目的。两位长久从事文物考古研究的专家,将美术考古的最新成果分类整理,每类文物又以其发展最成熟、最辉煌的时期为重点,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墓葬俑群,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唐宋以来的墓室壁画,等等,进行扼要的介绍。力图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勾画中国艺术历史的发展轨迹,与读者一起,探寻和发现中国艺术的真正美丽。

目录

前言

美的萌发

原始陶艺

彩陶

陶器上的图画

陶器的造型

丰收女神

美石与玉

治玉工艺

八千年前的真玉

红山文化玉器:

 玉龙和玉凤

良渚文化玉器:

 神人兽面徽识

夏商玉雕:

 仪仗和宝玩

两周礼玉:

 环佩铿锵

汉玉:

 等级与不朽

夏鼎的传说

青铜礼器

青铜器的造型

兵器装饰

金文铭刻

新兴的铸造工艺

无声的军阵

 ——秦俑

精致的汉俑

生活中的俑像

动物雕塑

两晋南北朝俑群

纪念碑式的石雕

陵墓石刻

三彩造型

图绘缘起

汉代的绘画

汉画像石

汉画像砖

拼镶砖画

吴晋画艺

兰亭之谜

北方的画风

佛教艺术东传

金铜佛造像

中国石窟寺的再发现

石窟寺艺术之一:

 壁画和泥塑

石窟寺艺术之二:

 石雕

石雕造像和造像碑

舍利容器

隋唐绘画

山水花鸟画的发展

唐代墓葬壁画

五代绘画

两宋画院和文人画

宋画艺术

宋辽金墓葬壁画

元代绘画

原始瓷器

六朝青瓷

隋唐瓷艺

宋代名瓷

辽瓷与西夏瓷

元青花

明清彩瓷

漆器之一:

 早期的镶嵌装饰

漆器之二:

 图绘

丝绸和“丝绸之路”

金银工艺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唐代木构建筑

辽金建筑遗存

《营造法式》

大都会——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布局

塔和桥

长城和宫殿

园林艺术

家具溯源

汉魏以前:

 席地起居的家具

屏风和帐

南北朝家具:

 向高足过渡

隋唐家具:

 高足时尚

宋元家具:

 高足成风

明式家具:

 实用器与艺术品

后记

名词解释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中国史前的人像雕塑,以泥塑或陶塑占绝大多数,也有少量的玉石人像。目前已发现的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出土地点遍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许多史前遗址,以在河南密县莪沟北岗获得的一件灰陶小人头塑像的时代较早,它是距现在7200年前的作品,扁头方脸,干额宽鼻,塑工拙稚,仅粗具形貌而已。或许陶塑人像的出现,与人们懂得烧造陶器的时间同样久远。至于最早是谁开始用泥土塑造人像的?这一问题很难得到答案。但是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保留有神人女娲创造人类的神话,似乎可以给人以某些启发。

据传说当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中华大地上没有人类存在。后来神人女娲按照她自己的形貌,用黄土塑成人像,并给这泥像以生命,制造出中国最早的人。女娲不断地捏塑,地上的人越来越多。她还不满足,索性用绳索在泥水中抡动,随即抡出更多的泥人,他们得到生命以后,终于遍布中华大地,繁衍生息。因此女娲在古代被视为女始祖神,又被视为“社母”,也就是土地之神——地母。原来刚刚步入农耕经济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只凭经验知道庄稼从下种、出苗到发育、成熟,而不明其中科学道理,仅能朦胧地意识到可以与人类本身的生育繁衍相类比,得出的结论乃是:大地和人类中具有生殖功能的妇女一样,由于怀孕而产生出谷物,因此大地是繁衍万物之母。为了获得丰收,只有求助于原始的巫术,拜祭地母神。为达到这一目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母神的塑像就不断被创作出来,目前已发现的史前人体造型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正是这些陶土女神塑像。或者可以说,女娲及她所捏塑的泥像仅是留在神话传说中,无法被人看到,但是她作为地母的造像,却通过考古发掘而重现在世人面前。当然这些陶土女神塑像的出土,也花费了考古学者几十年的探寻,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中的重要发现,才得到新的突破。

东山嘴发现的是一处属于红山文化的祭祀遗址,在那里获得了两件泥质红陶的小型裸体妇女塑像。她们都是站立的姿态,并把左臂横曲于胸前,全身赤裸,凸腹丰臀,两腿稍向前弯曲,腹下有表现性器官的符号。令人不解的是两像缺损的部位也颇近似,都缺失了头部、右臂和双足。这两件5000年前的陶塑,明显的是表现着孕妇的形貌。作者已经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各部位的比例关系,用简练而粗犷的手法,将人体肌肉的各种球形块面处理得准确协调,并且有意识地突出要描述的主要部位,将肚腹和臀部塑得分外隆凸丰满,生动地塑造了形似人间怀孕母亲的地母神像,显示出她正是丰产的化身。这两件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妇女全裸雕像,打破了那种认为中国远古缺乏史前裸体造型美术品的旧说法,同时也向人们揭露出隐藏在原始巫术后面的史前人类的审美观念的信息,以及他们对于人体美的模写技能。同时丰产的化身的地母塑像,也正是对伟大的史前女性的光辉造型,她们那赤裸的凸腹丰臀的躯体和突出的性器官的特征,绝无任何猥亵或淫荡的暗影,而是突出显示了母亲对于人类本身的伟大贡献。

除了小型陶塑像外,在那一遗址里还发现了许多形体相当大的陶塑人像残片,可惜都过于破碎,难以窥知原貌。但从残存的臂、手、腹、腿、足等部位都作赤裸状,可推想全像也是裸体造型,其大小尺寸能相当于真人的二分之一左右。

更引人注目的发现是牛河梁的红山文化神庙遗址,从已获得的迹象,说明那里曾经奉祀成组合的多尊体态、大小不同的女神塑像。从已发现的塑像残片中鼻子和耳朵等器官的尺寸来推算,最高的塑像可达真人的三倍;更多的稍小些,约与真人体高相近似。再从眉、臂、手及乳房等部位的残片观察,都应是属于坐姿的裸体女像。最令人惊喜的是这里还出土了一件基本完好的彩塑头像,以及一些可能属于那件塑像的躯体残片。头像塑制精细,约与真人的头部大小近似,塑出了蒙古人种妇女的颜面特征,宽额尖颏,颧骨高耸,耳小目大,眼角微挑,嘴角上翘,面带微笑。特别是在眼窝内嵌入了淡青色的圆饼形状的玉片,形成光耀闪烁的圆睛,加上咧唇微笑的面容,更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显示出史前雕塑艺术家的才华。

与分布在东北、内蒙古一带史莉文化中地母作裸体妇女造型不同,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诸史前文化中流行的与丰产巫术有关的造型艺术作品,是与陶壶或陶瓶等容器相结合的女性人体造型,表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特色。这类作品中最常见的是在彩陶瓶或壶(也有的是没有彩纹的陶器)的口部,塑出人的头像,在头像的顶部开口作为瓶(壶)的口,而壶体就成为人的胴钵,圆鼓的器腹正表示出腹部隆起的孕妇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出土于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壶体上除彩绘图案以外,还用拙稚的手法贴塑出一个裸体的人像,并在人像各凸出部位周围用黑彩勾勒,以使形象更加醒目。人头塑在壶颈上,贴塑出眉目等五官,呈现出一张披发张口的面孔。身躯安置在壶的上腹,贴塑出两臂和双腿,两手刻画细致,双足则颇粗略。在躯体上堆塑了凸起的双乳,还用黑色描出乳头,又在双腿间夸张地塑绘出女性生殖器官的形象。整体造型生动,并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P21-23

序言

公元622年,唐朝命司衣少卿宋遵贵以船载收缴的隋宫廷“图书古迹”,溯黄河而上,运回都城长安。不料行至三门峡“底(砥)柱”时因船遇险,所载古籍书画“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隋书·经籍志》)。而在唐代,皇室所藏秘籍宝卷也屡遭劫难,安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以后虽努力收集,稍有恢复,到黄巢攻入长安,再遭兵火,终致“尺简无存”(《旧唐书·经籍志》)。至于私家藏画,更是常遭厄运,如以写《历代名画记》著名于史的张彦远,出身世代名门,家藏书画丰富,除部分珍品曾上献皇室外,其余因张弘靖(彦远祖父)出镇幽州时遇朱克融之乱,尽皆失坠,后来只剩下二三轴而已。时张彦远仅八岁,以致他后来感叹自己无缘得见祖上珍藏。

中国艺术的历史悠远绵长,中国艺术品的存世却极为不易,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各类艺术品能留存至今的为数甚微。以绘画为例,原作于纸帛上的名家真迹,多经不起岁月的销蚀和战乱的破坏,以致帛朽纸败、丹青无迹;绘于宫殿寺观的精美壁画,也多随着建筑物的损毁,化为历史上的陈迹,泯灭断踪。即便隋唐时期的画作留存于世的,也已是寥若晨星,至于汉代及其以前的画作,则更是几成空白……于是长久以来,人们只能主要依据古籍中有关的记录,以及有幸流传下来的少数作品,甚至只是原作的摹本,去探究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自然难于描绘出华夏大地上远古之美发展的真实风貌。

20世纪初年,敦煌藏经洞、殷墟甲骨文、西北流沙坠简等文物的发现和出土,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全新的出土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学者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将地上存留的资料和地下新出的资料做整合的研究,成为学界最推崇的研究路径。不久,西方科学的田野考古学的方法进入中国,考古学家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安阳的十余次发掘和巨大收获,大大地震撼了世人。只是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才使得当地的野外工作不得不全面停止。

“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可惜现在还寂寥得很。”这是郭沫若为米海里司著《美术考古一世纪》中译本写译者前言时发出的感叹,时为1946年12月16日。同时郭先生还指出:“中国应该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就考古发掘方面,大地实在是等待得有点不耐烦的光景了。这样的工作在政治上了轨道之后,是迫切需要人完成的,全世界都在盼望着。一部世界完整的美术史,甚至人类文化发展全史,就缺少着中国人的努力,还不容易完成。”

从那时起直到今天,60年过去了,整整一个甲子。中国的考古学,中国大地上的考古发现,用天翻地覆、换了人间这样的词句来形容,当不为过。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蓬勃发展,特别是近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有令人惊喜的考古新发现面世,犹如开启了许多深埋地下的文物库房。在田野发掘获得的考古标本中,有许多是与美术有关的,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艺术成就,提供了极其可贵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强调田野考古获得的美术标本,是因为它们没有脱离当时的环境,不管是建筑遗址还是墓葬,也没有破坏与其共存的其他标本的内在联系。而这些信息是那些被花钱买去摆在主要是外国博物馆中的物品(大多是因被盗掘而失去必要的科学信息)无法相比的。

这些数量空前的史前艺术品,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唐时期有关绘画、雕塑的文物等等,纷纷呈现于世人的面前。如此美丽而众多的古代艺术珍品,使我们有可能据以改写中国艺术史,特别是唐宋以前的古代艺术史。

大量丰富的新获得的文物考古资料,一时还难于被艺术史家,尤其是广大中国古代艺术爱好者所熟悉,因此,必须有人从事开路架桥的劳作,本书的编写,正是想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将美术考古的最新成果分类整理,每类文物又以其发展最成熟、最辉煌的时期为重点,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墓葬俑群,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汉唐以来的墓室壁画,等等。力图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勾画中国艺术历史的发展轨迹,与读者一起,探寻和发现中国艺术的真正美丽。

杨私 季力

2007年6月12日

后记

本书由杨泓与李力合著,其中第1至6、15至36、44至51、61、62及67各章为杨泓执笔;第7至14、37至43、52至60、63至66、68至77各章为李力执笔。全书写成以后二人进行通读修改而定稿。所附名词解释由李力执笔,图片说明由杨泓编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源(中国古代艺术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泓//李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5999
开本 16开
页数 3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6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120.92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