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消逝中的风情(感怀成都)/行走中国
内容
试读章节

一、成都古城屡建屡毁

我的一个北京籍同学曾对我描述过,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第一次来成都时留下的印象:街道很窄,人家多面街而居;一条丈许的竹竿横街而过,从这家屋檐挑向那家屋檐,其上晾满了刚洗过的铺笼罩被、内褂外衫;天微亮,张家健妇叉腰跺足于街心,唾沫四溅地与李家太婆论短长;当正午,打锅魁的师傅用擀面杖有节奏地敲击着案板,茶铺里传出了茶船子在茶桌上绽开的咣当声;日黄昏,户户置饭桌于街沿,王家幺妹脚拖叭嗒作响的木板鞋踱向赵家门前,一边毫不客气地从赵家饭桌上往自己碗里夹菜,一边还叽里咕噜地数说着:“哟,吃的是菜脑壳煮腊肉嗦!”……

——这就是成都,一座不同于北京,更不同于上海的中国内陆城市的街头风景。

成都的建城史可以上溯至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最初的成都市民仍依据“择水岸而居”的通例,自秦汉以来,于府河、南河“二江”并流之处,逐步完成了“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汉·扬雄《蜀都赋》)的城市格局。早期实行“坊市制”,即为了便于管理,将城市居民的居住地划分成若干个街区,这个由一定数量的街巷组成的街区叫做“坊”,相当于现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坊与坊之间有坊墙相隔,居民从坊门进出。城市的规模大小以坊的多少而定。据南朝梁李膺《益州记》所载,南北朝时成都城内有120坊,且整齐而有规律。而“坊市制”,就是将做都历史上7次成为封建割据小朝廷的京都,2次成为农民起义政权的国都。而每一次新的政权的更替,成都城都要经历一次战火的摧残,伴随着一次由毁灭到重建的痛苦的过程。最为惨烈的要算明末清初连续60年的战乱,从张献忠的“屠蜀”,到清军反复数次的破城,一个曾经是“既丽且崇”有着“喧然名都会”美誉的大都市,竟落得个“城中绝人迹者十五六年,惟见草木充塞,麋鹿纵横”(沈荀蔚《蜀难叙略》)的悲凉景象。因此,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城的原貌,只能从史籍中少量的文字记载,和几幅粗略的地图上窥其一二。我儿时见到的那座“古老”的成都城,其实已经是清康熙年以来,从一片瓦砾废墟上逐渐重建起来的。二.前铺后家、铺院结合

清光绪五年和光绪三十年出版的省城街道图统计,成都城有大街137条和169条,小街巷有196条和289条;清宣统元年傅崇矩的《成都通览》记,令城买卖的场所(市)与居住的街区(坊)截然分离。当时的市,类似于现今的大型商场,每日定时开放,定时散场。到了唐代,那种带有保守、封闭意味的坊墙坊门不复存在,“坊市制”也被废除,逐渐形成坊市合一、以街为市的开放性局面,商业愈加繁荣,城市也愈加发展了。

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成街巷516条;《成都城坊古迹考》一书记载1949年时共有大街229条,小街巷505条。可见,近代成都的城市化进程还是颇具一定规模的。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建筑是文化的标签,更是它的脸谱。尤其是民居建筑,反映出这座城市独有的经济状况、世俗民风。传统的成都,始终是一座小商业和小手工业为主体的平民化城市。普通市民的居住方式,大都以家户人家为单位,互为依傍、彼此毗邻,似乎谁也离不开谁,具有浓厚的“群届”文化色彩。

川西平原大多数城镇的民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临街的多是做买卖的铺面,背街的都是大小不等的院落。铺面有三间、双间和单间,木板门面,无窗,拆下木板后即成店堂,进深较长,常是前铺后家、铺院结合;也有的是一楼一底,楼下为店,楼上住家或堆放货物。铺面与铺面相连形成长长的檐廊,檐宽少则一米,多的达数米,既可遮阳,又能避雨。背街的院落以巷(北方称“胡同”)为连接出入通道,普通人家住的是小四合院,一户一院或几户一院,院中有小天井,天井里种些花草,房屋为粉白墙,深色门窗,小青瓦顶,整个格调朴素淡雅,给人以一种恬静舒适感。

权贵人家住的大院,又被称作“公馆”,多是砖木结构,大门两侧为八字墙,墙面灰白色,门前筑照壁,门左右有门枋,可贴桃符或对联,成了一些机关单位办公的地方,要么分配给住房困难的普遍百姓,成为许多人家杂居其间的大杂院,俗称“十家院”。

四川人具有好交往、喜聚集(扎堆儿)、尚娱乐的生活习性。那些长长的铺外檐廊,宽宽的街沿,或者大小院落里的天井、院坝等,正好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明朗的休闲娱乐“共享空间”:男人们在其问喝茶下棋,会友聚谈;妇女们一边做些浆洗缝补类的手工活,一边拉拉家常;孩子们则为自已找到了发挥天性的好去处,恣意地嬉戏游玩,待夜幕降临,“逮猫”(捉迷藏)、“摆鬼故事”等节目更加激动人心……在这里,人们的思想得以交流,情感得以宣泄,体现出浓浓的邻里亲情,就像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里。在这个开放式的居住环境中,居住者之间自然形成了相偎相依、互帮互助的睦邻关系,与现在的人们住在单元楼里,“一门关尽,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正好是鲜明的对比。

P21-23

后记

2006年8月拙作《市井》画册面世得到了业界人士的首肯,但由于部头大、成本高、印数少,很难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因为《市井》是以表现家乡成都及其周边的城镇居民传统生活形态为要旨,今将原书文字稍做修整,并从中精选出部分图片,编汇成这本《感怀成都》图文书,以此回馈广大读者的厚爱。

成都历史上是一座市井氛围十分浓厚的平民城市,传统的居民生活形态彰显出这座中国内陆城市强烈的地域特色。20余年来,我关注并致力于记录这种在现代经济大潮冲击下逐渐消逝着的人文现象。但我做“成都”,并非仅仅是简单地为这座城市留下一个可供后人追忆的视觉文本。传统的市井生活是平淡的,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人间情韵;老百姓的日子要变化,但那种清贫岁月里衍生积聚的质朴与真诚,仍然会作为人类可贵的精神财富被世代传承。

不可否认,现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促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这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成都人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社会物欲的过度膨胀却又造成人情世故的冷淡和人际关系的紧张。在冷漠浮躁的名利场中厮杀下来,身心疲惫之余,这本《感怀成都》能够让读者在怀想过往的同时享受到些许的宁静与温馨,就是给了作者莫大的鼓励。

陈锦

2007年7月于成都

目录

总序 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第一章:故里寻梦

 一、《清明上河图》勾起市井记忆

 二、水、买卖及做生意的格局

 三、月月有市,居给人足

 四、温雅色彩的天空

第二章:街坊韶光

 一、成都古城屡建屡毁

 二、前铺后家、铺院结合

 三、另类“街娃儿”

 四、同街娃儿结下不解之缘

 五、痛与快的童年

 六、严父与慈父

 七、“偷书”持续了好些年

 八、最得意的玩具是木制宝剑

第三章:滋味营生

 一、感受“赶场”

 二、三里一场,五里一集

 三、锦、绣蜀城

 四、成都市井手艺人

第四章:恣性玩乐

 一、拉保保认干亲

 二、“玩”出来的人生

 三、做菜之乐

 四、喝酒就是一种“玩”

 五、好耍的茶铺

 六、全民皆麻

第五章:茶铺情致

 一、随幺外公去喝早茶

 二、“兰园茶社”当家堂倌“眼镜”

 三、茶铺里龙门阵打伙摆

 四、书茶与加班茶

 五、“无所谓”的场所

第六章:江湖戏班

 一、囚徒临刑大唱川戏

 二、铁打的剧团,流水的班主

 三、”火把”戏班

 四、父母扮角,娃娃串“吼班儿”

 五、一边说戏一边演出

 六、大家再凑些,要么不演了

附录

 成都故迹

 成都古镇

后记

序言

历史文化图书《话说中国》的工作暂告一段落后,我随即开始了它的延伸产品——中国地理文化系列的图书出版工程《行走中国》的策划和编辑。与《话说中国》的策划思路一脉相承,《行走中国》系列丛书是要秉持“普及人文地理知识,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编辑方针,结合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广大读者倾力推出又一批大众文化精品力作。

《行走中国》,顾名思义,显然要讲祖国的地理知识,讲我们脚下的这块大地的故事。但如果光讲自然地理,不讲生活在这块美丽的大地上的人,不讲我们民族的先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绚丽的文明,也许难以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的激情,更难以激发对曾经为她付出辛勤劳动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先驱们的崇敬,我们面对的这块大地会因此失去光彩,这套丛书也会因此失去灵魂。

显然,《行走中国》要做到人与大地的结合,也就是地理与文化的结合。这就是编辑出版这套地理文化系列丛书的宗旨。

面对祖国神秘的高原、险峻的峡谷、辽阔的草原、巍峨的群山、万年的冰川、奔腾的大河、澄净的湖泊、浩瀚的森林以及这自然界的万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在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上,我们拥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质地貌和自然风光。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探寻世界上最幽深、最奇险、最壮阔的地质地貌:峻美的雪山、圣洁的湖泊,就像高原神灵的化身,神秘而美丽。而每逢盛夏,广袤的草原之上,杜鹃花盛开、点地梅争妍、黄羊奔突、野驴悠闲、云雀恬唱、雪鸡盘旋,又完全是一派动植物天堂的景象。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中国乃至世界地理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地区。发源于青藏高原冰山雪峰中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三条大江并肩南行,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三江并流”的名字由此而来。在这里,山河险阻,雪峰林立,高大的雪山和滚滚长河构成了滇西北地区大山大水大气派的地形地貌,也成就了一块神奇雄壮的土地。身临其境,人们的精神就会飞越万水干山,眼前展现的是一个圣洁的世界,那样洁净、明亮,没有一丝杂质。

《行走中国》的力量,不仅使我们为祖国的壮丽河山所惊叹、所感动,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造化所折服,更使我们的灵魂为一种人类文明的力量所震撼,那就是中华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生生不息,在历史长河里所创造的灿烂文明。

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的文明遗迹。这些文明遗迹,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具实的;有的深处崎岖险地、有的遗落于风景绝胜,它们长存于天地之间、和谐于自然之中,依附于大地也照亮了大地。而如果要说最具代表性、最密切地关联着中国自然地理的古代文明遗迹,则无疑要属绵延万里连接中西商贸及文化交往的古代“丝绸之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万里长城,以及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旷世奇观——古代建筑地标。

这些也正是《行走中国》要带你穿过的必经之路。

在这几条路上,我们将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如何打通连接欧亚大陆之路,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将充分认知,中国古代建筑,如何独树一帜,并影响了许多亚洲国家,成为和伊斯兰建筑、欧洲建筑并列的世界三大主要建筑体系之一;我们会更加坚信:长城,不仅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而建造的,她绵延万里的雄伟身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形象符号,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每个中华儿女,都为祖国拥有万里长城而感到骄傲。

《行走中国》,让我们循着大自然的瑰丽,沿着古文明的踪迹,期待着一次次震撼和感动。与此同时,一路走去,我们将接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华夏大地异彩纷呈、魅力无限。正是这些绽放在中国大地上绚烂的民族之花,给沉寂的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魅力。一路走去,我们还将沿着历代英雄的足迹,遥想他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以激励自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壮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大地之上建设着家园、创造着文化、守护着文明、延续着民族精神的华夏儿女,更是这片神奇土地永恒的灵魂。《行走中国》,固然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历史文明的一次深刻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情呈现。

我深深地相信,读完《行走中国》,你会更加热爱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块大地和生活在这块美丽大地上的人民。

内容推荐

本书以成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为描述对象,运用充满怀旧色彩的文字和生动直观的图像,将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西部内陆城市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市井人文展现给了读者,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精妙绝仑的现当代“清明上河图”。

编辑推荐

成都历史上是一座市井氛围十分浓厚的平民城市,传统的居民生活形态彰显出这座中国内陆城市强烈的地域特色。传统的市井生活是平淡的,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人间情韵;老百姓的日子要变化,但那种清贫岁月里衍生积聚的质朴与真诚,仍然会作为人类可贵的精神财富被世代传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消逝中的风情(感怀成都)/行走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59100
开本 16开
页数 1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7.11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7
19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6:49